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東、郭笑】清儒名字訓詁擷談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6-08-29 22:08:20
標簽:

 

 

清儒名字訓詁擷談

作者:曹海東(dong)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

           郭笑(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廿七日癸未

           耶穌2016年8月29日


 

清人的訓詁考據之學講究無征不信、實證不誣,力求在充分占有可靠材料的基礎上作判斷、下結論,顯現出了敦樸嚴(yan) 謹的學風。為(wei) 獲得大量可用的訓詁材料,清儒廣開路徑,旁求博討,甚至連古文獻中的人名資料亦勤加搜采。由此,依據名字之義(yi) 考求古訓、裁正疑誤也成為(wei) 清儒常用的一種訓詁考據方法。

 

在清儒看來,古人的名與(yu) 字在意義(yi) 上往往有一定的聯係,或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或相因相關(guan) 。惠棟《九經古義(yi) 》卷一六說:“《仲尼弟子列傳(chuan) 》雲(yun) :‘巫馬施字子旗。’……案《說文》雲(yun) :‘施,旗貌。齊欒施字子旗,知施者旗也。’古人名字相配,故《白虎通》雲(yun) :‘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七雲(yun) :“古人名字必相應。……《春秋傳(chuan) 》如歸生、歸父之字子家……(仲)由之字子路,(樊)須之字子遲……皆義(yi) 相協。……若(公孫)黑之字子皙,則又以相反為(wei) 義(yi) 也。”基於(yu) 此,清儒普遍認為(wei) 古代人名資料具有訓詁研究價(jia) 值。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詁》雲(yun) :“名字相應,故訓所存”;“名字者,自昔相承之詁言也。……蓋名之與(yu) 字,義(yi) 相比附,故叔重《說文》屢引古人名字發明古訓”。這說明,利用古代人名資料,依名字相應之理推考,可以發明古訓,窺見語言文字的古初之義(yi) 。俞樾《春秋名字解詁補義(yi) 》在考論冉雍的名字時說:“冉雍字仲弓,蓋取辟雍春射之義(yi) 。《文選·東(dong) 京賦》‘徐至於(yu) 射宮’薛綜注曰:‘射宮謂辟雍也。’此可以證仲弓名字,而‘辟雍’古義(yi) 亦即見於(yu) 此矣。”可見,考究冉雍名字之間的語義(yi) 關(guan) 聯及其蘊涵的文化信息,即知古人用以指稱天子所設大學的“辟雍”一詞,古義(yi) 與(yu) 射事相關(guan) 。因此,章太炎在《正名雜義(yi) 》中說:“若能搜集故言,如昔儒之為(wei) 《春秋名字解詁》者,其於(yu) 古訓當愈明也。”

 

清儒利用古代人名資料,依循名字相應之理,求證古義(yi) ,考辨古籍,解決(jue) 了不少文獻語言文字解讀上的疑難問題。茲(zi) 撮要略述三點:

 

其一,糾正了前人在古書(shu) 字詞訓釋上的一些錯誤。例如,《國語》中有“布憲施舍於(yu) 百姓”“施舍分寡”“明施舍以導之忠”等句,三國韋昭分別注曰:“施,施惠。舍,舍罪也”;“施,施德。舍,舍禁”;“施己所欲,原心舍過”。對此,王引之不以為(wei) 然:“同一‘施舍’而前後屢易其說”,均非;他認為(wei) “施舍之言賜予”,此據《孟子·公孫醜(chou) 》中“孟施舍”名字之義(yi) 的對應關(guan) 係可以推知:“施,其字也。先言施後言舍者,襄十年《左傳(chuan) 》正義(yi) 曰:‘古人名字並言者,皆先字而後名。’……舍之為(wei) 言予也(舍古音暑,與(yu) 予聲相近),施之為(wei) 言賜也,賜亦予也,故名舍字施。”(《經義(yi) 述聞》卷一八、卷二二)可見,“施”與(yu) “舍”能構成同義(yi) 關(guan) 係,上引《國語》中“施舍”即為(wei) 同義(yi) 連文,謂給予德惠;“舍”實為(wei) “予”之借字,其義(yi) 並非赦免、解除之類。清人孫詒讓對王氏之解甚為(wei) 認同,其《古籀拾遺》雲(yun) :“王說辨別‘施舍’之義(yi) 甚析,實則凡‘施舍’之訓賜予者,舍即予之借字。《隸續》載魏三體(ti) 石經《大誥》‘予惟小子’,予字古文作舍。”

 

其二,考釋了一些在後世湮晦不彰的古詞古義(yi) ,使之得到確切的訓解。如《詩經·羔羊》:“素絲(si) 五紽。”毛傳(chuan) :“紽,數也。”可見“紽”是計算絲(si) 縷數的單位詞。然則,一紽有多少絲(si) 呢?王引之作了這樣的考證:“紽之數今失其傳(chuan) 。案《釋文》曰:‘紽,本又作佗。’春秋時陳公子佗字五父,則知五絲(si) 為(wei) 紽,即《西京雜記》之矣。”(《經義(yi) 述聞》卷五)此就古人名字鉤考“紽”之義(yi) ,謂一紽五絲(si) ,令久已散佚的古義(yi) 複明於(yu) 世。又如《尚書(shu) ·盤庚》:“先王有服。”俞樾《群經平議》卷四解雲(yun) :“《說文·又部》:‘,治也。從(cong) 又從(cong) 卪。卪,事之製也。’然則服事之‘服’字本作‘’。……卪為(wei) 事之製,故服亦為(wei) 製。鄭石製字子服,是也。”此據春秋時鄭石製的名字,考釋《盤庚》之“服”,推其義(yi) 為(wei) 製度,使這一鮮見的古義(yi) 得以昭顯。

 

其三,辨訂了古書(shu) 在流傳(chuan) 過程中產(chan) 生的一些文字訛誤。如《史記》所載孔子弟子伯虔,字子析,王引之謂“虔、析,皆敬也”,“析”與(yu) “惁”通,並進而認定後世《說文》傳(chuan) 本中“悊,敬也”之“悊”是“惁”字之誤:“二徐本惁誤作悊,音陟列切。案悊乃哲之重文,已見《口部》而訓為(wei) 知,不得又見《心部》而訓為(wei) 敬。”(《經義(yi) 述聞》卷二二)又如《說文》:“耴,耳垂也。……《春秋傳(chuan) 》曰秦公子耴者,其耳垂也,故以為(wei) 名。”段玉裁注:“今按《左氏傳(chuan) 》秦無公子耴,惟鄭七穆子良之子公孫輒字子耳。以許訂之,古本《左傳(chuan) 》當作公孫耴。……《左傳(chuan) 》雲(yun) :‘以類命為(wei) 象。’生而耳垂,因名之耴。”這說明,《左傳(chuan) 》傳(chuan) 本中“公孫輒”之“輒”應校訂為(wei) “耴”,否則與(yu) “子耳”之義(yi) 不相應。又如,洪頤煊《讀書(shu) 叢(cong) 錄》卷六:“《(襄公)十九年》‘鄭殺其大夫公子喜’,《釋文》:‘喜,二《傳(chuan) 》作嘉。’……古人名字相配,嘉字子孔,宋有孔父嘉,則作嘉字為(wei) 是。”是謂《公羊傳(chuan) 》傳(chuan) 本此處作“喜”者為(wei) 誤,當如《左傳(chuan) 》《穀梁傳(chuan) 》作“嘉”,若此,便與(yu) “子孔”之字義(yi) 相協,俱有美好之意。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