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阜讀書(shu) 、工作20多年,不時地徜徉於(yu) “三孔”等勝地,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些或巍峨或精致的碑碣。不論是帶領學生還是陪同師友去“三孔”,每次麵對一些重要石刻,都要觀摩良久,辨識文字,尋找其中的曆史信息,感受其中的文化溫度。
貴州威寕梅誌仁兄敬慕從(cong) 學蔣勿恤先生,因暇整理先生著述目錄為(wei) 編,是所見目錄之全者。茲(zi) 稍加核校發佈,以饜學者瞭解之心。嗟乎!當年吾謂大陸儒家“南蔣慶,北陳明,中有康夫子(曉光)”。二十年過去,蔣勿恤、康夫子之書(shu) 均移師在海外出版,不禁再有大陸儒學“花果飄零”而渡海外“靈根再植”之慨。然則,海內(nei) 出版機構予以關(guan) 注是為(wei) 盼也。
儒者的生命,除了體(ti) 認文本中的“道”之外,還必然有賴於(yu) 同“證道者”“先知先覺者”生命的親(qin) 近,從(cong) 而獲得真正的體(ti) 知。“以生命點燃生命”便成為(wei) 儒家傳(chuan) 道的一種詮釋活動。而這樣一種“中國特色”,使得中國詮釋學有了自身的價(jia) 值。
1989年《梁漱溟全集》開始出版,1993年得以全部出齊。這是中國文化史、儒學史上的大事,其意義(yi) 必將愈來愈受到重視。組織此項工作的,是民間學術機構中國文化書(shu) 院;統籌、主持其事者,為(wei) 時任中國文化書(shu) 院學術委員會(hui) 主席、著名曆史學家、文化史學家龐樸先生。龐樸先生作為(wei) 《梁漱溟全集》編輯、出版的主持者,對八卷、五百多萬(wan) 字···
孔子的天道觀思想奠定了儒家係統的發展方向,它既決(jue) 定了兩(liang) 漢經學的發展方向,也決(jue) 定宋明理學的發展脈絡。可以說,天道觀是以土地為(wei) 中心構建的儒學係統中比較重要體(ti) 現。不同學者在論證中國哲學存在的合理性與(yu) 合法性及介紹中國哲學史發展時,都不約而同會(hui) 談到天道觀的這個(ge) 麵向,足見天觀道的重要性。
先秦儒學育人思想是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根源和基點的地位。孔子更是中華曆史上第一位提出完整育人規範與(yu) 思想體(ti) 係的教育家,在孔門後學和儒學早期詮釋中形成的豐(feng) 富教育理念對今天的育人事業(ye) 仍然具有重要價(jia) 值。
宋立林的《孔門後學與(yu) 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1]梳理了大量與(yu) 孔子相關(guan) 的文獻,藉由孔子與(yu) 弟子的對話,及其後學的詮釋,勾勒出孔子思想的輪廓,並提出前人所未及論述之處。《孔門後學與(yu) 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一書(shu) 的內(nei) 容豐(feng) 富,跨越了文史哲三個(ge) 領域的研究方法,所運用的材料亦不限於(yu) 《論語》《孟子》與(yu) 《荀子》,還有《易傳(chuan) 》《中庸》與(yu) 出···
根據哲學詮釋學(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的立場,隻有存在者是對世界顯現的,而存在者所依托的存在真理一般不顯現自身,這決(jue) 定了隻有通過一種方法論的中介即詮釋學,才能使真理敞開自身隱蔽的意義(yi) 。加達默爾認為(wei) “文本”必須被理解為(wei) 一個(ge) 詮釋學的概念,而不能單純從(cong) 語法學或語言學的角度將其視為(wei) 一個(ge) “完全自足的世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於(yu) 6月2日出席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時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
家從(cong) 來沒有把做官本身當作目的,而認為(wei) 做官應該是在符合道義(yi) 禮法的前提下實現價(jia) 值的工具。孫中山先生所說的“做大事而非做大官”,才是儒家士人的真正理想所在。
《我在山東(dong) 當院長》用通俗易通的語言將貝淡寧對中國思想、政治製度的深度了解與(yu) 日常生活巧妙地編織在一起。雖然他在討論中國某些平凡尋常的生活方麵做得十分精彩,但是我們(men) 可能感到納悶,他用詼諧幽默的方式描述的這些議題,是否丟(diu) 掉了值得我們(men) 去認真考慮的嚴(yan) 肅內(nei) 容呢?
