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鐵騎】《易經》與《莊子》中的生命修煉思想之比較

欄目:思想探索
發布時間:2016-08-25 21:48:46
標簽:
孫鐵騎

作者簡介:孫鐵騎,男,西曆 一九七三年生,遼寧鐵嶺人。2006年於(yu) 東(dong) 北師範大學獲得法學碩士學位,2011年於(yu) 東(dong) 北師範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2012——2014年於(yu) 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從(cong) 事博士後研究。現任教於(yu) 白城師範學院政法學院。版專(zhuan) 著:《內(nei) 道外儒:鞠曦思想述要》《生活儒學與(yu) 宋明理學比較研究》。在《哲學動態》《江漢論壇》《甘肅社會(hui) 科學》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餘(yu) 篇。

 

 

《易經》與(yu) 《莊子》中的生命修煉思想之比較

作者:孫鐵騎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廿三日己卯

           耶穌2016年8月25日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本質是生命文化,從(cong) 而具有豐(feng) 富的生命修煉思想與(yu) 具體(ti) 的操作方法與(yu) 路徑。在保養(yang) 生命的實踐操作層麵上,既有形而上的道家內(nei) 丹修煉之道,又有形而下的中醫學對疾病的治療和養(yang) 生理論與(yu) 實踐。而中國文化的最高追求是道而不是術,從(cong) 而中醫隻能屬於(yu) 治病救人之術,而內(nei) 含在傳(chuan) 統儒釋道之中的生命修煉之道才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最高追求。本文以作為(wei) 傳(chuan) 統經典的《易經》與(yu) 《莊子》進行對比,提煉出二個(ge) 文本之中內(nei) 含的生命修煉之道,以見中國文化之生命本質,及貫通於(yu) 各家之中的生命修煉之道。

 

一、《易經》中的生命修煉原理

 

儒家自古以來被認為(wei) 沒有如道家內(nei) 丹學一樣的生命修煉之道,認為(wei) 孔子隻有仁義(yi) 之術而無“性與(yu) 天道”之學。雖然《大學》也講“自天子以至於(yu) 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wei) 本”,但此“修身”通常被理解為(wei) 倫(lun) 理道德的培育,宋明諸儒雖然也打坐習(xi) 靜,但培養(yang) 的仍然是心性的純淨,注重的是倫(lun) 理道德品質的提升。故在中國思想史的曆史進路中,儒家與(yu) 道家截然分判,道家隻注重身心性命的修煉,儒家隻注重人倫(lun) 日用的安頓,成為(wei) 中國人二種不同的生命存在樣態與(yu) 生活方式,造成儒道殊途,甚至儒道相黜。而鞠曦先生通過對易學的正本清源,通過自身的生命實證,揭示出《易經》承載著孔子的“性與(yu) 天道”之學,“鹹”、“艮”二卦內(nei) 含著儒家的生命修煉原理,可以與(yu) 道家的內(nei) 丹修煉原理相互貫通,從(cong) 而可證儒道會(hui) 通,在莊子所言之“道術將為(wei) 天下裂”之前,本無儒道之分別,中華文化具有本質為(wei) 一的道統傳(chuan) 承。

 

1.“鹹”卦的生命修煉原理

 

按照鞠曦先生正本清源,重新編訂後的《易正疏》,“鹹”卦的卦爻辭、彖辭、係辭、象辭係統如下:

 

鹹:亨,利貞,取女吉。

 

《彖》曰: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yu) ,止而悅,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wan) 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wan) 物之情可見矣。

 

初六,鹹其拇。

 

《係》曰:鹹其拇,誌在外也。

 

六二,鹹其腓,凶,居吉。

 

《係》曰:雖凶,居吉,順不害也。

 

九三,鹹其股,執其隨,往吝。

 

《係》曰:鹹其股,亦不處也;誌在隨人,所執下也。

 

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cong) 而爾思。

 

《係》曰: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九五,鹹其脢,無悔。

 

《係》曰:鹹其脢,誌末也。

 

上六,鹹其輔頰舌。

 

《係》曰:鹹其輔頰舌,滕口說也

 

《象》曰:山上有澤,鹹,君子以虛受人。

 

