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軍】《論語》傷痛觀念的哲學闡明

惻隱之痛乃仁之為(wei) 體(ti) 最顯豁的開端,乃至於(yu) 徑直地就是仁了。傷(shang) 痛觀念由此獲得更為(wei) 鮮明的哲學品格,其與(yu) 仁的本體(ti) 地位息息相關(guan) 。既要肯定對他人生老病死懷抱的傷(shang) 痛,同時也要著力加以節製,不能任由其陷溺。

【郭振香】知識論對良知學的補充——以方以智“知”論為中心

方以智認為(wei) 龍溪之學對“聖人”知識維度的弱化,偏離了孔孟仁智雙顯的主旨精神。他以“乾知大始、三德首知”等為(wei) 論據,證明先秦儒學將“可學可慮”之“知”列於(yu) 至尊至貴的地位。方以智從(cong) “知”的主體(ti) 、工夫和價(jia) 值三個(ge) 方麵,進行了知識論體(ti) 係的自覺建構。

【廖曉煒】性善說的強化與弱化:從荀子到董仲舒

性善說旨在說明人性中先天具足為(wei) 善的能力,理論旨趣上頗合乎康德倫(lun) 理學“應當蘊含能夠”這一基本原則。思想史上,該說往往被強化為(wei) 這樣一種觀點:人於(yu) 現實中必然會(hui) 為(wei) 善,因而禮義(yi) 、王教乃至一切後天努力均為(wei) 多餘(yu) 。荀、董二子都是基於(yu) 對孟子性善說的這一強的解讀而對其予以批評;為(wei) 說明後天教化的可能性條件,二家又不得不肯定人性中包含···

【邱維雯 摩羅】程朱理學視域下“失節事極大”辨正

考察《河南程氏遺書(shu) 》中程頤的言論,可以推斷出程頤並不反對婦女改嫁。當代學人對程頤產(chan) 生誤會(hui) 的直接原因在於(yu) 將“節”字解釋為(wei) “貞操”。根據“節”字在古籍中的使用情況,將“節”解釋為(wei) “貞操”並不符合中國傳(chuan) 統古籍經典中“節”字的使用習(xi) 慣。分析程頤語錄中“節”字的內(nei) 涵,“節”指征人的品格、操守時,有兩(liang) 個(ge) 層麵的含義(yi) 。於(yu) 行為(wei) 而言,是外在行為(wei) ···

【劉豐】禮的損益與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在三禮學體(ti) 係中,以國家為(wei) 主體(ti) 的《周禮》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受到重視,北方更是參照《周禮》的政治製度,說明禮對於(yu) 促進魏晉時期的最終統一起到了關(guan) 鍵作用。通過春秋戰國時期禮學的轉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禮學的發達這兩(liang) 個(ge) 曆史事例可以看出,禮在中國曆史文化上的發展是連續不斷的,是維係中國文化的統一以及中國曆史的統一的重要文化因素···

【王國雨】中國自然宇宙觀的深層特質:以唐君毅的論說為中心

自然宇宙觀是一種文明形態的世界觀基礎,中華文明的獨特形態首先體(ti) 現在自然宇宙觀上。唐君毅基於(yu) 中西印比較的視角,以《周易》哲學為(wei) 主要思想資源,對中國自然宇宙觀之特質作出了深刻揭示。隻有深刻把握中國自然宇宙觀的深層特質及其真理性,並主動涵攝機械論自然宇宙觀於(yu) 自身之中,才能使中華文明形態的自然宇宙觀獲得現代性和有效性。

【葛詩嫣】作為倫理宗教的“儒教”——以加地伸行的生命倫理思想為中心

隨著儒教的發展,表麵的禮教性與(yu) 最初的宗教性分離,使儒教成為(wei) 一種“沉默的宗教”。在這樣的內(nei) 在邏輯下,儒教的倫(lun) 理體(ti) 現出其連續性、共生性和現實性的特點,並使作為(wei) “倫(lun) 理宗教”的儒教在具體(ti) 的道德要求、理性轉向與(yu) 教化功用上彰顯出“人間性”。儒教對於(yu) 人的關(guan) 心與(yu) 肯定指引著人們(men) 不畏苦難、積極入世,發揮著人間關(guan) 懷的作用。正因為(wei) 如此,儒···

【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僖公十六年

[春秋]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霣)石於(yu) 宋五。是月,六鷁(鶂)退飛,過宋都。

