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昆山顧炎武:博學於(yu) 文 行己有恥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月廿三日戊申
耶穌2016年11月22日
顧炎武(1613-1682),蘇州府昆山(今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字忠清,後因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wei) 人,改名炎武,字寧人。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其為(wei) 亭林先生。顧炎武是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yu) 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wei) “明末清初三大儒”。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shu) 》《音學五書(shu) 》《亭林詩文集》等。
顧炎武一生輾轉,往來於(yu) 魯、燕、晉、陝、豫諸省,遍曆關(guan) 塞,實地考察,搜集資料,訪學問友。後居陝西華陰,康熙二十二年(1682年)病卒於(yu) 山西曲沃。顧炎武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小學、金石考古、方誌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造詣,其經世致用的鮮明旨趣,樸實歸納的考據方法,創辟路徑的探索精神宣告了晚明空疏學風的終結,開啟了一代樸實學風的先路,給予清代學者極為(wei) 有益的影響,被稱作“清學開山”始祖。
顧炎武故居·俯瞰圖
顧炎武故居
顧炎武故居位於(yu) 江蘇省昆山市千燈鎮,由故居、亭林祠、亭林墓、顧園等部分組成。
故居為(wei) 整個(ge) 宅第主體(ti) ,朝東(dong) 落西,是一座具有五進院落的明清建築,自東(dong) 而西依次為(wei) 水牆門、門廳、清廳(轎廳)、明廳(正廳、楠木廳)、住宅樓。北側(ce) 有背弄連接灶房、讀書(shu) 樓和後花園。故居前與(yu) 千年石板街相接,後與(yu) 亭林墓和顧園相連。
亭林祠和亭林墓,亭林祠為(wei) 紀念顧炎武而建造的祠堂,共三間兩(liang) 廂一門樓,以三間相通處作一大祭堂。兩(liang) 邊牆上及外麵走廊牆中嵌有磚石刻碑12塊,記述先生事略。亭林墓為(wei) 安葬顧炎武之所,露台用石砌造,石階七級,圍以石欄杆。
顧園,位於(yu) 故居西南側(ce) ,與(yu) 故居、祠堂及墓均相通,是一座融湖光水色、曆史人文為(wei) 一體(ti) 的江南園林。園內(nei) 曲水環繞,亭台錯落,曲徑通幽。環水有致用閣、思宜園、頌桔軒、“歸奇顧怪”(二石齋)、秀石虯鬆莊、秋山亭、三徐居、慈母閣、四柿亭及碑廊等10於(yu) 處景點,各景點以詩文、字畫、語錄、雕塑等形式展現顧炎武的生平和思想。
顧炎武家訓
顧炎武的家訓思想主要體(ti) 現在《日知錄》等著作以及給外甥們(men) 的家信中。他的三個(ge) 外甥徐乾學、徐秉義(yi) 、徐元文皆榮列鼎甲、同朝為(wei) 官。作為(wei) 徐氏三兄弟的舅舅,顧炎武雖遊曆在外,很少有機會(hui) 與(yu) 他們(men) 見麵,但多年來書(shu) 信不斷,一再勉勵他們(men) 要做清官、做好官。他把“博學於(yu) 文”和“行己有恥”結合起來,強調“學”與(yu) “行”的統一,將為(wei) 學和做人共同作為(wei) 立身之道。
顧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yu) 有責焉耳矣”,後來被梁啟超精煉為(wei) “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八個(ge) 字,這種關(guan) 懷民生,以天下為(wei) 己任的思想不僅(jin) 影響了顧氏後裔,更砥礪了無數國人。
●視頻腳本一
顧炎武: “貴廉”“有恥”訓古今
中華世紀壇,在新世紀之交為(wei) 紀念中華民族偉(wei) 大的曆程而建造。
在這個(ge) 占地4.5公頃的建築中央,有一條270米長的甬道。甬道上,用特殊的合金鐫刻著改變了中國的故事和人物。
每一個(ge) 名字,都閃耀著我們(men) 古老文明薪火不滅的精神。在這些名字中間,我們(men) 找到了顧炎武。
他的思想在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承中,繼往開來。至今仍垂訓後人,帶來啟迪。
萬(wan) 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
我們(men) 聽到的是顧炎武的《精衛》詩。吟誦它的老人是顧炎武的一位第十四代嗣孫——退休教師顧雨時。
顧雨時是當地顧炎武研究會(hui) 的會(hui) 員。現在,他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研讀顧炎武的著作。他這種中國古詩的誦讀方法,據說也是從(cong) 先祖那裏流傳(chuan) 下來的。