鹹者,感也。“鹹”卦的生命修煉之道核心在於(yu) 一個(ge) “感”字,此“感”非僅(jin) 指人之所獨具之感應能力,而是具有一種本體(ti) 論意義(yi) ,貫通於(yu) 天、地、人之萬(wan) 有共通之感,故《彖》言“觀其所感,而天地萬(wan) 物之情可見矣!”在《彖》辭中,“柔上而剛下”言地道之“剛柔”;“二氣感應以相與(yu) ”,言天道之“陰陽”;“止而悅,男下女”,言人道之“仁義(yi) ”;可見此“感”通於(yu) 天、地、人三才之道。“天地感而萬(wan) 物化生”,言天地以相互感通的方式化生萬(wan) 物,使萬(wan) 物生生不息,故“感”實乃給出天地萬(wan) 物生生流行之化生方式,唯有感通,方能生生。故“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言聖人以一己之道心與(yu) 眾(zhong) 人之心相感通,引之入道,達於(yu) 生生,自然天下和平。無奈“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故呂祖雲(yun) :“天涯盡說人尋我,走遍天涯不見人”,此為(wei) “道不遠人,人之為(wei) 道而遠人”(《中庸》)。

 

而“天道遠,人道邇”,儒乃人之需,“鹹”卦六爻展開者,唯在人道之感通也。而人道之感通,已經內(nei) 含天道之陰陽與(yu) 地道之剛柔在其中。那麽(me) 人道如何感通才能有利於(yu) 生生,合於(yu) 天地之道呢?人之感通有向外與(yu) 向內(nei) 二個(ge) 路向,西方哲學與(yu) 文化隻有向外一個(ge) 路向,也就是在外時空思維和感通,而中國哲學則注重向內(nei) 的路向,也就是在內(nei) 時空[①]思維和感通。而“內(nei) 時空”為(wei) “形而上”,“外時空”為(wei) “形而下”,從(cong) 而西方哲學隻能發展出形而下之自然科學,而中國哲學則發展出形而上之生命科學。但中國哲學從(cong) 來都不是大眾(zhong) 哲學,而是聖人之學,目的是培養(yang) 聖賢,再由聖人製禮作樂(le) ,教化民眾(zhong) ,化民成俗,使個(ge) 體(ti) 安頓,社會(hui) 安定。故由“鹹”、“艮”二卦所揭示的“內(nei) 時空”生命修煉原理就是孔子的“性與(yu) 天道”之學的核心,卻非常人所能理解,使子貢言“夫子之言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而孔子最聰明的弟子顏淵早死,使孔子痛呼“天喪(sang) 予”(《論語·先進》),孔子之性與(yu) 天道再無人能解。從(cong) 而中國上古聖人的生命修煉之道就由道家一脈傳(chuan) 承下來,發展成為(wei) 後世的內(nei) 丹修煉之學,而儒家則隻注重於(yu) 日用倫(lun) 常與(yu) 政治領域,徹底遺失了自己的生命修煉之道。鞠曦先生以對《易經》的正本清源揭示出了“鹹”、“艮”二卦的生命修煉原理,使儒家的生命修煉之道大明於(yu) 天下,其理論與(yu) 實踐意義(yi) 必將顯見之於(yu) 思想史之未來。

 

