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我所理解的宋明理學

近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做客北大博雅講壇,為(wei) 宋明理學“正名”,在比較視角下澄清對“存天理,去人欲”命題的誤解,從(cong) 本體(ti) 論、人性論、認識論三個(ge) 維度闡釋理學之“理”的意涵,並強調理學思想體(ti) 係曆史定位的重要意義(yi) 。以下講座內(nei) 容摘編自主辦方提供的現場錄音稿,經陳來本人審定並授權發布。

【陳來】儒家揚棄五福觀念,發展了“好德”的幸福觀念 ——中國文化中的“幸福”

幸福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意義(yi) 不同。中國古代文化中最早記載的幸福觀念見於(yu) 《尚書(shu) 》洪範篇的“五福”說,其年代約在公元前11世紀,反映了商代末期和周代初期的思想。五福是指“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終考命”。這是以長壽、富足、健康平安、愛好美德、老而善終為(wei) 基本的幸福,反映了中國古代早期的幸福觀。

【陳來】《大學》的作者、文本爭論與思想詮釋

從(cong) 今天來看,《大學》陳述的思想裏麵,應該最被突出的是它所講的以忠恕為(wei) 中心的儒家倫(lun) 理。《大學》的明德思想和“明明德”的說法是我們(men) 今天強調提倡明德論的一個(ge) 主要來源。因此,我們(men) 今天要更好的結合中國古代文化裏麵對明德的論述,進一步闡述闡揚《大學》裏麵的明德說法,讓它為(wei) 我們(men) 今天新時代的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服務。

陳來著《儒家文化與民族複興》出版

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先生重新審視傳(chuan) 統文化、國學,重塑儒學的社會(hui) 價(jia) 值,闡明中華民族複興(xing) 的條件。中國人重視的“以人為(wei) 本”“協和萬(wan) 邦”“極高明而道中庸” 等處世原則,都是“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傳(chuan) 統。陳來先生倡導傳(chuan) 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希望現代人學習(xi) 王陽明、朱熹等大思想家的智慧,提升人們(men) 的精神境界。

【陳來】“文化熱”中,文化保守主義的價值

應使儒學仍然成為(wei) 中國人價(jia) 值來源之一,提供給中國人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義(yi) 及處世的原則規範,乃至對宇宙、自然、社會(hui) 、人類命運的基本態度。

【陳來】民族感情和文化價值的水乳交融——再論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基本特點

在近代救亡圖存的革命鬥爭(zheng) 中,國家統一、主權完整、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成為(wei) 維護中華民族共同利益的時代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對於(yu) 我們(men) 今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事業(ye) ,實現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xing) ,意義(yi) 十分重大。

【陳來】《禮記·儒行篇》的曆史詮釋與時代意義

《儒行篇》的德行體(ti) 係一部分屬於(yu) 孔子時代的禮樂(le) 文化德行體(ti) 係,也有一些後禮樂(le) 時代發展出來的德行。儒家提出德性範疇,一定要把它具象化為(wei) 德行的體(ti) 係。《儒行篇》在相當程度上更加具體(ti) 地顯現了德行行為(wei) 的樣態。德行論的積極意義(yi) 就是它能夠更具體(ti) 地顯現出那種可學習(xi) 的行為(wei) 典範;德性則更能在本質上來說明德行的持久的內(nei) 在依據和可能性。···

【陳來】重塑中國人的精神

真正保守的並不是儒家,儒家是將正義(yi) 的、有道德的理念作為(wei) 其政治思想的。任何時代都應該有不同的聲音,如果某種主導的聲音不正確卻又很大,如果大家不斷地從(cong) 一種激進走向另一種激進,那就會(hui) 導致社會(hui) 處於(yu) 危險之中。中國傳(chuan) 統的倫(lun) 理道德思想,主要都是由儒家來建構和傳(chuan) 承的,中國社會(hui) 的基本的價(jia) 值、核心價(jia) 值觀也都是由儒家奠定的。

【陳來】王陽明晚年思想的感應論

陽明中年講學,確立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哲學定義(yi) ,以此來支持他的格物功夫論。而這一具有基礎意義(yi) 的對物的定義(yi) ,在其晚年有所變化。他對“物”的界定,不再以“意之所在”定義(yi) 物,而以“明覺之感應”來界定物,宣稱“物”就是與(yu) 心發生感應關(guan) 係的對象,表明王陽明晚年學問功夫向肯定物的實在性方麵發生的變化。

【陳來】以泰州學派為借鑒,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泰州學派的實際作用和意義(yi) ,在於(yu) 自覺地把社會(hui) 主流價(jia) 值和思想民間化、生活化、大眾(zhong) 化、普及化、通俗化,在教化和傳(chuan) 播主流價(jia) 值方麵取得了明顯的成功。當前,我們(men) 麵臨(lin) 著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大眾(zhong) 化的任務,我們(men) 可以以泰州學派為(wei) 借鑒,吸取其有益經驗。

