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二十一名學者投書(shu) 澎湃,聯名呼籲保護鄉(xiang) 村傳(chuan) 統喪(sang) 葬禮俗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月初四日庚寅
耶穌2016年11月3日
今年以來,有的基層地方政府以殯葬改革的名義(yi) ,下文取消家族辦喪(sang) ,取消穿孝服,取消“三天喪(sang) ”改為(wei) “一天喪(sang) ”,取消吹鼓手,取消喪(sang) 禮筵席,取消紮製紙草,有的還取消陪靈、路祭等傳(chuan) 統鄉(xiang) 村喪(sang) 禮儀(yi) 式,據說在某些地區積累經驗後還要向其他省市推廣。以上做法是強行廢除了中華文明中延續三千多年的喪(sang) 葬禮儀(yi) ,不但剝奪了村民以中華民族傳(chuan) 統禮儀(yi) 悼念逝去親(qin) 人的權利,也必將構成對於(yu) 中國大陸僅(jin) 存的儒家人生禮儀(yi) 的致命打擊。在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重建民族精神家園的今天,這種做法令人深感詫異。為(wei) 避免對岌岌可危的鄉(xiang) 村傳(chuan) 統文化造成更大傷(shang) 害,我們(men) 呼籲有關(guan) 部門立即製止上述不當舉(ju) 措,茲(zi) 說明如下:
第一,目前遺存的鄉(xiang) 村葬禮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中華文明以禮樂(le) 著稱於(yu) 世,主要傳(chuan) 統禮儀(yi) 有吉、凶、賓、軍(jun) 、嘉五禮,其中的凶禮就是指喪(sang) 禮而言。五禮之中,尤其以喪(sang) 禮的傳(chuan) 承最具連續性,從(cong) 周代至近代大體(ti) 未變,堪稱迄今世界上最為(wei) 源遠流長的喪(sang) 葬儀(yi) 式。中華文明能夠延續至今,不僅(jin) 僅(jin) 是由於(yu) 四書(shu) 五經和先王典訓誥謨,更由於(yu) 民間生活禮儀(yi) 涵養(yang) 教化,培養(yang) 了中華民族的禮樂(le) 文明和君子風範。目前,我國傳(chuan) 統祭喪(sang) 之禮在韓國和海外華僑(qiao) 那裏依然得到尊重奉行,南洋華僑(qiao) 普遍遵行中華傳(chuan) 統葬禮,三天喪(sang) 期中包含了《儀(yi) 禮》所規定的主要喪(sang) 葬禮儀(yi) 。韓國於(yu) 李朝初期在現在的首爾修建王室宗廟,作為(wei) 祭祀曆代祖先的場所,由於(yu) 宗廟的祭禮和祭樂(le) 以及祭祀製度保存完好,1995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2001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李朝宗廟的建設和祭禮形成於(yu) 1394年左右,相形之下,淵源於(yu) 周代並具有三千多年曆史的中國傳(chuan) 統喪(sang) 禮,其文化價(jia) 值不言自明,值得我們(men) 保持一份敬意並慎重對待。
第二,傳(chuan) 統喪(sang) 葬禮儀(yi) 所以能夠傳(chuan) 承日久,是因為(wei) 它包含著慎終追遠的人文道德價(jia) 值。生死是人生大事,父母為(wei) 骨肉至親(qin) ,為(wei) 了安頓好父母的後事,我們(men) 的祖先製定了完備的喪(sang) 葬禮儀(yi) ,作為(wei) 子女禮敬父母最後的禮節和義(yi) 務。就其內(nei) 涵而言,傳(chuan) 統喪(sang) 禮是為(wei) 了表達思親(qin) 孝親(qin) 之情的需要,是“因人之情而為(wei) 之節文”,其中的儀(yi) 式都指向“事死如事生”的生命體(ti) 驗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長遠考慮。古話說:百善孝為(wei) 先,孝為(wei) 德之本。孝親(qin) 之情是人性中的珍貴內(nei) 容,也是培養(yang) 更為(wei) 高尚情操的基礎。傳(chuan) 統祭喪(sang) 禮,正是為(wei) 了護持和涵養(yang) 這一道德的根本,根深方能葉茂,本固才會(hui) 枝榮,根本動搖,再大的樹木也會(hui) 枯萎死去。因此,傳(chuan) 統葬禮不是迷信,不是“四舊”,而是文化,是禮俗,是人們(men) 表達孝親(qin) 之情的有益儀(yi) 式,是禮樂(le) 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今天,有人依然將傳(chuan) 統喪(sang) 葬禮儀(yi) 與(yu) 封建迷信劃等號,是對於(yu) 民族文化的無知,也是對於(yu) 華夏禮樂(le) 精神的曲解。
