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清坡】張英家訓——治家之道 謹肅為要(曆史名人的家訓)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16-08-29 22:05:54
標簽:

 

 

張英家訓——治家之道 謹肅為(wei) 要(曆史名人的家訓)

作者:鄭清坡(河北大學曆史學院教授)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二十一日丁醜(chou)

           耶穌2016年8月23日

 

 

 

 

 

清代中興(xing) 名臣曾國藩在教育子孫時,極其推崇張英的《聰訓齋語》家訓,並將其與(yu) 聖祖康熙皇帝的《庭訓格言》相提並論,稱其“教家者極精”“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足見張英家訓的價(jia) 值,及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張英(1637-1708),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進士,曾官拜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shu) ,為(wei) 康熙朝政壇上之風雲(yun) 人物。他還有一個(ge) 大名鼎鼎,後來位極人臣的兒(er) 子叫張廷玉,張家可謂權傾(qing) 朝野。康熙曾評價(jia) 張英“老成敬慎,始終不渝,有古大臣風”。

 

張英雖位高權重,卻始終以“敬慎(恭敬謹慎)”處事。某日,張英穿朝服出門,卻不知當天是一個(ge) 忌日。此時,巷口有一人說到:今天是忌辰。他聽到後急忙回家將朝服換掉,對這個(ge) 提醒的陌生人心存感念。即便是在他晚年退居鄉(xiang) 裏時,也處處以居家老人與(yu) 鄉(xiang) 民來往,即使出行路遇擔柴人也會(hui) 主動讓路。張英能做到如此謙讓,與(yu) 其為(wei) 人處事一向謙虛謹慎密不可分。他以此為(wei) 家訓教導家人,在寫(xie) 給子孫的《聰訓齋語》講到“治家之道,謹肅(謹慎恭肅)為(wei) 要”。他告誡子孫說,你們(men) 既然都享受了衣食富足無憂的福澤,就更應該做到敦厚謙謹、慎言守禮。這便是張英富有遠見的地方。他深知“一家溫飽,千家怨忿”,位高權重之家更容易受到各種責備、妒忌、怨尤、毀謗、譏刺等攻擊,“有榮則必有辱,有得則必有失,有進則必有退,有親(qin) 則必有疏。”

 

如何做到謙虛謹慎?張英以古語“終身讓路,不失尺寸”的道理教誨子孫,也就是一生懂得謙讓的人,最後並不會(hui) 有什麽(me) 損失。想要做到“忍讓之道”,先須從(cong) 小事做起,且與(yu) 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須有益於(yu) 人”。他告誡子孫,一個(ge) 人隻要一言一行都想著有益於(yu) 人,而不是有損於(yu) 人,人們(men) 就會(hui) 望之如鸞鳳,視之如珍貴的人參茯苓;必然會(hui) 為(wei) 天地所護佑,鬼神所折服,而享有更多的福分了。因此,隻要能一直保持謙和謹飭的作風,人們(men) 自然會(hui) 誠服,自己的名聲也會(hui) 逐漸響亮。

 

張英在《聰訓齋語》家訓中再三強調謙讓有益無損的道理,並直斥世人所認為(wei) 的對人謙讓就會(hui) 受人欺侮的言行是十分荒謬的。在他看來,自古隻聽說忍與(yu) 讓能夠消除無窮的災晦,卻沒有聽聞忍與(yu) 讓會(hui) 反招禍患。他深明“吃虧(kui) 是福”的辯證哲學,“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氣,則不至於(yu) 受大氣;吃得小虧(kui) ,則不至於(yu) 吃大虧(kui) 。”凡事最不可想著占便宜,一個(ge) 人把便宜全占了,則人們(men) 的怨恨也就集中於(yu) 他身上;待把便宜丟(diu) 掉,人們(men) 的怨恨也就隨之消弭;“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常持此心,深明此理,自然心平氣和”。

 

張英的這些家訓在後世子孫中產(chan) 生了積極的影響,其子張廷玉便在給兒(er) 孫的家訓中自述對《聰訓齋語》家訓“終身誦之”,並在為(wei) 官處事中進一步發揚了謙虛謹慎的作風。

 

雍正十一年,張廷玉的長子張若靄參加科舉(ju) 考試,舉(ju) 行廷試後,考卷進呈雍正皇帝,被欽點為(wei) 一甲探花。待拆卷後,雍正才知他是張廷玉之子,遂遣內(nei) 侍傳(chuan) 諭張廷玉,告知其子得中探花。張廷玉隨即覲見皇帝,表示他家“世受皇恩,無所不極”,對其子取中探花堅辭不受,並請將此功名讓於(yu) 天下寒士。雍正深感其義(yi) ,遂將張若靄改為(wei) 二甲一名,並宣諭對張家父子大加讚賞,以表彰其“謙謹之誠”。上諭中對張英子孫三代充斥讚譽之辭,稱張英為(wei) 官數十年,清忠和厚,始終不渝;對張廷玉則以上古虞舜時期的名臣皋陶、夔相期許;並讚許張若靄秉承家教,能有這樣的成就不僅(jin) 是張家的喜事,也是國家的喜事。這顯然對張家謙虛謹慎的家風給予了極高的評價(jia) 。

 

張英家族深受康雍乾三位皇帝的青睞,素有“父子雙宰相”“三世得諡”“六代翰林”等讚譽,這與(yu) 張英“治家之道,謹肅為(wei) 要”的家訓不無關(guan) 係。後人曾謂“張氏當隆盛時,其子弟無不謹敕謙約,可為(wei) 大臣家法”。曾國藩亦將張英的家訓寄予侄子曾紀渠,並讚許侄子“恭敬謙和,德性大進”。這也算是張氏家風的深遠影響。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