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贇】秩序、定分和人情:差序倫理何以能“天下一家”?——以《禮記·禮運》為中心

一方麵,人各有分的政治秩序在深層次被引向了向內(nei) 用力的倫(lun) 理生活,每個(ge) 人皆有其上天贈予而人無法予奪的“性分”,人在此內(nei) 在“性分”中即可上通於(yu) 天,從(cong) 而得以自我實現,並獲得歸屬感;另一方麵,對人情的引導和治理可使人心由離而合,這是達成天下一家的又一關(guan) 鍵。

【陳贇】“天下時代”中國的精神突破

中國基於(yu) 仁性意識達到的精神突破,走向了身心一體(ti) 、民胞物與(yu) 的道路,既突破了三代以上宇宙論體(ti) 驗的同質化模式,又開啟了精神與(yu) 自然、曆史與(yu) 宇宙的共生秩序,從(cong) 而抵達以文與(yu) 質之間相互滋養(yang) 、彬彬共生為(wei) 特征的“文明”,這一“文明”並非與(yu) 自然、質樸、野蠻對立,而是對自然、質樸的保全、成就和升華。正是由於(yu) 成就了中道真理,中國之所以為(wei) ···

【陳贇】“內聖外王”與中國思想中的秩序結構

“內(nei) 聖外王”的觀念產(chan) 生的前提是“三代以上”的“治出於(yu) 一”到“三代以下”的“治出於(yu) 二”的結構性轉型,權力與(yu) 精神分離,治教兩(liang) 統獲得了自主性的分化。但如何基於(yu) 分化而重新連接兩(liang) 者,這才構成“內(nei) 聖外王”這一術語原初的問題意識,其實質內(nei) 核是以內(nei) 外架構教化和統治兩(liang) 大係統,使之在分離基礎上保持平衡、協調和連續,其畸變形態則是“內(nei) 治外教”的···

【陳贇】“大道之行”與原初秩序經驗:《禮運》“大同”新解

基於(yu) 《禮運》文本的整體(ti) 思想脈絡,可知“大同”乃是原初秩序經驗,而對此原初秩序經驗的理解不能離開“大道之行”與(yu) “大道之隱”的張力性結構。然而,這一張力性結構在以往的《禮運》研究與(yu) “大同”探究中,似乎始終處在被遺忘的狀態。

【陳贇】《六經》成立與中華文明之奠基

《六經》成立關(guan) 聯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奠基。這一奠基首先是確立秩序擔綱主體(ti) ,三代以上帝王主體(ti) 轉化為(wei) 三代以下的聖人主體(ti) ,兩(liang) 種主體(ti) 分別對應著“治出於(yu) 一”和“治出於(yu) 二”的不同秩序格局。《六經》成立關(guan) 聯著民族精神的奠基,具體(ti) 展開為(wei) 文明之為(wei) 文明、人性之為(wei) 人性的原理之確立。《六經》作為(wei) 一種超越具體(ti) 社會(hui) 和時代的文化宇宙,構成中華民族···

陳贇 著《天人不相勝:莊子內篇的文本、結構與思想》出版

《莊子》三十三篇,借寓言見意,文章瑰麗(li) 無比,文筆縱橫跌宕,肆意汪洋,要捕捉莊子之意甚難。一般以為(wei) 內(nei) 七篇《逍遙遊》《齊物論》《養(yang) 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最為(wei) 純正。

【陳贇】偉大經典的研習具有開放性

人是學習(xi) 的主體(ti) 。相對於(yu) 其他存在者,人本能匱乏,從(cong) 出生到獨立生存,需要較動物遠為(wei) 漫長的過程,這是一個(ge) 必須以社會(hui) 化方式展開的共同生存和學習(xi) 的過程。通過學習(xi) 與(yu) 教育而獲得的精神傳(chuan) 承對人極為(wei) 重要,它是回應本能匱乏的主要途徑。

【陳贇】探尋曆史意義的中國進路

中國思想正麵這一開放曆史過程,並不訴諸超越的絕對普遍性,而是探尋在曆史內(nei) 部理解曆史中意義(yi) 的可能性。具體(ti) 而言,中國思想構建基於(yu) 天經、地義(yi) 、人情組構的具體(ti) 的曆史普遍性,以“天下歸仁”轉換西方的自由為(wei) 本的曆史進程敘事,以“和而不同”“多元一體(ti) ”構建多元文明的共生秩序。

【陳贇】禮之起源、秩序本性與文明曆史——以《禮運》禮之起源到大成的敘事為中心

《禮運》刻畫禮之從(cong) 起源到大成的敘事,是以三代以上的典範案例來展示秩序(禮)的意義(yi) 、曆史及其本性。對這一敘事的進行整體(ti) 性的文本分析,則可以看到,神顯、聖創、文明構成三種理解秩序曆史及其本性的關(guan) 鍵詞,但“神顯”“聖創”可以納入“文明”之中,作為(wei) “文明”的構成部分而被理解。秩序的完備狀態在《禮運》中具有通人人(人倫(lun) 完備)、···

【陳贇】精神突破、生存真理與中國思想的超越性問題

在中國思想中,超越性並非指向以心靈體(ti) 驗作為(wei) 位點敞開去身體(ti) 化、去社會(hui) 化、去宇宙化的作為(wei) 終極根據的絕對者,而是走向曆史過程中文化宇宙的綿延,道體(ti) 通過體(ti) 道經驗而被納入曆史文化世界,參與(yu) 超越性根據就是參與(yu) 曆史文化宇宙的賡續。

