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中”是中國哲學的一個(ge) 重要範疇。“中”有“先驗”與(yu) “後驗”兩(liang) 種形態,具體(ti) 表現為(wei) 先驗的“在中”與(yu) 後驗的“時中”,或簡稱“中”與(yu) “和”。先驗的“在中”可以隱而未發,後驗的“時中”卻要求“發而中節”。通過“率性”,“中”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線索——修道,將“天道”與(yu) “人性”聯係了起來。由此,“中”獲得了本體(ti) 論和方法論兩(liang) 方麵的意義(yi) 。
有鑒於(yu) 性別議題在近來備受各界關(guan) 注,本文將整理當前儒家思想的性別論述,看出相關(guan) 的焦點。目前的研究主要著重於(yu) 儒家思想有無性別歧視,若儒家確有性別歧視的思想,則如何使性別歧視達到某種程度的和諧或平衡,才能使儒家思想在當代仍具有對所有人的開放性,而不因性別導致其影響的範圍縮小。本文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各種研究的···
乾隆、嘉慶年間是清代經學最為(wei) 發達的時期。乾嘉學者反感宋明理學家玄談義(yi) 理,他們(men) 崇尚漢儒重視文獻、講求證據的樸實學風,以輯佚、校勘、文字、聲韻、訓詁等考據方法,闡明經書(shu) 中的聖人之意。考據學是乾嘉時期乃至有清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學術流派,但關(guan) 於(yu) 乾嘉考據學是否具有義(yi) 理的爭(zheng) 論卻始終存在。
不管是社會(hui) 主義(yi) 還是資本主義(yi) 國家的大國領袖的文明觀,擁有的共通的底線共識是強調不同文明的相互學習(xi) 與(yu) 共同存在。習(xi) 近平主席提出“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一整套“文明交流互鑒”的文明觀,深刻體(ti) 現了中華文明“理一分殊”以及“以大事小”的思想,這是對於(yu) 其他文明的真正平等心與(yu) 謙虛態度,如此才能“欣賞所有文明之美”,進而“為(wei) 他國文明···
軍(jun) 事改革需要國家領導者和政治精英共同的智慧和經驗,進行長期的努力。後發現代化國家更需要在中央軍(jun) 事集權的前提下,進行央地適度分權,發揮中央與(yu) 地方兩(liang) 個(ge) 積極性,需要防止地方主義(yi) 的政治分裂,整合社會(hui) 資源,增強國家認同,其分權方式應通過法治化實現。
楊國榮先生的具體(ti) 形上學,拒絕了各種抽象的形而上學,拒絕了本質主義(yi) 的儒學;在世界哲學視域中,在儒學的當代發展的脈絡中,具體(ti) 形上學乃是生成中的儒學,是接續儒學從(cong) 中國的哲學到東(dong) 亞(ya) 的哲學再到世界哲學的發展的最新成果。
100多年來,所謂社會(hui) 學隻是“舶來品”,中國古代沒有社會(hui) 學,已成無需論證即廣被承認的“鐵案”。
現代性要想成功地繼承傳(chuan) 統中有活力的、積極的遺產(chan) ,必須通過現代性本身的原則(而非傳(chuan) 統主義(yi) 的方法)將古典性籲請回來,即通過追認將古典性本真化——本真化是一個(ge) 現代原則,是籲請傳(chuan) 統的唯一的現代方式——從(cong) 而實現傳(chuan) 統的現代性。在此,交往理性將成為(wei) 一個(ge) 曆史的概念。
梁啟超一生的宗教選擇和對於(yu) 宗教的態度則可以給當今的孔教主義(yi) 者們(men) 以啟發,即我們(men) 是否有必要將更多的目光注視於(yu) 政治與(yu) 國家這些問題。畢竟這些問題對於(yu) 普通的生命來說過於(yu) 高遠和宏大。
任何學術問題的探討都應首先解決(jue) 資料問題,孔子儒學的研究也不例外,資料問題尤為(wei) 重要。由孔子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地位所決(jue) 定,對孔子思想的認識直接關(guan) 係到對中國儒學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的評價(jia) 與(yu) 態度。而從(cong) 根本上說,人們(men) 對孔子褒貶不一,是源於(yu) 對“孔子遺說”的不同認識與(yu) 理解。
