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師群”關於少年兒童讀經問題的討論

欄目:少兒讀經
發布時間:2016-11-22 22:37:10
標簽:

“論語講師群”關(guan) 於(yu) 少年兒(er) 童讀經問題的討論

整理者:嚴(yan) 思

來源:整理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常州市孔子思想研究會(hui) 網站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月廿三日戊申

          耶穌2016年11月22日

 

 

 

@沈穎越(管理員):歡迎@方小瑩(義(yi) 烏(wu) )老師,義(yi) 烏(wu) 小語新秀,堅持國學經典教學多年。本屆學生從(cong) 一年級起開展國學啟蒙整三年,已熟讀《詩經》、《道德經》,目前師生共誦《論語》,以求學文明理,修身啟智。

 

@嚴(yan) 思(民間儒者):恕我直言,小孩子不宜讀《道德經》(《老子》)。儒家聖賢經典讀好,思想有了免疫力,才可以讀《老子》《莊子》。    

 

@宋立林(曲阜師範大學):我同意嚴(yan) 兄的看法。高中比較合適。   

 

 @邸繼文(朔州): 我也同意。現在民間還讓小孩讀帛書(shu) 《德道經》呢,令人不安。                

 

@方小瑩(義(yi) 烏(wu) ):我是門外漢,一知半解,實在惶恐。期待經過學習(xi) ,能開啟智慧,以求不誤人子弟。 

 

@嚴(yan) 思(民間儒者): 我是對這一現象發聲,言辭激烈,請原諒。

 

@沈穎越(管理員):願老師們(men) 都多加提點,一線的中小學老師更有力量更有方向。               

 

@嚴(yan) 思(民間儒者):背誦與(yu) 理解沒有一個(ge) 嚴(yan) 格的年齡界限,有些孩子從(cong) 小就善於(yu) 思考,《老子》首章就讓人感到玄乎,第二章很可能教孩子學會(hui) 詭辯。諸如“失道而後德,…失仁而後義(yi) …夫禮者,忠信之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此類,都是些混帳言論,隻會(hui) 把孩子教壞。

 

@孫紹清:當今校內(nei) 老師重老莊甚於(yu) 孔孟,何可禁絶?

 

@嚴(yan) 思(民間儒者):現在國內(nei) 的國學教育,基本還沒有擺脫心靈雞湯這個(ge) 層次,認為(wei) 學國學就是做好人,幾乎是另類的思政教育, 竟然分不清“經”與(yu) “子”,反正《老子》《莊子》《心經》《金剛經》都是國學經典,一起教孩子讀,據我的觀察,這個(ge) 現象很普遍。本群是一個(ge) 學術層次很高,非常難得的學習(xi) 群,希望群友們(men) 珍惜!要想提高水平,長本事,就得沉下心來讀群裏老師每周三次的疏解文字。

 

@邸繼文(朔州):經史子集有次第,《三字經》對如何開展國學教育有係統介紹,可多數人對此並未貫徹,弄得混亂(luan) 不堪。

 

@孫紹清:且儒道本相通之學,後世割裂,始有蔡胡陳周輩援老莊以非孔孟之事,今人正宜正本清源,豈可一意孤行?

 

@嚴(yan) 思(民間儒者):少年兒(er) 童讀經,要做到:“非聖書(shu) ,屏勿視”。

 

@邸繼文(朔州):“降儒家為(wei) 百家,等孔子為(wei) 諸子”,是自古以來打擊中華文化的偷梁換柱法。不是說《老子》不好,是說學習(xi) 要有次第,這是傳(chuan) 統私塾教育的原則。

 

@孫紹清:而今之計,惟求師者之通達明辯,善建不拔,然後可爲文教,否則一傅眾(zhong) 咻,何以益於(yu) 童子?

 

@宋立林(曲阜師範大學):為(wei) 學次第,邸兄所言極是!

 

@孟青(青島):養(yang) 心莫善於(yu) 寡欲!如中小學教師能明其真,傳(chuan) 於(yu) 童子,《道德經》亦有助養(yang) 正。

 

@周一飛(成都):南麵帝王之術,何來童蒙養(yang) 正之功?

