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傑】經學的含義分疏及其正名

需指出,無論經學含義(yi) 如何聚訟,在經學視域中,天道、聖人、經典,須臾不可離。蓋道為(wei) 生生之本源,聖人體(ti) 道而推行王道教化,其文明譜係之展開即為(wei) 道之全體(ti) ,並據天道倫(lun) 常而製作經典以垂法後世,經典最終成為(wei) 承擔聖人之道的核心載體(ti) 。

【高瑞傑】酒以藏禮:酒的天人屬性與宗周禮樂文明

如何感通神明是上古禮樂(le) 文明的重要課題。三代禮樂(le) 文明從(cong) 尚氣、尚聲至於(yu) 尚臭,最終確立灌酒於(yu) 地,而後酒香升騰於(yu) 上,求諸陰陽於(yu) 上下左右以歆神、降神的宗周酒禮文明。酒鬯之設一方麵以歆神降神為(wei) 職誌,成為(wei) 溝通人神的主要載體(ti) ;另一方麵又以合歡宴樂(le) 為(wei) 歸依,成為(wei) 敦親(qin) 睦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天道與(yu) 人道、神聖性與(yu) 世俗性通過酒鬯之設真···

【高瑞傑】漢末經學變局:從《春秋》到“周禮”

兩(liang) 漢經學發展至鄭玄,從(cong) 此實現經學之一統,六經歸禮,並以“周禮”為(wei) 美備之說,漸使兩(liang) 漢四百年今文儒者對“製禮作樂(le) ”持矜慎態度之堅守得以瓦解,並以禮為(wei) 紐帶,以時空等疏通方式順利解決(jue) 了“五經異義(yi) ”等群經扞格之問題。此後,六經皆禮逐漸走向六經皆史,從(cong) 而為(wei) 經學有效進入王朝禮儀(yi) 實踐、參與(yu) 禮樂(le) 文明奠定了基礎。

【高瑞傑】雖貴而精的《儒藏》與我的讀書體驗

餘(yu) 生也晚,2016年之前利用《儒藏》幾乎是斷斷續續的,一來尋求不易,二來主要利用十三經注疏,因此對《儒藏》點校的相關(guan) 書(shu) 籍沒有特別深刻的印象。大概就是2016年時,徐到穩師兄參與(yu) 點校的《儀(yi) 禮正義(yi) 》正式由《儒藏》出版,由於(yu) 出版社定的價(jia) 格比較高,到穩師兄特意複印了這兩(liang) 冊(ce) 書(shu) 送到清華給我,有近一千八百頁,八十萬(wan) 字,令我又佩服又···

【高瑞傑】《周禮》以“修身”為本——《周禮全經釋原》初探

明儒柯尚遷《周禮全經釋原》,在明代經學義(yi) 理化的學術背景下,注重內(nei) 求本心的理學理路,特別揭櫫“修身為(wei) 《周禮》之本”這一主旨,其實質是強調內(nei) 聖為(wei) 外王之根基。《周禮》為(wei) 治政之經,本涉官製、禮法、財政、土地諸政治製度,而柯氏推崇“修身”,強調本心之純正,則可身修、家齊而國治,《周禮》由此轉入“內(nei) 聖”層麵。如此,內(nei) 聖與(yu) 外王打···

【高瑞傑】漢代三統論之演進——從董仲舒到何休

漢儒董仲舒創三統說,強調聖王受命應天,必須依據黑白赤三統循環往複,實兼禮儀(yi) 象征義(yi) 與(yu) 實質變革義(yi) ;又將《春秋》納入三統譜係中,以《春秋》當新王,存商、周為(wei) 二王後,並匹配一整套政教製度設計,使得《春秋》可為(wei) 漢治所取法。然其強調漢治亦當用夏教,實無法擺脫其失道覆亡之命運。經過緯書(shu) 、《白虎通》諸說之推闡

【高瑞傑】今文經學視域下的孔子聖化

在今文經學視域中,孔子為(wei) 聖王譜係之“集大成者”,為(wei) 解決(jue) 孔子有德無位所導致的理論困境,儒者創設孔子素王說以聖化孔子。自漢代董仲舒後,此論與(yu) 讖緯結合,廣為(wei) 傳(chuan) 播。漢人又推闡孔子為(wei) 漢製法說,一方麵為(wei) 漢家統治提供合法性依據,另一方麵又可使王道教化積極匡正現實政治。

【高瑞傑】重啟古今之爭的背景及現實可能

當前,西方現代性暴露的種種弊端,使得西方人開始反思啟蒙以來種種價(jia) 值觀念的缺陷,古典主義(yi) 與(yu) 後現代主義(yi) 思潮順勢而起。這種思潮對現代中國如何審視傳(chuan) 統文化,尤其是儒學的未來發展具有借鑒意義(yi) 。重啟中國古今之爭(zheng) 的意涵就在於(yu) ,如何使現代社會(hui) 的保守主義(yi) 與(yu) 自由主義(yi) ,納入到儒家道統大敘事的格局中,以實現當代的通三統,並複歸王道的···

【高瑞傑】漢末經學家的曆史意識——以何休與鄭玄為中心的討論

何休三世說將“異內(nei) 外”、文質論皆納於(yu) 其中,通過書(shu) 法辭例呈現王道至備之漸進進程,其核心為(wei) 新王“改製”說,其說兼具漸進與(yu) 複古義(yi) ;同時,《春秋》製因寓孔子之道,超邁於(yu) 先王政教體(ti) 係之上,更具完備性與(yu) 普適義(yi) ,故由先王法至《春秋》製,確實有漸進趨勢。鄭玄曆史觀以禮為(wei) 紐帶,呈現逐漸美備之上升趨勢,“周禮”承載五帝三王之道,並有益···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