“鹹”卦以人身取象,上卦“澤”為(wei) “少女”,下卦“山”為(wei) 少男,揭示出少男少女時期的生命存在特征與(yu) 修煉之理。首先以初爻、二爻、三爻揭示人生於(yu) 知識初開而至於(yu) 青春時期日益感通於(yu) 外時空之生命曆程,故言“誌在外也”,在這一感通於(yu) 外時空的過程中會(hui) 產(chan) 生各種生命的盲動,故警告以“居吉”,“往吝”。四爻則指出感於(yu) 外時空,產(chan) 生“憧憧往來,朋從(cong) 而思”生命問題的根本原因:“未感害也”,“未光大也”。不知外時空追逐之危害,未能光大自己之生命才會(hui) 產(chan) 生“憧憧往來,朋從(cong) 而思”的生命問題。故五爻、上爻給出具體(ti) 的解決(jue) 之道,由外時空思維和感通轉向內(nei) 時空思維和感通。而內(nei) 時空為(wei) 形而上,又如何感通呢?五爻示以的路徑為(wei) “鹹其脢”,即感於(yu) 後背督脈所在,即莊子“緣督以為(wei) 經”的易理化表達。“鹹其脢”的道理在於(yu) 通過前四爻的生命指引,已經絕棄了外時空的生命盲動,將心神集中於(yu) 內(nei) 時空,此時已經是精、氣、神合一的狀態,生命之能量(即陽氣)開始積聚,此時需要將之引導到益生的方向,就要“鹹其脢”,使真氣延督脈上升,即為(wei) “精義(yi) 入神,以致用也”,逐漸打通任督二脈,使真氣運化入口而有津液滿口,吞咽入腑,以益於(yu) 生,從(cong) 而有上爻“滕口說也”的生命感受。如此使生命能量運化於(yu) 內(nei) 時空,而不是浪費於(yu) 外時空,從(cong) 而滋養(yang) 生命,祛病強身,並因消除外時空的生命盲動而提升生命內(nei) 在的性德培育,即為(wei)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象》辭最後示以“鹹”卦的內(nei) 時空生命修煉原理的關(guan) 鍵點是一個(ge) “虛”字,取象於(yu) “山上有澤”,故而“鹹,君子以虛受人”。何以強調一個(ge) “虛”字?因內(nei) 時空為(wei) 形而上,本無形無象,故為(wei) “虛”,但內(nei) 時空又是現實的生命存在,故此“虛”非空無所有的“頑空”,此“虛”為(wei) “虛靈不昧”之“虛”,相當於(yu) 佛家的“真空妙有”。故此虛實乃精、氣、神相統一,元炁充盈的內(nei) 時空狀態,恰如山上之澤,氤氳迷漫,滋養(yang) 生命。《莊子》借孔子之口曰:“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人間世》)心齋也就是守住內(nei) 時空之虛靈,以招先天一氣而與(yu) 道合一。

 

2.“艮”卦的生命修煉之道

 

按照鞠曦先生正本清源,重新編訂後的《易正疏》,“艮”卦的卦爻辭、彖辭、係辭、象辭係統如下:

 

艮: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yu) 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係》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係》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係》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六四:艮其身,無咎。

 

《係》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係》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上九:敦艮,吉。

 

《係》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艮者,止也。“艮”卦的生命修煉之道核心在於(yu) 一個(ge) “止”字。在“鹹”卦的生命修煉原理之中,已經內(nei) 含了一個(ge) “止”的維度,即止住外時空的生命盲動,以感於(yu) 內(nei) 時空的生生之流,以之衝(chong) 開經脈,達於(yu) 內(nei) 時空統一。故“鹹”卦是止其外而感於(yu) 內(nei) ,而“艮”卦則不僅(jin) 是感於(yu) 內(nei) ,而且止於(yu) 內(nei) ,故為(wei) 兼山艮,止而又止,不僅(jin) 止住外時空的生命盲動,而且要使生命完全止於(yu) 內(nei) 時空的生命操作之中,使生命的內(nei) 時空操作完全不受外時空的限製,以達於(yu) “我命在我不在天”。內(nei) 時空為(wei) 形而上之生生流行,故“艮”卦之“止”就是止於(yu) 生生。《大學》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何為(wei) “至善”?超善惡之生生本體(ti) 也,“止於(yu) 至善”即止於(yu) 生生也,與(yu) “艮”卦之“止”同一義(yi) 理。而止於(yu) 內(nei) 時空之生生乃是一生生大化的流行過程,非一動不動之謂也,故《彖》言“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即止其所當止,同樣是“動靜不失其時”之義(yi) ,《大學》言“‘緡蠻黃鳥,止於(yu) 丘隅’。子曰:於(yu) 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黃鳥雖不知生命修煉之道,尚且出於(yu) 生命本能而知道止於(yu) 其所當止之處而保其生,人難道還不如鳥嗎?自然應當“居善地,心善淵”(《道德經·第八章》),“危邦不入,亂(luan) 邦不居”(《論語·泰伯》),更應當覺解內(nei) 時空的形而上生命原理,以止於(yu) 內(nei) 時空操作,修煉生命。

 

