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紀委看中的《家誡》: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如何教育後代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6-11-16 00:21:43
標簽:

被中紀委看中的《家誡》:清末狀元實業(ye) 家張謇如何教育後代

記者 :石偉(wei) 傑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月十四日己亥

          耶穌2016年11月13日

 

 

 

網上曾流傳(chuan) 一份對比名單:第一組是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雲(yun) 錦、劉子壯、陳沅、劉福姚、劉春霖;第二組是李漁、洪升、顧炎武、金聖歎、黃宗羲、吳敬梓、蒲鬆齡、洪秀全、袁世凱。第一組都是清朝狀元,但大家普遍感到陌生;第二組曆史人物,當年科舉(ju) 考得不好,但在曆史上卻赫赫有名。有人用這個(ge) 對比來說明“高分低能”現象,很顯然,這是有問題的,樣本不夠全麵——至少在清末狀元張謇身上就不適用。

 

張謇(1853-1926),字季直,祖籍江蘇常熟,中日甲午戰爭(zheng) 那年(1894)考中狀元。金榜題名後,他並沒有留在官場混資曆,而是走上了實業(ye) 救國、教育救國的道路,在南通興(xing) 辦各類實業(ye) 、創辦各級學校,將南通建成了全國聞名的模範縣。現在的南通城裏,四處可見張謇的塑像,足以說明他對這個(ge) 城市所做的貢獻。


   


南通中央公園的張謇塑像

 

有道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民間也有俗語“富不過三代”,這些都說明一個(ge) 世家的傳(chuan) 承並不那麽(me) 容易,尤其是近代中國充滿了動蕩與(yu) 不安。而南通張家可以說延續了自己的家風,曆經百年而愈發出彩。11月12日上午,張謇侄孫張光武先生攜新書(shu) 《百年張家:張謇、張詧及後人鱗爪》做客上海一書(shu) 店,與(yu) 到場嘉賓、讀者一起重溫張家故事,這或許可以視作對張謇逝世90年最好的紀念。


  

 

主持人牟廣豐(feng) (左)和張光武先生(右)

 

如何評價(jia) 張家兩(liang) 兄弟的實業(ye) 成就

 

大家可能已經注意到書(shu) 名中的“張詧”(1851-1939)了,他是張謇的哥哥,即本書(shu) 作者的祖父,早年從(cong) 政,後回鄉(xiang) 協助張謇興(xing) 辦實業(ye) 。兩(liang) 兄弟的關(guan) 係可以用“謇無詧無以至其深,詧無謇無以至其大”這句話來形容,張光武解釋說,這表示張謇、張詧兩(liang) 人都是想大事、做大事的,但張謇沒有張詧,事業(ye) 做不深;張詧沒有張謇,事業(ye) 做不大。這也是張光武在《百年張家》“後記”裏說的:“沒有祖父張詧的鼎力支持,四祖父張謇的偉(wei) 大理想和實踐,也許走不了太遠;沒有四祖父張謇的高瞻遠矚,祖父張詧的人生隻能重蹈尋常幹吏軌跡,毫無華彩。”

 

  


張詧

 

張光武進一步介紹說,張謇和張詧一生創辦了二十多個(ge) “中國第一”:第一家民營紗廠(大生紗廠)、第一所民營師範學校(南通師範學校)、第一所民營女子師範學校(南通女子師範學校)、第一所民營紡織學校(南通紡織學校)、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被已故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呂濟民稱為(wei) 中國博物館之鼻祖)、第一所氣象台(南通氣象台)、第一所盲啞學校(南通盲啞學校)、第一家近代文明劇場(更俗劇場)等等。張謇在南通以外創辦和直接參與(yu) 創辦的學校有:複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南京河海大學等。張詧還出資重建了上海博文女子學校——博文女校在1921年7月成為(wei) 中共一大代表唯一駐地和除開幕式、閉幕式之外的主要會(hui) 議場所。此外,張謇、張詧一生創辦的小學有370多所。這些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壯舉(ju) 。

 

著名民國學者胡適在《南通張季直先生傳(chuan) 記序》中就曾高度評價(jia) 張謇的一生:“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ge) 很偉(wei) 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他獨立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yang) 活了幾百萬(wan) 人,造福於(yu) 一方,而影響及全國。終於(yu) 因為(wei) 他開辟的路子太多,擔負的事業(ye) 過於(yu) 偉(wei) 大,他不能不抱著許多未完成的誌願而死。這樣的一個(ge) 人,是值得一部或以至於(yu) 許多部詳細傳(chuan) 記的。”

 

上海東(dong) 華大學曆史研究所所長廖大偉(wei) 教授在發言中也引用了胡適對張謇的評價(jia) ,並進一步解釋說,張謇的“偉(wei) 大”是絕對的,“失敗”是相對的。而且張謇更是一個(ge) “頂天立地”的大人物:“頂天”是指與(yu) 國家高層保持互動,參與(yu) 了很多重大的曆史事件;“立地”則是指紮根基層,建設家鄉(xiang) ,造福一方百姓。

 

