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領域,人民最貴重,人民是政治的最高目的和終極價(jia) 值,也是衡量政治品質的第一標準。國家、政府之所以重要,領導和官員之所以必要,是因為(wei) 人民需要,人民是國家、政府、領導和官員必須愛護的對象。換言之,愛民是國家、政府、領導和官員必須盡到的責任。這就是民本思想的正義(yi) 。
自由人未必有尊嚴(yan) ,不自由的人必無尊嚴(yan) ,不是奴才就是奴隸。沒有言論自由,就無文明可言,就與(yu) 文明絕緣。自由的國家未必都好很好,不自由的國家必然很壞很野蠻。即使是大國,也是野蠻大國、奴隸大國和奴才大國。
對於(yu) 格物致知,王陽明先生理解有誤。他說:“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yu) 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yu) 正者,為(wei) 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又說:“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將格物理解為(wei) 格去物欲、為(wei) 善去惡,將致知等同於(yu) 致良知明明德。如此理解,後麵的誠意正心修身,豈非成了贅語。
曆史是由儒家寫(xie) 的,這裏的寫(xie) 字兼有二義(yi) ,一是筆寫(xie) ,記錄曆史;二是行寫(xie) ,創造曆史。中國的曆史是由中道文化引領和王道政治創造的。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和集大成,就是對先秦中道文化和文明的大總結。
X君上台之後,我喝茶機會(hui) 就非常少了,至今一共才兩(liang) 次。蠻懷念過去經常請我喝茶(其實以喝酒為(wei) 主)的那幾位故人。他們(men) 修養(yang) 遠高於(yu) 一般官員,對人亦熱情有禮。除了政治立場不同,其它方麵共識頗多,不乏共同語言。好久不見了,念及往昔茶情酒誼,真誠祝福他們(men) 。
董仲舒先生言:“正其義(yi) 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這句話非常好,但某些人不會(hui) 用,或用來否定正常的利益需求,或用來反對因果論,都是誤用。講明因果就屬於(yu) 正其義(yi) 、明其道的範疇。東(dong) 海無償(chang) 講儒包括講因果,就是不謀其利;釋疑解惑,婆心懇切,也不管有沒有人明白,就是不計其功。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對於(yu) 天道與(yu) 性之關(guan) 係,學界有多種理解,或解為(wei) 體(ti) 用關(guan) 係,天道為(wei) 體(ti) 本性為(wei) 用;或解為(wei) 一多關(guan) 係,天道為(wei) 一本性為(wei) 多;或解為(wei) 母子關(guan) 係,天道為(wei) 母本性為(wei) 子。甚至解為(wei) 並列關(guan) 係,識自本性為(wei) 聖賢,得乎天命(天道)為(wei) 聖王。
有句名言,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宗教。東(dong) 海曰,科學的盡頭,西哲的盡頭,宗教的盡頭,佛道的盡頭,都有儒學在等著。
政治有其因果,意識形態是決(jue) 定性的因,決(jue) 定著製度形態和社會(hui) 形態,決(jue) 定著國家的基本性質和命運。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君子知因,即知其果。民國政治之不倫(lun) 不類、製度之不三不四、國家之衰弱無力、社會(hui) 之混亂(luan) 無序、壽命之難以持久,原因就藏在三民主義(yi) 裏。
“域中有三權:曰天,曰君,曰史官。聖人以此三權者製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夫惟天之權而後能壽夭禍福天下之人,而使賢者無夭橫窮困之災,不賢者無以享其富貴壽考之福。然而季次、原憲,古所謂賢人者也,伏於(yu) 窮閻之下,布衣饘粥之不給。盜蹠、莊蹻,橫行於(yu) 天下,食人之肝以為(wei) 糧,而老死於(yu) 牖下,不見兵革之禍。如此,則是天之權有···
陳寅恪先生《贈蔣秉南序》中說:“雖然,歐陽永叔少學韓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記,作義(yi) 兒(er) 馮(feng) 道諸傳(chuan) ,貶斥勢利,尊崇氣節,遂一匡五代之澆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為(wei) 我民族遺留之瑰寶。孰謂空文於(yu) 治道學術無裨益耶?”
