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林】教以“養”為先——中國學術與教育之“通”性基礎的重建

傳(chuan) 統国际1946伟德研究依照西方模式的現代轉型,加之長期以來文化上的激進主義(yi) 思潮,亦使學院學術退居單純知識性、學科化的一端,而失去了其與(yu) 社會(hui) 生活的關(guan) 聯性和教化的作用。這種社會(hui) 民間性教化機製的缺失,正是當下分科化體(ti) 製教育缺乏自身“通”性內(nei) 涵之種種弊端的原因所在。近年來,學界和政府相關(guan) 部門積極推動古典學的學科建構,體(ti) 現了中···

【李景林】孔子的樂學教育

今人讀書(shu) 學習(xi) ,似乎是一種苦差事。古人為(wei) 學卻不然。儒家為(wei) 學之道,講究學而能樂(le) 。這個(ge) “樂(le) 學”的觀念,對於(yu) 我們(men) 理解學習(xi) 的目的和教育的本質,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李景林】師•儒•師儒

儒家的學說,以“教化”為(wei) 根本。傳(chuan) 統上“儒”和“師”常常聯係在一起,故有“師儒”之說。

【李景林】中國哲學“家”概念的形上學義蘊

中國哲學重視“家”和親(qin) 親(qin) 之情,可以看作一種基於(yu) “家”的哲學,但並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關(guan) 於(yu) “家”的“家哲學”。它所遵循的情態性存在實現的進路,為(wei) 未來哲學的發展展示了一種獨特的精神方向。

【李景林】為學須善用加減之法

古人注重“學”。孔子自稱“好學”,弟子中亦僅(jin) 稱顏回為(wei) “好學”(“哀公問:弟子孰為(wei) 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其為(wei) 學之方,有一點很重要,我把它概括為(wei) 一種“加減之法”。這個(ge) 加減之法,在今天也有重要的意義(yi) 。

【李景林】先天結構性緣境呈現———孟子性情論的思想特色

孟子即“心”以言“性”,實以人心本具“能-知”一體(ti) 的先天性邏輯結構,而將不忍、惻隱、慈遜、親(qin) 親(qin) 等種種具有道德指向的情感內(nei) 容,理解為(wei) 此“能-知”共屬一體(ti) 的原初存在方式在具體(ti) 境域中的各種當場性和緣構性的情態表現。

【李景林】道與學——孟子聖道傳承論及其現代意義

儒家“傳(chuan) 道”之義(yi) ,肇端自孔子,孟子據此提出了自己的聖道傳(chuan) 承論。此聖道傳(chuan) 承,包括“道”“學”兩(liang) 麵的統一。在傳(chuan) 道的譜係中,“聞而知之”的聖人,以內(nei) 在性的傾(qing) 聽獨知天道,凸顯了“道”的超越性意義(yi) ;“見而知之”的賢人,將聖人得自於(yu) 天的創作落實為(wei) 製度典常,凸顯了“道”的實踐品格。此“道”既有理性人文義(yi) 的開顯,亦保有個(ge) 體(ti) 證會(hui) 獨知的超越性意···

【專訪】李景林:儒家心性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在儒家的哲學係統中,我們(men) 卻不能簡單地把“教化”這一觀念視作與(yu) 其他觀念相並列的一個(ge) “術語”。教化是儒學的核心觀念,它規定了儒學作為(wei) 一種哲學的本質所在,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係統性意義(yi) 。因此,既據“教化”來理解儒家哲學的精神本質,同時又借由儒學義(yi) 理的係統展開來揭示儒家教化觀念的思想內(nei) 涵,乃構成《教化的觀念》在論述方式上的···

【李景林】以大事小與以小事大

先秦人所理解的“天下”,其意義(yi) 猶今所謂世界或國際社會(hui) 。東(dong) 周各國間之關(guan) 係,與(yu) 當代國際關(guan) 係,多有相似之處。春秋五霸挾天子以令諸侯,與(yu) 今日美國、北約對聯合國之關(guan) 係,亦頗相仿佛。孟子的王道理論,對國際關(guan) 係問題多有討論,這一章即集中討論國際關(guan) 係問題。其中所提出的觀點,對我們(men) 今天理解和建立合理的國際關(guan) 係原則,亦頗有啟示意義(yi) 。

李景林 著《孟子通釋》出版暨目錄、後序

我研讀《孟子》前後三十餘(yu) 年,於(yu) 孟子之義(yi) 理精神,每覺有會(hui) 於(yu) 心;平日習(xi) 作,對孟子與(yu) 《孟子》書(shu) ,亦時有撰作討論。近年,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啟動“中國儒學教材”編撰與(yu) 出版計劃,舒大剛教授邀我參與(yu) 此項計劃,遂發心藉此機會(hui) ,融貫裒合我多年有關(guan) 《孟子》研讀、教學、思考與(yu) 習(xi) 作之所得,對《孟子》全書(shu) 作一係統的···

【李景林】在“進”與“止”之間保持張力

“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問題是大家比較熟悉和關(guan) 心的一個(ge) 問題。中國哲學中“知止”這個(ge) 觀念,涉及到“文化認同”的問題。因此,我想從(cong) “知止”這個(ge) 觀念,引申出對“文化認同”問題的討論。談認同,就要先對“認同”這個(ge) 概念作一個(ge) 界定。認同,是“我”在一種共在的形式中實現並認出自己。個(ge) 體(ti) 自我的認同,必然與(yu) 父母、血緣、家族、社群、職業(ye) 、民族、···

