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培元】中國高校應以孔子為友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0-03-30 08:00:00
標簽:
蒙培元

作者簡介:蒙培元,男,生於(yu) 西曆一九三八年生,卒於(yu) 西曆二零二三年,甘肅莊浪人。一九六三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ye) ,一九六六年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專(zhuan) 業(ye) 研究生畢業(ye)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哲學史》雜誌主編。著有《理學的演變》《理學範疇係統》《中國心性論》《中國哲學主體(ti) 思維》《心靈超越與(yu) 境界》《情感與(yu) 理性》《人與(yu) 自然》等。

中國高校應以孔子為(wei) 友

作者:蒙培元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中國網站發表,原載於(yu) 2010-03-29 光明日報  



  據我所知,世界上辦得最成功的一些大學,都有自己所珍惜的悠久的教育傳(chuan) 統,其辦學理念中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或者說以人文精神為(wei) 理念。這說明,中外教育有共同的規律。比如,著名的哈佛大學,就是以“與(yu) 柏拉圖為(wei) 友,與(yu) 亞(ya) 裏士多德為(wei) 友,更與(yu) 真理為(wei) 友”為(wei) 理念。那麽(me) ,我們(men) 的大學能不能與(yu) 孔子為(wei) 友呢? 

  孔子是偉(wei) 大的教育家。 


    其偉(wei) 大之處,不僅(jin) 在於(yu) 他開創了私人辦學的風氣,提出了一套教學方法,更重要的是,他提出和建立了具有永久性意義(yi) 的教育理念。這個(ge) 教育理念就是,學以“求道”。 

  “道”是標示最高真理的智慧,“求道”就是追求真理,尋求智慧。這是孔子教育的根本宗旨,並將其貫穿於(yu) 一生的教學實踐,以“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裏仁》,8章,以下引文隻注篇名)為(wei) 終生訴求。可見其多麽(me) 重要。 

  孔子提出了一個(ge) 為(wei) 學的綱領:“誌於(yu) 道,據於(yu) 德,依於(yu) 仁,遊於(yu) 藝。”(《述而》,6章)這既是一般的為(wei) 學綱領,也是他的教育綱領。他本人即以此為(wei) 學,同時又以此教育學生。 

圖片說明:中國人民大學在中國高校內(nei) 率先立起了孔子像,這是人大幾名畢業(ye) 生在離校前“拜別”至聖先師孔夫子。


  “誌於(yu) 道”,是學習(xi) 和教育的總綱領。立誌求道,獲得人生的最高真理和智慧,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即“君子學以致其道”(《子張》,7章)。因此要放在第一位。辦學校,辦教育,就要以“誌道”、“致道”為(wei) 理念,以此要求辦學的人和學習(xi) 的人。這正是學校教育的神聖之所在。 

  “據於(yu) 德”,則是“求道”的根本途徑。要以人的內(nei) 在德性為(wei) 依據,發揮人的固有潛能,培養(yang) 人才。隻有這樣,才能得到人生的真理和智慧,隻靠外在的知識教育是做不到的。孔子開創的儒家教育,從(cong) 根本上說是一種德性教育,德性是人生智慧的內(nei) 在依據。 

  “依於(yu) 仁”,進一步說明仁是德性的核心,也是德性之全體(ti) ,具有明顯的主體(ti) 性,其他德性都包括其中。“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30章)這就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教育方法隻能是啟發式的,而不是灌輸式的。仁體(ti) 現了道的核心價(jia) 值,所謂“誌道”、“據德”,就是以仁為(wei) 核心價(jia) 值。 

  “遊於(yu) 藝”,是指文化知識教育。“六藝”(即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又一說,指“六經”)主要指人文知識,但廣而言之,可指一切文化知識,包括科學技術。這是孔子教育的主要內(nei) 容。但他認為(wei) ,這些知識是道的載體(ti) ,通過學習(xi) ,可“下學而上達”,獲得最高真理。也就是說,學習(xi) 知識,不能遊曆於(yu) 道之外,要以道為(wei) 指導。 

  這四句話,表達了孔子教育理念的全部內(nei) 容。 

  很清楚,傳(chuan) 授知識是孔子教學的主要工作。但是,他始終以“求道”為(wei) 理念,貫穿於(yu) 教學的全部過程,而不是以單純的傳(chuan) 授知識為(wei) 務,更不是以掌握知識為(wei) 手段,去達到別的什麽(me) 目的。在中國,沒有形成“為(wei) 知識而知識”的傳(chuan) 統,可能與(yu) 此有關(guan) 。這也許是儒家教育的一個(ge) 缺陷或不足;但是,從(cong) 整體(ti) 上說,儒家教育有更積極的意義(yi) 和貢獻。因為(wei) 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質,指明了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發展方向,即教育從(cong) 根本上說是人的教育,而人的教育歸根到底是一個(ge) 德性的問題。人生智慧應當從(cong) 這裏說起。它是人文主義(yi) 的,是成己、成人、成物之教。“成己,人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nei) 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中庸》,25章)仁與(yu) 知的統一,就是道的智慧。 

