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緒平】論語篇次概說

《論語》是孔門問學心得之集結。今欲通治群經,須先明“微言大義(yi) ”。欲明其微言大義(yi) ,當先求之《論語》,以其皆孔門問答之詞也。求之《論語》,若不能得旨,並是微言;得其旨者,知為(wei) 大義(yi) 。一時並得,則雖謂仲尼未沒,七十子未喪(sang) 可也,豈非慶快之事耶?故《論語》一書(shu) ,六經之精要也。

【陳緒平】中庸義解(完整稿)

中者,無過不及之名。民受天地之中而生,是性之體(ti) 也,其用之在人,謂之庸。庸,常也,用也。朱子曰:此篇乃孔門傳(chuan) 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yu) 書(shu) ,以授孟子。其書(shu) 始言一理,中散為(wei) 萬(wan) 事,末複合為(wei) 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yu) 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唐文治先生曰:蓋中庸乃最有用之學,故以位天地,育萬(wan) 物,參讚化育為(wei) ···

【陳春芳】王船山明德觀與《大學》工夫論的建構

朱子《大學章句》曾造成了明德屬「心」還是屬「性」的爭(zheng) 論,對此,船山認為(wei) 明德直指為(wei) 心,乃心之本體(ti) ,也是心統性情之心,性澄明於(yu) 心的過程就是此心與(yu) 外物相接發出情的過程,這體(ti) 現出「以心顯性,用中備體(ti) 」的思維路徑。

【孫航 駱煬】論數字卦名稱的動態發展過程

數字卦的名稱有一個(ge) 動態發展的過程,大體(ti) 上包括醞釀、產(chan) 生、傳(chuan) 播、基本統一和繼續使用五個(ge) 階段。

【肖群忠】論中華傳統文化與倫理的根本精神

我們(men) 認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倫(lun) 理的根本精神體(ti) 現在如下幾個(ge) 方麵:中華文化的人文主義(yi) 與(yu) 重德精神、中華文化的人倫(lun) 主義(yi) 及其群體(ti) 精神、儒家倫(lun) 理的等差精神、儒家倫(lun) 理的絕對義(yi) 務精神。

【閆利春 種娟】政治合法性視域下西漢“河洛”觀念的嬗變

因西漢儒學著力建構政治合法性思想,“河洛”亦獲得了新的內(nei) 涵:司馬遷發揮“河洛”的地理文化意義(yi) ,主張超越“形勝”而追求“德勝”的治道思想,以三代禮治所體(ti) 現的中道原則建構其政治合法性思想;劉歆通過八卦、《洪範》賦予“河洛”以“經”的內(nei) 涵,建構他的正統思想,藉此解決(jue) 西漢的德運問題。

【賈安琪】製禮與化民:《大清通禮》與清代基層社會秩序構建

在《大清通禮》中補充士庶禮儀(yi) 的相關(guan) 內(nei) 容,並突出《通禮》簡明易守的規範性格成為(wei) 清朝統治者伸張皇權、推行教化的重要舉(ju) 措。但是,形式上趨於(yu) 完備的《大清通禮》在各地的頒行情況並不理想。隨著道光朝續纂《通禮》及依據《會(hui) 典》《通禮》製作的“簡明規條”的刊布,《大清通禮》的相關(guan) 內(nei) 容得到更為(wei) 廣泛的應用與(yu) 普及,對基層社會(hui) 秩序的構···

【專訪】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柴榮:蘇軾官箴法律文化中有何“人權”···

在中國古代國家治理體(ti) 係中,存在著怎樣的人權理念?官箴文化作為(wei) 中國古代勸諫君主、督促官吏履行職責的重要文體(ti) ,其中蘊含了怎樣的人權思想?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蘇軾的官箴法律文化中又有何“人權”因子?

【專訪】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魯廣錦

“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正在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舉(ju) 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對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形成有何影響?“與(yu) 人為(wei) 善”“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和而不同”等儒家思想觀念蘊含怎樣的人權精神?近日,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中國人權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魯廣錦就此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時指出,早在“軸心時代”,中華文明便有了人權認···

【專訪】華東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楊國榮:中國傳統哲學蘊含何種人權思想?

18日至20日,“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將在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舉(ju) 行,中外專(zhuan) 家依托古代經典文獻闡發中國人權發展理念。中國傳(chuan) 統哲學蘊含何種人權思想?相較於(yu) 中國傳(chuan) 統的人權觀念,現代西方的“人權”思想有何不同?華東(dong) 師範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院院長楊國榮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

【專訪】廣州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劉誌強: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為何受到世界關注?

