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榮】倫理視域中的“熟人”與“陌生人” ——兼議關於傳統倫理的若幹言說

熟人與(yu) 陌生人的區分,現在已成為(wei) 倫(lun) 理領域所關(guan) 注的問題。費孝通認為(wei) ,中國的鄉(xiang) 村,“是一個(ge) ‘熟悉’的社會(hui) ,沒有陌生人的社會(hui) ”。這一看法漸漸成為(wei) 考察傳(chuan) 統倫(lun) 理的出發點,而熟人與(yu) 陌生人,則構成了傳(chuan) 統倫(lun) 理與(yu) 現代倫(lun) 理的不同對象。

【許春華】孔子的“詩興”學說及其哲學貢獻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國曆史上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在《論語》原典中,不僅(jin) 凝練了孔子的仁學、義(yi) 學、禮學、樂(le) 學等學說,還飽含著孔子的詩學智慧成果,積澱而成“詩興(xing) ”學說。相對於(yu) 學界關(guan) 於(yu) 孔子仁學、義(yi) 學、禮學、樂(le) 學等的豐(feng) 富研究成果而言,“詩興(xing) ”學說尚存在非常廣闊和深入探討的學術空間。本文即從(cong) “詩興(xing) ”學說的理論根源、理論形態、理論···

【趙馥潔】“明德”的四重價值意蘊

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集中反映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眾(zhong) 多思想元素中,其中就包括“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要“用明德引領風尚”“用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正心明德”“在明德修身上煥發新風貌”。這些重要論述,充分彰顯了明德的現實重要性。

【趙馥潔】張載“為萬世開太平”理想的哲學審視

“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是張載的學術使命,也是張載的人生理想。特別是其中的“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就是為(wei) 社會(hui) 指出前進的方向,為(wei) 人類描繪美好社會(hui) 的藍圖,並探索實現美好社會(hui) 理想的途徑。張載為(wei) 追求“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理想所進行的學術探索和實際努力,依然閃耀著不滅的精神光輝,值得我們(men) 繼承和弘揚。

【王兆鵬 馬濤】辛棄疾的家世與家風

辛棄疾的家世,曆來不甚了然。清代嘉慶年間辛啟泰撰《稼軒先生年譜》,曾據族譜述及辛棄疾五世世係;20世紀30年代,鄧廣銘著《辛稼軒年譜》,苦於(yu) 找不到辛氏族譜,僅(jin) 據辛氏《稼軒先生年譜》照錄其世係。

【裴學進】徐三重《家則》之訓誨觀點

徐三重(1543—1621),字伯同,號鴻州,鬆江華亭縣(今上海青浦區)人。明萬(wan) 曆五年(1577)進士,後經殿試以第二甲登科,授刑部主事,年七十八歲終。一生專(zhuan) 事讀書(shu) 治學,卒後學者稱其鴻州先生。徐氏一生著述頗豐(feng) ,有《蘭(lan) 芳錄》《牖景錄》《鴻州雜著》《史記通表》《言古餘(yu) 論》等二十多部著作行世。

【薑玉峰】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家教觀念

五千餘(yu) 年曆史演進過程中,我們(men) 積累了豐(feng) 富的家教智慧,其內(nei) 蘊的修身成人之法、軌物範世之教、齊家治國之道,對個(ge) 人、家庭乃至整個(ge) 社會(hui) 都大有裨益。應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對待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家教智慧,既傳(chuan) 承其中的“常道”,又“通古今之變”,使這一寶貴文化遺產(chan) 成為(wei) 推進新時代家庭文明建設的豐(feng) 厚滋養(yang) 。

【魏淩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無訟”思想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不僅(jin) 對中國本土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而且對周邊國家、地區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張小穩】闡釋史是中國古典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維度

中國古典學是近年來學科專(zhuan) 業(ye) 中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就“古典”的範疇而言,學界目前有“先秦”“先秦秦漢”“先秦兩(liang) 漢”“整個(ge) 古代”等多種提法

【呂文利】中國古代的天下觀念與邊界實踐

在中國古代,“天下”是一種開放性的、模糊化的表達,它以“天下共主”的姿態,表明統治的觀念,這是意識形態上的表達。在具體(ti) 實踐上,中國古代以邊界的清晰化為(wei) 旨歸,大體(ti) 可以分為(wei) 清晰的邊界和中間地帶兩(liang) 種類型。

【張加才】《北溪字義》:詮釋範疇的哲學辭典

範疇是人類思維對客觀事物本質的概括和反映,猶如認識之網的網上紐結,範疇詮釋與(yu) 體(ti) 係建構在哲學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南宋陳淳(北溪)在講義(yi) 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北溪字義(yi) 》是闡釋理學思想的重要典籍,其初衷就是範疇的詮釋,由此該書(shu) 成為(wei) 中國乃至東(dong) 亞(ya) 享有盛譽的哲學辭典。

