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在儒學與(yu) 自由的關(guan) 係問題上,形成了兩(liang) 種常見的對立觀點,一種是視儒學為(wei) 自由的敵人,一種是以自由為(wei) 儒學的價(jia) 值。從(cong) 檢討這兩(liang) 種觀點入手,通過引入“情感-責任”的視角,重新分析儒學仁愛的思想內(nei) 涵,可以發現儒學的仁愛與(yu) 自由主義(yi) 的權利,是各自獨立、互不代替的價(jia) 值。無論今日還是未來,繼續闡述仁愛精神,對儒學和社會(hui) ,都是···
無論你進行的哲學探索有多少,仍然有很多方式讓你當不成哲學家。這個(ge) 問題的核心在於(yu) 我們(men) 一輩子都處於(yu) 人生的幹擾之中,難以集中精力搞哲學。
我們(men) 這撥學人,出生於(yu) 1950年代中後期至1960年代初期,趕上了允許讀書(shu) 的時光,如久旱逢霖,拚命用功,朝乾夕惕。
居今之世,數百年來高歌凱進的現代文明已經到了某個(ge) 臨(lin) 界點。展望未來,中國文明在挺立自信之後亟待進一步的覺醒?嚴(yan) 中西之辨,忽古今之別,在人類的後經學時代以經學方式“弘揚”儒學,或為(wei) 今日儒學發展最大之歧趨。孔子生於(yu) 春秋,而不以魯國限《春秋》;孔子如生於(yu) 今世,必不以儒家限中國。人類整體(ti) 如欲向死而生,必須在根本處轉變思想···
尚賢已經成為(wei) 首要的社會(hui) 理想。無論意識形態如何,各個(ge) 政客都頻繁地談到這個(ge) 主題,人生的獎勵---金錢、權力、就業(ye) 崗位、大學錄取---都應該根據技能和努力來分配。最常見的隱喻是參加競爭(zheng) 的選手必須在“公平的競爭(zheng) 環境”中獲得與(yu) 其功德相符的地位。從(cong) 概念上和道德上看,尚賢被呈現為(wei) 與(yu) 世襲貴族製正好相反的製度,在那裏,人的社會(hui) 地位純粹···
伟德线上平台編者按:著名古文字學家、曆史學家李學勤先生於(yu) 今晨逝世,享年八十六歲。《原道》創刊號曾於(yu) 1994年刊發《談“信古、疑古、釋古”》,現重新發布,以紀念之。
馬修·麥克馬納斯(Matt McManus)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對後現代文化和後現代哲學做出了很有價(jia) 值的區分。他認為(wei) ,後現代文化是新馬克思主義(yi) 者首次理論化的產(chan) 物,用來指資本主義(yi) 的新階段,其主要特征是高度的懷疑主義(yi) 和對主觀性的熱衷與(yu) 癡迷。但是,人們(men) 即便不接受馬克思主義(yi) 社會(hui) 理論也讚同這個(ge) 基本觀點,即作為(wei) 21世紀自由民主典型特征的···
節日雖然與(yu) 人有根本的聯係,卻基本上是超人為(wei) 的。從(cong) 其本性(第一來源)上講,節日是不可規定的,不可強迫的。征服者與(yu) 被征服者、規定者與(yu) 被規定者、統治者與(yu) 被統治者、主體(ti) 與(yu) 客體(ti) 、觀念理性與(yu) 感官欲望……那裏都沒有真正的節日。節日是生命節奏與(yu) 命運感受相交和而生發出的讚歌:它們(men) 是追憶之歌,又是希望之歌,也是及時行樂(le) 、忘懷得失之···
在易學史上,元代常被看作一個(ge) 成就寥寥的時期,學者常以“株守宋儒”一語概括。誠然,如從(cong) 傳(chuan) 統的象數、義(yi) 理二途而言,元人確實未能突破宋儒藩籬。但如果換一個(ge) 角度來看,朱子易學誕生於(yu) 南宋後期,正是在元代才走上了全麵繁榮與(yu) 飛躍式發展之路,這也是元代易學有別於(yu) 前代的最大特征。
美國哲學係在很關(guan) 鍵的方麵令學生感到失望,因為(wei) 沒有能講授深刻、迷人、且相關(guan) 性越來越強的中國哲學傳(chuan) 統。在美國121所擁有博士點的哲學係中,隻有11所長期開設中國哲學課程。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xing) 。把握這五百年的世界曆史,既要理解西方現代觀念和製度的優(you) 長與(yu) 限度,也要理解中國文明內(nei) 在的現代性質及其在現代之新生轉進。這一點,今天尤其重要。為(wei) 此,需以新視野重建知識體(ti) 係,以古老的中國知識消化現代西方知識,是即“中學為(wei) 體(ti) ,西學為(wei) 用”。
如果知識不是力量而是力量的反麵,會(hui) 如何呢?我說的是真正的、有補償(chang) 作用的知識。比如,要成為(wei) 正派和體(ti) 麵的人,我們(men) 就需要盡可能地遠離權力嗎?事實上,如果我們(men) 在這個(ge) 世界上的最高成就源於(yu) 徹底地抹去自我,這是我們(men) 能夠觸及的生存底線,又會(hui) 如何?
