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曾振宇教授主編的“觀念史研究叢(cong) 書(shu) ”(第一輯)已在齊魯書(shu) 社正式出版。第一輯包含四本著作,分別是劉乾陽著《儒家“誠”觀念研究》、李富強著《儒家“恥”觀念研究》、劉飛飛著《儒家“天下”觀念研究》、李濤著《儒家“天理”觀念研究》。
具有內(nei) 在性的良知如何在經驗世界中實現自身的外在化和普遍必然性,是王陽明哲學中的一個(ge) 重要課題。以孝解釋良知的這一接轉過程,是對上述問題比較切近人情的回答。陽明孝觀念具有“自然”與(yu) “深愛”特質,孝發自本源性的“深愛”情感,而不單純是倫(lun) 理與(yu) 道德的應然而然。陽明之孝實質上是一種超越了認識論和倫(lun) 理學局限的審美境界意義(yi) 上的觀念。
孔子仁學重心不在於(yu) 從(cong) 認識論維度界說“仁是什麽(me) ”,也不單純在道德層麵表述“應該”,而是更多地關(guan) 注身心合一。這種審美境界的仁學,對外在客觀必然性已有所超越,其中蘊含自由與(yu) 自由意誌色彩。弟子曾子從(cong) 兩(liang) 個(ge) 層麵深化孔子仁學:其一,從(cong) 氣論論證“人性仁”;其二,從(cong) 工夫論的視域詮釋仁,將仁學“下貫”於(yu) 經驗世界劈柴、挑水生活之中,形而上···
每一位思想家往往都會(hui) 提出幾個(ge) 獨創性概念。“仁”是孔子思想體(ti) 係的核心概念,但在孔子仁學研究領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言不盡意”現象,主要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其一,僅(jin) 僅(jin) 將孔子之“仁”界定為(wei) 倫(lun) 理學意義(yi) 上的概念,忽略了孔子之“仁”其實也是一哲學概念,仁具有不可言說性;其二,深受子貢“子罕言性與(yu) 天道”誤導,對孔子之仁與(yu) 人性內(nei) 在關(guan) 係缺乏深···
對於(yu) 古人而言,“天下”與(yu) “國家”是兩(liang) 個(ge) 根本對立的價(jia) 值體(ti) ,混同二者甚至產(chan) 生了王朝傾(qing) 覆的後果;對於(yu) 今人而言,“天下”與(yu) “國家”代表了兩(liang) 種文明與(yu) 曆史形態,能否實現從(cong) “天下”到“國家”的觀念轉變,是一個(ge) 古今交接的問題。
在孔子去世之後,儒家內(nei) 部圍繞仁與(yu) 孝的關(guan) 係出現了“孝本論”與(yu) “仁本論”的不同。《孝經》作者從(cong) 為(wei) 天下立法的高度,將孝論證為(wei) “天之經”“地之義(yi) ”和“民之行”,孝跨越父子血緣親(qin) 情邊界,向陌生人社會(hui) 無限擴張與(yu) 蔓延,衍變為(wei) 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和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大經大法。在社會(hui) 政治領域,孝被論證為(wei) 政治倫(lun) 理,產(chan) 生了“以孝治天下”“移孝作忠”等觀···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應該建構在全人類共同認可的道德基礎和價(jia) 值信念基石之上。“愛人類”是儒家“仁愛”思想底色,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過程中,儒家思想的現代性價(jia) 值不可低估。
仁是體(ti) ,孝是用,在“親(qin) 親(qin) ”“仁民”和“愛物”三境界中,孝隻是仁本在家庭倫(lun) 理中的體(ti) 現。在社會(hui) 政治領域,“不忍人之心”是“不忍人之政”的道德基礎和內(nei) 在精神。隨著孟子“仁本論”的建構,標誌著“孝本論”被逐漸淡化。漢唐以降,曆代大儒皆自覺尊奉“仁本論”,並從(cong) 不同哲學層麵加以論證。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