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贇】“原史”:中國思想傳統中的原初符號形式

中國古典的經史子集四部之學的知識譜係,是以原史為(wei) 原初符號形式,經、子、史等都是從(cong) 中分化出來的。以原史作為(wei) 原初符號形式的中國古典思想與(yu) 以神話作為(wei) 原初符號形式的古希臘、希伯來思想的一個(ge) 重大的文明論差異在於(yu) ,在中國傳(chuan) 統中,曆史意識與(yu) 宇宙秩序可以相容,而在後者,宇宙論秩序的經驗則著力泯除曆史意識。

【陳贇】“治出於二”與中國知識譜係的創建

在教化領域中出現的經史的分化以及子學(百家學或諸子學)的興(xing) 起,標誌著經-史-子知識譜係的形成。經學或六藝學被視為(wei) 古之道術的正宗嫡傳(chuan) ,而子學作為(wei) 方術,既是對道術的偏離,又可以上通道術。以經學為(wei) 主體(ti) 、以史學與(yu) 子學為(wei) 羽翼的中國知識譜係,既以經的主幹性保證了中國學術精神的深層統一性,又向子、史開放而補充經學,從(cong) 而形成經···

【陳贇】引導性政治架構下的統治德性問題——對《莊子》政治哲學的一種闡釋

不德之德將統治活動的本性定義(yi) 為(wei) 限製性的,而不是證成性的,它並不指向被統治者的各正性命,而隻能為(wei) 之提供秩序條件。由於(yu) 天下是天下人物多元性與(yu) 差異性的複合體(ti) ,這使得天下如同天那樣是不可測度的,無法以同質化、單一化的形式加以規整,因而統治者必須具備“立乎不測”的品質,以向天下開放自己,以“虛”己的方式成全天下之“實”。

【陳贇】終極無為宇宙圖景中的生活意義問題——梁漱溟哲學中的宇宙與人生

“生活”作為(wei) 一種向上的創造,其動力在《東(dong) 西文化及其哲學》時期被係於(yu) 意欲,但1950年代以後則被係於(yu) 理性。理性不同於(yu) 注重分別的理智,而是在生命要素(如知-情-意、理智-情感等)的平衡力與(yu) 統一力。理性才是生命之所以具有活力、人之所以能夠創造文化宇宙的根本。

【陳贇】自然與天道:船山哲學中的“終極無為宇宙觀”

船山哲學中的“自然”意味著一種與(yu) “人為(wei) ”不同的自發性運作方式,它無法為(wei) 人的知能所穿透,也不能被理解為(wei) 作為(wei) 根據的終極因或造物主,而是一種自發性、自本自根的以自正性命為(wei) 指向的秩序,後者指向一種在終極層麵無為(wei) 自然的宇宙觀。

【陳贇】自然與天道:船山哲學中的“終極無為宇宙觀”

船山哲學中的“自然”意味著一種與(yu) “人為(wei) ”不同的自發性運作方式,它無法為(wei) 人的知能所穿透,也不能被理解為(wei) 作為(wei) 根據的終極因或造物主,而是一種自發性、自本自根的以自正性命為(wei) 指向的秩序,後者指向一種在終極層麵無為(wei) 自然的宇宙觀。船山以人之天、物之天、天之天三個(ge) 概念將自然區分為(wei) 人的自然、物之自然與(yu) 宇宙之自然三個(ge) 層麵,人的自然規···

【陳贇】“普遍曆史”構思的文明論困局

以思辨形態構建“普遍曆史”的努力,不可避免地導致以下問題:曆史目的與(yu) 曆史主體(ti) 的斷裂,使得曆史本身脫離了具體(ti) 個(ge) 人的生存;曆史中的生存本來是參與(yu) 性的,但在普遍曆史構思中具體(ti) 個(ge) 人反而成為(wei) 旁觀者;由於(yu) 曆史體(ti) 驗中的無常感受被等同於(yu) 意義(yi) 虛無體(ti) 驗,曆史意義(yi) 於(yu) 是被構思為(wei) 來自超越性的曆史目的之植入,因而曆史中的生存被貶抑為(wei) 一種克···

【陳贇】“天下歸仁”:梁漱溟與世界曆史進程的儒家敘事

梁漱溟從(cong) 儒家思想視角“翻轉”西方的世界曆史敘事,給出了世界曆史從(cong) 西方進展到中國的方向,以給出中國文明的世界曆史意義(yi) 。他不是從(cong) 黑格爾式的自由理念出發,而是將世界曆史展開視為(wei) “天下歸仁”的實現。這一套世界曆史敘事建基於(yu) 中、西、印三種不同人生態度、三種基本問題與(yu) 三大文明類型之相應結合的基礎上。

【陳贇】荀子思想與中華文明的精神突破——序方達《“成聖”即“王道”——荀子思想的還原···

荀子所處時代,乃是雅斯貝爾斯所謂的“軸心時代”,中國思想開始了“精神突破”,並以此為(wei) “軸心時代”奠基,而突破的核心是從(cong) 以帝王為(wei) 中介的“宇宙論帝國秩序”向以聖賢為(wei) 擔綱者的“精神秩序”的結構性轉變。在具體(ti) 秩序內(nei) 容上,這一轉變意味著從(cong) “治出於(yu) 一”(“治”“教”的渾淪未分)到“治出於(yu) 二”(“治”與(yu) “教”的分化)。

【陳贇】治教分離視域下人性善惡問題之勘定

治、教二域遵循不同的原則,即“王者盡製”與(yu) “聖者盡倫(lun) ”:“盡製”遵循下行性的防禦原則,不直接以導人向善為(wei) 目的,但卻必以止惡為(wei) 首要目標;“盡倫(lun) ”遵循上行性的引導性原則,借助教化激發人的向善、向上的激情,聖賢生命人格的榜樣示範作用就是教化的基本形式。在以上視域中,性善論作為(wei) 內(nei) 在而先天的原則,應當被勘定為(wei) 教統的人性論原則;···

