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溪】國際儒聯榮譽顧問劉夢溪:中國傳統文化怎樣進入現代生活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進入現代生活,是我們(men) 研究曆史文化的人一直以來的期待。但傳(chuan) 統文化是個(ge) 龐雜的範疇,以前並不這樣籠統標稱,而是研究哪一部分就用這一部分的內(nei) 涵加以標稱。如經濟史、政治史、法律史、宗教史、哲學史、藝術史、文學史等,都是研究曆史文化的一個(ge) 個(ge) 具體(ti) 領域,或一個(ge) 方麵。把傳(chuan) 統文化單標出來,是對傳(chuan) 統和現代作了一個(ge) 區隔。

【趙爭】簡帛文獻與漢代《詩》學

與(yu) 《詩經》研究相關(guan) 的簡帛文獻較為(wei) 豐(feng) 富。阜陽漢簡《詩經》、安徽大學藏戰國楚簡(安大簡)《詩經》、海昏侯墓《詩經》為(wei) 《詩經》傳(chuan) 本,武威漢簡《儀(yi) 禮》、馬王堆漢墓帛書(shu) 、《碩人》銘銅鏡、尹灣漢簡《神烏(wu) 賦》、郭店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shu) (上博簡)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清華簡)均有引《詩》論《詩》內(nei) 容。

【郭君銘】《法言》中的政治觀

西漢大儒揚雄希望在儒道衰壞之世重光德政,他創作的《法言》表達了對世道民心的殷切關(guan) 懷,構建起自己的理論框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政治觀。《法言》一書(shu) 的思想精義(yi) ,既是對傳(chuan) 統儒家政論精華的闡釋,也彰顯出揚雄對所處時代政治難題的沉思與(yu) 回應。

【劉餘莉】“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論語·衛靈公》中說:“眾(zhong) 惡之,必察焉;眾(zhong) 好之,必察焉。”如果大家都厭惡他,你一定要去觀察,為(wei) 什麽(me) 他被人厭惡,不能夠輕易相信眾(zhong) 人的意見。也有人被眾(zhong) 人所推崇,同樣也不要輕易相信,要考察一下,他為(wei) 什麽(me) 被人讚歎?這說明,判斷一個(ge) 人的賢德與(yu) 否,不能僅(jin) 僅(jin) 依靠沸沸揚揚的意見,而必須自己深入考察、細致了解具體(ti) 情況,明辨眾(zhong) 人讚···

【郭豔利】中國古代兵器的文化解讀

兵器是戰爭(zheng) 的物化形式,關(guan) 乎國家安危和社會(hui) 穩定。《孫子兵法·始計篇》雲(yun)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世界兵器史上,中國古代兵器及其蘊含的文化精神獨樹一幟,體(ti) 現著古代中華文明的價(jia) 值取向和特性。

【汪謙幹】從中華文明統一性看中華民族對國家統一的追求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全麵係統深刻揭示出中華文明的“五個(ge) 突出特性”,為(wei) 新時代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諸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民族具有大一統的曆史傳(chuan) 統和文化傳(chuan) 統。“大一統”是貫穿中國曆史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一條主線。

【張立敏】六尺巷的空間有多寬廣

桐城是安徽省的一個(ge) 縣級市,在文化上卻似星光燦爛,輝映千秋,濃鬱的書(shu) 香氛圍賦予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古文創作方麵,當地清代出現“文章甲天下,冠蓋滿京華”“天下文章,其出桐城乎”的盛況,誕生了全國性文學流派桐城派。作為(wei) 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歸聚作家千餘(yu) 人,綿延200餘(yu) 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桐城因而被譽為(wei) “文都”,···

【蔡德龍】晚清文學解經學的原理與可能

經學在近代瓦解之後,經學詮釋學已散入曆史、哲學、文學等現代學科,單一的學科視域無法進入完整的經學。經書(shu) 具有哲學、史學、文學的多重特性,對應善、真、美。義(yi) 理、考據、辭章正是基於(yu) 經書(shu) 的三種性質自然形成的研究理路,皆有其存在的天然合理性,並不存在完美而唯一的解經學。在漢學將求真的史學理路、宋學將求善的哲學理路推揚至···

【李平安】中華優秀傳統家文化的現代文明價值

作為(wei) 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精神力量,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家文化則是培育這一精神力量的沃土。