“艮”卦具體(ti) 的內(nei) 時空操作之法就是“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最終達於(yu) 上爻的“敦艮之吉,以厚終也”。“艮其背”即心神止於(yu) 後背,操作真氣延督脈上行,運行至前庭延任脈而下,即“行其庭”,如此任督二脈往來貫通,真炁延周天運行,自然內(nei) 景不出,外景不入,內(nei) “不獲其身”,外“不見其人”,物我兩(liang) 忘,隻有一炁流行,達於(yu) “敦艮之吉”。之所以如此操作內(nei) 時空,是因為(wei) “上下敵應,不相與(yu) 也”:就一身而言,上身為(wei) 內(nei) 時空精、氣、神直接操作之所,下身則與(yu) 之為(wei) 敵而不相與(yu) 也,需要打通任督二脈之後才可打通下身經脈。就內(nei) 外時空而言,內(nei) 時空才是人人可操作之生命本在,外時空則與(yu) 之為(wei) 敵而不相與(yu) 也,隻有打通內(nei) 時空才能解決(jue) 好外時空的問題,隻有內(nei) 道在身才能行外儒之事業(ye) 。而現實人生多不解內(nei) 時空生命原理,隻在外時空中謀生活,結果是一生困惑,一身問題,最終抱撼而終。

 

“艮”卦初爻、二爻、三爻與(yu) “鹹”卦前三爻一樣直言生命存在與(yu) 修煉中存在的問題,“鹹”卦前三爻言感於(yu) 外時空的危害,而警告以停止外時空之盲動,“艮”卦前三爻則直言停止外時空盲動所必經之“其心不快”,“厲熏心”等矛盾、困難與(yu) 問題。四爻則指明解決(jue) 問題的根本方法在於(yu) “止諸躬也”,也就是心誠求之,為(wei) 自己的生命負責,自然會(hui) 認識到外時空存在的無常變幻與(yu) 各種凶險,自覺求取內(nei) 時空的恒定與(yu) 生生,通於(yu) 《大學》之“誠意”,《中庸》之“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五爻以“艮其輔,言有序,悔亡”揭示生命修煉之要在於(yu) “言有序”,言起於(yu) 思,思與(yu) 言為(wei) 生命運作之始點,思不得其正,則言不及義(yi) ,行不合道,精、氣、神亂(luan) 用,內(nei) 時空分裂,必然於(yu) 外時空落入生命盲動之中。故必以內(nei) 時空之統一,得生命流行之中正,方可於(yu) 外時空中措置得當,進退合宜,與(yu) 時偕行,如孔子為(wei) “聖之時者”(《孟子·萬(wan) 章下》),“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七十而從(cong) 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wei) 政》),必然以內(nei) 時空修為(wei) 為(wei) 根源,故《係》言“艮其輔,以中正也”。以此反思,現代人終日在外時空中奔逐忙碌,才小誌大,卻終日大言不慚,言不及義(yi) ,空耗精氣,傷(shang) 損性命而不自知,實可悲也。也可以理解何以“子欲無言”,何以老子騎青牛出函穀關(guan) 而欲不留一言,實乃不為(wei) 無益之言,也正因為(wei) 聖人能夠做到“言有序”,才有孔子編訂“六經”,老子留下道德五千言,成就中華道統之一貫。如孔子與(yu) 老子,才能做到“吾道一以貫之”(《論語·裏仁》),至誠無息而止於(yu) 生生之至善,方為(wei) 上爻之“敦艮之吉,以厚終也”,達於(yu) 生命之極致,“窮理盡性以至於(yu) 命”,超越內(nei) 外時空一切限製,達於(yu) 生命之大自由,大自在,方為(wei) “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即為(wei) 莊子之“逍遙遊”。

 

《象》辭以“兼山”取象,強調生命修煉的另一個(ge) 關(guan) 鍵點是“思”字,與(yu) 五爻之“言有序”貫通,思在於(yu) 人,為(wei) 最平常不過之事,睡夢之中亦有思之所在,正因其“須臾不可離也”,才為(wei) 入道與(yu) 離道之關(guan) 鍵點。如思不得其正,則言而無序,行而無當,甚至傷(shang) 生害性,故君子觀兼山艮之象,止而又止,思止於(yu) 內(nei) 時空而不出其位,自然得生命之益而達於(yu) 至道。

 

二、《莊子》中的生命修煉原理

 