【李景林】儒學德性修養論的思想架構

北京師範大學李景林教授在敬德書(shu) 院2021年春季論壇上以《儒學德性修養(yang) 論的思想架構》為(wei) 發言主題,他從(cong) 儒家本體(ti) 與(yu) 工夫的角度,認為(wei) 教師須經“以身體(ti) 道”的工夫,方能真實擁有道體(ti) ,儒家著重於(yu) 生命存在的實現。儒家常從(cong) “德不可掩”“誠於(yu) 中”必“形於(yu) 外”的角度,強調“慎獨”的工夫,認為(wei) 人內(nei) 在的德性及其道德的抉擇,必會(hui) 影響和轉化其情感、氣質···

【李景林】論孟子的道統與學統意識

孔子之學,“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孟子以承續堯舜、孔子之道自任,對孔門聖道傳(chuan) 承觀念及其譜係作了係統的表述。《孟子》末章的聖道傳(chuan) 承係統中,有兩(liang) 類聖道傳(chuan) 承者:“聞而知之”者和“見而知之”者。出土簡帛《五行》也明確提出過“聞而知之者聖”、“見而知之者智”命題。這不僅(jin) 表明道統觀念在孔思孟之間的傳(chuan) 承,而且體(ti) 現了孟子承接傳(chuan) 統的自覺···

【李景林】儒家的教育精神及其現代重建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教化,可以稱作“教化的哲學”。儒家教化思想首先體(ti) 現在通過“神道設教”使其教化具有普泛的社會(hui) 意義(yi) ,從(cong) 而對社會(hui) 生活起到精神引領作用;其次通過經典傳(chuan) 習(xi) ,建立起民間學術與(yu) 官方學術的內(nei) 在統一精神;再次,通過各種社會(hui) 生活形式對個(ge) 人進行人格熏陶。但由於(yu) 近代以後受西方教育理念和學術體(ti) 製的影響,儒家的教育思想被割裂···

李景林 著《教化的哲學》再版暨緒言、目錄、後記

本書(shu) 在中西思想文化比較的視野下,提出“教化的哲學”這一觀念來概括儒學的精神,嚐試從(cong) “教化”的角度,對作為(wei) “哲學”的儒學思想做出自己的詮釋,以凸顯其異於(yu) 西方哲學的獨特思想內(nei) 涵,為(wei) 儒學的當代詮釋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李景林 著《教化儒學續說》出版暨緒言

在儒家的形上學係統中,"教化"作為(wei) 一個(ge) 存在實現先行的觀念,標誌著一種本人的存在實現以證顯道體(ti) 的哲學進路。在教化儒學這一論域中,本書(shu) 對儒家的人性論、道統論、人格養(yang) 成論、王道政治理念、文化認同、哲學的內(nei) 容與(yu) 方法之關(guan) 係等相關(guan) 理論課題,也都有精深的研究,提出了一係列獨到的見解。

李景林:“述而不作”,是重振儒學的一種可能性路徑

中國式的立言方式--“述而不作”,重在學術、思想、文化之生命整體(ti) 性和生生的連續性。也許,這是重振儒學和中華文明,使其成為(wei) 當代性的活的文化精神的一種可能之途徑。

【李景林】儒家道德精神之過去、現在與未來

道德的重建千頭萬(wan) 緒,然以真切的曆史意識,在價(jia) 值生命之體(ti) 認、契合和闡釋之基礎上開顯傳(chuan) 統道德精神的基本意義(yi) ,通過長期學術、人文資源的積累和人格之陶成,建立起一套能夠切合引領民眾(zhong) 道德精神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似為(wei) 當前之首務。

李景林著《孔孟大義今詮》出版暨自序

本書(shu) 綜論孔孟大義(yi) ,其內(nei) 容還廣涉儒學宗教性、人道精神、道德精神、文化認同及其當代性重建等重要理論話題。秉承孔子所創“述而不作”的學術傳(chuan) 統,本書(shu) 之“今詮”,亦以述為(wei) 主;不過,此“不作”,乃是儒家思想創生並活在當下之基本的方式和途徑。作者一貫強調儒學的“教化”特質,歸宗作為(wei) “教化”的儒學,正是本書(shu) 於(yu) “不作”中提挈儒學綱維、轉化···

【李景林】儒家的喪祭理論與終極關懷

喪(sang) 祭禮根據“稱情而立文”的原則設立,表現了親(qin) 親(qin) 的內(nei) 在性與(yu) 尊尊的普遍性規定之統一與(yu) 連續。情文的統一規定了喪(sang) 祭禮儀(yi) 的本質;情文的連續則表現了文明創製與(yu) 自然之間的動態的曆史性關(guan) 聯。重情、複古,由血緣親(qin) 情而返本複始,以上達契合於(yu) 天地生物之本,從(cong) 人的生命情態之自然等差性的內(nei) 省與(yu) 外推的成德曆程中,建立超越的基礎,這體(ti) 現了儒···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