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思想家對於(yu) 德性、自然、政製、人性等根本議題有共通的見解,在德性和價(jia) 值理念上尤為(wei) 契合。
孟子提出“性善”說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為(wei) 這意味著一種全新人性論的出現。因此,孟子的人性論始終是學界關(guan) 注的熱點。
我們(men) 一般把性善論看作孟子對人性善惡的看法,甚至認為(wei) 這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儒家的人性觀點。但我們(men) 常常也會(hui) 疑惑,人性真的是善的嗎?
“夫子賢於(yu) 堯舜”一語出自《孟子·公孫醜(chou) 上》,是孟子引述孔子弟子宰我的一句話。同時,孟子還引述了孔子另兩(liang) 位弟子的話,即子貢講的“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和有若說的“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yu) 孔子也”。
如何理解孔子的“憤”與(yu) “樂(le) ”?從(cong) 《論語》中的一段對話說起。
“君子不器”是孔子的名言,也是孔子關(guan) 於(yu) 君子人格最概括的表述。在曆代學者的《論語》注釋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南宋朱熹的解釋:“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ti) 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wei) 一才一藝而已。”
中和韶樂(le) 是明清兩(liang) 代用於(yu) 國家祭祀及宮廷慶典的音樂(le) 、舞蹈表演形式,是一種禮儀(yi) 性的樂(le) 舞。中和韶樂(le) 製度始於(yu) 明代洪武初年,其雛形源於(yu) 先秦時期的韶樂(le) ,它由金、石、絲(si) 、竹、革、木、匏(páo)、土八種材質的樂(le) 器演奏,和以律呂,文以五聲,八音迭奏,玉振金聲,融禮、樂(le) 、舞為(wei) 一體(ti) 。
春秋之時,孔子以“六藝”教學,刪定六經,闡明六教,開創了以禮樂(le) 文明為(wei) 核心的儒家文化。孔子曰:“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shu) 》教也;廣博易良,《樂(le) 》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jian) 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連續性居於(yu) 第一位,華夏民族價(jia) 值理念使中華文明充滿生命活力,鑄造了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連續性特征。
明代學術的轉折和書(shu) 院講學的興(xing) 盛是從(cong) 王陽明開始的。《明史》對此指出:“正、嘉之際,王守仁聚徒於(yu) 軍(jun) 旅之中,徐階講學於(yu) 端揆之日,流風所被,傾(qing) 動朝野。於(yu) 是搢紳之士,遺佚之老,聯講會(hui) ,立書(shu) 院,相望於(yu) 遠近。”王陽明以及王門弟子的書(shu) 院講學推動了明代書(shu) 院教育的發展。
《春秋穀梁傳(chuan) 》作為(wei) 《春秋》三傳(chuan) 之一,是儒家最為(wei) 重要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結晶。然而,相比於(yu) 同屬《春秋》三傳(chuan) 的《公羊傳(chuan) 》《左傳(chuan) 》,曆代《穀梁》研究較為(wei) 薄弱,是三傳(chuan) 乃至十三經中最為(wei) 學者所忽略的一經。隨著傳(chuan) 統文化日益受到重視,《穀梁》學迎來了重要發展契機,取得了較大進展。回顧曆史,展望未來,《穀梁》學研究任···
有清一代,既是中國古代社會(hui) 的最後一個(ge) 王朝,又是由傳(chuan) 統向近代社會(hui) 的轉型時期。在長達兩(liang) 個(ge) 半多世紀的進程中,可謂升平與(yu) 動蕩、有序與(yu) 失範、理想與(yu) 落寞等相互交織,呈現出一幅波瀾壯闊、跌宕起伏、內(nei) 涵豐(feng) 富、特征鮮明的曆史畫卷。盡管其間有一些問題需要反思,然客觀而論,許多曆史遺產(chan) 或資源也值得正視。
孫奇逢是明末清初的大儒,是明清學術轉捩的重要學人。清史學界對孫奇逢一直都有關(guan) 注和研究。清史《儒林傳(chuan) 》在曆時百年纂修史中對孫奇逢有持續的記載,這是孫氏官方學術形象的重要內(nei) 容。在清史《儒林傳(chuan) 》纂修的百年曆程中,形成了多達八個(ge) 成形稿本,其中均有對孫奇逢的記載。從(cong) 阮元創辦《儒林傳(chuan) 稿》開始,孫奇逢即被立為(wei) 正傳(chuan) ,在整個(ge) 清···
“漢宋之爭(zheng) ”為(wei) 清中葉學術史的一大聚訟問題。學術界關(guan) 於(yu) “漢宋之爭(zheng) ”的既有研究多從(cong) 漢學家的立場出發,主要關(guan) 注漢學家對理學空疏學風的批評,而對理學陣營的聲音則較少關(guan) 注。筆者以為(wei) ,從(cong) 理學家的角度對“漢宋之爭(zheng) ”進行反思,厘清宋學家批判漢學的學理脈絡,或許能更好地把握“漢宋之爭(zheng) ”的關(guan) 鍵所在。
承蒙嶼澂先生約稿,拙文《書(shu) 道生生:蔡邕書(shu) 論中的生命工夫》發表於(yu) 劉夢溪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化》2024秋季號。文章是對蔡邕書(shu) 論三篇《筆論》《九勢》《篆勢》的疏解,現分享其中第一部分即《筆論》疏解於(yu) 此,請網友批評指正。引用請以《中國文化》紙刊為(wei) 準,完整論文亦請見紙刊。
《禮樂(le) 東(dong) 方——孔府舊藏中和禮樂(le) 文物展》在孔子博物館開展中。展覽展出諸多中和樂(le) 器、祭孔禮器,流傳(chuan) 有序、保存完整、工藝精湛,是祭孔禮樂(le) 器中的典範之作。
曾鞏(1019—1083年)是北宋最有影響力的古文家之一,他的《南軒記》是一篇自勉性文章,也是宋代較早明確表現士人耕讀生活的記文。讀此文,可以了解曾鞏的人生誌趣與(yu) 道德追求,也可看到他在清寒生活之中持道自守的自我訓誡。
《禮記》是西漢戴聖所編選的一部書(shu) ,取材廣泛,來源不一,全書(shu) 編次錯雜,並無完整嚴(yan) 密的體(ti) 係。初學讀之,未免茫無頭緒。
宋型文化是清人從(cong) 治學方法角度提出的相對漢學而言的一種新的文化範型,它的底色是宋代儒學。宋代儒學是儒學的第二次創造,是漢唐以來思想文化發展的集大成,也是對先秦孔孟儒學的自覺繼承和轉化。
作為(wei) “宋初三先生”之一,大儒胡瑗開程朱理學之先河,以“明體(ti) 達用”為(wei) 核心教學理念執教湖州,形成一套“有體(ti) 有用有文”的係統育人模式,注重培植根本、啟發潛能、各順其性,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世稱“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