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中,莊子被認為(wei) 是繼老子之後的道家代表,故而老莊並稱。雖然也有人(例如鍾泰先生)認為(wei) 莊子是儒家人物,本文無意於(yu) 辨析莊子的學術身份問題,而是注意於(yu) 《莊子》一書(shu) 內(nei) 含的豐(feng) 富的生命修煉思想與(yu) 操作原理。因莊子一書(shu)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雖言詞有大美,卻汪洋恣肆,難以把捉,而內(nei) 含於(yu) 其中的豐(feng) 富而深刻的生命修煉原理更是被人所不解。因不懂生命修煉原理,沒有實際修證之人根本無法從(cong) 莊子的“寓言、重言、卮言”中領悟具體(ti) 的生命修煉原理,故需細辨析之。

 

1.《莊子·逍遙遊》暗喻之生命修煉原理

 

《莊子》開篇即為(wei) 《逍遙遊》,逍遙人生為(wei) 《莊子》全書(shu) 之核心價(jia) 值宗旨。而何以達於(yu) 逍遙,卻似乎難以定論。按中國哲學的生命本質,隻有從(cong) 生命修煉與(yu) 安頓的層麵才能真正把握住人生何以逍遙的核心。而《逍遙遊》開篇之大鵬隱喻也隻有從(cong) 生命修煉角度思考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北冥有魚,其名為(wei) 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wei) 鳥,其名為(wei) 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yun)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yu) 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此段引喻如果隻以人生逍遙之生命境界解之,則是隻是一種外在之生命存在狀態之描述,但如以生命修煉之道解之,則可以暗通於(yu) 道家內(nei) 丹學的生命修煉之道。在道家內(nei) 丹修煉原理之中,先天之精氣神為(wei) 一,稱為(wei) 元精、元氣、元神,可以元炁一詞統稱之,落入後天則分裂為(wei) 淫欲之精、呼吸之氣、思慮之神,外展出精、氣、神之不同功用。而內(nei) 丹學之生命修煉就是要使此後天之精、氣、神之分裂回歸先天的元精、元氣、元神合一的生命存在狀態,故要逆而修之,“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回歸先天統一的元精、元氣、元神合一的生命存在狀態。

 

而在傳(chuan) 統道家的生命修煉原理的文本表達之中自有其一套話語係統,不可以現代理性哲學的思辯概念與(yu) 思想範疇對等之。在內(nei) 丹修煉原理的文本表達中,精屬北方坎中水,神屬南方離中火,從(cong) 而《莊子》書(shu) 表達的“北冥有魚,其名為(wei) 鯤”即喻指人身中下方之精,“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即喻指此精為(wei) 一身之根本,對於(yu) 生命而言,千裏不足以稱其大。“化而為(wei) 鳥,其名為(wei) 鵬”即為(wei) “煉精化氣”,鵬為(wei) 氣之隱喻也。鯤化而為(wei) 鵬,即為(wei) 精化而為(wei) 氣。“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喻指此氣為(wei) 生命發用流行之根本,與(yu) 精一樣,千裏不足以稱其大。“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yun) ”喻指由“煉精化氣”而升騰運化之氣已經是先天之元氣,充滿生命之能量,故能“怒而飛”,而以“翼若垂天之雲(yun) ”喻之。“南冥者,天池也”喻指人身中上方之神,“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yu) 南冥也”即為(wei) 元氣延督脈上升而入腦養(yang) 神,是為(wei) “煉氣化神”之隱喻也。

 

故由《莊子·逍遙遊》中的鯤鵬之喻可知其所隱喻者可暗通於(yu) 後世道家內(nei) 丹學之“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之生命修煉原理。也隻有如此理解,才能理解此鯤鵬之喻不僅(jin) 僅(jin) 是對生命逍遙狀態的一種比喻,而且可以使此比喻與(yu) 現實生命的真實存在貫通起來,使之成為(wei) 一種可以操作的生命指引。

 

在《逍遙遊》所揭示的最基本的生命修煉原理之下,《莊子》在其後的文本之中又揭示出各種不同的具體(ti) 生命修煉方法,分見於(yu) 不同篇章之中。

 

2.緣督的生命修煉方法

 