即使儒時代,儒門也是參差不齊的,何況雜時代,出現一批紅儒、馬儒、雜儒,甚至在儒門中暫時性占多數,是不可避免的現象。紅儒指毛儒,馬儒指立足馬家的儒家學者,雜儒指儒門雜家。儒家對待馬學有兩(liang) 種態度和方式:一是原則上毫不認同,嚴(yan) 厲批判;二是儒主馬輔,立足儒家,容納馬學。這就是儒門雜家的方式,非正確,但頗有現實意義(yi) 。
凡異乎馬家立場而公開反對、批判之,就屬於(yu) 異議人士或異議分子。異議分子有兩(liang) 個(ge) 基本特征:一是異,文化、政治立場觀點異乎馬家;二是議,公開批判。議而不異,那是馬家自己人;異而不議,也不算異議分子。異議群體(ti) 中,自由派最多,其次是耶教徒,其次是儒家。佛教也有,罕見。道家和其它學派宗派未聞。
處於(yu) 左右的夾縫,儒家會(hui) 很艱難,但無大虞,隻要自家爭(zheng) 氣,也是成長和發展的大好機會(hui) 。儒家劫後方歸,整體(ti) 上思想修養(yang) 、道德修養(yang) 和政治能力都很有限,如果一帆風順信者盈穀,非儒家之福、中國之幸也。
內(nei) 聖外王說出自莊子,雖為(wei) 曆代儒家所用,隻能是方便說。嚴(yan) 格地講,內(nei) 聖非內(nei) ,外王非外,道德對政治具有覆蓋性和統攝性。儒家立人之道曰仁與(yu) 義(yi) ,仁義(yi) 統攝人道之一切,當然包括政治。仁義(yi) 道德之外焉有政治,聖賢君子之外焉有王道。
自由主義(yi) 優(you) 點多多,遠遠優(you) 於(yu) 極權主義(yi) 惡製暴政和神本主義(yi) 的政教合一。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ya) ·森在總結世界饑荒史時說了一個(ge) 結論:“事實是顯著的:在駭人聽聞的世界饑荒史上,從(cong) 來沒有一個(ge) 獨立、民主而又保障新聞自由的國家發生過真正的饑荒。無論找到哪裏,我們(men) 都找不到這一規律的例外。”
所有邪惡勢力都有以下共性:冷酷無情,貪婪無度,卑鄙無恥,暴虐無忌,反複無常,以怨報德。以怨報德即忘恩負義(yi) 和恩將仇報。有人指出一個(ge) 觸目驚心的曆史事實:當年大力幫助支持m乃至救過它命的人大多結局很慘。
我對此以公羊學“文不與(yu) 而實與(yu) ”的方式處理。理論上完全不認同,認為(wei) 儒馬沒有融合的可能,儒融於(yu) 馬則非儒,馬合於(yu) 儒則非馬,此之謂文不與(yu) ;現實中儒馬融合的做法,具有重大的意識形態意義(yi) 和不可或缺的必要性,是從(cong) 馬時代向儒時代過渡期無法超越的環節,此之謂實與(yu) 。
儒家文化以仁為(wei) 本,即仁本主義(yi) 文化。儒家是中華文化的主統和最高代表,中華文明的主要締造者和建設者;仁義(yi) 禮智信是儒家基本原則,中華特色的五大普世價(jia) 值。儒家和中華一體(ti) 兩(liang) 麵:中華是儒家的生命寄托,儒家是中華的精神本質。
中道文化之所以最偉(wei) 大,是因為(wei) 中道文化能造就最偉(wei) 大的人物、最偉(wei) 大的政治、最偉(wei) 大的文明和最偉(wei) 大的民族。聖賢就是最偉(wei) 大的人物,王道就是最偉(wei) 大的政治,中華文明就是最偉(wei) 大的文明,中華民族就是最偉(wei) 大的民族。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