我們(men) 向偉(wei) 大的思想家和鼓舞人心的哲學家鞠躬,這是一位不可思議的人物,他開啟了思的空間、發現了道路。
祥龍也許是我一生中找到的唯一合拍的同道,或者至少可以說,在哲學自身本質中的朋友。
恩師雖然以哲學教授的身份行於(yu) 世,但留給我們(men) 的遠不隻是概念思辨、邏輯論證的專(zhuan) 家著述,而是讓自己窮究、體(ti) 證的哲理獲得了飽滿的生命、身體(ti) 與(yu) 形象。如果用恩師所重視的“象”來形容的話,大概可以說恩師的為(wei) 學為(wei) 人既象一眼清泉、一道川流,又象一道綿亙(gen) 的山脈,既有智者的靈動活潑,也有仁者的溫厚莊嚴(yan) 。
回想起來,從(cong) 北京到魯汶的求學生涯、從(cong) 天津到珠海的教學生涯,無一例外。故此,希望穿過遺忘的河岸,找回一些記憶中的煙火,不至於(yu) 全然忘卻。
張老師是知生的智者,也真正體(ti) 驗了“朝死的存在”。在死的逼近中,他處之泰然,仍說“我很高興(xing) ,也很幸福,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我們(men) 沒有錯”。所以他是真正知生知死的人。疾病並沒有帶來絕望,絕望當然也就無從(cong) “致死”。所謂生死,皆可成為(wei) “緣在”在世之“熱思”。隻是當這“熱思”冷卻下來時,老師已經不在。
平時的詩經會(hui) 講,我都是潛水。今天被柯老師點到了,發言驚慌失措,不知所雲(yun) 。回過神來,想到了有很多受益於(yu) 張祥龍老師的地方。去年詩經會(hui) 講才知道張祥龍老師,去參加視頻會(hui) 議是因為(wei) 那是柯老師的老師,我很好奇作為(wei) 很喜愛的老師的老師是什麽(me) 樣子的人。
適中西際會(hui) ,究窮典冊(ce) ,道心堪作千秋繼。觀夷夏分殊,剖判源流,文德須為(wei) 百世歸。
憶昔當年會(hui) ,家藏萬(wan) 卷書(shu) 。識人真伯樂(le) ,作著似相如。 文比唐韓愈,經真漢仲舒。死生今有命,心卻不空虛。
負笈遊學會(hui) 通中西印參悟古今智驚聞賢哲其萎 杏壇設教論衡孔老易複見天地心痛悼鴻儒遽歸
著名學者張祥龍先生去世,學界一片悲聲。記起多年前,曾邀張先生到下鄉(xiang) 考察鄉(xiang) 村儒學,往事曆曆在目,先生已然作古。
今天重讀張老師的《孔子的現象學闡釋九講》,很慚愧地發現,這本書(shu) 雖然是我自己向他約稿並出版於(yu) 我主編的“經典書(shu) 寫(xie) ”叢(cong) 書(shu) 中,但當我再次翻開此書(shu) ,卻發現幾乎就像沒讀過一樣。
6月12日下午智識讀書(shu) 會(hui) 與(yu) 輔仁讀書(shu) 會(hui) 以“重溫張祥龍先生的哲學思想”為(wei) 題合辦了一次線下暨線上專(zhuan) 場讀書(shu) 活動,以《現象學導論七講》的第一講為(wei) 閱讀文本。
為(wei) 表達對張祥龍教授的憂思懷念之情,“知止”同人特刊出2016年7月31日張祥龍教授在“知止”第39屆沙龍上的演講文字,願以文字相托,緬懷追思,祥龍先生千古!
人類政治生活之美,無如《尚書(shu) ·堯典》所示者;《尚書(shu) ·堯典》之美,無如張祥龍先生所解者。《尚書(shu) 大傳(chuan) 》載孔子對顏淵曰:“《堯典》可以觀美。”其美,人皆見之;而其美之何以美,非張祥龍先生之解,至今猶然蔽之不顯矣。
先生不隻為(wei) 中國文化的困境開出了一條深度比較的道路,也為(wei) 很多像我一樣普通的學生點亮了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先生的學術與(yu) 風骨永照濁世,於(yu) 我,是一直活在靈魂深處的親(qin) 人。我相信真正過去的都會(hui) 在未來與(yu) 我們(men) 相遇,如先生所說,在這個(ge) 世界上,我們(men) 會(hui) 相見,真實的,美好的。
我和張老師在車中,車窗外飄著西藏的雲(yun) ,張老師銀髯漂浮,目視前方……我拍了一張又一張,有的實,有的虛……虛虛實實……變換著……如同今天我視域中張老師的形象………
張先生博學慎思,知幾明奧,長期致力於(yu) 會(hui) 通中西思想,是“出入兩(liang) 希,返歸六經”的學者楷模。張先生極具原創精神,多年來不斷探尋文化中國的根源意識,為(wei) 儒家的返本開新,為(wei) 建立文化中國之認同做出了重要貢獻。張先生誠明兩(liang) 進,篤行不倦。他實現了士的自覺,並以先覺覺後覺的憂患意識,為(wei) 重建禮樂(le) 人倫(lun) 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祥龍是中國當代的儒學大家。回憶跟他近半個(ge) 世紀的交往,重溫多年的感受,我則覺得他本人的生活體(ti) 現了很強的道家色彩。祥龍的為(wei) 人讓我想起“夫子溫、良、恭、儉(jian) 、讓”,更讓我想起老子的“上善若水”。祥龍一生如水,龍水一體(ti) 。他溫良敦厚,沉靜不爭(zheng) ,又從(cong) 善如一,不休不棄。他的哲學和他的生命完美地合而為(wei) 一。
由時間至緣在,思入風雲(yun) ,七十年來力行身體(ti) 。自現象而立心,道通天地,三百篇後歸本還原。
本現象揆天道論東(dong) 西情理一歸中華禮樂(le) 非古之遺愛乎;宗夫子持家國通古今學問淵源春秋大義(yi) 真今之儒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