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哲】“互係”宇宙觀與中華傳統醫學

另一個(ge) 探討這種“互係”宇宙論的渠道是傳(chuan) 統中醫。人們(men) 常會(hui) 發現,標準中醫課程都一脈相承地從(cong) 充分理解中國古代哲學入手,以此發掘傳(chuan) 統中醫術語及語義(yi) 的意象與(yu) 文化比喻。或許作為(wei) 中國哲學的學者,需很好報答為(wei) 研習(xi) 古代中國哲學入門的傳(chuan) 統中醫,去研究作為(wei) 奠基中醫傳(chuan) 統的自然宇宙觀,以它作一個(ge) 標誌,於(yu) 迅速流動的哲學話語中找到我們(men) 的位置···

【安樂哲】實驗主義“人倫觀”

在第一章“導論”中,我提出“類比”對文化翻譯不僅(jin) 關(guan) 鍵,而且必不可少。還有,我認為(wei) 所選擇的類比互係,有助於(yu) 達到既可是聯係性也可是對比性類比的理解。尋找這樣的關(guan) 聯,我們(men) 還需要考慮到單項類比聯係,而不是整體(ti) 附會(hui) 式的。要深刻思考和力求清晰解釋儒家根本嵌入的、關(guan) 係構成的、總是作為(wei) 過程而呈現的“人”,我們(men) 可以拿杜威的“個(ge) 體(ti) 性”作···

【安樂哲】重視行進過程性語言:認知“如何”

我們(men) 將意識到,這種中國過程宇宙論的無興(xing) 趣虛設一個(ge) “上帝”理念,其必然結果,是發生對一種不同語言的需要,用來對如宇宙本源、世界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來源以及創造本身是什麽(me) 性質等的基本問題進行思考。

【陳立勝】修身是否終將進入一個“終結的時代”?

儒家修身學最早見於(yu) 《五經》,經曆了以培養(yang) “君子”為(wei) 目標的“德性—德行培育”到以“成聖”為(wei) 目標的“心靈操練”兩(liang) 個(ge) 不同的時代。而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過渡時代”中,儒家修身傳(chuan) 統被轉化為(wei) 培育“新君子”(國民、公民)與(yu) “新聖人”(“革命聖人”)的精神資源。

【宋立林】隱性的性善論:孔子的人性論再審視

人性論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命題之一,儒家尤為(wei) 強調和關(guan) 注。真正意義(yi) 上的人性論思想,是從(cong) 孔子開始的。孔子的人性論,既簡略又模糊,因而相較於(yu) 孟荀人性論,學界關(guan) 注較少。既有的看法可以歸結為(wei) 四種。其一是孔子不以善惡言性,其二是孔子是性善惡混論者,其三是孔子是性惡論者,其四是孔子是性善論者。但是綜合其思想體(ti) 係和相關(guan) 資料,筆者···

【陳來】泰州學派開創民間儒學及其當代啟示

黃宗羲在《明儒學案》卷三二《泰州學案》的序中就明確說,“泰州之後,遂非複名教之所能羈絡矣”,認為(wei) 泰州學派的後來發展已經突破了名教的束縛。由於(yu) 泰州學派的學者多出身下層農(nong) 工商階層,他們(men) 的著作又多散失,故現代學者往往由黃宗羲的斷語,而認定泰州學派代表了下層人民對當時的社會(hui) 秩序、意識形態和價(jia) 值係統的反抗。

【魏衍華】梁漱溟論“周孔之教”與中國文化

自“世界大交通”以來,西洋勢力和西洋文化的東(dong) 來,給“千百年來未有之變局”的中國帶來前所未有的衝(chong) 擊與(yu) 挑戰。如何回應西方勢力的強勢入侵?如何調整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成為(wei) 時代賦予當時思想家們(men) 的重要曆史使命。

【孫向晨】人禽之辨、人機之辨以及後人類文明的挑戰

傳(chuan) 統的“人禽之辨”在有限的意義(yi) 上可以幫助我們(men) 來麵對未來的“人機之辨”。但技術的發展將大大超越這種直觀的“人機之別”,會(hui) 出現更多的智能存在樣態;“智能網絡”就會(hui) 突破傳(chuan) 統的“人機之別”而整體(ti) 性地籠罩人類的生活,這將使“人機之辨”失去意義(yi)

【陳佩輝】“王安石之學”的符號化與去符號化

2021年是王安石一千年華誕。一千年來,圍繞王安石的爭(zheng) 議似乎從(cong) 未停止,他究竟是“一世之偉(wei) 人”還是招致“靖康之禍”的禍首?他給後世留下了怎樣的政治遺產(chan) ,又在何種程度上影響了宋代以後中國曆史的進程?為(wei) 了厘清上述問題,澎湃新聞·私家曆史特別推出“千年王安石”專(zhuan) 題,邀請多位宋史學者從(cong) 政治、文學、哲學等層麵多維度展示王荊公的麵貌···

【楊國榮】荀子的修身思想

修身和為(wei) 學之間的關(guan) 聯構成了儒學的重要方麵。為(wei) 學首先以超越自然狀態、成為(wei) 真正意義(yi) 上的人為(wei) 其目標。這一意義(yi) 上的為(wei) 學首先意味著提升人的理性能力。按照荀子的理解,正是這種理性能力,使得人可以超越單純感性的衝(chong) 動,趨向於(yu) 更為(wei) 合理的取舍。