 

@東(dong) 海(民間儒者):論人則大而化之,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論理則寸土不讓,見人一誤也絕不放過。道德上厚己薄人,是正人君子本分;理義(yi) 上責備賢者,為(wei) 天下後世負責。注意,“見人一誤也絕不放過”,這個(ge) “人”可不是一般人。東(dong) 海時間精力非常貧困,若非“成人”,不值得我撥冗一批評也。

 

@嚴(yan) 思(民間儒者):東(dong) 海先生此言說得高。

 

@嚴(yan) 思(民間儒者):我是有感而發,每周幾次研討課,有多少人在線?如在線,又有多少人願意仔細讀文字,比例就很小了吧。目前這個(ge) 階段討論不起來,沒有關(guan) 係,但要認真閱讀,才能對得起老師的認真備課。國學教育走向深入,必然要向義(yi) 理解經這個(ge) 層次過渡。浮躁的社會(hui) ,浮躁的人心,有多少人願意沉下心來閱讀文字。

 

@李弢(同濟大學):完全同意@嚴(yan) 思(民間儒者)前麵所發表的觀點。

 

@孟青(青島):至於(yu) 道學中的吊詭之詞,也無須刻意回避,《道德經》也不是真要人“棄仁絕聖”,無非是讓人回歸自由(自然)之天性,使心不要為(wei) “聖,仁,德,禮”之名所牽累罷了!道佛吊詭,儒學尚平,但君道尚剛,無為(wei) 而治,還須以道學助成之!王者,儒道共參,尊儒為(wei) 致治之本,而以道學寡欲養(yang) 其壽元,助成其察識之智(體(ti) 道,以順萬(wan) 物之性)若中小學老師,真能講論明白,其於(yu) 儒門卻有益處,《論語》中也不乏道學的影子!


至於(yu) 孩子在什麽(me) 時候學《老子》,過早是不是有害,真沒必要過度擔心,孩子在13歲以前,他理解力畢竟有限,對誦讀的東(dong) 西,是否真的會(hui) 像成人那樣限入邏輯上的困惑,有待商榷……13歲以後,讀著,背著,就到初中、高中了,這個(ge) 階段,不就與(yu) 諸位老師所提倡的適宜年齡相合了嗎?

 

@嚴(yan) 思(民間儒者):熟讀成誦,留在記憶中並逐漸融化到生命裏的,隻能是儒家正經,先入為(wei) 主,將來自然成為(wei) 認識決(jue) 斷的參考係。故小孩子先讀什麽(me) ,後學什麽(me) ,非常有講究。

 

@宋立林(曲阜師範大學):現在人已經不把經當經,子當子了。經史子集平等看待,都是國學!

 

@嚴(yan) 思(民間儒者):人人都熱愛自己的家鄉(xiang) ,都懷念自己的童年時光。楊振寧與(yu) 餘(yu) 英時,小時候在故鄉(xiang) 生活的時間並不長,但一輩子也改不了鄉(xiang) 音。從(cong) 這個(ge) 例子就可以看到,心靈作為(wei) 一張白紙的孩童,小時候的教育,是多麽(me) 重要!隻是現在大家對儒家經典領會(hui) 得膚淺,你跟他說,不要教小孩讀《老子》《莊子》《心經》《金剛經》,他聽不進去。

 

@孫紹清:道統不立,雖讀經亦無益也!道統既立,即不讀經亦可。四部之經權表裏,一以貫之可也。不可拘泥。

 

@嚴(yan) 思(民間儒者):向孫大詩人@孫紹清學寫(xie) 詩。

 

人人都熱愛自己的家鄉(xiang) ,

人人都懷念自己的童年時光。

楊振寧與(yu) 餘(yu) 英時兩(liang) 老鄉(xiang) ,

小時候在故鄉(xiang) 生活的時間並不太長,

但至今鄉(xiang) 音不改而鄉(xiang) 愁漸長。

各位老師與(yu) 家長,

這個(ge) 例子,需要好好去思量。

先入為(wei) 主,心靈如白紙一張,

孩童須讀儒家正經,不許再商量。

 

@劉詠(上海理工):有時也看各人因緣,憨山大師,印光法師,月溪禪師也是從(cong) 小讀儒家經典,最後還是出家了,所以也不用怕小孩子讀佛道經典。

 

@宋立林(曲阜師範大學):沒有免疫力的時候最好培育免疫力!不是不讀,而是不要搞亂(luan) 了次第。古人立的極嚴(yan) 極正極定,是有原因的。

 

@嚴(yan) 思(民間儒者):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儒學就是與(yu) 文教、教化合一的。人人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小時候灌輸佛道經典,恰恰違背宗教信仰的自由選擇。

 

@劉詠(上海理工):若說宗教,儒家也信仰天命,何嚐不是宗教;若說教育,佛道也教人向善,何嚐不是教育?

