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林】許楓《人間事——〈論語楓解〉》序

我曾自詡“錢迷”——國學宗師錢賓四先生的粉絲(si) 。錢穆先生曾經說過:“今天的中國讀書(shu) 人,應負兩(liang) 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這將近二十年來,我一直奉為(wei) 圭臬。

【唐陳鵬】重繪理學演進史 ——讀何俊《從經學到理學》

凡學皆貴求新,理學亦不例外。盡管近四十年來,理學一直是中國哲學與(yu) 思想史研究中最受學者關(guan) 注、成績也最為(wei) 突出的領域之一,但就理學史的研究範式來說,卻一直保持著其固有的特征。時至今日,學者們(men) 仍深受朱熹《伊洛淵源錄》所開創的理學史研究範式的影響,紛紛以理學代表性人物及其學派作為(wei) 理學演進的核心線索,繪就理學發展演進的基···

【董冰】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

近日,《求是》雜誌刊發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的重要講話《堅持把解決(jue) 好“三農(nong) ”問題作為(wei) 全黨(dang) 工作重中之重舉(ju) 全黨(dang) 全社會(hui) 之力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五穀者,萬(wan) 民之命,國之重寶。’我反複強調,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今年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糧食和重要農(nong) 副產(chan) 品供給···

【呂耀懷】《養德經邦——當代書院學人訪談錄》讀後

杜華偉(wei) 在西北師範大學本科畢業(ye) 後即保送進入中南大學倫(lun) 理學碩士點,由我擔任其碩士導師。在讀期間,杜華偉(wei) 雖然未必比其他學生更有天賦,但的確以十分認真、紮實的態度對待學業(ye) 。我記得她的碩士論文的選題與(yu) 管理谘詢有關(guan) ,是她對於(yu) 自己當時兼職的管理谘詢工作的初步而又有心的倫(lun) 理思考。碩士階段的學習(xi) 完成且拿到碩士學位後,她以優(you) 異成···

【郭亮】儒家修身傳統與中國哲學重建 ——評陳立勝先生《從“修身”到“工夫”》

陳立勝先生《從(cong) “修身”到“工夫”——儒家“內(nei) 聖學”的開顯與(yu) 轉折》一書(shu) 試圖回到源遠流長的儒家修身傳(chuan) 統來重建中國哲學。在這部具有典範意義(yi) 的著作中,作者以其恢宏的曆史眼光和深邃的哲學洞見,把儒家修身傳(chuan) 統劃分為(wei) 春秋戰國之際的德行培育時代、唐宋變革之際的心靈操練時代、清末民初的“過渡時代”、當今“人機之辨”的新時代,並藉著“軸心時···

【鍾進文】仁·共在·命運共同體 ——讀《仁與共在:儒學思想今釋》

在漫漫曆史長河中,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不斷塑造、培育積極正麵的人格,其中儒家“君子”的人格,為(wei) 曆代國人接受且推崇。以仁待人、和諧共在是君子必備的素養(yang) 。

【鄧林岩】時代命題與儒學之交融 ——讀《仁與共在——儒學思想今釋》

中國作為(wei) 擁有古老智慧與(yu) 豐(feng) 富傳(chuan) 統思想資源的大國,站在新的曆史聯結點上,如何利用好傳(chuan) 統思想資源交出一份與(yu) 時代主題相契合的答卷是一個(ge) 值得深思的命題。回溯過往的曆史風煙,在細密的曆史針腳間把握到相同的時代脈搏。振東(dong) 老師的新作《仁與(yu) 共在——儒學思想今釋》在此意義(yi) 上對上述問題做出了回答。走進《仁與(yu) 共在——儒學思想今釋》,再次···

【馮時】古文字闡釋了中國文化的根本問題

盡管我們(men) 所說的古文字主要是指秦以前先民使用的古體(ti) 漢字,然而從(cong) 中華文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曆史考察,由於(yu) 在文字初創的新石器時代尚未形成一統的格局,而呈現為(wei) 夷夏東(dong) 西的形勢,因此,我們(men) 所理解的古文字本應包括與(yu) 古體(ti) 漢字同時代甚至更早的民族古文字。這種文字起源的多源特點,是我們(men) 在學習(xi) 和研究中國古文字學時必須具有的觀念。

【李敬峰】求朱子“四書”之所是

四書(shu) 學作為(wei) 朱子全部學術的結穴或中心所在,其獨特的價(jia) 值早已引起學界的關(guan) 注和重視,相關(guan) 研究成果迭出不窮,使得若無新的視角、材料和方法,很難在這一肯綮領域有所突破和創新。北京師範大學許家星教授的新作《經學與(yu) 實理:朱子四書(shu) 學研究》(以下簡稱《經學與(yu) 實理》)以辨之極精、言之極切、引之極詳、證之極明的鮮明特質,將朱子四書(shu) ···

【馮渝傑】評《王莽》:作偽抑或成聖:王莽心史的一次重要探索

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研究者,在評價(jia) 王莽其人其政時,往往呈現出巨大差異。歧見背後不僅(jin) 透射出介於(yu) 科學與(yu) 藝術之間的曆史學學科屬性,也反映出曆史上的王莽或者史籍文獻所記載的王莽,可能具有比較複雜的多張麵孔。

【周溯源】一部新見迭出的孟學史力作

孟子是儒家“亞(ya) 聖”,孟子學說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塑造、對国际1946伟德的發展演變,影響巨大而深遠。曆史上學人對孟子的研究從(cong) 未停歇,成果如雨後春筍,形成了堪與(yu) 孔學、老學、易學比肩的孟學。近年來,孟學研究成果迭出,而新近出版的周淑萍教授所著《先秦漢唐孟學研究》當屬其中的一部力作。