11月18日至20日,“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在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舉(ju) 行。海內(nei) 外相關(guan) 領域專(zhuan) 家“智匯”嶽麓山,依托古代經典文獻挖掘和闡發中國人權理念,在溝通、對話與(yu) 互鑒中推動世界人權事業(ye) 發展。

【專訪】美國斯克蘭頓大學哲學係教授龐安安:儒家人權觀和西方人權觀如何實現互鑒?

“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11月18日至20日在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舉(ju) 行。此次研討會(hui) 旨在依托古代經典文獻闡發中國人權發展理念。

【專訪】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執行院長王中江:中華文明和傳統···

“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日前在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舉(ju) 辦。中華五千年文明和傳(chuan) 統,蘊含哪些人權觀念及實踐?中國哲人哪些人權思想,促進人類的權利理念發展?近些年出土的簡帛文獻,又貢獻了哪些人權思想資源?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執行院長王中江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

【專訪】吳飛:研究古典學,不是為了複古

古典學不僅(jin) 有助於(yu) 人們(men) 理解古代文明,也為(wei) 現代社會(hui) 提供理解自身的曆史視角,更是促進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鑒的重要紐帶。在古今中西交匯的節點上,中國古典學呈現出未來可期的發展前景。

【李凱】再論孔子的“述而不作”與“溫故而知新”——以中國早期文明中的文本與口傳為視角

後人對孔子形成了創新與(yu) 守舊的不同認識,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思維世界:“述而不作”和“溫故而知新”分別針對文獻整理和口頭詮釋展開。。漢代文本係統產(chan) 生的古文經和口傳(chuan) 係統產(chan) 生的今文經的爭(zheng) 端,可歸因於(yu) 孔子“述而不作”和“溫故而知新”的命題,以及周代“文”與(yu) “獻”之間的辯證矛盾。

【專訪】方旭東教授訪:“分析的儒學”與經典詮釋的覃思

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於(yu) 2024年7月在曲阜尼山舉(ju) 行。值此契機,《走進孔子(中英文)》編輯部采訪了此次論壇嘉賓、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方旭東(dong) 教授。方教授曾因提出“分析的儒學”而在哲學界獨樹一幟。采訪中,方教授詳細介紹了其“分析的儒學”之緣起與(yu) 主要特點,並對經典的詮釋、當下的“經學熱”,以及儒學與(yu) 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發表了獨到···

【專訪】朱漢民教授:人因道立 道以人傳

大約從(cong) 1985年開始,我陸續在《求索》《孔子研究》《福建論壇》《中國文化月刊》(台)等刊物發表了十多篇研究湖湘學派的論文,後來又相繼出版了《湖湘學派與(yu) 嶽麓書(shu) 院》(1991年)、《湖湘學派源流》(1992年)等著作。我有幾位朋友,如中國人民大學的向世陵、四川師範大學的蔡方鹿等也在作相關(guan) 研究,但是我們(men) 各有自己的特點。

【專訪】瑞士前駐華外交官賀彼得:漢字“仁”代表了怎樣的人權觀?

“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於(yu) 11月18日至20日在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舉(ju) 行。此次研討會(hui) 旨在依托古代經典文獻闡發中國人權發展理念。

【吳先伍 陳鑫】儒家超越論的安身立命意義

儒家講的超越是現實世界之中的超越,是由自我趨向他人,在空間上指向前後左右,在時間上指向過去和未來。通過趨向他人,尤其是子孫後代,賦予當前的所作所為(wei) 以價(jia) 值,從(cong) 而讓自我在與(yu) 無限他人的關(guan) 係中擺脫自身的有限性,並在這種無限的關(guan) 係中讓自我“立”起來,獲得自己的身份地位。

【王露晗】“人化的社會科學”:潘光旦人文史觀與儒學結合路徑研究

潘光旦發現儒家思想蘊含著社會(hui) 生物學的影響因子,且早已達到相當的學理高度,雙方在義(yi) 理上實現初步會(hui) 通。以《中庸》“位育”之道為(wei) 核心,他對被誤讀的“進化論”予以厘清與(yu) 延展,削弱了“進化論”中的競爭(zheng) 存亡色彩,增加了“和合共生”的理念。在看到儒家思想的弊竇浸潤家庭的同時,試圖保留其“推愛”的可取之處,倡導折中大小家製,避免其被粗···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