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強:鄉(xiang) 賢文化的持燈者
作者: 嚴(yan) 紅楓 陳榮力 劉金平
來源:《光明日報》(2016年08月11日10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初九日乙醜(chou)
耶穌2016年8月11日
陳秋強與(yu) 經叔平(左)
陳秋強(右)與(yu) 謝晉(中)
陳秋強與(yu) 何振梁(左)(圖片均為(wei) 資料圖片)
編者按:
鄉(xiang) 賢文化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涵養(yang) 和培育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重要土壤。在社會(hui) 主義(yi) 新農(nong) 村的建設過程中,新鄉(xiang) 賢的出現是一個(ge) 必然的結果。
2016年2月12日,全國首個(ge) “鄉(xiang) 賢之家”揭幕儀(yi) 式在浙江省紹興(xing) 市上虞區舉(ju) 行。“一生看花相思老,瘦盡殘陽幾度飄”。著名鄉(xiang) 賢何振梁之子何陽曾深情地說:“千年不斷娘家路。在回娘家的路上,我們(men) 無比感謝家鄉(xiang) 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會(hui) 長陳秋強。”
從(cong) 2001年到現在,整整15年,就是這位被譽為(wei) “上虞鄉(xiang) 賢文化持燈者”的老者,幾乎將他全部的精力投在了上虞鄉(xiang) 賢文化的挖掘、搶救、複興(xing) 上。他上山下海,奔走在上虞的田野村落,讓一批瀕臨(lin) 湮滅的文化珍寶重獲新生;他遠赴北京、上海、廣州甚至港台等地,廣泛聯絡鄉(xiang) 賢凝聚鄉(xiang) 情,喚起無數鄉(xiang) 賢遊子返鄉(xiang) 造福;他嘔心瀝血研究整理鄉(xiang) 賢文獻資料,馬不停蹄赴機關(guan) 、下社區、進學校宣講鄉(xiang) 賢事跡、傳(chuan) 播鄉(xiang) 賢文化,推動成立了50餘(yu) 所鄉(xiang) 賢教育少兒(er) 分院。
“一瓣心香一瓣荷”
2001年1月,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在上虞成立,陳秋強被一致推舉(ju) 為(wei) 會(hui) 長。這是當時全國第一個(ge) 成立的鄉(xiang) 賢文化民間組織。
也許是為(wei) 鄉(xiang) 賢文化蘊含的價(jia) 值所打動,也許是為(wei) 陳秋強的執著所感動,虞籍鄉(xiang) 賢、著名導演謝晉欣然擔任了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的名譽會(hui) 長,並專(zhuan) 程赴上虞在成立大會(hui) 上作了激情四溢的講話。而對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的組織者和發起人陳秋強來說,謝導的講話更如吹散塊壘的春風。
陳秋強組織和發起成立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並非突發奇想,更非一時之念。
生於(yu) 1943年的陳秋強,出身書(shu) 香門第,曾擔任過十幾年的中學校長。改革開放後,陳秋強有過一段辦廠和經商的經曆,但祖傳(chuan) 的血脈、校長的體(ti) 悟、家庭的氛圍,讓文化成了他生命最重要的基因。
對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是鄉(xiang) 賢文化,陳秋強有一種天生的仰望和癡迷。如果說這種仰望和癡迷以前一直是隱性蟄伏著的話,那麽(me) 一件事讓它不可抑製地萌動了。
20世紀90年代初,陳秋強在深圳辦廠,與(yu) 其他人談起家鄉(xiang) 時,卻發現幾乎沒有人知道上虞這個(ge) 地方。
“上虞曆史悠久,人文璀璨,名賢碩儒更是彬彬濟濟,卻為(wei) 何籍籍無名?”陳秋強一方麵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鄉(xiang) 賢文化的冷落而擔憂,一方麵也對如何弘揚和複興(xing) 傳(chuan) 統文化、鄉(xiang) 賢文化有著自己的認知和思考。