顧炎武十四代嗣孫顧雨時:
在《精衛》這首詩中,顧炎武以精衛自比,“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表現了顧炎武的高尚氣節和浩然正氣。
顧炎武,生逢明清朝代更替之際。戰亂(luan) ,給華夏大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麵對同胞的苦難和華夏文明的危機,顧炎武立下了一個(ge) 終身的誓言——“拯斯人於(yu) 塗炭,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
他一生輾轉,以天下為(wei) 己任,以學術興(xing) 天下,是中國最偉(wei) 大的愛國主義(yi) 思想家之一。
中國社科院曆史研究所原所長 陳祖武:
現在應該說已經融入我們(men) 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當中的一個(ge) 重要的精神是什麽(me) 呢?就是“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而這個(ge) 主張就是顧亭林(炎武)先生提出來的。
“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這是最能代表顧炎武愛國思想的名言。
愛國主義(yi) 精神是中國人主流和核心的價(jia) 值觀,在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但在明未清初,顧炎武把古老的愛國思想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公元1657年,顧炎武變賣了自己的全部祖產(chan) ,離開家鄉(xiang) 去北方遊學。
在此後漫長的北遊生涯中,顧炎武常常騎著一匹馬,在馬背上手不釋卷。身後的另一匹馬馱著書(shu) 籍和手稿。他就這樣日複一日地走著,尋訪各地的史誌圖書(shu) ,察看各地的民生風俗。
盡其餘(yu) 生,他行程三萬(wan) 餘(yu) 裏,九州曆其七,勘查了當時中國的90餘(yu) 縣。
複旦大學圖書(shu) 館原館長 葛劍雄:
他就進行實地考察,進行調查研究。那些老兵啊、那些年長的人啊,他都親(qin) 自調查而且記錄下來。
中國社科院曆史研究所原所長 陳祖武:
主要研究什麽(me) 呢?研究實學。什麽(me) 叫實學?那就是經世濟民之學,農(nong) 田、水利、礦產(chan) 、交通、軍(jun) 事等,所有這些關(guan) 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的學問。
顧炎武的這種治學方式與(yu) 傳(chuan) 統不同。他被後世尊為(wei) 清代樸學的開山鼻祖,並最終被清王朝請入孔廟享受祭祀。
有清一代的樸學重視考據實證,崇尚樸實的治學風格,以經世致用相標榜。顧炎武明確地提出:“士當求實學”,“君子為(wei) 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但對於(yu) 顧炎武來說,選擇這樣的治學道路更有著自己的現實用意。
複旦大學圖書(shu) 館原館長 葛劍雄:
繼續在書(shu) 齋做學問,還是知行結合、經世治用?他選擇了後者,萌發出一種對國家、對未來作更大貢獻,這樣一種曆史使命感。
顧炎武實地勘查考據,留下了詳細可靠的各地地輿民情。
他數十年日積月累,將林林總總與(yu) 治理天下相關(guan) 的知識和思考一一梳理,寫(xie) 成了煌煌巨著《日知錄》;他為(wei) 考據上古文獻,傳(chuan) 承華夏文明,開創了新的音韻學;他著作等身,所研究的領域涉獵極其廣泛。
顧炎武:禮儀(yi) 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經曆了明末亂(luan) 世的顧炎武對士大夫腐化所帶來的災難,有著痛切的感受。在《日知錄》第十三卷的《廉恥》篇中,他寫(xie) 到:“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wei) 。”
顧炎武十四代嗣孫顧雨時:
顧炎武先生把倡廉知恥上升到治國要義(yi) 的高度。他認為(wei) 士大夫、當官的,道德修養(yang) 是必不可少的,是關(guan) 係興(xing) 邦安國的大計。
今天,顧炎武的廉恥觀仍然振聾發聵。
顧炎武提出,“誠欲正朝廷以正百官,當以激濁揚清為(wei) 第一義(yi) ”。他認為(wei) ,社會(hui) 治理更需要引導人們(men) 尊崇美好的道德,做到“朝廷有教化、士人有廉恥、天下有風俗”。
學習(xi) 顧炎武的廉恥觀,人們(men) 可以感受到,在三百多年前,顧炎武對一個(ge) 廉潔、美好社會(hui) 的無限期望。
中國社科院曆史研究所原所長 陳祖武:
移道德、統風俗,要把中華民族的價(jia) 值追求統一起來,把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用古老的文化傳(chuan) 統統一起來。這是很對的,顧亭林(炎武)先生看得很遠啊!