第三,鑒於(yu)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習(xi) 慣風俗差異較大,古人所謂十裏不同俗,百裏不同風;加以各地民間信仰不同,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對於(yu) 喪(sang) 葬禮儀(yi) 的規定也各不相同;更有海外華人回家祭祖等多重因素——如果對於(yu) 喪(sang) 葬禮儀(yi) 實行行政一刀切,勢必導致喪(sang) 葬政策與(yu) 現有宗教文化政策的衝(chong) 突,引發諸多問題和矛盾,甚至影響民族團結,應當三思而後行。
第四,要充分認識包括葬禮在內(nei) 的傳(chuan) 統禮俗對於(yu) 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重要意義(yi) 。在沒有現代警察製度的背景下,傳(chuan) 統鄉(xiang) 村之所以能長期維係和平穩定,首先要歸功於(yu) 各種生活禮儀(yi) 的作用,它們(men) 喚起了平民百姓的自尊感和上進心,使大家以禮相待,彼此尊重,進而化民成俗,安定一方,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禮治秩序和鄉(xiang) 村自治,是世界範圍內(nei) 基層社會(hui) 管理的寶貴經驗。當代鄉(xiang) 村麵臨(lin) 的一係列問題表明,一旦將傳(chuan) 統禮俗統統打倒,人變得冷漠無情,喪(sang) 失禮義(yi) 廉恥,則法律越多,犯罪也越多,使得鄉(xiang) 村最終陷於(yu) 無法治理的狀態,當年隻靠刑罰治國的秦國走的就是這樣一條不歸路。當前鄉(xiang) 村麵臨(lin) 嚴(yan) 重的秩序紊亂(luan) 和道德失範,有些鄉(xiang) 村老人甚至因為(wei) 老無所養(yang) 和缺乏親(qin) 情關(guan) 愛自殺,對鄉(xiang) 土傳(chuan) 統文化的肆意破壞可以說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五,要慎重對待和保護傳(chuan) 統喪(sang) 葬禮儀(yi) 中那些有意義(yi) 的具體(ti) 儀(yi) 式。由於(yu) 長時間的批判與(yu) 破壞,這些儀(yi) 式在今人眼中已經變得十分陌生,甚至顯得有些怪異,對於(yu) 其意義(yi) 更是無從(cong) 知曉。其實,傳(chuan) 統喪(sang) 禮中的許多儀(yi) 式都包含致敬達哀和教化後人的苦心。比如傳(chuan) 統喪(sang) 禮規定三日斂,《禮記·問喪(sang) 》的解釋是“孝子親(qin) 死,悲哀誌懣,故匍匐而哭之,若將複生然,安可得奪而斂之也?故曰:三日而後斂者,以俟其生也”。大意是說,父母去世,兒(er) 女悲痛欲絕,哪能馬上就放到棺材裏埋掉呢?孝子心裏盼著父母能夠再活過來,三天之後沒有複活,知道人死不能複生,也就可以入棺了。今天媒體(ti) 上有時見到死者在火化場複活的消息,可見上麵的擔心並非完全是無中生有。經過三天的祭喪(sang) 舉(ju) 哀,喪(sang) 親(qin) 之痛得以宣泄表達,創傷(shang) 的心靈得以逐漸撫平。三日喪(sang) 期長久流行於(yu) 華人社會(hui) 和漢文化圈,今天的南洋華僑(qiao) 普遍實行具有濃厚傳(chuan) 統文化色彩的三天喪(sang) 期;現今的韓國法律依然規定,父母去世後公務員可以請假三天奔喪(sang) 。可是,現在有的地區竟然強行在鄉(xiang) 村推行一天喪(sang) 期,如果這樣,連遠方工作的親(qin) 人都來不及回家見最後一麵;父母去世後屍骨未寒就要拉出去火化,情何以堪?難道就這樣迫不及待嗎?難道人不是父母所生所養(yang) 嗎?這種違背人倫(lun) 親(qin) 情的做法引起村民強烈反感和反對,是勢所必然的。
現行傳(chuan) 統喪(sang) 禮有跪靈和路祭之禮。跪靈是在棺槨抬出家門之前,兒(er) 女們(men) 跪在靈棚裏,向即將永別的親(qin) 人表達生離死別之痛;隨後是路祭,在逝者走了一輩子的路上最後一次祭奠他,送他遠行,是既合乎人情表達又意義(yi) 深遠的儀(yi) 式。強行取消它們(men) ,道理何在?有何意義(yi) ?其他如穿孝服、吹鼓手、紮紙草等,都是數千年來中國人用來表達喪(sang) 親(qin) 之痛的形式,無一不指向孝道和親(qin) 情,難道非得取消,一定要采用那些過於(yu) 簡單粗陋又無法表達中國人孝親(qin) 情感的外來形式?
另外,在鄉(xiang) 村喪(sang) 禮上,有賓主互拜禮、謝牢謝客禮,還有謝莊禮,孝子賢孫清早起床後,在嗩呐聲中繞行村莊一周,代表逝者向碰到的每位鄰居致謝,感謝他們(men) 對於(yu) 老人一生的幫助,難道這不十分有利於(yu) 培養(yang) 鄉(xiang) 民的友情,而這不正是目前的鄉(xiang) 村所最為(wei) 急需的嗎?取消這些富有教化意義(yi) 的禮節,究竟有何益處?