【鍾哲】想要研究《周易》,這本《周易新注》一定不能錯過

《周易》有“群經之首”的稱譽,在既有的兩(liang) 千多年的曆史中,《周易》作為(wei) 最具核心性的經典,一直發揮著重要且深遠的影響。曆代學者均有校勘、注釋與(yu) 解說之作,構成了係統連貫的《周易》解釋史,亦即易學史;並且廣泛延展到學術的各個(ge) 領域,奠定其基礎世界觀,造就其哲學思維模式。《周易》已毋庸置疑地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經典樞紐以及思···

【劉悅笛】天地有大美,生生不息 ——《中國人的生活美學》裏的哲與思

四時的美感,仿佛在冬春交替之際顯得尤為(wei) 分明。實際上,四季變換、節氣流轉,不僅(jin) 是鬥轉星移、時來景異,更蘊含著中國人的生命觀、價(jia) 值觀和宇宙觀,是植根於(yu) 農(nong) 業(ye) 文明的生活之美,將中國人敬天親(qin) 地之生活美學渲染得淋漓盡致。

【韋胤宗 黃政】《芝大書誌》:歐美漢籍書目書誌的編纂與明清本的研究

近年來學者們(men) 對於(yu) 歐美所藏中文古籍之調查、編目與(yu) 研究皆取得了可觀的成果,出現了一批書(shu) 誌、書(shu) 目與(yu) 相關(guan) 研究,歐美地區收藏漢文古籍較多的圖書(shu) 館通過各種書(shu) 誌、書(shu) 目將其藏品公諸於(yu) 世。張寶三教授所編之《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shu) 館藏中文古籍善本書(shu) 誌·經部》即在此一背景之下產(chan) 生。本書(shu) 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所藏漢籍的善本書(shu) 誌,收錄經部漢籍284···

【臧峰宇】以麵向世界的儒學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讀《儒家哲學的現代價值》

作為(wei) 對中華文明產(chan) 生深遠影響的觀念體(ti) 係,儒學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在2500多年與(yu) 時偕行的過程中形成了悠遠綿長的思想的力量。為(wei) 深入探究儒學的現代價(jia) 值,促進儒學對話與(yu) 文明交流互鑒,多年來,中國人民大學與(yu) 韓國崔鍾賢學術院聯合主辦“國際儒學論壇”,得到海內(nei) 外儒學研究名家廣泛關(guan) 注,已成為(wei) 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儒學盛會(hui) 。

【曹智滔】《日讀論語》:讀經典,習書法

孔子是中國儒家的創始人,自漢代後被奉為(wei) “聖人”;又因其對中國及世界的巨大影響,被聯合國評為(wei)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主張“述而不作”,其思想主要反映在由其弟子結集的《論語》之中。一部《論語》,其文約意豐(feng) 的言辭語句,蘊含著鮮活的中國智慧和包羅萬(wan) 象的人生道理,可助人以修身、為(wei) 學、齊家、治國等等,因而被曆代視為(wei) 了解···

【陳明】張晚林著《宗教動力學的完成及其丕變——先秦儒學宗教性內涵演進之脈絡研究···

文明之所以以宗教命名,是因為(wei) 作為(wei) 文明基礎的宇宙圖景與(yu) 存在秩序以及人生規劃主要是由宗教提供的。亨廷頓用儒教文明指稱我們(men) ,主流話語也提倡文化自信,將文化視為(wei) 理論、製度和道路的基礎,儒者為(wei) 天地立心的自我期許因此又成為(wei) 一種責無旁貸的曆史使命。書(shu) 中這一自覺強烈,使我們(men) 有信心期待作者在第三階段的儒教研究中更上層樓做出更多···

【白貴】仰觀俯察解古義 思接千載出新知 ——讀《治水神話與禮樂教化研究》

通讀本書(shu) ,感覺作者的學術視野比較開闊。所論涉及多個(ge) 學科,作者旁征博引,層層論析,開掘深入,作者通過對先秦文化典籍中的治水神話史料進行分析與(yu) 總結,以治水大法“洪範九疇”為(wei) 主要研究對象,將治水神話、宗廟祭祀、宗法製度、文教之功、政教大法連綴起來探討上古時期洪水神話的學術主題,並對其進行綜合性學術研究,重新審視治水神···

【唐翼明】劉強《世說新語新評》序

劉強是位年輕學者,比我晚了一輩,也從(cong) 未謀過麵,但他對《世說新語》的熱情和愛好使我深引為(wei) 同道,尤其是他建立“世說學”的野心,很是搔到我的癢處。雖說《世說新語》最終能否成學,至今也還是個(ge) 問號,但我卻是很早就有此念頭的人。

【李景林】以大事小與以小事大

先秦人所理解的“天下”,其意義(yi) 猶今所謂世界或國際社會(hui) 。東(dong) 周各國間之關(guan) 係,與(yu) 當代國際關(guan) 係,多有相似之處。春秋五霸挾天子以令諸侯,與(yu) 今日美國、北約對聯合國之關(guan) 係,亦頗相仿佛。孟子的王道理論,對國際關(guan) 係問題多有討論,這一章即集中討論國際關(guan) 係問題。其中所提出的觀點,對我們(men) 今天理解和建立合理的國際關(guan) 係原則,亦頗有啟示意義(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