在《莊子·養(yang) 生主》中提出了“緣督”的生命修煉方法。《養(yang) 生主》一篇的精髓全在第一段文辭: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wei) 知者,殆而已矣。為(wei) 善無近名,為(wei) 惡無近刑,緣督以為(wei) 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ang) 親(qin) ,可以盡年。

 

此段文辭首先強調生命之有限——“吾生也有涯”,而外在的世界與(yu) 知識卻是無限的——“而知也無涯”,如果將有限之生命投入對外在世界的奔逐之中,“匆匆往來,朋從(cong) 而思”(《易經·鹹卦》),將內(nei) 時空的生命能量耗費在對外時空的操作與(yu) 忙碌之中,結果必然是對生命的浪費與(yu) 損害,使生命走在《易經》所揭示的損道[②]之中。而世俗所追求和分辨的善與(yu) 惡也並非生命存在之本質,隻能帶來名之累與(yu) 刑之害,仍然遠離生命之本真。

 

《養(yang) 生主》在指明生命的外在世界與(yu) 外時空運動的損害之後,進而轉入全文的最核心理念,那就是最後一句“緣督以為(wei) 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ang) 親(qin) ,可以盡年”。“緣督以為(wei) 經”一句就是讓生命回到內(nei) 時空修煉的層麵,使精氣神統一在內(nei) 時空之中,煉精化氣,使元炁升騰,延後背督脈而起,上升入腦,實現《易經》所言的“精義(yi) 入神,以致用也”(《易經·係辭傳(chuan) 》),通於(yu) 道家內(nei) 丹修煉的“煉氣化神”。督脈乃一身之陽脈之主,如此督脈通則可帶動一身陽脈通。元炁延督脈上升入腦,再向下運行則可繼而打通任脈,任脈為(wei) 一身陰脈之主,可帶動一身陰脈貫通。如此任督二脈貫通則可帶動一身經脈係統全部打通,從(cong) 而祛病強身,養(yang) 生延年,故言“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ang) 親(qin) ,可以盡年”。

 

3.心齋的生命修煉方法

 

《莊子·人間世》中孔子與(yu) 顏回的對話揭示了“心齋”的生命修煉方法:

 

回問:“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yu) 耳,心止於(yu) 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虛者,心齋也”,揭示出“心齋”的核心就是一個(ge) “虛”字。外時空的有形存在是不可否認的,從(cong) 而此心齋之虛顯然不是說外時空虛而無物,而是指生命內(nei) 時空的生命存在本質,也就是生命內(nei) 時空的精氣神相統一的無形無質之存在狀態。此時隻是一氣流行,使生命渾然一體(ti) ,物我兩(liang) 忘,無形可劃,無狀可分,故言“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神守於(yu) 內(nei) ,達於(yu) 內(nei) 時空統一,外境不入於(yu) 內(nei) ,內(nei) 境自然虛而無物,故言“虛而待物”。

 

而如何達於(yu) 此“虛而待物”之生命境界呢?此段文辭給出的具體(ti) 方法就是“一誌”,即使心誌專(zhuan) 一。孟子曾言“夫誌,氣之帥也,體(ti) 之充也”,又言“誌一則動氣,氣一則動誌”。(《孟子·公孫醜(chou) 上》)心誌專(zhuan) 一則可煉精化氣,使精氣上行,入腦以養(yang) 元神,使精氣神統一而合道。如何使心誌專(zhuan) 一呢?《人間世》下文言“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即將心誌集中於(yu) 心中,而不是耗用於(yu) 外時空之中,“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即以心禦氣而使元氣充盈而上行。“聽止於(yu) 耳”即使外境不入於(yu) 內(nei) ,“心止於(yu) 符”即使心不外用而合於(yu) 道。

 

如此心齋之虛通於(yu) “鹹”卦的“澤山鹹,君子以虛受人”。而“鹹”卦是通過“鹹其脢”與(yu) “鹹其輔頰舌”具體(ti) 感知於(yu) 督脈與(yu) 精氣入腦之感覺而達於(yu) “以虛受人”,而心齋則是以“一誌”來達於(yu) 以虛以待物。

 

4.坐忘的生命修煉方法

 

《莊子·大宗師》亦以孔子和顏回的對話揭示了坐忘的生命修煉方法:

 

顏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謂也?”

 

曰:“回忘仁義(yi) 矣。”

 

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複見,曰:“回益矣。”

 

曰:“何謂也?”

