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灣】商務印書館《蕺山學派研究》評審意見

漢語學術界,研究蕺山之學之論文、專(zhuan) 著多有問世。然而,與(yu) 朱子學、陽明學相比,蕺山之學研究尚有虛歉,尤其對包括蕺山後學之學在內(nei) 的“蕺山學派”之研究,尤顯薄弱。目前這部《蕺山學派研究》,在廣泛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蕺山學派”研究推向縱深與(yu) 細密,具有重要學術意義(yi) 和文化意義(yi) 。

【徐梓】我為什麽推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初中卷)

編寫(xie) 者在前言中,說明這套讀本編寫(xie) 的目的,是要幫助初中生養(yang) 成“麵向全球,融通中外,互學互鑒,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開創未來”的胸襟和情懷,這就清晰地表達了從(cong) 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必須要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的自覺,這是將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引向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

【房偉】重構孔孟之間的儒學傳承——讀宋立林教授新著《孔門後學與儒學的早期詮釋研···

曲阜師範大學宋立林教授《孔門後學與(yu) 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通過對“孔門後學”學術傳(chuan) 承與(yu) 思想特征的精準把握,更加豐(feng) 富且立體(ti) 地呈現了“孔孟之間”一個(ge) 多世紀的儒學發展與(yu) 詮釋史,這對於(yu) 學界相關(guan) 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具有重要意義(yi) 。

【楊莉】《王船山體用思想研究》書評

中國哲學研究一個(ge) 非常突出的特點,就在於(yu) 它的詮釋、建構與(yu) 創新,是在“繼人之誌,述人之事”的經典解釋中完成的。這意味著中國哲學總是在曆史性視域中才能嚴(yan) 格地獲得其思想的展開與(yu) 確立:這一進路或可稱之為(wei) 曆史性意識。這種曆史性意識,在田豐(feng) 新作《王船山體(ti) 用思想研究》獲得了一種獨特的呈現。

【許允龍】潔靜精微開生麵——讀劉長允著《天下周易》

《天下周易》一書(shu) 係劉長允先生積四十年治易之功,最新推出的力作。作者自上世紀80年代即開始其易學研究,先後撰寫(xie) 多篇論文和專(zhuan) 著。1985年,他提出的“《易經》是一部古老辭書(shu) ”的觀點,在易學界引起很大的反響。幾十年來,作者一直沒有中斷對易學的思考與(yu) 研究。在這部新著中,他主要從(cong) 以下三個(ge) 維度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新見解。

【韓毓海】經典重釋如何守正創新 ——李瑾國學“三釋”的啟示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共同夢想,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大勢所趨,也是時代使命。

【吳光】經筵進講與理學經世 ——評王琦教授《宋代四書經筵講義研究》

王琦教授以經筵講義(yi) 為(wei) 切入點,緊扣經筵講學中的經典與(yu) 詮釋、人物與(yu) 活動、製度與(yu) 行為(wei) 等諸多要素,探究其與(yu) “四書(shu) ”新經典體(ti) 係形成、理學思潮興(xing) 盛及帝學發展之間的邏輯聯係,生動地展現了學術與(yu) 政治、思想與(yu) 社會(hui) 之間的互動,可謂抓住了宋代儒學發展的關(guan) 鍵,突破了宋明以後的思想史研究多拘於(yu) 理氣心性等常見命題範疇的局限,開拓了宋代儒學···

【房偉】重構孔孟之間的儒學傳承——讀宋立林教授新著《孔門後學與儒學的早期詮釋研···

孔孟之間的這段“留白”是儒學研究必須講清楚的關(guan) 鍵環節。曲阜師範大學宋立林教授《孔門後學與(yu) 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正是對儒學史上這一重大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該著通過對“孔門後學”學術傳(chuan) 承與(yu) 思想特征的精準把握,更加豐(feng) 富且立體(ti) 地呈現了“孔孟之間”一個(ge) 多世紀的儒學發展與(yu) 詮釋史,這對於(yu) 學界相關(guan) 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具有重要意義(yi) 。

【呂宗力】緯書思想呈現的多彩世界——評任蜜林《緯書的思想世界》

《緯書(shu) 的思想世界》對緯書(shu) 觀念體(ti) 係作出全麵梳理,對其思想源流進行了係統考察,其廣度和深度應該是迄今為(wei) 止相關(guan) 研究中最值得稱道的。當然,緯書(shu) 思想體(ti) 係龐雜,包羅萬(wan) 象,值得深入探討的空間還很大。

【虞和平】讓經典煥發新時代生命力 ——從李瑾國學“三釋”說開去

李瑾的《孟子釋義(yi) 》《山海經釋考》和《論語釋義(yi) 》由三家出版社相繼推出,這是國學研究方麵一次很有意義(yi) 的成果展示。在三部約計120萬(wan) 字的作品中,李瑾全麵借鑒並係統提煉了相關(guan) 經典2000年來前賢名家潛心著述的精華,同時“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立足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賦予舊學新使命、國學新擔當,洞見迭出又不失雅俗共···