但是,顧炎武對廉恥的思考並未止於(yu) 清廉為(wei) 官、遵守禮儀(yi) 等一般道德自律。
顧炎武提出,社會(hui) 精英階層,特別是治國者,應該“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
蘇州大學教授 周可真:
作為(wei) 一個(ge) 士人,你可以吃的差一點,穿的差一點,這沒有什麽(me) 可恥的?可恥的是什麽(me) 呢?天下的百姓沒有受到你的任何的恩澤,或者說你對天下的百姓沒有任何的貢獻。
在兩(liang) 千多年前,中華文化的源頭,有過一次重要的對話。
正在跟從(cong) 孔子學習(xi) 的樊遲問孔子:“什麽(me) 是仁?”
孔子回答道 :“愛人。”
這兩(liang) 句簡單的對話被記錄在儒學經典《論語》之中。“仁者愛人”,也就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非常核心的、後世普遍尊崇的價(jia) 值標準。
顧炎武把士大夫的廉恥觀,與(yu) 是否愛護百姓、是否對百姓有恩惠連係在一起。他把廉恥引向了“仁”。由此,廉恥,就與(yu) 仁愛這個(ge) 人類最基本的價(jia) 值觀之一相通了。
中國社科院曆史研究所原所長 陳祖武:
顧亭林(炎武)先生對中華文化另外一個(ge) 大貢獻就是“博學於(yu) 文,行己有恥”。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把這八個(ge) 字合在一起來講的人就是顧亭林(炎武),他把為(wei) 人和為(wei) 學合為(wei) 一體(ti) ,以此作為(wei) 立身之道,開創了一個(ge) 好傳(chuan) 統。
顧炎武自己終身恪守著博學於(yu) 文、行己有恥的人生準則。
公元1682年,顧炎武在山西曲沃離世。在此後的曆史歲月中,他經世致用的治學道路和心懷天下的救世情懷,影響了一代代的學人。到清朝未年,顧炎武的思想更影響了魏源、龔自珍、林則徐、康有為(wei) 等一係列主張開眼看世界的人物,推動了中國社會(hui) 的變革。
後來,梁啟超將顧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yu) 有責焉耳矣”的愛國思想概括為(wei) “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八個(ge) 字。這八個(ge) 字,成為(wei) 中國近代以來的最強音。
中國社科院曆史研究所原所長陳祖武:
這也是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說“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它有不朽的價(jia) 值。它講的是一個(ge) 民族的文化信仰,講的是一個(ge) 民族的價(jia) 值追求。
這是2016年一個(ge) 普通的早晨。距顧炎武離世已有三百餘(yu) 年了。
顧雨時一大早就趕到昆山市市中心的一座園林中。
這座園林裏有昆山唯一的山峰,產(chan) 出獨一無二的昆石,堅硬潔白象征著高尚的氣節。這座園林就以顧炎武的號命名,叫亭林園。
顧雨時常常要像今天一樣,給小學生們(men) 介紹自己先祖的事跡。
顧炎武十四代嗣孫顧雨時:
小朋友們(men) ,你們(men) 好,今天我們(men) 來到了顧炎武先生的塑像前,你們(men) 知道我們(men) 應該向顧炎武學什麽(me) 嗎?