【李景林】孔子的樂學教育

今人讀書(shu) 學習(xi) ,似乎是一種苦差事。古人為(wei) 學卻不然。儒家為(wei) 學之道,講究學而能樂(le) 。這個(ge) “樂(le) 學”的觀念,對於(yu) 我們(men) 理解學習(xi) 的目的和教育的本質,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杜澤遜】談談“經學”和“史學”的關係

經學,也就是研究闡釋儒家經典的學問。儒家經典最初有“五經”:《易經》《書(shu) 經》《詩經》《儀(yi) 禮》《春秋經》。

【方彥壽】現存最早的“袖珍本”四書

在古籍版本中,有一種版式狹小的圖書(shu) 被稱為(wei) “巾箱本”,後來又有“袖珍本”之稱。瞿冕良的《中國古籍版刻辭典》介紹說:巾箱是古代裝頭巾用的小箱子。凡書(shu) 的版型特小,可裝在巾箱裏麵(形容其小的程度),可稱為(wei) 巾箱本。語見宋戴埴《鼠璞》。

【錢行】錢穆先生談詩與一頓飯和人生

正在讀錢穆先生《中國文學論叢(cong) 》書(shu) 中《談詩》一篇,其中談到杜甫和他的朋友衛八處士一起吃的一頓晚飯,即那首著名的詩《贈衛八處士》。

【趙培】重審孔傳本《古文尚書》的出現背景

王國維在清華授課時曾條理過《尚書(shu) 》學演進脈絡:“《尚書(shu) 》今古文皆已絕,惟因漢儒之說,略存一二而已。自晉梅賾《偽(wei) 孔傳(chuan) 》盛行之後,曆六朝隋唐不改,唐且為(wei) 之疏,而《偽(wei) 孔傳(chuan) 》遂定為(wei) 功令矣。”

【李文文】孔子論“政”與“正”

孔子勞心於(yu) 政治,這源於(yu) 儒學的根本關(guan) 切。孔子思想中沒有“兩(liang) 個(ge) 世界”(今生、來世)的說法,他信奉現實現世的生活世界。

【朝戈金】春節的文化內涵與當代意義

朝戈金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內(nei) 蒙古大學特聘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領域專(zhuan) 家,參與(yu) 包括春節在內(nei) 的多個(ge) 項目的非遺申報工作

【徐鯉】宋代的年宴 ——從《宋宴》說起

筆者在《東(dong) 京夢華錄》看到“人麵子”一詞,心生熟悉的感覺,這不就是我自小愛吃的仁麵嗎?仁麵粵語方言為(wei) “銀稔”,因果核表麵有花紋似一張人臉而得名“人麵”。由此,筆者對書(shu) 中其他食物也產(chan) 生了興(xing) 趣,開始查閱資料,自行摸索,複原北宋的珍饈佳肴,並將它們(men) 以圖文的形式記錄下來,形成《宋宴》一書(shu) 。

【蕭放】詩說“元日” ——《春節》敘談

筆者《春節》一書(shu) ,交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付梓。書(shu) 中所涉,大致可分為(wei) 豐(feng) 收祭與(yu) 新歲首、春節的演變、春節習(xi) 俗深描、海外過春節四個(ge) 篇章。成書(shu) 之後,再次翻閱,發現書(shu) 中所引詩文頗多。在詩與(yu) 文的互證中,一個(ge) 積蘊厚重、傳(chuan) 之久遠、情感富集的春節,逐漸顯影。

【季中揚】春節:中華文明的活態傳承方式

“春節——中國人慶祝傳(chuan) 統新年的社會(hui) 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這對於(yu) 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意義(yi) 。作為(wei) 中國人最重要的傳(chuan) 統節日,春節不僅(jin) 是人們(men) 共同參與(yu) 的、周期性的慶祝傳(chuan) 統新年的時刻,更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曆史記憶、文化觀念與(yu) 精神價(jia) 值,連接著過去與(yu) 未來、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活態···

【張娜】中國傳統節日體係之管見

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民俗載體(ti) ,中國傳(chuan) 統節日在曆史演進中形成了連續、穩定且不斷發展的體(ti) 係,對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凝聚和中華文化精神的傳(chuan) 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傳(chuan) 統節日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曆久彌新,得益於(yu) 較為(wei) 穩定的節日結構,有賴於(yu) 一種結構性文化傳(chuan) 承機製。這一機製使其在曆史變遷中保持內(nei) 在結構與(yu) 核心精神,同時不斷更新發展,富有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