  孔子教育的內(nei) 容,比較廣泛,在“六藝”之下,有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之分,又有文、行、忠、信之教。他認為(wei) ,掌握各種知識很重要,但要有一個(ge) “一貫”之道將這些知識貫穿起來。孔子並沒有提出專(zhuan) 業(ye) 化的分類教育,而是有點像現代大學的通識教育。這固然與(yu) 當時的學科發展有關(guan) ,但就教育理念而言,孔子似乎沒有專(zhuan) 門化的教育主張。他對學生子貢說:“賜也,女以予為(wei) 多學而識之者與(yu) ?”子貢回答:“然。非與(yu) ?”孔子說:“非也,予一以貫之。”(《衛靈公》,3章)孔子的博學多識,是舉(ju) 世公認的,學生也是這麽(me) 認為(wei) 。但他並不以此教育學生,更不以此炫耀自己。他生怕學生以他為(wei) 博學多識而向他學習(xi) 知識,因此才說出這樣的話。這說明,他所追求並要求學生的,是人生智慧而不是單純的知識,知識應當由智慧來統帥。智慧是簡約的,知識是繁多的,所以才能“貫”。貫就是統帥,其中含有人生價(jia) 值指導具體(ti) 知識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ge) “一以貫之”的道,並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ti) 的,但又有超越性(非絕對超越),用一個(ge) 字表述,就是仁。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孔子教育理念的核心。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下》,16章)這是對孔子思想的最好的詮釋。仁是人之所以為(wei) 人者,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存在和價(jia) 值的統一,是人生智慧的結晶。仁的實質內(nei) 容是愛,孔子所說的“君子學道則愛人”(《陽貨》,3章)說出了道的智慧的精髓。有了以仁為(wei) 核心的道的智慧,便有了強烈的社會(hui) 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心懷天下,有奉獻精神,而不是以做官為(wei) 目的。 

  孔子說過:“仕而優(you) 則學,學而優(you) 則仕。”(《子張》,13章)過去有人對這句話做出錯誤的解釋,認為(wei) 是“讀書(shu) 做官論”。這正是從(cong) 某種實用主義(yi) 觀點出發所做的解釋(我上學時也受過這種說法的影響)。實際上,所謂“優(you) ”是優(you) 裕即有餘(yu) 力的意思,是說做官有餘(yu) 力則去學習(xi) ,學習(xi) 有餘(yu) 力則去做官,學習(xi) 與(yu) 做官是互相促進的關(guan) 係,不是學習(xi) 以做官為(wei) 目的。在孔子看來,做官是積極參與(yu) 政治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做官,也是為(wei) 了“行道”,而不是為(wei) 了滿足權力欲和物質欲望。現在的教育卻值得警惕。有人做了官,還要拿文憑,以作資本,而學習(xi) 就是為(wei) 了拿文憑,拿了文憑好做官。其背後的動力是權力和金錢。這與(yu) 孔子的學與(yu) 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孔子一生,孜孜不倦,教育學生,隻有一個(ge) 目的,就是為(wei) 了“求道”、“行道”。在當時的社會(hui) 條件下,他明明知道,他所提倡的道,是實行不了的,但是,他的這個(ge) 理念卻不能放棄。“君子之仕也,行其義(yi) 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7章,子路語,能代表孔子思想)既然道不能行,他為(wei) 什麽(me) 還要“知其不可而為(wei) 之”呢?因為(wei) 他有偉(wei) 大的抱負和理想,有強烈的社會(hui) 責任感,認為(wei) 道是超越曆史的,可以行之久遠,即具有永久性的社會(hui) 價(jia) 值,因此要承擔起這個(ge) 曆史使命。這才是孔子教育理念的偉(wei) 大之處。 

  孔子的教育理念,體(ti) 現在教育實踐中,就是培養(yang) 君子人格。他認為(wei) ,君子人格是道的具體(ti) 體(ti) 現,君子以“行道”為(wei) 職責。因此,他處處以君子人格要求學生。他對學生子夏說:“女為(wei) 君子儒,無為(wei) 小人儒。”(《雍也》,13章)這既是對子夏的要求,也是對所有學生的要求。不僅(jin) 是對學生的要求,而且他本人身體(ti) 力行,以實際行動教育學生。學生雖然各有特長,將來可能從(cong) 事不同職業(ye) ,但是,都要成為(wei) 君子,將自己的智慧奉獻於(yu) 社會(hui) ,則是共同的。這裏所說的“君子”,顯然是指人格而言的,指具有遠大理想和高尚品格的人,不是有顯赫的政治地位的人。君子人格不僅(jin) 具有很高的修養(yang) 和境界,而且有強烈的社會(hui) 責任感,以社會(hui) 價(jia) 值的承擔者自許。不僅(jin) 要成己,而且要成人、成物,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誌於(yu) 道”的理念。君子人格即使是不做事(做官隻是其中之一),其一言一行都有很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這就是後來孟子所說的“聲聞”,能夠影響社會(hui) 、影響他人。 

  要成為(wei) 君子人格,就要修德、講學、在學習(xi) 和實踐的過程中去培養(yang) 。強調學習(xi) ,強調實踐,將知與(yu) 行結合起來,是孔子教育的一大特色。“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yi) 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3章)修德是做人之事,講學是知識之事,學問知識不能離開做人,知識是要人去掌握和運用的。因此,如何做人,做什麽(me) 樣的人,才是最重要的。這就是孔子始終將修德置於(yu) 第一位的原因。這一點,正是現代教育最缺乏的,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重視。隻學知識,不知做人,品格低下,缺乏修養(yang) ,是成不了人才的,是無法實現人生價(jia) 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