欲探求傳(chuan) 統中國戲曲與(yu) 當代人是否隔閡、是否彼此親(qin) 近亦或是相互抵觸,唯一的前提和原因,無非是看當代中國人是否繼承中華傳(chuan) 統的人文價(jia) 值。
在中國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日益受到重視的當下,如何更好地走進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深處,最大限度地激發優(you) 秀文化的活力,為(wei) 當下的文化建設提供強大的助力,已經成為(wei) 目前社會(hui) 各界高度重視的問題。正是在此背景下,人們(men) 積極探索闡釋中國傳(chuan) 統經典的新路徑,其中,陳曉霞的“跟著孔子去遊學”係列《遊學四孟》便在這方麵作了值得肯定的積極嚐試。
何謂中國智慧?這是一個(ge) 頗難回答的問題。雖然已經有諸多哲人進行了精彩的論述,比如張岱年先生在《中國哲學大綱》中就認為(wei) 中國哲學具有“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的特色,這樣的論述對於(yu) 認識中國的智慧是大有裨益的。但是,“何謂中國智慧”這樣的問題,在當今社會(hui) ,依然有著繼續闡釋的巨大空間。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教育。同年8月,《人民日報》刊發《國學,在燕園又悄然興(xing) 起》,提出“國學的再次興(xing) 起,是新時期文化繁榮的一個(ge) 標誌”,並呼喚名家的出現。
在《論語》中,存在一係列有關(guan) 儒家人格的詞匯,如“聖人”“仁者”“君子”“賢人”“成人”“善人”“士”等,學界慣於(yu) 將其劃分為(wei) 不同的層次或等級,幾種劃分都將聖人看作儒家的最高人格,也一致認為(wei) “君子”離“聖人”還差兩(liang) 步。與(yu) 之不同,安樂(le) 哲認為(wei) “君子”離“聖人”僅(jin) 有一步之遙。他的理由是,君子與(yu) 仁者一樣都具有政治和道德的雙重含義(yi) ,兩(liang) 者可以互相···
近些日子,陸陸續續讀完了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王慧紅主編的《財富之道儒家說》一書(shu) ,收獲頗豐(feng) ,不虛此讀。又結合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特別是其中關(guan) 於(yu) “第二個(ge) 結合”的重要論述,思緒良多。
柳詒徵先生說:“蓋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純出於(yu) 士大夫之手者,惟宋為(wei) 然。”[1]宋政即士政,一語揭示了宋代政治的本質。這是從(cong) 漢唐時期的“尊經”發展到了宋初的“尊士”,不能不說是曆史的進步。
穀雨日,石林兄惠賜新作《到處逢人說故鄉(xiang) 》。副葉手書(shu) 一聯,曰“座上和風隨麈柄,樽前絳雪點春衣”。行楷小字,遒健雅暢,學者之書(shu) 。絳雪者,正寫(xie) 暮春景致。辭美字雅,景協情洽,宜乎寶愛。
關(guan) 於(yu) “意義(yi) 的信仰”的具體(ti) 內(nei) 容,不同個(ge) 人、不同學派會(hui) 有所不同。但曆史上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最大公約數”的意義(yi) 信仰,就是我前麵講的“儒家經學中的十二大價(jia) 值觀”。這是傳(chuan) 統中國意義(yi) 信仰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千百年來人們(men) 處理各種關(guan) 係最重要的原則。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意義(yi) 的信仰”就是對核心價(jia) 值觀的信仰,而對核心價(jia) 值觀的信仰必須與(yu) 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