【張雪】孔子“仁知相須”的道德實踐原則

孔子思想奠定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道德基礎。孔子的道德實踐主要體(ti) 現在“治學”“明禮”“成人”“為(wei) 政”四個(ge) 方麵,而“仁”與(yu) “知”在其中共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對學的重視、對禮的強調、對聖人的推崇、對政治治理的期望都體(ti) 現出他對“仁”“知”如何發揮作用的思考。可以說,“仁知相須”是孔子道德實踐的內(nei) 在原則。

【徐儀明】試論陸九淵的中醫哲學思想

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號存齋,晚年又號象山翁,學界尊為(wei) “象山先生”。南宋江南西路撫州金溪縣(今江西金溪)人。他是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開創者和代表人物,後人尊之為(wei) “百世大儒”。而自古以來就有“大儒必是大醫”之說,作為(wei) “百世大儒”的陸九淵也不例外,其思想學說與(yu) 傳(chuan) 統中醫治療養(yang) 生之道確然是密切相關(guan) 的。

【楊國榮】曾子思想探微

作為(wei) 孔子的門人,曾子在儒學的演化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曾子首先提出“慎終追遠”的思想,其中既體(ti) 現了前後相承的曆史意識,又蘊含著孝的觀念。孝不僅(jin) 是內(nei) 在的德性,而且也表現為(wei) 行為(wei) 的規範,在後一層麵,其意義(yi) 不僅(jin) 僅(jin) 體(ti) 現於(yu) 家庭人倫(lun) ,而是與(yu) 為(wei) 政(政治實踐)過程相涉。由肯定家庭倫(lun) 理以及與(yu) 之相關(guan) 的規範(孝),曾子將關(guan) 注之點進一步指···

【關素華】內聖外王:哲學家王安石的思想世界

2021年是王安石一千年華誕。一千年來,圍繞王安石的爭(zheng) 議似乎從(cong) 未停止,他究竟是“一世之偉(wei) 人”還是招致“靖康之禍”的禍首?他給後世留下了怎樣的政治遺產(chan) ,又在何種程度上影響了宋代以後中國曆史的進程?為(wei) 了厘清上述問題,澎湃新聞·私家曆史特別推出“千年王安石”專(zhuan) 題,邀請多位宋史學者從(cong) 政治、文學、哲學等層麵多維度展示王荊公的麵貌···

【王鍾陵】對立與融合:論《莊子》與儒家思想

儒道關(guan) 係是中國哲學史乃至中國文化史中的一個(ge) 重要論題。論者們(men) 發表過種種意見。魏晉玄談中有“三語掾”的故事:“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yu) 聖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wei) 掾,世謂‘三語掾’。”

【朱漢民】《四書》學的憂樂情懷與宋儒的內聖之道

以人文關(guan) 懷、人生意義(yi) 為(wei) 出發點的中國哲學,既呈現出憂患意識,又包含有樂(le) 感精神,其實應該用“憂樂(le) 圓融”來概括。宋代士大夫在推動儒家哲學化的內(nei) 聖外王之道建構過程中,其出發點就是一種兼容憂樂(le) 的情懷。宋代士大夫既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同時又追求“孔顏樂(le) 處”的超然境界。宋儒通過挖掘《四書(shu) 》中的憂樂(le) 情懷,找到了儒學及中國哲學的深層···

【王春華 於聯凱】論顏子“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思想的意義與影響

清人崔述在《洙泗考信餘(yu) 錄》中對這一條所記內(nei) 容提出懷疑,主要理由是:“定公之時,顏子尚少。”其認為(wei) 不會(hui) 有此事,又認為(wei) “此事本出《呂覽》,乃顏闔對莊公語,非顏淵對莊公語也。”細而繹之,其實崔述的這兩(liang) 條論據均非切實可靠之論。一是,魯定公在位時間是公元前509年至前495年,而顏回的生卒年一般認為(wei) 是公元前521年至前481年,即魯定···

【郭沂】“中體西用”新釋——就教於李澤厚先生

泰山其頹,哲人其萎,嗚呼哀哉!自昨天得知李澤厚先生仙逝的噩耗,心情一直不能平靜。先生是八十年代思想界的脈搏,我和千千萬(wan) 萬(wan) 同齡人一樣,一直追尋著脈搏的每一次跳動,而每次拜讀先生的文字,都為(wei) 那廣闊的視野、深邃的見解、優(you) 美的文筆所折服。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全盤接受先生的每一個(ge) 觀點。有感於(yu) 先生的名作《漫說“西體(ti) 中用”》···

【唐文明】打通中、西、馬——李澤厚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李澤厚和近代以來幾乎所有重要的思想家一樣,有著一個(ge) 共同的想法,即在天人問題的高度上全盤解決(jue) 古今問題和中西問題。而同樣的問題也在於(yu) ,如果在對古今問題和中西問題的理解上,預先已經站在了現代和西方的立場上,那麽(me) ,古典和中國的意義(yi) ,實際上根本不可能真正呈現出來。

【李思遠】論朱熹理學思想中的“自家”概念

“為(wei) 己之學”是朱子理學的重要宗旨,朱熹曾說:“今須先正路頭,明辨為(wei) 己為(wei) 人之別,直見得透,卻旋下工夫,則思慮自通,知識自明,踐履自正。”確定為(wei) 己的方向對為(wei) 學有開辟源頭、校正路徑的作用。為(wei) 己之學的出發點與(yu) 作用對象都是“自家身己”,所以朱熹說:“須於(yu) 自家身己上理會(hui) ,方是實學問”,又主張“自做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