美國著名哲學家蘇珊·沃爾夫寫(xie) 道,“我很高興(xing) 我本人和我最關(guan) 心的人都不是道德聖人。”這則聲明是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隨筆的開場白之一,沃爾夫在該文中設想了道德完美的情況是什麽(me) 樣子。如果你參與(yu) 沃爾夫的思想實驗以及她從(cong) 中得出的結論,你就會(hui) 發現,該聲明能夠把人從(cong) 道德完美的陷阱中解放出來。
道統是儒家聖人之道發展演變的統緒,百多年來中華文化主體(ti) 性喪(sang) 失,道統失落,急需重建。文統作為(wei) 一個(ge) 民族與(yu) 國家的文藝或文化傳(chuan) 統,是在道統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曆代學者先後提出了文以明道、文以載道、修辭明道、文以貫道等觀點,就形成了中國文化史上“文以載道”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重建道統,傳(chuan) 承文統,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應該是我們(men) 當代···
林少陽先生筆下的章太炎,要求讀者警醒“以暴力革命為(wei) 中心”的敘述和建構,注意清季革命之“文化革命”的性質。就全書(shu) 來看,這一澄清至少有兩(liang) 方麵用意。
吳光的民主仁學特質在“新體(ti) 新用”,他批評自康有為(wei) 到20世紀現代新儒家的思想建構沒有實現傳(chuan) 統儒學在新的曆史時代的真正變革。他既高標傳(chuan) 統儒學中的“仁學”內(nei) 涵,尤其強調其中的道德人文主義(yi) ,同時加諸新體(ti) 以“民主”內(nei) 涵,此即是其最大亮點,也是最受質疑之處。
極權專(zhuan) 製的血雨腥風固然恐怖,但代議民主的慢性自殺同樣可怕。直接民主已不可行,間接民主又不可欲,我們(men) 該怎麽(me) 辦?在這個(ge) 科技發達的時代,難道溫水煮青蛙真的是我們(men) 現代人無法逃避的宿命嗎?
中西方在民主上存在共識,都不否認其普世價(jia) 值性。換言之,雙方在民有上是一致的,隻是在民治與(yu) 民享哪一個(ge) 更具優(you) 先性上存在分歧。中國人是實用理性,所以更重視結果,認為(wei) 民享更實在;西方人是形式邏輯,所以更重視過程,認為(wei) 民治更珍貴。
五年前的11月2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曲阜視察並在中國孔子研究院發表重要講話。這一舉(ju) 動意義(yi) 何在?對中國曆史和文化意味著什麽(me) ?學界曾給出過許多解讀,中新社山東(dong) 頭條news微信公眾(zhong) 號今天推出的著名曆史學家、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學典教授的文章,相信能夠給讀者更清晰的把握。王學典教授在文章中把中共最高領導人曲阜視察···
任老師“保守憲製”、“治體(ti) ”等提法,更能直觀明了地揭示儒家思想對於(yu) 當下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也就是說,憲製結構的公共意識,並非西方獨有,而且是中國自古已有,雖然與(yu) 西方不同,二者的同異可以“家族相似”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