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財貴作者簡介:王財貴,男,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生,台灣省台南縣山上鄉(xiang) 人。畢業(ye) 於(yu)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係。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曾師事掌牧民先生、王愷和先生、牟宗三先生。曆任小學、中學、大學教師,鵝湖月刊社主編、社長,台中師範學院語教係教授、華山書(shu) 院院長、台灣漢學教育協會(hui) 理事長。著有《讀經二十年》(中華書(shu) 局2014年版)。 |
關(guan) 於(yu) 讀經與(yu) 識字問題的答問
作者:王財貴
來源:“讀經雜誌”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初八甲午
耶穌2016年9月8日
“讀經雜誌”編者按:9月8日,在“全球王財貴讀經學堂”QQ群中,有老師談論起讀經與(yu) 識字的問題,季謙先生親(qin) 自做回複如下:
有關(guan) “識字”一項課目,其中有許多觀念,容易混淆,認識需清楚,用辭需切中,才不會(hui) 產(chan) 生不必要的誤會(hui) 。
所有學問,都是如此,有許多術語,不是內(nei) 行者,如隨意取用,隨意議論,就會(hui) 亂(luan) 套,當然,不是外行人不可討論,但說話要謙虛,有保留,不要勇猛地辯論。莊子說:“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nei) ,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誌,聖人議而不辯。”反正離自己愈遠的事,就小心一點說。
說起“識字”,有好幾個(ge) 層次。
第一層,看到字形能讀其音。
第二層,形音之外,還能知其意。但知其意又分好幾層,第一,基本常用之意,能用此字造一常用之詞,或造一普通的句子。第二,知道此字可有多意,能在不同意義(yi) 下造詞造句。
第三層,一般的形音意之外,能知其本形,能寫(xie) 其初文,能辨其六書(shu) ,能明其本義(yi) ,這就進入“文字學”的範圍。
第四層,既知本形本義(yi) 之後,能明此字之引申義(yi) ,假借義(yi) ,並能舉(ju) 出古人所用過的案例以作證。這就進入“訓詁學”的範圍。
第五層,此字的本音如何,它在曆史中讀音的演變如何,曆曆分明,這就進入“聲韻學”的範圍。
識一個(ge) 字可以有這幾層意思。
現在在讀經界裏說要不要“識字”,其意思常很模糊,有時是指看字讀音,有時是指能作通常運用,有時又指能明初文,本義(yi) ,六書(shu) 。有時還指聲韻,假借,古今之變等。
到底講的是哪一層,這就造成迷惑,雞同鴨講。
不過,我聽出來,大部份的人隻是在“看字讀音造詞造句”上,我稱為(wei) 一般識字教學,隻有少部份的人進入到本形本音本義(yi) 的研究,我稱為(wei) 專(zhuan) 家識字教學。
在一般識字教學上,爭(zheng) 辯的重點可能還不在於(yu) 看字讀音,而是在孩子能不能閱讀上。對這點,有各說各話的傾(qing) 向。有的說讀經半年一年,自能認字,而且可以展開閱讀,有的說讀經好幾年(最高者說十年)還不識字。兩(liang) 造都有活生生的例子,互相攻伐,好不熱閙。
在我看來,實是可笑至極,為(wei) 此爭(zheng) 吵,實在愚昧。
我把思路整理一下:
讀經的目的在解經,讀經的目的在養(yang) 才,不論解經養(yang) 才,都需識字,才有閱讀能力(古文閱讀和白話文閱讀),故識字是必要的。
不過,有的人把識字安排在當下就要識字,因為(wei) 當下就要開閱讀,或要開解經課,所以當下就要識字。而有的人認為(wei) 將來再識字還來得及,因為(wei) 當下不提倡閱讀,不解經,所以隻要相信再多讀經,再長大一些,識字就自然過關(guan) ,所以識字不識字並不緊急。於(yu) 是兩(liang) 造吵起來。不知他們(men) 吵什麽(me) 勁兒(er) ?
二,確實同一個(ge) 學堂,同一班,同一個(ge) 老師,有些孩子主動識字能力強,有些孩子主動識字能力不強,所以兩(liang) 造的經驗,都對。
其實,兩(liang) 造都明明同時看到或聽說過此兩(liang) 種情況,但各自都取於(yu) 自己有利的案例來支持自己,其他不利於(yu) 自已的案例就忽略。我要嚴(yan) 重警告讀經界朋友:以後不可這樣做人處世,要坦蕩大方,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如果精細一點的人,要分明交待識字容易與(yu) 識字困難的比例,而不要用“全稱命題”來講“偏稱現象”,最好也不必用不公平的誇張態度講話。
所謂用全稱命題來說偏稱現象,就是把“我看過一些孩子讀經背了幾本書(shu) 了還不識很多字”,講成“我看過所有的孩子讀經背了幾本書(shu) 了連一個(ge) 字也不認識。”
所謂“不公平的誇張”就是把看過可以數出來的幾個(ge) ,誇張成“大部份”。至少在行文中,就是要讓人感覺事態嚴(yan) 重,非聽他的不可。
在讀經界內(nei) ,誇張還沒關(guan) 係,被圈外的人聽到了,會(hui) 作何感想?
