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震】宋代新儒學:思想與經典的重建

如果以“唐宋變革”為(wei) 視域,將眼光從(cong) 外部的佛老或魏晉玄學轉至儒學傳(chuan) 統的內(nei) 部,就會(hui) 發現中晚唐以來經學領域的“信經疑傳(chuan) ”等新風氣為(wei) 宋代新儒學實現“思想突破”提供了內(nei) 在契機;作為(wei) 訓詁之學的傳(chuan) 統經學也被注入新的道學思想元素,而不得不麵臨(lin) 一場詮釋典範的轉移。這一典範轉移作為(wei) 新儒學“思想突破”的一種表現,意味著漢唐經學傳(chuan) 統被超越,···

【吳誌航】中國傳統社會的“家文化”及其當代麵向——讀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是一個(ge) 以儒家思想為(wei) 主流意識形態的禮法社會(hui) ,有著獨特的社會(hui) 結構,突出強調天下觀念而忽視國家觀念,重視家庭而淡化團體(ti) 和個(ge) 人。被稱為(wei) “中國最後一位儒家”的梁漱溟,在近代中國進行巨大變革的時期,感受中國問題之刺激,切誌中國問題之解決(jue) ,站在傳(chuan) 統儒家的立場上,冷靜理性的思考中國社會(hui) 之改造。相繼撰寫(xie) 了《東(dong) 西文化及···

【李景林】德、藝、知簡說

德、藝、知之關(guan) 係,是中國哲學的一個(ge) 重要問題。今日哲學家皆言真、善、美,但多是平鋪言之。中國哲學講德、藝、知,則將三者理解為(wei) 以德為(wei) 核心的一個(ge) 整體(ti) 。

【雙修海】馮友蘭“新理學”完成語言學轉向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馮(feng) 友蘭(lan) (1895—1990)積極倡導運用西方分析哲學的精神和方法改造中國傳(chuan) 統哲學,其重要成果即“新理學”的形而上學體(ti) 係。

【衷鑫恣】“迂腐”與“虛偽”:被醜化的道學

講道竟成了忌諱。不過這不奇怪,現代中國很多時候很多場合談道德也是忌諱,要有勇氣。

【衷鑫恣】何謂敵道學

敵道學,“敵”字取敵對、敵視義(yi) 。所謂敵道學,簡單說,恨道學、罵道學者也。千年來,社會(hui) 上大有對道學存敵視之心、發仇恨之語、行敵對之事者,它們(men) 都是敵道學。上至皇帝,下至庶民,文人居中,莫不有之,以醜(chou) 詆折損道學為(wei) 能事。本書(shu) 之目的,即在於(yu) 證明敵道學自古人多勢眾(zhong) 。希望藉此告訴世人,在社會(hui) 學意義(yi) 上,一直被認為(wei) 主導近古中國的···

【唐文明】共和危機、現代性方案的文化轉向與啟蒙的激進化

內(nei) 在於(yu) 啟蒙主義(yi) 的信念,新文化運動經曆了兩(liang) 次激進化:第一次是啟蒙的自我確認,旨在為(wei) 啟蒙清除一切舊製度及其相關(guan) 的舊文化;第二次是啟蒙的自我反思和繼續推進,在政治主張上表現為(wei) 從(cong) 自由民主轉向社會(hui) 民主。在爭(zheng) 奪對新文化運動的解釋權的過程中,斷裂論者和連續論者雖然呈現出尖銳的對立,但仍共享著啟蒙主義(yi) 信念。

【範麗珠 陳納】文化的差異、錯位與衝突——謝和耐《中國與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

基督教在中國的廣泛存在已經是不爭(zheng) 的社會(hui) 事實,然而基督宗教與(yu) 中國社會(hui) 文化之間的張力並沒有因此而減弱。那種試圖以簡單的方式實現“基督教征服中國”和“中華歸主”的想法理應成為(wei) 基督教反省的過去。“基督教中國化”—使基督教真正融入中國文化、中華民族與(yu) 中國社會(hui) 才是基督教在華發展的必由之路。

【楊海文 馬慧娟】試論郭齊勇教授的中國古代儒學研究——以孟子為中心

通過文獻檢索,我們(men) 發現:1990年代出土的郭店楚簡給孟子心性論研究帶來新機遇,新世紀之初的《孟子》腐敗事件給孟子現代價(jia) 值研究提出新挑戰,這兩(liang) 件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引發了郭齊勇教授深入、持久地研究中國古代儒學。基於(yu) 這一理由,我們(men) 試圖以孟子為(wei) 中心,展開其中國古代儒學研究的學思曆程。

【姚中秋】返本經學,構建儒家人文與社會科學體係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體(ti) 係可有多途,其中之一是構建儒家的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發展儒家哲學、儒家倫(lun) 理學、儒家教育學、儒家政治學、儒家經濟學、儒家法理學、儒家社會(hui) 學、儒家民族學、儒家心理學、儒家國際關(guan) 係學等等。此為(wei) 儒學當代發展之內(nei) 在需要,亦為(wei) 中國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發展之內(nei) 在需要,而儒學恰有此能力,若能成其功,則對人類探···

【激辯】同性婚姻與儒家觀念是否相容?(張祥龍 範瑞平 吳飛 關啟文 黃啟祥 蔡祥···

同性婚姻是否應當合法化?這不僅(jin) 是一個(ge) 法律問題,也是一個(ge) 倫(lun) 理問題。不幸的是,倫(lun) 理討論似乎不受待見,持有不同觀點的學者們(men) 樂(le) 得三緘其口。《中外醫學哲學》本期所登載的三篇主題論文及十五篇回應論文生動顯示,倫(lun) 理討論富有學術成效,其實大有可為(wei) 。