善惡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議題之一,先秦以來孔子、孟子、荀子、楊雄、韓愈等均從(cong) 觀察、歸納和解釋經驗現象出發,聚焦人性善惡的討論。及至宋儒,始從(cong) 理氣、陰陽等超經驗範疇討論善惡。朱熹善惡思想集理學之大成,結合了宇宙本體(ti) 論和心性論,從(cong) 自然和心性雙重視角闡釋善惡,突破社會(hui) 倫(lun) 理層麵,實現了善惡本體(ti) 意蘊的哲學建構。
為(wei) 應對近代自然科學與(yu) 思維方式對儒家的衝(chong) 擊,使傳(chuan) 統儒學適應現代世界的發展,康有為(wei) 采取了“續製新義(yi) ”的方式,對近代科學進行了儒家式解讀。
自由主義(yi) 是一個(ge) 條件譜係,可分為(wei) 多個(ge) 層次,每個(ge) 層次又有諸多特征。以該譜係為(wei) 標準,對照儒家,可知儒家在諸多重要特征上都不滿足自由主義(yi) ,即缺乏自由主義(yi) 的必要條件,所以,在定性上,儒家自由主義(yi) 不成立。
五經是經學的元典,經學的其他典籍都是訓解或依附五經而成,經學全部的注疏以至整個(ge) 中國文化都以五經為(wei) 根荄;元典為(wei) 五決(jue) 定了經學不是一經獨尊,而是具有包容性、開放性的學說,經學也因此而能夠實現日新不已的自我創新。
一方麵,在現代儒學的各種版本中,出現了形形色色的空洞的仁學,其實是將原本來自實際生活經驗的精神指引徹底抽空其內(nei) 容而為(wei) 種種大而無當的愛人類主張背書(shu) ,而這些大而無當的愛人類主張自然也會(hui) 呈現出明顯的烏(wu) 托邦主義(yi) 傾(qing) 向;另一方麵,被經過有意的扭曲性解釋的陽明學成為(wei) 現代儒學的主流,其實是在“夷天地為(wei) 物質”的科學主義(yi) 蠱惑下繼續···
牟先生就像古往今來的大哲學家一樣,留下一大筆思想遺產(chan) ,唯善學者能受其惠。善學者既能入乎其內(nei) ,亦能出乎其外,但此非易事。能入乎其內(nei) ,而未能出乎其外者,猶有所得,勝於(yu) 在門外徘徊張望者。
為(wei) 了應對基督教的理論挑戰,康有為(wei) 刷新了傳(chuan) 統儒學入世天遊的修道空間,譚嗣同則激活了傳(chuan) 統儒學入世永生的成道時間,他們(men) 知行合一地光顯了傳(chuan) 統儒學入世立功的弘道時空。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曆史上思想文化製度的大轉型、大變革的社會(hui) 運動。在新文化運動中,強化了晚清以來的“文化對待觀”,具體(ti) 表現為(wei) 古與(yu) 今的對峙以及中與(yu) 西的劃分。古今、中西的文化對立,雖然在當時促進了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啟蒙,但同時也在觀念上帶來了文化激進主義(yi) 與(yu) 文化保守主義(yi) 的對立、中國文化與(yu) 西方文化的對立,開啟了後來思想文化···
這種對於(yu) 中華文化的思考,既包含著執著的應然的價(jia) 值追尋,又包含對於(yu) 實然層麵的文化發展路徑的深長思慮,係統、高遠而富有現實意義(yi) 。餘(yu) 先生生前曾多次感慨,過於(yu) 表麵、浮躁而功利化的所謂文化熱,既不能深入文化精神深處,也無力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作出整體(ti) 性反思把握,他的中國哲學研究則是對於(yu) 這兩(liang) 方麵的有力推進和重大突破。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餘(yu) 敦康先生出過一本書(shu) ,書(shu) 名叫《內(nei) 聖外王的貫通》。這雖然是一部研究北宋易學的著作,但書(shu) 名卻頗能體(ti) 現作者本人的誌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