【陳來】中國近代以來重公德輕私德的偏向與流弊

近代以來最大的問題是政治公德取代個(ge) 人道德、壓抑個(ge) 人道德、取消個(ge) 人道德,並相應地忽視社會(hui) 公德,使得政治公德、社會(hui) 公德和個(ge) 人道德之間失去應有的平衡。因此,恢複個(ge) 人道德的獨立性和重要性,並大力倡導社會(hui) 公德,是反思當代中國道德生活的關(guan) 鍵。

【陳來】執政黨政治文化的“再中國化”傾向

“執政黨(dang) ”概念在近年的普遍使用,鮮明體(ti) 現出領導黨(dang) 從(cong) “革命黨(dang) ”到“執政黨(dang) ”的自我意識的轉變。這一點應當得到肯定。探求以中國文化為(wei) 基礎來構建共同價(jia) 值觀、鞏固國家的凝聚力,建設社會(hui) 的精神文明。大量、積極地運用中國文化的資源以重建和鞏固政治合法性,已經成為(wei) 21世紀初執政黨(dang) 的特色。放眼未來,這種順應時代的發展隻會(hui) 增強,不會(hui) 減弱。

【陳來】人文精神與獨立、自由之思想

“人文精神就是獨立、自由的精神”:作為(wei) 學術精神的獨立自由,即獨立於(yu) 既定成見的自由;作為(wei) 教育方向的獨立自由,即獨立於(yu) 技術理性宰製的自由;作為(wei) 道德精神的獨立自由,即獨立於(yu) 感性世界的必然的自由。

【陳來 王誌民】孟子與《孟子文獻集成》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世對發揚孔子之道貢獻最大、影響最大的非孟子莫屬。孟子以雄辯著稱,在當時就很有影響,他以辟楊墨、弘揚孔子之道自任,有很強的道統意識。

【陳來】《儒學第三期的人文精神:杜維明先生八十壽慶文集》前言

縱觀杜先生六十年來的學思曆程,其思想經曆了不同階段,每階段有其關(guan) 懷的重點。而且,他在近三十年間,拓展了眾(zhong) 多論域,提出了很多深刻的思考。那麽(me) ,在其學術思想的領域,有沒有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以為(wei) ,從(cong) “地方性知識”邁向“全球性意義(yi) ”,乃是他學術生平中越來越清晰的思想要求,也是他推動諸多論域後麵統之有宗···

【陳來】《周易》中的變革思想

《周易》中包含了豐(feng) 富的變革思維,它主張世界本質上是不斷變化的,人必須通曉世界的變化,才能認識世界;人不僅(jin) 要認識這個(ge) 變化的世界,還要推動變化的過程,成就這個(ge) 世界的變化。人必須與(yu) 世界的變化相配合,形成自覺的變化觀,才能更深地理解世界,實現自己的目的。人的曆史實踐,既有損益的漸變,也有劇變式的革命,而人類大部分的活···

【陳來】周文化與儒家思想的根源

從(cong) 德行的角度出發,可以發現西周文化將正德放在第一位,預示著以德治國理念的萌芽,周文之德這一基本治國的理念已經樹立起來。西周的禮樂(le) 文化是儒家產(chan) 生的文化土壤,西周思想為(wei) 孔子和早期儒家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觀、政治哲學、倫(lun) 理德行基礎。

【陳來】中日韓儒學的曆史文化特色

如果從(cong) 一個(ge) 大視野來看,儒學不僅(jin) 僅(jin) 是中國人的文化,至少是東(dong) 亞(ya) (中日韓以及越南)一個(ge) 重要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學術界、文化界對儒學對東(dong) 亞(ya) 社會(hui) 的塑造作用以及對東(dong) 亞(ya) 價(jia) 值觀的形成極為(wei) 重視。可以說,儒學不僅(jin) 僅(jin) 是中國的文化,更是東(dong) 亞(ya) 共同的文化。

陳來著《儒學美德論》出版

本書(shu) 是作者有關(guan) 儒家倫(lun) 理與(yu) 美德倫(lun) 理的研究,也可以說是以追尋美德為(wei) 中心的中國倫(lun) 理研究。

【陳來 】《中庸》的地位、影響與曆史詮釋

朱子認為(wei) 四書(shu) 是儒學的精華,他繼承二程的理學思想,為(wei) 《中庸》學開了新的方向,即《中庸》詮釋中的心性之學和以“道心惟微”為(wei) 核心的道統論。《中庸》詮釋史,大致經曆了德行論、為(wei) 政論、性情功夫論和道統論四個(ge) 階段。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