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後現代與傳統(陳明)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0-03-21 08:00:00
標簽:
陳明

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1、現代、後現代都是基於(yu) 西方社會(hui) 所處狀況給出的社會(hui) 學、文化學描述和判定。不可否認,它的命題與(yu) 原則之中具有某種普適性,但整體(ti) 而言,其所欲解決(jue) 的問題,在中國並不是一一對應。羅素說中國似乎是一切規則的例外,就表現出這位智者對西方話語及其語境與(yu) 中國國情間存在某種距離的敏感。

2、從(cong) 這套話語的普適性著眼,它可以為(wei) 我們(men) 提供一個(ge) 參照係,啟發思維,增強處理問題的能力。但這既不意味它能代替我們(men) 的體(ti) 驗去發現形成學術上的課題,更不能將它視為(wei) 處理問題的對症下藥的處方。換言之,如果無視語境的不同,自蔽於(yu) “單線進化/西方中心”的所謂現代觀念,生吞活剝,削足適履,就會(hui) 誤讀誤診我們(men) 自身存在的問題。

3、後現代主義(yi) 者從(cong) 來就不把人文學科視為(wei) “純粹”的知識與(yu) 真理。哲學要成為(wei) 時代精神的精華,就必須抓住時代麵臨(lin) 的主要問題,並給出自己的回答。所以,我覺得問題意識應該是學者的基本素質與(yu) 要求。存實事求是之心,去嘩眾(zhong) 取寵之意,立足問題,在此基礎上搞些拿來主義(yi) ,如此,才能成為(wei) 各種話語的主人而不隻是其言說者。

4、80年代的知識界是有問題意識的(這是它令我們(men) 的回憶十分親(qin) 切的原因)。但無庸諱言,由於(yu) 當時過於(yu) 相信西方理論的有效性,我們(men) 的頭腦幾乎被淪為(wei) 各種主義(yi) 、思潮的跑馬場,因而表現出病急亂(luan) 投醫的浮躁。

今天,十年過去,我想重提“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yi) ”。這裏,“多”研究些問題,不是“隻”研究問題;“少”談些主義(yi) ,不是“不”談主義(yi) 。我的意思是,在行行色色的主義(yi) 顯得並不怎麽(me) 有效的情況下,不妨攝定心神,將那些作為(wei) 或新或舊的思維範型之支撐的各種主義(yi) 們(men) 加上括號,懸置起來。直麵問題,潛心於(yu) 對具體(ti) 問題的研究,在這樣的過程和結論的基礎上,形成提煉出新思維。要形成經濟學、社會(hui) 學的中國學派或製度創新,舍此別無它途。

5、後現代一語統攝後現代社會(hui) 、後現代性、後現代主義(yi) 與(yu) 後現代主義(yi) 者,四者間關(guan) 係複雜。作為(wei) 一種哲學,後現代主義(yi) 並不怎麽(me) “post”。作為(wei) 其重要原則的對指示性陳述(科學)與(yu) 命令性陳述(敘事)的異質區分,其根據就在新康德主義(yi) 對事實與(yu) 價(jia) 值的區分,而作為(wei) 其解構根據的“合法性”要求,則可視為(wei) 對文化事實均具價(jia) 值屬性之命題的深化,即進一步追問:究竟是什麽(me) 價(jia) 值?何種正義(yi) ?差異在於(yu) ,李凱爾特等筆下的人是“類”的抽象,而利奧塔等則是社會(hui) 中具體(ti) 的個(ge) 體(ti) 群體(ti) 或集團。當人們(men) 以社會(hui) 而不是自然作為(wei) 致思對象時,作為(wei) 指稱類之概念的“人”就瓦解了。由此又可知,後現代主義(yi) 對碎片化津津樂(le) 道完全是基於(yu) 當代利益群體(ti) 間事實上的分化。

從(cong) 學理上說,這種發展從(cong) 人類學、社會(hui) 學那裏獲得了方法論上的支持,——許多成果甚至直接表現為(wei) 人類學、社會(hui) 學的形式。

6、我不願將後現代主義(yi) 僅(jin) 僅(jin) 理解為(wei) 否定的哲學。解構,是對固有命題之合法性的質疑。解構整體(ti) 是由於(yu) 社會(hui) 本就不是如早期觀念中那樣的鐵板一塊。它導致的並非虛無,而是具體(ti) 的人與(yu) 人之間真實關(guan) 係的呈現,使人們(men) 拒斥無條件的作為(wei) 元話語的敘事知識。如果今天誰欲以人民的名義(yi) 宣示什麽(me) ,後現代主義(yi) 馬上會(hui) 提醒:人民?哪些人?

我們(men) 有理由對某些堂皇敘事保持警惕的原因是,它們(men) 常常被盜用為(wei) 使某些集團行為(wei) 合法化的根據。

7、但也不應一概反對元敘事或元話語。如果正義(yi) 不隻是一個(ge) 杜撰的詞匯,而科學知識又不能為(wei) 它提供基礎,那麽(me) ,我們(men) 有理由認定,由某些曆史敘事中確立的命題與(yu) 價(jia) 值是可以作為(wei) 一般尺度進入知識領域的。它的合法性在於(yu) 它具有最廣泛的有效性或有用性。當然,對於(yu) 這種作為(wei) 價(jia) 值之象征和根據的元話語的求證,以及對其範圍的限定需要十分的謹慎。

有論者曰,科學敘事的合法性建立在共享的術語上麵;曆史敘事的合法性建立在共享的經驗上麵。我想,所謂經驗共享應該是指該敘事中所蘊含的激情依然能讓你我感動,其所昭示的原則仍為(wei) 今天的訴求。

8、如果今天已有某種可以稱作後現代研究範式的東(dong) 西,我想,對思想史的研究來說,它能提供的啟發之一就是,不應將事件(尤其曆史的)文本化,而應將那些以符號形式呈現眼前的文本事件化,作為(wei) 真實存在的問題來研究,在同情的理解中把捉它的意義(yi) 。

9、進一步,對近代以來本質為(wei) 科學主義(yi) 的種種元敘事進行清理應該是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它的另外一個(ge) 重要課題就是尋認中國文化的元敘事,即追問中國文化中作為(wei) 合法化之根據或標準的元敘事究竟是什麽(me) ?儒家仁民愛物、言必稱三代,道家道法自然、主張小國寡民,這些曆史敘事的真實語境是什麽(me) ?這種敘事形式又有什麽(me) 獨特意義(yi) (相對於(yu) 西方的idea思辨)?在對現實社會(hui) 的結構有所判定,對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在精神譜係稍加清理後,我覺得,這種工作不能輕率地斥之為(wei) 時髦,而應視為(wei) 時代精神昭示的方向。

曆史是人文學科之本。作為(wei) 當下的曆史,生活,或者說對生活的介入,才是人文學科確立自己身份、確證自己價(jia) 值的有效途徑。

【作者授權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