 

@劉強(同濟大學):關(guan) 於(yu) 讀書(shu) ,我的淺見是:童蒙養(yang) 正,少年養(yang) 誌,青年養(yang) 德,宜讀儒經。壯年養(yang) 氣,中年養(yang) 智,老年養(yang) 道,可儒佛道並參。至於(yu) 歸宗何派,全是各人性分因緣所定,順之可也,不必執一,自是而非人,尤宜深戒。

 

@孫紹清:今日讀經之惑,不在於(yu) 所讀何書(shu) ,而在於(yu) 爲師者誰?師於(yu) 小人,則難免爲小人;師於(yu) 君子,則庶幾有君子。自古以人治人,未聞以書(shu) 治人也。

 

@吳祖鬆(北大公學):“小學終,至四書(shu) ,經既明,方讀子”,佛道,可以歸類在子學。現在我覺得問題還不在於(yu) 啥時候讀佛道,而是最最前麵的小學,都沒讀,就跳到後麵去了。古代一般6歲之前,都是不讀經書(shu) 的,要讀蒙學書(shu) ,識字明理,掃灑應對。

 

@陳霖漳(近思書(shu) 院):儒家,生活所必須,故古人自幼生活規範習(xi) 俗無一不是儒家。至於(yu) 佛道兩(liang) 家,則根據自己的天性、興(xing) 趣愛好等因素自己索取。

 

@吳祖鬆(北大公學):磨刀不誤砍柴功,現在大家都不磨刀,直接就去砍柴了。那麽(me) 我覺得不管砍儒山的柴還是道山的柴,都不打緊,因為(wei) 也不懂啥意思。所以我覺得讀哪家哪派的書(shu) ,倒是其次,首先要教會(hui) 小孩子能自己能讀古書(shu) ,自己的自學能力,就是漁。應該是教方法,教路徑,教會(hui) 他們(men) 自主學習(xi) 的動力,和自學能力,讓他們(men) 欲罷不能。

 

@邸繼文(朔州):歸宗哪一學派與(yu) 公共教育方針是兩(liang) 個(ge) 概念,一是文化的個(ge) 體(ti) 選擇,一是教育的集體(ti) 原則。如果老是把話題轉到信仰哪家上是偷換概念。先讀蒙學,再讀經部,再讀子部,然後史部集部是古人教學共識,《三字經》說得清楚。現在傳(chuan) 統文化艱難複興(xing) ,近代儒家思想受到的摧殘最嚴(yan) 重,如果代表全國最高水平的學者對此不能堅決(jue) 把握方向的話,公門中和其他對此一竅不通者們(men) 不知要走多少彎路!茲(zi) 事體(ti) 大,不可不慎!

 

@羅浩(北京):本人十六歲時讀《金剛經》,被其深深吸引(語言和邏輯方麵),自此一直沒有離開過經史子集。近幾年通過教讀小學四年以上之學生讀《四書(shu) 》,認為(wei) 應從(cong) 讀《論語》開始,繼之以《孟子》,《大學》,《中庸》。如此,學生一能確立其中正剛健的精神氣質,二能知祖國禮樂(le) 文化之源遠而豐(feng) 瞻,同時,授“由自知至知人知世”之法。並督之以踐行,《孟子》之後才用《大學》來助其總結踐行之心得。最後才略講《中庸》。如此學生方能真正受益。個(ge) 人淺見,供師友們(men) 拍磚。

 

@邸繼文(朔州):儒家尊道貴德,凡事追求德性與(yu) 文明,至中至正,令人讚歎!

 

@孫紹清:今日之難,不在經籍而在師資。章句之講,詩文之習(xi) ,爲而不恃可也!欲於(yu) 弘文興(xing) 教中以求君子,必有君子以養(yang) 成焉。如本群之切磋砥礪,如蘭(lan) 亭之歌詠風流,如典禮之揖讓和同,無非斯文之關(guan) 鍵而君子之心儀(yi) 也。

 

@東(dong) 海(民間儒者):不可將諸子與(yu) 孔子、百家與(yu) 儒家相提並論。孔子至高無上,德行和言論雙高;儒家大中至正,理論和實踐皆優(you) 。諸子百家各有缺漏,高如老莊,優(you) 如佛教,也遠遜於(yu) 孔子和儒家。儒經通達、大本確立之前,讀佛道之書(shu) ,易受誤導,有弊無利。

 

備注:此篇根據論語講師群11月21日—22日微信群發言記錄整理而成。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