【曾海龍】大同是理想還是現實運動? ——基於熊十力與康有為的立場

對於(yu) 中國來說,在現代民族國家成功建構之前,任何大同的主張都不可行之於(yu) 世,否則將帶來非常嚴(yan) 重的後果。康有為(wei) 之後,熊十力是第一個(ge) 以公羊三世學說論證大同社會(hui) 與(yu) 共產(chan) 主義(yi) 理想的思想家。與(yu) 康有為(wei) 不同,對熊十力來說,大同理想即是現實的運動。民族國家自立與(yu) 世界大同至少是同一場運動的不同階段,甚或,二者就是同一場運動。比較熊十···

【崔海東】從《論語》“明體達用”看蔣慶政治儒學判教之誤

蔣慶先生判教認為(wei) 儒學分為(wei) “心性”與(yu) “政治”二派,二者由於(yu) 傳(chuan) 承、性質、對象、功能不同,應成對列之局,分治“人心”與(yu) “政治”。然而《論語》顯示,孔子儒學是明體(ti) 達用的一如之學,由下學人事,籍工夫返本體(ti) ,由本體(ti) 上達天命,從(cong) 而體(ti) 證天境,然後再發諸人事,仁民愛物,峻極於(yu) 天。故而蔣慶先生判教誤在:第一,儒學不能分割體(ti) 用為(wei) 平行兩(liang) 派;···

【楊國榮】心學視域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隨著曆史的發展,人類的命運已經越來越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從(cong) 經濟的發展、普遍的安全到生態的維護,等等,人類在各方麵都成為(wei) 休戚與(yu) 共的共同體(ti) 。這種共同體(ti) 既不同於(yu) 個(ge) 體(ti) 性的存在,也不限於(yu) 特定的地域、民族、國家;既非源於(yu) 血緣的自然共同體(ti) ,也非僅(jin) 僅(jin) 以利益關(guan) 切為(wei) 中心的利益共同體(ti) :它表現為(wei) 基於(yu) 經濟、政治、生態等紐帶而形成的一種相···

【王銳】“全球大一統之製”——《地球新義》與廖平的中外形勢論

廖平構想未來的全球秩序,特別強調中亞(ya) 地區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位置,具有極為(wei) 敏銳的戰略眼光,可與(yu) 麥金德在同一時期的“心髒地帶”論相媲美,並且較之後者,更彰顯了儒家“民胞物與(yu) ”的政治理想,為(wei) 世人想象一個(ge) 更為(wei) 理想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十分豐(feng) 富的思想遺產(chan) 。

【鄧秉元】哪一個“五四”?

反傳(chuan) 統與(yu) 西化固然是新文化運動所提倡的關(guan) 鍵內(nei) 容,但在何種意義(yi) 上可以算作新文化運動與(yu) “五四”的基調?同樣,人所豔稱的所謂個(ge) 性解放、反專(zhuan) 製、反抗帝國主義(yi) 雲(yun) 雲(yun) ,盡管也都是新文化運動的應有之義(yi) ,但在何種意義(yi) 上與(yu) 顛覆傳(chuan) 統形成有機的聯係,依然是考驗史學界的重要課題。

【吳飛】今人如何讀鄭學

鄭玄絕不是一個(ge) 隻知餖飣之學的書(shu) 呆子,而是有著非常宏大的文明構想,漢魏之間經學與(yu) 製度的演進,正是這一構想不斷修正和落地而形成的。由中唐趙匡等人的新經學,到宋代經學體(ti) 係的再造,以及清人向鄭學的回歸,鄭學體(ti) 係始終是一個(ge) 揮之不去的底色。至於(yu) 華喆所說的“經學的棱鏡”如何形成和被誤解,以後的經學形態究竟意味著什麽(me) ,以及今日···

【何俊】開顯於經學的哲學洪流——“群經統類”中的宋明儒學

宋明儒學通過徹底消化漢唐以來的新舊傳(chuan) 統,使先秦儒學在更高的理論形態上獲得複興(xing) ,成為(wei) 此後引導整個(ge) 近世中國前行的思想洪流。盡管宋明儒學是一場涵攝形上哲思、知識累積,直至生活方式範疇的文化運動,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馬一浮先生提出“六藝該攝一切學術”的識見,將宋明儒學統類於(yu) “六藝”,並開列“群經統類”的目錄,為(wei) 理解宋明儒···

【齊義虎】中美政治體製的共同秘密:都是共和國,而非民主國

民主是與(yu) 君主相對而言的,共和則介於(yu) 民主製與(yu) 君主製之間,是一種混合政體(ti) 。共和與(yu) 民主的共同點在於(yu) 它們(men) 都沒有君主,但如果僅(jin) 僅(jin) 從(cong) 非君主製的角度理解共和就未免太膚淺了。君主和民主都是一種單一模式,共和則是一種混合模式,其概念外延和複雜程度要遠遠大於(yu) 民主,民主與(yu) 專(zhuan) 製都隻是構成共和的有機成分。中美本質上同屬共和製,隻是其具···

【石立善】令和元年:日本新年號和《文選》的關係

這次改元,盡管刻意回避中國古典而從(cong) 日本漢文學作品中選取了新年號,意圖割斷和中國的文化紐帶,主張本國的文化主體(ti) 性,可是深入彼國漢文學骨髓的“漢文化基因”又豈能徹底消除呢?這恐怕是日本政府和當權政治家始料未及的。脫離中國古典,切割與(yu) 大陸文化的內(nei) 在聯係——這些政治舉(ju) 措對世界上唯一一個(ge) 仍在使用年號製度的國家日本來說,是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