【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僖公十五年(2)

[春秋]十有一月壬戌,晉侯及秦伯戰於(yu) 韓,獲晉侯。

【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僖公十五年(1)

[春秋]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齊。

【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僖公十四年

[春秋]十有四年春,諸侯城緣陵。

【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僖公十二年

[春秋]十有二年春,王三(正)月,庚午,日有食之。

【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僖公十一年

[春秋]十有一年春,晉殺其大夫㔻鄭父。

【楊國榮】道德係統中的德性

作為(wei) 人存在的精神形態,德性在意向、情感等方麵展現為(wei) 善的定勢,同時又蘊含了理性辨析的能力及道德認識的內(nei) 容,它為(wei) 道德實踐提供了內(nei) 在的根據。道德行為(wei) 的普遍指向與(yu) 評價(jia) 的普遍準則離不開一般的規範,而規範的現實有效性又與(yu) 德性聯係在一起。德性既表現為(wei) 內(nei) 在的精神結構,又體(ti) 現於(yu) 現實的行為(wei) 過程,與(yu) 化外在規範為(wei) 內(nei) 在德性相關(guan) 聯的是化···

【任鵬程】儒家人性論的基本內涵及其邏輯演變

人性論是儒家哲學的核心問題,其隨著曆史發展演變出不同內(nei) 涵、呈現不同特點。孔子認為(wei) 生之謂性。孟子進一步分辨其中的善惡,以善質為(wei) 性。荀子反之,以惡質為(wei) 性。漢儒綜合孟荀,認為(wei) 性善惡混,魏晉唐儒家也持這種觀點。宋明理學將人天生之物分為(wei) 兩(liang) 類,即形而上的性和形而下的氣。形而上的性是超越的,為(wei) 理想人生奠定合法性基礎;形而下···

【範必萱】母教文化的傳承與價值回歸

中國古代母教起源於(yu) 原始母係氏族公社時期,人類在認識母教之前,母教就已經存在了。母教文化的形成,經過漫長的曆史時期,她植根於(yu) 中華元典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中,發展於(yu) 西周宗法製度建立之後。母教有廣義(yi) 與(yu) 狹義(yi) 之分,內(nei) 容及其豐(feng) 厚,是一個(ge) 龐大的教育體(ti) 係。目前,母教文化複興(xing) 的形勢是嚴(yan) 峻的。傳(chuan) 承母教文化的目的,不是為(wei) 了複古,更不是···

【範必萱】君子文化視域下的女性自覺

君子之道植根於(yu) 中華元典精神之中。中華元典精神所涵蓋的“乾道”與(yu) “坤道”是一個(ge) 有機的整體(ti) 。“君子”一詞的含義(yi) 在文明進程中逐漸演進為(wei) “品德與(yu) 才能”的象征,從(cong) 此“君子人格”的內(nei) 涵跨域了社會(hui) 階層的局限,君子形象更為(wei) 立體(ti) ,故而君子人格的內(nei) 涵理應跨越男女性別的局限。女性也可以成為(wei) “君子”。由於(yu) 坤道懿德的熏陶,君子人格也是中華女性向往···

【賴區平】言辯、工夫與郡縣天下:周秦文明變革的譜係性考察

春秋戰國時代,在整個(ge) 天下及各基本領域中發生了一場同構性變革,即從(cong) 中介性轉向直接性、從(cong) 群體(ti) 性轉向個(ge) 體(ti) 性。封建傾(qing) 向於(yu) 中介性、群體(ti) 性,郡縣則體(ti) 現直接性、個(ge) 體(ti) 性。周秦之際的這場同構性變革,可稱為(wei) 從(cong) 封建模式向郡縣模式的轉變,這就是周秦文明變革的實質所在。

【竇建英】再析章太炎“評孔”態度之轉變——從“以貶為主”到“以褒為主”

具體(ti) 言之,章太炎轉向褒孔為(wei) 主有以下原因:他認為(wei) 孔學之精髓是史學,史學作為(wei) 國粹可激動種性;基於(yu) 古文經學、“真如”哲學立場來相對客觀地評說孔子、孔學,符合其本願;孔學的核心精神即“依自不依他”與(yu) 其新哲學高度契合,可為(wei) 傳(chuan) 播新哲學、增進國民道德提供助力;宣揚孔學亦有助於(yu) 團結崇信孔學的革命力量。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