【魏冬】紬繹四書啟關鑰 ——評《關學四書學研究》

關(guan) 學從(cong) 其宗師張載開始,即有濃厚的經學傳(chuan) 統。這裏所謂的經學,當然不僅(jin) 僅(jin) 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而是指“六經”。如《宋史》所說,張載之學是“以《易》為(wei) 宗,以《中庸》為(wei) 體(ti) ,以孔孟為(wei) 法,以禮為(wei) 的”。

【邵炳軍】政治生態變革與詩禮文化演進 ——兩周之際“二王並立”時期詩歌創作時世考論

所謂“詩禮文化”,是通過“詩教”“禮教”“樂(le) 教”體(ti) 係所建構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與(yu) 文明形態,是華夏禮樂(le) 文明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元素,是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基礎。

【劉毓慶】知人論世,守正創新——邵炳軍《政治生態變革與詩禮文化演進——兩周之際“···

曆經夏商周三代所形成的禮樂(le) 文明製度,像一座燈塔照耀著中國古代曆史的天空。《詩經》正是禮樂(le) 文明製度的最佳載體(ti) 。通過《詩經》的研究,還原禮樂(le) 文明的原初形態,並順沿而下,探討中國傳(chuan) 統禮製的生成、定型、流變,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詩禮文化形態,同時解決(jue) 在西方文化百年衝(chong) 擊下不絕如線的詩禮文化精神的承傳(chuan) 問題,這應該成為(wei) 當代中國···

【楊朝明】讀《論語·為政》有感:“為政以德”與“成德”之教

《論語·為(wei) 政》開宗明義(yi) ,說“為(wei) 政以德”,而孔子之學正是“成之以文德”的學問。

錢穆論中國文化史:中國文化是一種現實人生的和平文化

錢穆先生的《中國文化史導論》寫(xie) 作於(yu) 抗戰時期,是他在完成《國史大綱》後由曆史研究轉入文化研究的轉折點。這部縱論中國文化史的代表作,也可稱之為(wei) 《國史大綱》的姊妹篇。對於(yu) 這部作品,錢穆先生甚為(wei) 珍視,曾自言:“餘(yu) 對中西文化問題之商榷討論屢有著作,而大體(ti) 論點並無越出本書(shu) 所提主要綱宗之外。”近日,商務印書(shu) 館首次推出該書(shu) 的簡···

【宋曉春】比較哲學視閾下安樂哲《中庸》翻譯研究

《中庸》英譯史要追溯到18世紀傳(chuan) 教士科利和理雅格的翻譯,20世紀出現了包括辜鴻銘、休斯、陳榮捷等學者翻譯的近10種譯本,這些譯本各具特色,但主流的翻譯取向還是以西方文化為(wei) 闡釋的基點,用基督教文化或西方哲學思想來闡釋《中庸》,這種局麵直到21世紀初安樂(le) 哲和郝大維合作翻譯《中庸》譯本(以下簡稱安譯)問世以來才大大改觀。

【鄧洪波】解讀書院文獻 觸摸文化密碼

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作為(wei) 全國獨一無二的仍在辦學的千年學府,對研究、保護、傳(chuan) 承書(shu) 院優(you) 秀文化,開拓前進,有著義(yi) 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收集、整理書(shu) 院文物、文獻,研究書(shu) 院的曆史文化,是我們(men) 分內(nei) 之事。

哲讀論語——安樂哲與羅思文論語譯注序言

閱讀《論語》需要回歸孔子最初的“道”。這種“道”古老而又周而複始:兩(liang) 千多年來,無數人都曾沿著這條“道”前行。在我們(men) 看來,這條“道”依然非常適合通行,完全可以指導探索者、研究者和人們(men) 改善自己目前的狀況。

【郭齊勇】《南朝儒學思想研究》書評

在諸斷代儒學史的研究中,南朝儒學研究是一個(ge) 薄弱環節。作為(wei) 長達幾百年的魏晉南北朝儒學的一個(ge) 重要環節,南朝儒學在總結兩(liang) 漢儒學和魏晉玄學、開辟宋明儒學的過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有鑒於(yu) 此,樂(le) 勝奎的學術專(zhuan) 著《南朝儒學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會(hui) 在儒學思想史研究領域發揮一定的作用。

【陳來】對黃勇新書《美德倫理學——從宋明儒的觀點看》的討論

首先,對黃勇教授這本新書(shu) 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賀!同時,也對複旦哲學學院中哲叢(cong) 書(shu) 的第一本力作問世表示祝賀!黃勇教授著眼於(yu) 當代美德倫(lun) 理學這個(ge) 體(ti) 係遭遇到的問題,即其內(nei) 部缺陷,並謀求用儒家倫(lun) 理學的資源來加以解決(jue) ,來完善這個(ge) 體(ti) 係。他的著作總體(ti) 上非常有意義(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