 

曰:“回忘禮樂(le) 矣。”

 

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複見,曰“回益矣。”

 

曰:“何謂也?”

 

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

 

顏回曰:“墮肢體(ti) ,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yu) 大通,此謂坐忘。”

 

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cong) 而後也。”

 

顏回由先忘仁義(yi) 到後忘禮樂(le) ,孔子的回答都是“猶未也”,也就是生命修煉層次還不夠,因為(wei) 無論是忘仁義(yi) 還是忘禮樂(le) ,都還是在外時空中思維,還沒有達於(yu) 內(nei) 時空的生命本質,故孔子二次評論說“猶未也”。隻有當顏回說“回坐忘矣”時,孔子知顏回已經由外時空回到了內(nei) 時空,故蹴然而問曰:“何謂坐忘?”顏回所答之“墮肢體(ti) ,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yu) 大通”就是具體(ti) 達於(yu) 坐忘的方法。“墮肢體(ti) ”就是身不動,止住外時空之一切盲動,使生命回歸內(nei) 時空存在,與(yu) “艮”卦之“敦艮之吉,以厚終也”(《易經·艮卦》同一內(nei) 蘊。“黜聰明”就是停止內(nei) 時空一切思慮,使神守於(yu) 內(nei) 而使內(nei) 時空精氣神達於(yu) 統一。“離形去知”就是由內(nei) 時空統一而必然達至之生命存在狀態,忘掉一身形骸,去掉一切智識,物我兩(liang) 忘而與(yu) 道合一。此種“離形去知”的生命存在狀態恰是生命與(yu) 道合一的純粹自然狀態,故言“同於(yu) 大通,此謂坐忘”。

 

5.純素的生命修煉方法

 

《莊子·刻意》揭示了“純素”的生命修煉方法。《刻意篇》有對真人之描述,可作為(wei) 對生命修煉之道的另一種輔證:

 

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yu) 神為(wei) 一;一之精通,合於(yu) 天倫(lun) 。……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yu) 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kui) 其神也。能體(ti) 純素,謂之真人。

 

真人即得道之人,而真人之標誌是“能體(ti) 純素”。素即純粹無雜,也就是《尚書(shu) 》所言之“惟精惟一”,老子所言之“見素抱樸”,皆為(wei) 生命修煉之方法與(yu) 所達之境界之統一。純即“不虧(kui) 其神”,也就是養(yang) 神之道,而如何養(yang) 神呢?此段文辭給出的具體(ti) 方法就是“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yu) 神為(wei) 一,一之精通,合於(yu) 天倫(lun) ”。也就是養(yang) 神的方法就是“守神”,神守於(yu) 何處?顯然不能守之於(yu) 外,隻能守於(yu) 內(nei) 時空之中。“守而勿失”,勿失於(yu) 何處?既然要守於(yu) 內(nei) 時空,則自然要勿失於(yu) 外時空之奔逐。這樣神守於(yu) 內(nei) ,達於(yu) 內(nei) 時空統一,使生命內(nei) 時空達於(yu) 《易經》所言的“形而上者謂之道”,是為(wei) 得道。而生命修煉之道並非人為(wei) 的任意創製,而是天命之生命之道本來如此,故言“一之精通,合於(yu) 天倫(lun) ”。

 

三、由《易經》與(yu) 《莊子》的生命修煉原理看儒道會(hui) 通

 

由前文論述可知,無論是《易經》中的“鹹”、“艮”二卦的生命修煉原理,還是《莊子》中“逍遙遊”的生命修煉原理及“緣督”、“心齋”、“坐忘”、“純素”等生命修煉方法,都與(yu) 後世道家的內(nei) 丹生命修煉原理相通,從(cong) 而證明《易經》與(yu) 《莊子》都有本質為(wei) 一的生命修煉之道,正符合莊子所說的“道通為(wei) 一”的中國上古思想的內(nei) 在邏輯,而後世對《易經》與(yu) 《莊子》所內(nei) 含的生命修煉原理的誤讀也符合莊子所說的“道術將為(wei) 天下裂”(《莊子·天下》)的中國思想史的曆史發展邏輯。

 

