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風】重溫中山裝的文化自信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6-11-22 23:05:44
標簽:

重溫中山裝的文化自信

作者:劉元風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月廿二日丁未

          耶穌2016年11月21日

 

 

 

   


有文化自信,才會(hui) 有文化創新,才會(hui) 有文化自強。通過傳(chuan) 統服飾載體(ti) 激活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的民族記憶和創新活力,對於(yu) 構建新時期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意義(yi) 重大。

 

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先生以西服、南洋華僑(qiao) 中流行的“企領文裝”等服裝的造型結構為(wei) 基礎,結合中國傳(chuan) 統的審美理念,並考慮到具體(ti) 的使用功能,運用“洋裁法”的剪裁方式,設計製作出了適合國人穿著的“新服裝”。因孫中山先生的創製、率先垂範並且極力倡導,“新服裝”得名“中山裝”。由於(yu) 將體(ti) 現中華民族傳(chuan) 統審美精神、符合社會(hui) 革命思想、滿足時代生活需要這三個(ge) 主體(ti) 需求成功地統一起來,中山裝被廣大民眾(zhong) 認可和接受。

 

任何一個(ge) 民族的服飾既是對傳(chuan) 統服飾表象的傳(chuan) 承,又是對傳(chuan) 統服飾精神內(nei) 涵的彰顯。服裝對於(yu) 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曆來關(guan) 係重大,成為(wei) 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最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顯性表達。因此,在新的曆史時期,如何進一步推進作為(wei) 文化標識的傳(chuan) 統服飾文化的傳(chuan) 承、傳(chuan) 播和創新,成為(wei) 新的時代課題。

 

   


中山裝結構的形成與(yu) 發展過程深受傳(chuan) 統文化的影響,其前身的四個(ge) 口袋代表“國之四維”,前襟五粒紐扣象征“五權分立”,袖口三粒紐扣代表“三民主義(yi) ”,上部小口袋的倒山形體(ti) 架式袋蓋寓意中國革命需依靠知識分子,這種暗喻的方式是中國傳(chuan) 統服飾文化和服飾審美思維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閉合的翻領、前衣襟五粒紐扣係結,體(ti) 現出了中正、堅韌、挺拔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精神。

 

經曆了“拿來”與(yu) “消化”過程的中山裝成為(wei) “洋為(wei) 中用”、傳(chuan) 承民族文化,同時適應國際化潮流、極具時代特征的典範。其造型結構和造型風格,代表著中國服飾風貌由傳(chuan) 統向現代的轉變,反映了一個(ge) 時代的服飾文化轉折。

 

自開國大典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曆次國慶閱兵典禮、國際國內(nei) 重要政治活動,中山裝及其改良裝都是國家領導人著裝的首選。2014年3月22日,習(xi) 近平主席身著中山裝改良裝在阿姆斯特丹參加了荷蘭(lan) 國王為(wei) 其舉(ju) 辦的國宴,這是習(xi) 主席首次穿著中式服裝參加西方國宴。2015年10月20日,習(xi) 近平主席再次身著中山裝改良裝出席英國女王伊麗(li) 莎白二世舉(ju) 行的歡迎晚宴。實踐證明,通過傳(chuan) 統服飾載體(ti) 激活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的民族記憶和創新活力,對於(yu) 構建新時期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意義(yi) 重大。

 

   


2015年10月20日,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倫(lun) 敦白金漢宮出席英國女王伊麗(li) 莎白二世舉(ju) 行的歡迎晚宴。圖片來源:新華社

 

有文化自信,才會(hui) 有文化創新,才會(hui) 有文化自強。中山裝以中國傳(chuan) 統精神為(wei) 內(nei) 涵,融入了外來服飾的造型及其技術手段,這一點對新時代中式服裝的發展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yi) 。值此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之際,我們(men) 重溫中山裝的文化內(nei) 涵,彰顯文化自信,更要學習(xi) 孫中山先生不斷地倡導與(yu) 嚐試的精神,充分發揮服裝作為(wei) 彰顯文化自信顯性標識的作用。(作者係北京服裝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