第六,合理確定殯葬改良的基本原則。《禮記·王製篇》說:“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古人又說“化俗不易,貴在因民”,強調隻有尊重地方禮俗和順應民眾(zhong) 意願,才可能實現良治,這是中國數千年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重要經驗。近代以來,我國逐漸形成了城鄉(xiang) 兩(liang) 種不同喪(sang) 葬禮儀(yi) ,從(cong) 禮重逝者、致敬盡哀和教化人心多方麵看,鄉(xiang) 村喪(sang) 葬禮俗在不少方麵要優(you) 於(yu) 城市喪(sang) 儀(yi) ,更有文化內(nei) 涵。目前農(nong) 村流喪(sang) 葬活動確實有過度鋪張現象,甚至有人借機斂財。但總起來看,主流是健康的,有益於(yu) 慎終追遠、寄托哀思和傳(chuan) 承文明,應該予以肯定。目前,個(ge) 別地方政府官員以“破四舊”的心態,必欲除之而後快,其實體(ti) 現了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蒙昧隔膜而已。古代禮法規定,地方官員有責任懲戒那些不慎重對待父母葬禮者,這與(yu) 今天的上述做法形成明顯反差。傳(chuan) 統的喪(sang) 葬禮儀(yi) 不是不能改良,這種改良一直在進行,曆史上從(cong) “三年喪(sang) ”、“三月喪(sang) ”改為(wei) 近代的三天喪(sang) 期,儀(yi) 式已經十分簡約,難以大減。因此,喪(sang) 禮改良不能以追求簡化為(wei) 目標,禮儀(yi) 並非越簡單越好,沒有形式就沒有內(nei) 容。
目前鄉(xiang) 村喪(sang) 葬禮俗改良的重點,應該是在尊重民眾(zhong) 選擇的基礎上,規範喪(sang) 禮議程,防止過度鋪張,重點在於(yu) 恢複民間長期以來被毀傷(shang) 的文化元氣。譬如某些鄉(xiang) 村在喪(sang) 葬儀(yi) 式上跳脫衣舞等,正是長期以來鄉(xiang) 村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文化被人為(wei) 破壞,所導致的正氣虛衰和邪氣盛行的結果。同時,喪(sang) 葬改良固然要強調節約,但也不能強調過頭,孔子早就指出,過於(yu) 草率的喪(sang) 葬既不能體(ti) 現人道尊嚴(yan) ,更不能發揮教化功效。
禮樂(le) 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永恒記憶,經過百餘(yu) 年破壞之後,今日之中國,與(yu) 禮樂(le) 文明四字相稱的禮儀(yi) 活動已經近於(yu) 絕跡。而在窮鄉(xiang) 僻壤中保留下來的傳(chuan) 統喪(sang) 葬禮儀(yi) ,堪稱禮樂(le) 文明遙遠的絕響,值得每個(ge) 炎黃子孫珍惜。這種曆經三千年風風雨雨頑強傳(chuan) 承至今的禮俗,如果毀在今天,是這一代人的恥辱,上對不起列宗列祖,下對不起子孫後代,堪稱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
我們(men) 還要指出,這種打著喪(sang) 葬改革和文明喪(sang) 葬旗號的舉(ju) 措,不是文明而是破壞文明,是沿著“破四舊”的思路破壞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習(xi) 主席倡導家教家風建設,與(yu) 複興(xing)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曆史趨勢背道而馳。它還會(hui) 嚴(yan) 重挫傷(shang) 基層群眾(zhong) 的感情,導致基層幹群關(guan) 係的對立。正如最近一位村民對強製推行一日喪(sang) 的村幹部說的:“你們(men) 幹什麽(me) 不好,竟然不允許人家哭爹?!”可以斷言,連這點殘存的喪(sang) 葬禮俗都要清除幹淨,結果隻會(hui) 導致鄉(xiang) 村傳(chuan) 統文化的進一步瓦解,導致外來宗教在鄉(xiang) 村的加速傳(chuan) 播,並對鄉(xiang) 村的文化傳(chuan) 承和道德建設產(chan) 生極為(wei) 不利的影響。這是一切關(guan) 心和關(guan) 注鄉(xiang) 村發展的人們(men) 所不願意看到的。
學者聯名(按年齡序齒排列):
餘(yu) 敦康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員
牟鍾鑒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張祥龍 北京大學教授、山東(dong) 大學教授
林安梧 台灣慈濟大學教授
李景林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黎紅雷 中山大學教授
解光宇 安徽大學教授
傅有德 山東(dong) 大學教授
黃玉順 山東(dong) 大學教授
王愛平 華僑(qiao) 大學教授
顏炳罡 山東(dong) 大學教授
王琛發 馬來西亞(ya) 道理書(shu) 院院長、知名華人殯葬禮儀(yi) 專(zhuan) 家
韓星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鮑鵬山 上海開放大學教授
趙法生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所副研究員
楊春梅 曲阜師範大學教授
幹春鬆 北京大學儒學院教授
梁濤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方朝暉 清華大學教授
吳飛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劉樂(le) 恒 武漢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責任編輯:柳君
【上一篇】【嚴(yan) 思】中庸與(yu) 係辭
【下一篇】【金綱】論跪拜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