學生一:學習(xi) 他愛國。
學生二:學習(xi) 他做有用的學問。
學生三:學習(xi) 他有氣節。
三百多年過去了,顧炎武的精神和思想,在今天仍然引領著家鄉(xiang) 人民在新時代不斷創造輝煌,更激勵著無數華夏子孫為(wei) 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不懈奮鬥!
顧炎武故居·慈母閣
●視頻腳本二
顧炎武的家訓
顧炎武年幼時,他的嗣祖顧紹芾就教導他讀《資治通鑒》和邸報,引導顧炎武關(guan) 心國家命運。
在學習(xi) 經史之外,顧炎武還廣泛閱讀各種有關(guan) 國計民生的書(shu) 籍,形成了他經世致用的治學思路。平靜而刻苦的讀書(shu) 生活一直持續到他三十二歲。
奔波十餘(yu) 年之後,顧炎武賣掉祖產(chan) 獨自北遊,到更廣闊的天地間去尋求保國安民的道理,餘(yu) 生顛沛流離。但在艱辛的生活中,他不為(wei) 富貴所動,堅持自己的愛國理想,並勸導子弟們(men) 堅守節操。
顧炎武曾給唯一的學生潘耒寫(xie) 信說:“不要以少年而事公卿,以貧士而依附權貴,否則不但不能讀書(shu) 做學問,還必將被帶累墮落。”
對自己的三個(ge) 任當朝大員的外甥徐秉義(yi) 、徐乾學、徐元文,顧炎武也屢屢教導要做清官、做好官。他在給外甥的信中寫(xie) 到:“誠欲正朝廷以正百官,當以激濁揚清為(wei) 第一義(yi) ,而其本在於(yu) 養(yang) 廉。”
顧炎武自己也給外甥們(men) 做出了清廉自守的表率。外甥們(men) 屢次要在千燈買(mai) 田造房,接顧炎武回鄉(xiang) 榮養(yang) ,但都被他拒絕了。為(wei) 了保持自己思想和學術的獨立,他甘守清貧,漂泊一生。
外甥們(men) 先後擔任修明史的總編撰,顧炎武教導他們(men) :“必存濟世安民之誌,而後可以考古論今。”以此作為(wei) 修史的綱目。
顧炎武的思想成就影響了後世數百年,被稱為(wei) 清代的開國儒師。
而清末維新領袖梁啟超則稱,顧炎武不僅(jin) 是學問上的老師,也是為(wei) 人品格上的老師。
後世學者郭英德也評價(jia) 說:“作為(wei) 人師的顧炎武,在道德理想和文化實踐兩(liang) 方麵,都為(wei) 後代讀書(shu) 人樹立了不朽的人格典型。”
顧炎武故裏·千燈古鎮
●顧炎武家訓、格言摘編
愛國篇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yu) 有責焉耳矣。
——摘自《日知錄·正始》
【注釋】
①匹夫:平民百姓。
【譯文】
保存天下這件事,每一個(ge) 老百姓都有義(yi) 不容辭的責任。
今日者,拯斯人於(yu) 塗炭①,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
——摘自《亭林文集·病起於(yu) 薊門當事書(shu) 》
【注釋】
①塗炭:爛泥和炭火,比喻極困苦的境遇,也比喻汙濁的地方。
【譯文】
今天,拯救人民於(yu) 水深火熱之中,為(wei) 子孫萬(wan) 代開創太平基業(ye) ,是我們(men) 的責任。
不忘百姓,敢自托於(yu) 魯儒①;維此哲人②,庶興(xing) 哀於(yu) 周雅③。
——《亭林詩文集·答徐甥公肅書(shu) 》
【注釋】
①魯儒:泛指儒家學說的信奉者、儒派學者。
②哲人:明達而有才智之人。
③周雅:指《詩經》中的《大雅》和《小雅》。
【譯文】
心中不忘天下百姓,才稱得上是儒家學者;唯有這樣的賢人,才能把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頹廢中振興(xing) 起來。
孝悌篇
能以慕少艾①之心而慕父母,則其誠無以加矣。
——摘自《日知錄·如欲色然》
【注釋】
①少艾:年輕美麗(li) 的女子。
【譯文】
能以仰慕年輕美麗(li) 女子的心去仰慕自己的父母,那麽(me) 他的誠心就沒有人能比得上了。
孝弟①,人倫(lun) 之本也;慎終追遠,孝弟之實也。
——摘自《亭林文集·華陰王氏宗祠記》
【注釋】
①亦作“孝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
【譯文】
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人與(yu) 人關(guan) 係的根本;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是孝悌的實質。
操守篇