【李曉方 賴少偉】陽明心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

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jun) 事家,被譽為(wei) 實現了“真三不朽”的聖人。《明史》讚其“終明之世,文臣用兵製勝,未有如守仁者”,清代學者稱其“為(wei) 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絕頂”。王陽明一生,為(wei) 後世留下了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

【曾天然】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的鄉約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健全黨(dang) 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xiang) 基層治理體(ti) 係,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製度”。傳(chuan) 統鄉(xiang) 約是古代鄉(xiang) 村治理的重要方式,既是鄉(xiang) 村民眾(zhong) 的自治性組織,也是進行傳(chuan) 統教化、化解糾紛、實施互助、規範鄉(xiang) 民行為(wei) 的重要規範。在新時代,傳(chuan) 統鄉(xiang) 約在鄉(xiang) 村治理中仍然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彭林】禮樂教化 道一風同

2024年是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成立30周年。故宮博物院與(yu) 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共同主辦的“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自10月開展以來,吸引了眾(zhong) 多觀眾(zhong) 前來參觀。展覽專(zhuan) 設一個(ge) 單元,以考古實證展現孔子和儒學誕生前中國的禮樂(le) 文明及教化實踐,折射了中華民族對於(yu) 人的道德成長與(yu) 社會(hui) 和諧發展之路的深刻思考。

【葛剛岩】《左傳》敘事的情景再現

六經之旨要在於(yu) 匡扶時政,濟世經邦,其文辭雖異,但最終目的都可歸於(yu) 政教,故群經言辭尚質黜華,情深而不詭,風清而不雜,其敘事義(yi) 正而不邪,事信而不誕,尤其是史家之筆,更以不虛美、不隱惡的良史直書(shu) 精神為(wei) 天下所聞。

【徐正英】尊賢:《論語》所記孔子評曆史人物

子張在《論語·子張》中具體(ti) 闡發了其老師孔子“尊賢而容眾(zhong) ”的教誨。總覽文本,孔子的“尊賢”言論主要集中於(yu) 其對曆史人物的評論,共涉11篇29章,論及的先賢有唐堯、虞舜、後稷、大禹、商湯、武丁、泰伯、虞仲、周文王、微子、箕子、比幹、伯夷、叔齊、周武王、周公旦、齊桓公、管仲、柳下惠、少連、令尹文子、寧武子等,言語之間表達了對···

【簡逸光】中國古典學學科下的“經學”與經學

經學自漢代設五經博士,及後建立科舉(ju) 考試製度,經學一直是傳(chuan) 統士人的知識基礎。近代教育改製,分設學科專(zhuan) 業(ye) ,取消經學,但各專(zhuan) 業(ye) 與(yu) 各領域仍不時回顧思索與(yu) 經學的關(guan) 係,比如文學與(yu) 經學、哲學與(yu) 經學、史學與(yu) 經學、子學與(yu) 經學、國學與(yu) 經學、文獻學與(yu) 經學、語言學與(yu) 經學、闡釋學與(yu) 經學等,說明經學始終為(wei) 人所關(guan) 注。

【吳仰湘】曾運乾《尚書正讀》 的學術價值

曾運乾(1884—1945)字星笠,湖南益陽人。畢業(ye) 於(yu) 湖南優(you) 級師範學堂,1913年聘入湖南官書(shu) 局,擬修中國通史,與(yu) 陳鼎忠合撰《通史敘例》,別具匠心設計出新體(ti) 例,柳詒徵、金毓黻等交口稱讚。

【林存光】文明以止: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與文明特性

近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ge) 問題,即以儒學為(wei) 主流的中華文化感動人心的力量,它深刻影響我們(men) 心靈的生命力,究竟體(ti) 現在什麽(me) 地方?我認為(wei) ,這種文化的力量或生命力主要就體(ti) 現在它蘊涵著的一係列人文價(jia) 值理念上,我們(men) 有必要將這些人文價(jia) 值理念提煉概括出來,進行一些係統的闡發。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一個(ge) 重要理念就是《周易大傳(chuan) 》中···

【孟堯】宋明正統論的政教內涵

正統之辨“昉於(yu) 晉而盛於(yu) 宋”,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曆史理論和政治學說,旨在辨析王朝正閏。宋代以後,正統論逐漸褪去五德終始的神秘外衣,轉而從(cong) 疆域“一統”和道德“居正”的理性角度評斷政權的合法性,形成一種二元結構,也更多牽扯到何謂“中國”之“正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