《易經》是儒家“六經”之首,但在後世儒學發展史中,《易經》卻沒有在事實上發揮“群經之首”的作用,相反是朱熹所推崇的“四書(shu) ”在事實上成為(wei) “五經”之上的儒學核心。《易經》則被朱熹認定為(wei) 卜筮之書(shu) ,“易隻是為(wei) 卜筮而作”[③],並言“易非學者急務也,某平生也費了些精神理會(hui) 易與(yu) 詩,然得力則未若語、孟之多也。易與(yu) 詩中,所得似雞肋焉”。[④]朱熹之所以以《易經》為(wei) 卜筮之書(shu) ,以之為(wei) 雞肋,就是因為(wei) 其不知《易經》中所內(nei) 含之生命修煉原理,更無法以之安頓自己的身心性命及實現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擔當,從(cong) 而不得不發揮“四書(shu) ”之學而另創理學體(ti) 係,實已偏離孔子儒學原始生命宗旨,更遺失了孔子儒學的生命修煉之道。

 

《易經》與(yu) 《莊子》都是道家“三玄”之一,但《易經》作為(wei) 儒家經典何以在學理上又成為(wei) 了道家經典卻是一個(ge) 沒有清晰答案的問題。雖然魏伯陽援易入道,但並不是以易解易,更不是對易理的係統解讀,隻是以“坎”、“離”二卦的卦象來說明內(nei) 丹修煉的基本原理,從(cong) 而其所著之《周易參同契》與(yu) 《易經》並無本質聯係。

 

《莊子》作為(wei) “三玄”之一被認為(wei) 是道家正宗經典,雖然也有人認為(wei) 莊子是儒家顏淵一派的傳(chuan) 人[⑤],並有自己的論證,但這並不影響本文將要得出的儒道會(hui) 通的結論。從(cong) 《莊子·天下篇》可知,在莊子之時,並沒有儒、道、墨、法等百家之學的分派,所謂儒道之分隻是後世學術思想史的分裂所致。從(cong) 而可以推知,先秦時代的孔老之學都有本質為(wei) 一的生命修煉之道,隻是在後世的學術發展史中,在“道術為(wei) 天下裂”的學術進路上,孔子之學由於(yu) “儒分為(wei) 八”而使後世儒家學派完全失去了孔子的生命修煉之道。而老子之學則很好的保留了生命修煉的具體(ti) 方法,並在後世發展為(wei) 道家內(nei) 丹修煉的係統理論體(ti) 係。而莊子無論是正宗的道家人物還是儒家的傳(chuan) 人,其《莊子》一書(shu) 所載之生命修煉之道仍然是與(yu) 孔子於(yu) 《易經》中所載之生命修煉之道相一致的。而《易經》與(yu) 《莊子》所載之生命修煉之道與(yu) 後世道家的內(nei) 丹修煉之道相貫通,從(cong) 而可以證明儒學和道學、儒家和道家是本質為(wei) 一的,儒道本來會(hui) 通,隻是後世才產(chan) 生了分裂。從(cong) 而鞠曦先生的長白山書(shu) 院以“內(nei) 道外儒”立教,在學術理路上實現了儒道會(hui) 通,真正實現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正本清源。

 

注釋:

 

[①]內(nei) 時空是由鞠羲先生的“時空統一論”哲學體(ti) 係提出的哲學概念,內(nei) 時空思維與(yu) 操作是中國哲學所獨有的生命哲學維度,而西方哲學隻能在外時空思維與(yu) 操作,從(cong) 而遠離內(nei) 時空的生命本質,解決(jue) 不了生命問題,最終走向終結。

 

[②]長白山書(shu) 院山長鞠曦先生通過自己的易學研究揭示出《易經》哲學內(nei) 含著生命自在的“損益之道”,在《易經》的整個(ge) 文理章法之中內(nei) 含由益道三卦:“鹹-未濟-益”與(yu) 損道三卦:恒-既濟-損”來揭示的生命自在的損益之理。

 

[③]《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五,中華書(shu) 局1986年版,第2625頁。

 

[④]《朱子語類》卷第一百四,中華書(shu) 局1986年版,第2614頁。

 

[⑤]鍾泰先生認為(wei) 莊子是儒家顏淵一派,獨得孔子“性與(yu) 天道”之學的儒家傳(chuan) 人,具體(ti) 見鍾泰著《莊子發微》。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