不登權門,不涉利路。
——摘自《亭林文集·與(yu) 次耕書(shu) 》
【譯文】
不攀附權貴之門,不涉足貪利之路。
某雖學問淺陋,而胸中磊磊①,絕無閹然②媚世之習(xi) 。
——摘自《亭林文集·與(yu) 人書(shu) 十一》
【注釋】
①磊磊:形容襟懷坦白,誌節分明。
②閹然:曲意逢迎貌。
【譯文】
我雖然學問淺陋,但襟懷坦白,絕無曲意逢迎、迎合別人的習(xi) 氣。
治學篇
人之為(wei) 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摘自《日知錄·自視欿然》
【譯文】
為(wei) 學既不可胸無誌向,妄自菲薄,缺乏自信;也不能好高騖遠,恃才傲物,目空一切。
文之不可絕於(yu) 天地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le) 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於(yu) 天下,有益於(yu) 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也。若夫怪力亂(luan) 神之事,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若此者,有損於(yu) 己,無益於(yu) 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
——摘自《日知錄·文須有益於(yu) 天下》
【譯文】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間斷絕,是因為(wei) 它可以闡明道理,記述政事、體(ti) 察百姓困苦、樂(le) 於(yu) 稱道別人的善行啊,像這樣的文章,有益於(yu) 天下,有益於(yu) 將來,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處。至於(yu) 那些滿篇怪異、勇力、叛亂(luan) 、鬼神之事,荒誕無稽的言談,抄襲剽竊的言論,對人阿諛奉承的文章,像這樣的文章,對自己有害,對別人無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損害。
廉恥篇
人之不廉,而至於(yu) 悖禮犯義(yi) ,其原皆生於(yu) 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摘自《日知錄·廉恥》
【譯文】
一個(ge) 人不廉潔,乃至於(yu) 違犯禮義(yi) ,推究其原因都產(chan) 生在無恥上。因此,士大夫的無恥,可以稱作國恥。
博學於(yu) 文①,行己有恥②。
——摘自《亭林文集·與(yu) 友人論學書(shu) 》
【注釋】
①博學於(yu) 文:語出《論語·雍也》和《論語·顏淵》,廣泛地學習(xi) 文獻。
②行己有恥:語出《論語·子路》,對自己的言行要有羞恥之心。
【譯文】
廣博地學習(xi) 文化知識,自己立身行事要有羞恥之心。
誠欲正朝廷以正百官,當以激濁揚清為(wei) 第一義(yi) ,而其本在於(yu) 養(yang) 廉。
——摘自《亭林詩文集·與(yu) 公肅甥書(shu) 》
【譯文】
如果要端正朝廷並端正百官,應以揚善抑惡、樹立正氣為(wei) 第一要旨,而其根本在於(yu) 培養(yang) 並保持廉潔的美德。
顧炎武故居·明恥亭
●專(zhuan) 家觀點
關(guan) 注國計民生的顧炎武
葛劍雄(著名學者、教育部社會(hui) 科學委員會(hui) 委員)
顧炎武不是一個(ge) 純粹的學者,他綜合自己的學術研究、自己的家國情懷、自己的經世致用和他在前人基礎上取得的研究成果,為(wei) 後人指出為(wei) 人為(wei) 學、成事成業(ye) 的門徑。這樣一個(ge) 顧炎武,更加值得我們(men) 今人緬懷、學習(xi) 。
顧炎武的著作關(guan) 注國計民生,把書(shu) 中的學問跟實際的學問結合起來。所以,他一生花那麽(me) 多的時間、精力去考察各地民情,撰寫(xie) 治世書(shu) 籍。也正因為(wei) 他能夠知行合一、融會(hui) 貫通,所以他的見解很多方麵是很獨到的,給人相當大的啟發。