【陳贇】“道事合一”:儒家曆史形上學的實踐性和開放性

“見之於(yu) 行事”作為(wei) 中國曆史意識的原則,內(nei) 嵌到中國的經史傳(chuan) 統之中,形成了不是以空言(概念、理論、學說等)顯明道義(yi) ,而是即事明理、寓道於(yu) 事的“道事合一”的基本原理。這一原理意味著儒家曆史形上學的在道與(yu) 事之間建構的原初關(guan) 聯,道的顯現不能脫離人所行之事,道之顯現優(you) 先於(yu) 道之存在,以事顯道凸顯了儒家曆史形上學的實踐品格。

陳贇 著《文明論的曆史哲學》出版暨導論

以對西方曆史哲學的檢討為(wei) 基礎,立足中國傳(chuan) 統,努力發展新型曆史觀:以多元交織的意義(yi) 之網替代近代西方的線性進步論,以“天下歸仁”揚棄以自由為(wei) 中心的曆史敘事,以曆史生生論克服曆史終結論和曆史虛無主義(yi) ,以多元一體(ti) 的共生意識替代文明衝(chong) 突理論等。在世俗化時代,這是一種在曆史內(nei) 部把握曆史意義(yi) 、建立曆史性生存的開放曆史觀。

【陳贇】多元一體:古典思想視域下中華民族的立身基礎

可以從(cong) 以下四項內(nei) 容理解這種“一體(ti) 性”:一是“中國”認同,它構成多個(ge) 具體(ti) 民族的凝聚中心;二是“禮義(yi) ”,它意味著一種基於(yu) 華夷之辨的文明論歸屬;三是“斯文”,一種超越具體(ti) 族群及其社會(hui) 的文化宇宙;四是“經史”,一種在民族混雜流變中的處變貞常之道。

【陳贇】經學的“返本”與“開新”

六經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曆史性精神的表達和延續,在今天麵對跨文化的處境,它必須在與(yu) 其他文明的經學文本中辨識自己的位置,重新認識自己。作為(wei) 秩序原理與(yu) 文明根基的六經,必須在應對個(ge) 體(ti) 問題、中國問題、人類問題和世界問題上顯現自己的活力。

【陳贇】六經成立與中華文明的精神奠基

“經”的常道性格的確立並不意味對“史”的貶抑或泯除,相反,“經”在“史”中展開並充實自身。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故事,不再是周期性的、可重複性的、可以通過儀(yi) 式行為(wei) 不斷被展演的非曆史性神話或寓言,而是作為(wei) 承載常道之曆史性展開的人和事;他們(men) 一旦被納入六經,納入聖人之統,就構成中華文明的活著的禮法。

【陳贇】王國維:以學術探尋“人間”的意義

在中西學術交遇帶來“道出於(yu) 二”的思想處境下,王國維通過《論政學疏》重思中華文明的未來意義(yi) ,通過《殷周製度論》重建中華文明的開端。以極度的理性和冷峻審查周禮,發現了嫡庶之製構成周公所有創製的製度基礎,對於(yu) 周禮中內(nei) 蘊的親(qin) 親(qin) 、尊尊原理有著極為(wei) 深刻的闡發,對於(yu) 其中內(nei) 蘊的德與(yu) 禮之間的張力更有入微的體(ti) 察。他以深度會(hui) 通中西的···

【陳贇】“中國”作為“中道之國”——基於儒家仁性論的視角

從(cong) 世界範圍內(nei) 的精神突破視域來看,“中國”的內(nei) 涵有三代以上到三代以下的轉化。三代以上的中國是“帝王所都為(wei) 中”與(yu) “天地之中”的結合,它是宇宙論王製秩序中統治者溝通天人的神聖空間;三代以下的精神突破運動,則將“中國”的內(nei) 涵從(cong) 帝王的政治主體(ti) 中解放出來,麵向天下的每一個(ge) 人,它意味著生存論的中道真理在其中敞開、運作的“中道之國”。

【陳贇】天經·地義·人情:具體普遍性的結構

絕對普遍性得以構建的視域即絕對時間被節奏時間取代的世俗時代,具體(ti) 普遍性的構建有了基礎,儒家思想中的天經、地義(yi) 與(yu) 人情構成具體(ti) 普遍性的三個(ge) 相互滲透的維度。天經、地義(yi) 、人情三者的互補、交織與(yu) 共構,構築了既具普遍性,又接地氣,同時又有活力的具體(ti) 普遍性。具體(ti) 普遍性的意義(yi) 在於(yu) ,既避免了絕對普遍性及其單一性、均質化、虛無化···

【陳贇】共生思想與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儒道傳(chuan) 統的共生思想是中國式現代化之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文明論根脈,其中萬(wan) 物一體(ti) 的思想、自然的理念則是中國式現代化能夠突破西式現代化自然與(yu) 精神二元、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斷裂構型的關(guan) 鍵。從(cong) 世界曆史視野來看,人類正在從(cong) 西式現代化走向共生新時代或共生新秩序,中國式現代化因而具有世界曆史意義(yi) 。

講座紀要|以沃格林的視角看早期中國文明的生成與轉型(陳贇、唐文明、李文堂、何···

2023年4月3日晚上,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主辦的“曆史與(yu) 真理”——人文博雅高端講座青年學者係列第一講,邀請到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陳贇教授現場做了題為(wei) “以沃格林的視角看早期中國文明的生成與(yu) 轉型”的學術講座,文史部全體(ti) 教員以及部分研究生、在校學員共同參與(yu) 了本次活動,現場討論氣氛熱烈,交流深入。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