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花言巧語不可靠——《論語新識•學而篇》第三章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6-09-24 14:43:09
標簽:
劉強

作者簡介:劉強,字守中,別號有竹居主人,筆名留白,西曆一九七〇年生,河南正陽人,複旦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詩學研究中心主任,詩學集刊《原詩》主編、古代文學與(yu) 語言學研究所所長。出版《世說新語會(hui) 評》《有刺的書(shu) 囊》《竹林七賢》《魏晉風流》《驚豔台灣》《世說學引論》《清世說新語校注》《論語新識》《古詩寫(xie) 意》《世說三昧》《穿越古典》《曾胡治兵語錄導讀》《世說新語研究史論》《世說新語資料匯編》(全三卷)《四書(shu) 通講》《世說新語新評》《世說新語通識》等二十餘(yu) 種著作。主編《原詩》四輯、《中華少兒(er) 詩教親(qin) 子讀本》十一卷、《世說新語鑒賞辭典》及論文集多種。

花言巧語不可靠——《論語新識•學而篇》第三章

作者:劉強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廿四己酉

          耶穌2016年9月24日

 

 


   


1.3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②。”

 

【今注】

 

① 巧言令色:好其言語,善其顏色。巧,好。令,善。《尚書(shu) ·皋陶謨》:“巧言令色孔壬。”按:孔,甚也;壬,佞也。

② 鮮(xiǎn)矣仁:很少有仁德。

 

【今譯】

 

孔子說:“用花言巧語、諂顏媚態取悅他人的人,很少有真正的仁德。”

 

【今讀】

 

上章以孝悌論仁,此章承之,以言色論不仁。一正一反,互相發明,編者匠心,居然可見。

 

孔子之學,徹上徹下,且宏且微,故可大可久。一方麵,夫子厚德載物,不知不慍,忠信而恕;另一方麵,又能洞悉人性,明察秋毫,直言無隱。《禮記·仲尼燕居篇》“給奪慈仁”句,鄭玄注稱:“巧言足恭之人似慈仁。”花言巧語、諂媚阿諛之人,心非而口是,陰違而陽奉,極易騙取信任,非洞明世事、仁智兼備之人難以識破其廬山真麵。朱熹《論語集注》(下稱《集注》)雲(yun) :“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yu) 外,務以悅人,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又引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則知仁矣。”也就是說,如正麵把握“仁”有困難,則不妨從(cong) 反麵觀察:巧言不直,令色不正;不直不正,仁德自少。故孔子在“君子有九思”一章中主張“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忠言溫色,正是對治“巧言令色”之病的最佳處方。

 

這裏須注意,孔子隻說“鮮矣仁”,未說“亡矣仁”,朱熹以為(wei) :“聖人辭不迫切,專(zhuan) 言鮮,則絕無可知,學者所當深戒也。”朱子所言有理,然亦失之絕對。須知孔子“不為(wei) 已甚”,又能杜絕“意、必、固、我”之病,故其言直而不絞,怨而不怒,對巧言令色者亦留有餘(yu) 地。孔子曾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認為(wei) 仁德亦人之天賦,非由外鑠,無人不具,唯君子可以存養(yang) 而不移,“巧言令色”之人,以讒佞取悅於(yu) 人,習(xi) 性漸深,故仁德日蔽而日鮮,學者可不慎乎!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大科目,即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所謂“孔門四科”。“言語”緊隨“德行”之後,其重要性可見一斑。然德、言二者,又有內(nei) 外、主次、真偽(wei) 之別,故孔子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又說:“巧言亂(luan) 德。”夫子此言,實亦來自生活實踐,甚至來自人際挫折。其弟子宰予巧於(yu) 辭令,而嚐晝寢,孔子見而歎曰:“始吾於(yu) 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yu) 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是人之言行舛錯不一有如此。又《莊子·盜蹠》說:“好麵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孟子·滕文公下》亦引曾子說:“脅肩諂笑,病於(yu) 夏畦。”(聳起兩(liang) 肩,做出一副諂媚的笑臉,這樣的人真比夏天在菜地裏幹活還要令人難受!)蓋人心叵測,言語越是悅耳,臉色越是宜人,其動機和誠意就越是可疑,甚至必須警惕!孔門察言觀色、知人識人之道,於(yu) 此可見矣。

 

今按:儒學不像西方哲學,動輒下定義(yi) ,做推理,而是來自生命的切實經驗,當下體(ti) 悟,目擊道存,其所凝聚的人生經驗和生命智慧,真可謂“放諸四海而皆準”、“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就此而言,儒學絕非知識象牙塔裏的高頭講章,而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需之學”、人人切實可行的“人倫(lun) 大道”。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