【陳贇】“治出於二”與先秦儒學的理路

“治出於(yu) 一”的秩序圖景在春秋戰國被“治出於(yu) 二”的結構性變化所取代。仁的思想之出現為(wei) 人體(ti) 小宇宙直接與(yu) 天相通,而不必經過禮法秩序的中介提供了可能性。聖人形象作為(wei) 人倫(lun) 的最高體(ti) 現,構成了教統領域的最高代表,而且被視為(wei) 世俗權力無法予奪的“天爵”,從(cong) 而開啟了教統獨立於(yu) 治統的意義(yi) 。

【陳贇】“見之於行事”與中華文明的曆史意識

中華文明曆史觀的核心,不是脫離曆史事件構造曆史的概念,也不是訴諸曆史過程之外的終極目的,而是強調“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yu) 行事之深切著明”。這樣的曆史觀,不是追求脫離質料而僅(jin) 僅(jin) 訴諸形式的絕對普遍性,而是強調即事以見理的具體(ti) 普遍性。

【陳贇】“天下一家”:中國古典文明的政教理想

“天下為(wei) 一家”即“以天下為(wei) 家”,即是對禮運“天下為(wei) 家”的內(nei) 涵的理解,“天下為(wei) 家”被視為(wei) 極高的政教成就,無論是三代的六君子,還是這裏所謂的“聖人”,都意味著《禮運》中與(yu) “大道既隱”關(guan) 聯著的“天下為(wei) 家”,仍然是《禮運》作者的崇高政教理想,而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wei) 以一家一姓為(wei) 主體(ti) 進行的專(zhuan) 製獨裁之“家天下”。

【陳贇】亨廷頓“文明衝突論”的深層邏輯

亨廷頓將“普世文明”話語的本質視為(wei) 意識形態,而意識形態又被他視為(wei) 西方文明的特產(chan) ,因此,意識形態對文明的替代或其去文明化趨向,就成為(wei) 西方文明的危機特性。由於(yu) 近代以來的西方影響了所有文明體(ti) ,因此,“意識形態”作為(wei) 一種現象所傳(chuan) 遞的文明危機也成為(wei) 人類麵臨(lin) 的普遍性危機。

【陳贇】“聖人無名”與自由秩序——兼論《莊子•逍遙遊》中的堯與許由的象征意義

《莊子•逍遙遊》中的“堯讓天下與(yu) 許由”的故事有其深刻的寓意,它關(guan) 聯著對自由主體(ti) 與(yu) 自由秩序的理解,但曆代對之的解釋頗多分歧,這一分歧集中在對堯與(yu) 許由二人的態度上,曆代的解釋可以歸結為(wei) 揚許抑由、揚堯抑許、堯由俱抑、堯由俱揚四種類型,在對對四種態度做出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本文立足於(yu) 郭象哲學對揚堯抑許、堯由俱揚的綜合,而···

【陳贇】對傳統儒家形上學的推進——評楊國榮先生的“具體形上學”

楊國榮先生的具體(ti) 形上學,拒絕了各種抽象的形而上學,拒絕了本質主義(yi) 的儒學;在世界哲學視域中,在儒學的當代發展的脈絡中,具體(ti) 形上學乃是生成中的儒學,是接續儒學從(cong) 中國的哲學到東(dong) 亞(ya) 的哲學再到世界哲學的發展的最新成果。

【陳贇】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與倫理

道德生活在倫(lun) 理秩序中客觀化、現實化,並以調節者而非構成者身份參與(yu) 倫(lun) 理秩序的生成,同時也對陷落的倫(lun) 理生活提供抵抗與(yu) 轉化的資源。倫(lun) 理秩序以身份或角色的名義(yi) ,發動對人的動員,其目的在於(yu) 以規訓的方式把個(ge) 人轉換為(wei) 共同體(ti) 的成員,對政治社會(hui) 而言則是“化”人為(wei) “民”;與(yu) 之相反,道德所要求的則是超越具體(ti) 社會(hui) 身份與(yu) 角色的完整之“人”。

【陳贇】文明論視域中的中西哲學及其會通

哲學具有地方性與(yu) 世界性,作為(wei) 文明論的現象,具體(ti) 的哲學總是曆史地與(yu) 特定的文明形態關(guan) 聯在一起,它不僅(jin) 出於(yu) 某種文明體(ti) ,而且也具有對文明體(ti) 的承擔意識。由此可以構築一種具有曆史縱深與(yu) 文明厚度的哲學概念,與(yu) 純而又純的追求徹底形式化的哲學相比,可以說它是一種“厚的哲學”。

【陳贇】我所理解的國學是立國之學

就政治社會(hui) 的功能而言,國學可以凝聚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凝聚人心,增強民族共識。讀個(ge) 人而言,國學的不少方麵可以幫助您安頓下來,有某種歸宿感。

【陳贇】從“太虛即氣”到“乾坤父母”:張載本體論思想的結構——以船山《張子正蒙注》···

現代學者往往以“太虛即氣”作為(wei) 最能體(ti) 現張載《正蒙》形上學性格的典範論述,而張載哲學中的本體(ti) 被固化為(wei) 太虛,氣本論與(yu) 太虛神體(ti) 論等等都是對太虛本體(ti) 的解釋。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正蒙》確立的並非靜態的實體(ti) 化本體(ti) ,而是動態的從(cong) 太虛到乾坤(天地)的本體(ti) 論結構。在這個(ge) 結構中,太虛之天乃是“清虛一大”之天,作為(wei) 理氣渾淪未分者,它意···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