更加可貴的是,顧炎武在社會(hui) 大變動之時,把傳(chuan) 統的愛國思想,提高到了一個(ge) 新的水準。他認為(wei) 愛國,很重要的一方麵就是要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使它成為(wei) 後人的財富,維持我們(men) 民族文化的血脈。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理解他的天下觀,就能發現他的思維格局更大、更深刻。
明末清初,以顧炎武為(wei) 代表的傑出學者著眼於(yu) 自己的民族以及民族的傳(chuan) 統文化,提出的思想和見解有著深刻的內(nei) 涵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他們(men) 的情懷令人感佩,他們(men) 的思想值得後人深思。
博學於(yu) 文 行己有恥
周可真(蘇州大學政治與(yu) 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顧炎武的家庭教育是比較嚴(yan) 格的。嗣母王氏尤其重視倫(lun) 理道德的教育,顧炎武幼時即授之以《大學》,又“授以《小學》,讀至王蠋忠臣烈女之言,未嚐不三複也……於(yu) 劉文成、方忠烈、於(yu) 忠肅諸人事,自炎武十數歲時即舉(ju) 以教。”
嗣祖父顧紹芾則極重視對顧炎武學風的訓導和學德的培養(yang) ,曾教導顧炎武“士當求實學,凡天文、地理、兵農(nong) 、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又訓之曰:“凡作書(shu) 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書(shu) 改竄而為(wei) 自作也”,要求顧炎武始終堅守原創的學術道德。顧炎武後來提出“博學於(yu) 文,行己有恥”的學術原則、“前世所未嚐有,來世所不可無”和“文須有益於(yu) 天下”的創作原則,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其家教的結果。
孔子曾分別提出“博學於(yu) 文”和“行己有恥”這兩(liang) 個(ge) 觀點,顧炎武首次將這兩(liang) 句話抽出來,合在一起談,強調了“學”(學品)與(yu) “行”(人品)的統一。於(yu) “學”,他強調“博學”和“廣師”相結合,讀萬(wan) 卷書(shu) ,聽萬(wan) 人言;於(yu) “行”則特重“恥”,以為(wei) “(禮義(yi) 廉恥)四者之中,恥尤為(wei) 要……人之不廉而至於(yu) 悖禮犯義(yi) ,其原皆生於(yu) 無恥也”,並強調“行己有恥”之於(yu) 士人,是“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也就是說,士人之恥莫過於(yu) 對天下百姓沒有做出過任何貢獻。顧炎武的這種思想,可謂高屋建瓴,振聾發聵。
在顧炎武看來,堅持“行己有恥”,關(guan) 鍵是要做到“先義(yi) 後利”,把他人和社會(hui) 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來考慮,而非倒過來將自己個(ge) 人的利益看得高於(yu) 一切。顧炎武說:“君子得位,欲行其道;小人得位,欲濟其私。欲行道者,心存於(yu) 天下國家;欲濟私者,心存於(yu) 傷(shang) 人害物。”“心存於(yu) 天下國家”而“行道”,就是“義(yi) ”。顧炎武也用他的這種思想來訓導其得位從(cong) 政的外甥:“必有體(ti) 國經野之心,而後可以登山臨(lin) 水;必有濟世安民之識,而後可以考古論今。”
顧炎武是明清交替之際的一位傑出愛國者,宋明理學到清代樸學轉變過程中的一位繼往開來的學術領路人。他所以能成為(wei) 這樣一位偉(wei) 大學者,根本是由於(yu) 其深愛其國。他在其臨(lin) 終絕筆而定的《日知錄》中提出了被近人梁啟超概括為(wei) “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的著名論斷:“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yu) 有責焉耳矣。”顧炎武認為(wei) 倫(lun) 理道德是國家賴以存在的文化基礎,也是人之所以為(wei) 人者的根基所在。顧炎武所欲力保的“天下”本質上就是以“仁義(yi) ”為(wei) 精神內(nei) 核的儒家文化,這是他所認為(wei) 的其所愛之“國”的根本。?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