華東(dong) 師範大學曆史係副教授瞿駿也分享了自己的閱讀心得。他首先從(cong) “書(shu) 法”(寫(xie) 書(shu) 的手法)入手高度評價(jia) 了本書(shu) :《百年張家》從(cong) 作者的周邊人物入手,有鮮活的曆史細節,看得出作者的全身心投入,這是一種真曆史。其次,如何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中國無數仁人誌士所不斷探索的,張謇既胸懷天下,又立足地方社會(hui) ,將南通建設成模範縣,這一點值得我們(men) 後來者好好研究。最後,既然是“百年張家”,瞿駿盛讚了其中蘊含著的世家精神,即以士風立家的大境界與(yu) 大胸懷。

 

中紀委看中了張謇的《家誡》

 

的確,一個(ge) 家族要傳(chuan) 承,家風是至關(guan) 重要的。《上海書(shu) 評》曾於(yu) 去年推出《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訪談錄》一書(shu) ,介紹了螺洲陳家、建德周家、襄平趙家等多個(ge) 文化世家,展現了這些家族在近代中國的變遷。而《百年張家》可以說為(wei) 我們(men) 打開了一個(ge) 實業(ye) 世家的曆史大門,其中蘊含著豐(feng) 富的思想資源。

 

那麽(me) 張謇是如何教育下一代的呢?張孝若在《最偉(wei) 大的失敗英雄——狀元實業(ye) 家張謇》中回憶道:“父親(qin) 隻生我一子,自然愛護異常,何況四十多歲方才生我。所以望我成立做人,比什麽(me) 也殷切,導我於(yu) 正,無微不至。我有好幾回離開父親(qin) ,出外遊學遊曆有事,少則兩(liang) 三月,多則一兩(liang) 年,父親(qin) 總有家信給我,問我求學身體(ti) 情形,告訴我國事家事怎樣,叫我要注重農(nong) 事,戒我勿熱衷好名。嚴(yan) 正之中寓慈愛之情,封封如此,我每回接到父親(qin) 的信,都要看上幾遍幾十遍。”在該書(shu) 中,張孝若把父親(qin) 張謇寫(xie) 給母親(qin) 和自己的信分了六類,主題分別是節儉(jian) 、注重農(nong) 事、講論學問、國事實業(ye) 事、做人處世、慈愛。

 

除了寫(xie) 信,張謇認為(wei) 古人在教育後代方麵已經有了很多經典闡述,而且古今的道理是一樣的,於(yu) 是收集了七位古人的教子警言,書(shu) 刻於(yu) 石,作為(wei) 家誡,勉勵子孫後代。目前,張謇的《家誡碑》藏於(yu) 南通博物苑,是由張謇於(yu) 1921年親(qin) 自題寫(xie) 的,並請當時著名刻工黃懷覺和王桂軒鐫刻而成。碑有正反兩(liang) 麵,正麵是《倚錦樓石屏銘》,背麵是《家誡》。

 

   


《倚錦樓石屏銘》

 

  


《家誡》

 

這份《家誡》對當下也有啟示意義(yi) ,中紀委官方網站在“中國傳(chuan) 統中的家規”專(zhuan) 題中,以“江蘇張謇:《家誡》傳(chuan) 世警言流芳”為(wei) 題,對這份家規做了詳細介紹。故將《家誡》全文錄下,供大家鑒賞:

 

我之愛子孫猶之古人也,愛之而欲勉之,以進德而繼業(ye) ,亦猶古人也,與(yu) 其述已意,毋寧述古人,乃掇古誡子語,書(shu) 庭之屏,俾出入寓目而加省,若先世言行之足資師法者,自有述訓在。

 

董生有雲(yun) “吊者在門,賀者在閭”,言有憂則恐懼敬事,敬事則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賀者在門,吊者在閭”,言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故吊隨而來。——漢•劉向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jian) 以養(yang) 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諸葛亮

 

言思乃出,行詳乃動,皆用情實道理,違斯敗矣。——魏•王修

 

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尚為(wei) 人師,若能保書(shu) ,終不為(wei) 小人。諺曰:積財千萬(wan) ,無過讀書(shu) 。——隋•顏之推

 

凡門地高,可畏不可恃,立身行已,一事有失,則得罪重於(yu) 他人,門高則驕心易生,族盛則易為(wei) 人所妒,懿行實才,人未信之,少有疵累,人皆擯之。——唐•柳玭

 

立心以忠信不欺為(wei) 主本,行己以端莊清靜為(wei) 操執,臨(lin) 事以明敏果斷辨是非。——宋•胡安國

 

勿妄與(yu) 人接,隻是勤儉(jian) ,循之而上,有無限好事,吾不敢言,而竊為(wei) 汝願之,反之而下,有無限不好事,吾不欲言,而未免為(wei) 汝憂之。——朱熹

 

在新書(shu) 分享活動的最後,主持人牟廣豐(feng) 吟詩一首,很適合用來總結“百年張家”:

 

謇詧伯仲兩(liang) 昆侖(lun) ,從(cong) 教從(cong) 商啟後人。

振業(ye) 興(xing) 邦開智力,毀家救世濟鄉(xiang) 親(qin) 。

百年接力群賢湧,三代耕耘功底深。

可泣可歌撫卷作,士林享譽溢清芬。

 

另據悉,《百年張家》所屬的“私曆史”叢(cong) 書(shu) ,將持續推出著名文史學者王學泰的《我的學生時代》、陶希聖兒(er) 子陶恒生的《陶家往事》等作品,從(cong) 中可以由小見大地觀察曆史變遷,讓我們(men) 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