三,認真思考識字教育的人,已經提供了不少教識字的經驗,對一些識字較慢的學生,可以取用。比起讀經背書(shu) 來,要識得一兩(liang) 千常用字是相對容易的。如果為(wei) 學生不識字而煩惱的人,隻要用少量時間,略施小計就可以了。
四,“識字可以增進兒(er) 童讀經的興(xing) 趣”,這個(ge) 議題,也各說各話。有人說,我的學生裏不識字的人其讀經的興(xing) 趣和進度跟識字的人一樣,很正常。有的人則說,我的學生不識字,就不喜歡讀經,教他識字後,就喜歡了,進步快了。兩(liang) 邊都想讓對方相信自己的所見,讓對方教學順利。但因所見不同,就吵起來,都說別人在害人。把好意變成仇人,我覺得這是天下最愚蠢最無聊的事了。每個(ge) 人或許氣質不同,或許思考不同,所以安排不同,孩子隻要有進步就好,所有的進步到最後會(hui) 匯歸一起,這是天地的奧祕。各自做自己認為(wei) 最好的,就好了。別人自有他認為(wei) 最好的,為(wei) 什麽(me) 要管別人那麽(me) 多呢?
五,至於(yu) 文字學與(yu) 訓詁學問題,這是“專(zhuan) 家識字”範圍了。對讀經教育來說,最重要的討論,不是要不要這樣識字的問題,而是要教到多深?還有,什麽(me) 時候教才最好?這也是各有所見,乃至於(yu) 牽涉到學術史所謂漢宋之爭(zheng) ,這我就不多說了。
其實,我是中文係本科,中文研究所碩士,我文字學受學於(yu) 魯實先,聲韻學受學於(yu) 陳新雄,訓詁學受學於(yu) 周何。這三人在當代都是個(ge) 中名家。我這三科的成績並不惡。在這方麵,我至少是半個(ge) “專(zhuan) 家”,現在讀經界內(nei) 的朋友,達到我這個(ge) 程度的人是不多的,大家所說的,我不會(hui) 不知道。我覺得不論講得深,講得淺,隻要是為(wei) 孩子好,為(wei) 讀經教育找前途,都對。但不要去強人從(cong) 己,因為(wei) 小孩先做點小學的工夫,也有一定的用處,但不做,不見得將來就不能解經。
六,依大體(ti) 看起來,主張教識字閱讀解經的人,似乎都比較“有學問”,至少是很向往於(yu) “有學問”的人。而嘲笑另一造的人“阿貓阿狗”不思長進。在我看,有關(guan) 學問與(yu) 讀經教學,可分三級看,第一,沒有學問,是隻能用阿貓阿狗教學,這是真阿貓阿狗。第二級,或原來有底子,或最近用了功,聞到一點“學問”的味道,脫了阿貓阿狗身份,於(yu) 是想用“學問”教學生。第三級,即使有學問,也還用阿貓阿狗教學法。
我本是宣揚第一級,最期待第三級。宣掦第一級,是因為(wei) 不得已,教育不能等,這是時代造成的,不是阿貓阿狗造成的。請脫了阿貓阿狗身份的人,回想一下,自己當初如果不是從(cong) 阿貓阿狗就教起來,有今日之風光乎?即使有許多人獻策,要這些阿貓阿狗也要“與(yu) 時俱進”,要長進,成為(wei) “學者型”的讀經教師,但這是不容易的,要等待。或者永遠等不來,因為(wei) 各人有其因緣,他隻要好好教讀經,教學經驗越來越好,即使阿貓阿狗也能教出有學問的人,不就可以了?何況一批人脫身份了,還有另一批阿貓阿狗要上陣,否則,偏遠地方,剛開的小學堂,交給誰呢?就有些“站著講話不腰疼”的“學者”說,要有學問才能把經典教好,他們(men) 實在是既不懂讀經,又不通人情,也不了解時代艱難,隻會(hui) 說些“風涼話”。
再進一步,我勸讀經的堂主老師們(men) ,在可能的情況下,也要盡心地用點功,不要讓人永遠笑話。將來我要用點心來培訓大家。我跟各位說:要有體(ti) 製老師的學問水平,不是很困難的。我們(men) 隻是沒有文憑而已。但有了一點“學問”之後,希望你還把自己當阿貓阿狗看。
七,如果讀經的人,教讀經的人,沒有養(yang) 成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的情操,那他的經是白讀了。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