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賢與(yu) 能”出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與(yu) ”通“舉(ju) ”,“選賢與(yu) 能”亦作“選賢舉(ju) 能”,即選舉(ju) 賢能之人。
2019年3月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指出,為(wei) 政之道,修身為(wei) 本
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倫(lun) 理道德教育。《大學》開篇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論語》中記載,子曰:“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仁,遊於(yu) 藝。”中國古聖先賢在體(ti) 悟“道”的基礎上,把人的“德”統之於(yu) “仁”,並具體(ti) 在社會(hui) 立身處世、齊家治國時所體(ti) 現的“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八個(ge) 方麵,也稱為(wei) “八德”。正是這種重視倫(lun) 理道德教育的···
《禮記·禮運》中有一段著名的論斷:“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qin) 其親(qin) ,不獨子其子……是謂大同。”“大同”,代表古人對理想社會(hui) 的最高憧憬,表達了一種對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萬(wan) 物和諧共生的追求。此一憧憬和追求,曆數千年,始終是中華傳(chuan) 統思想的主流,具有重要的價(jia) 值。
如果不是因為(wei) 和隋煬帝之間不光彩的勾勾搭搭,楊素在曆史上可能隻以名將而非奸臣留名。
如何真正讀懂中國製度以及浸透其中的中華文化基因,看清中國和平發展對世界未來走向的作用與(yu) 影響,已經成為(wei) 當前的一大重要課題。而要應答這一課題,離不開對中國曆史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正確認識與(yu) 深入理解。
與(yu) 君主自身修養(yang) 相關(guan) 聯的一項重要內(nei) 容就是用人問題,識人用人是政權存廢的生命線。子曰:“其人存,則其政舉(ju) ;其人亡,則其政息。”國家興(xing) 衰成敗,關(guan) 鍵在於(yu) 是否“人盡其才,悉用其力”。《詩經》有言:“樂(le) 隻君子,邦家之基。”良臣輔佐,則“經始勿亟,庶民子來”,其國必興(xing) ;奸臣當道,則“謀臧不從(cong) ,不臧覆用”,其國必衰。
中國哲學中對修身觀念的關(guan) 注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尤其是先秦儒家。早期儒家中,尤其重視和強調修身的是孟子。孟子提出:“古之人,得誌,澤加於(yu) 民;不得誌,修身見於(yu) 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孟子看來,正身、修身至關(guan) 重要,不受窮達貧富等各種環境的影響。
國君作為(wei) 國家政治的主體(ti) ,其道德修養(yang) 對於(yu) 政治的清明、社會(hui) 的安定、君民關(guan) 係和諧等方麵占有絕對重要的作用。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cong) ”。可以說,修身正己為(wei) 國君治理天下的根本,猶如樹木的根基,根基越牢固,則枝葉越繁茂。《大學》有雲(yun) :“自天子以至於(yu) 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wei) ···
《詩經》是關(guan) 於(yu) 周代禮樂(le) 製度和社會(hui) 生活的詩集,戰國末年被列為(wei) “經”,2000多年來,各時期學者為(wei) 《詩經》所做的論著數以千計,特點各異。但不得不提的就是孔子,他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研究《詩經》的第一人,他刪詩成300篇,並提出《詩經》的作用應是“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yu) 四方,不能專(zhuan) 對;雖多,亦奚以為(wei) ?”即詩經是為(wei) 治國理···
從(cong) 古至今,中華民族一直以文明禮儀(yi) 之邦著稱於(yu) 世。中國社會(hui) 注重人與(yu) 人之間交往的禮儀(yi) 規範,注重人際交往的文明禮貌,注重樹立維係禮儀(yi) 社會(hui) 的風俗風尚,將禮儀(yi) 道德作為(wei) 個(ge) 人良好品行、社會(hui) 優(you) 良風尚的自覺追求。
《家範》是司馬光所著家訓,因司馬光身後受贈溫國公,又被稱為(wei) 《溫公家範》。《家範》共十卷十九篇,首載《周易·家人》卦辭以及節錄《大學》《孝經》《尚書(shu) ·堯典》《詩經·思齊》諸篇語錄,作為(wei) 全書(shu) 之序,正文從(cong) 《治家》至《乳母》。
作為(wei) 儒家四書(shu) 之一的《大學》提出“德潤身”的命題,這對於(yu) 儒家思想係統而言,可謂畫龍點睛之舉(ju) 。“德潤身”,是儒家傳(chuan) 統中一以貫之、鮮明獨特的一麵,是理解、踐行儒家時不可不特別留意之處。這三個(ge) 字,即使不能說就是儒家思想之“眼”,至少為(wei) 其“眼”之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因而,這一命題是開啟儒家乃至中華民族智慧之門的一把鑰匙。
廣袤的鄉(xiang) 間社會(hui) 如何進行整合和秩序建構,一直是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重要議題。在中國曆史上,鄉(xiang) 約作為(wei) 約束鄉(xiang) 村居民日常行為(wei) 規範的“契約性”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整合了廣大民眾(zhong) 的道德認知,具有獨特的社會(hui) 教化功能和社會(hui) 整合功能,特別是通過各種處世規範與(yu) 道德要求等影響著人們(men) 的價(jia) 值觀認知和內(nei) 在精神生活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