回到上虞後,陳秋強有了與(yu) 上虞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是鄉(xiang) 賢文化更多認知和接觸的條件,他越來越意識到,那麽(me) 多寶貴、豐(feng) 富的文化資源正瀕臨(lin) 湮滅消失的危險,如果再不搶救挖掘,曆史文脈將會(hui) 不可避免地出現斷層。於(yu) 是,他辭掉總經理的職位,將業(ye) 餘(yu) 時間放在了對上虞鄉(xiang) 賢文化資料的研究與(yu) 考證上。
從(cong) 此,差不多每個(ge) 禮拜天和節假日,他都要跑村落、探故居、訪老人、找線索,足跡遍布上虞21個(ge) 鄉(xiang) 鎮。而據此寫(xie) 成的50多篇介紹上虞鄉(xiang) 賢名士的文章,在媒體(ti) 發表後,引起了社會(hui) 的極大關(guan) 注。
一天,一位叫杜韶榮的老人專(zhuan) 程來到陳秋強的辦公室,將自己收集珍藏了一輩子的上虞文史資料轉贈於(yu) 他。不久老人便過世了。
隔了一段時間,又有一位90多歲的春暉中學退休教師劉克蔚找到陳秋強,他莊重地拿出幾本整整齊齊的筆記本說:“這是我的珍藏,裏麵有關(guan) 於(yu) 上虞曆史文化的記錄。將它交給你保管,也是完成了我有生之年的一個(ge) 心願。”
麵對兩(liang) 位老人的重托,陳秋強的內(nei) 心久久不能平靜。“他們(men) 瀝盡數十年的心血,收集記錄這些資料,既不圖名,也不圖利,完全是出於(yu) 對家鄉(xiang) 曆史文化的摯愛。而將自己視作珍寶的東(dong) 西贈予我,既是對我的信任,更是對我的期望和囑托。”
那一段時間,將到退休年齡的陳秋強一直沒有睡好,始終在想著一個(ge) 問題:退休後成立一個(ge) 鄉(xiang) 賢文化組織,自己專(zhuan) 門從(cong) 事鄉(xiang) 賢文化的搶救、挖掘工作,對傳(chuan) 承、複興(xing) 鄉(xiang) 賢文化該是一件大好事。但是,陳秋強自然知道,一旦做出這個(ge) 決(jue) 定,自己退休後將再也過不上輕鬆、安逸的日子——搶救、挖掘鄉(xiang) 賢文化的艱難是其一;社會(hui) 上的種種不理解是其二。
然而,想到那兩(liang) 位老人,陳秋強釋然了:“年紀比我大的,已經沒有了這個(ge) 精力,年紀比我輕的,也沒有這份積累和認知。我即將退休,兼得二者優(you) 勢,搶救、挖掘上虞鄉(xiang) 賢文化,舍我其誰?”
出乎陳秋強意料的是,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甫一組建,便得到了許多人的響應,第一批會(hui) 員便達100多人。
“挖掘家鄉(xiang) 曆史,搶救文化遺產(chan) ,弘揚鄉(xiang) 賢精神,服務上虞發展。”這是陳秋強為(wei) 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定的工作宗旨,15年來,鄉(xiang) 賢文化研究的工作實踐和取得的成就證明,這一宗旨不但定位準確而且很接地氣,為(wei) 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日後打出一片天地,奠定了方向和保障。
“一泓秋水一泓波”
2011年的一個(ge) 冬日,上虞百官街道裏嚴(yan) 村的野貓山上,一位年近70的老人,一步一滑地在荊棘叢(cong) 生的山上行走,仔細尋找著一塊民間傳(chuan) 說中的先賢墓碑。突然他一個(ge) 趔趄,右腿韌帶被意外拉傷(shang) ,右腳撕裂般地疼痛,額頭冒出了細細的汗珠。老人強忍痛楚,又繼續在山上仔細找尋了一個(ge) 多小時,終於(yu) 在一個(ge) 冷僻的山坳裏找到清末民初上虞鄉(xiang) 賢李菊亭的墓碑。而這一次腳傷(shang) 折磨了他三個(ge) 多月。
15年間,陳秋強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牛,默默地耕耘在鄉(xiang) 賢文化這塊土壤中,尤其是搶救挖掘那些瀕危的鄉(xiang) 賢文化遺產(chan) ,更是嘔心瀝血。
一天,陳秋強偶然聽說上浦鎮象田村有一塊明代浙東(dong) 學派代表人物劉履的“先賢劉履墓碑”。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陳秋強如獲至寶,第二天一大早便趕到了象田村。
在現場,陳秋強發現墓碑被砌進民宅的圍牆做了牆基。正當他為(wei) 如何說服民宅主人而發愁時,卻欣喜地發現宅主正是他40多年未見麵的老同學。
雖是老同學,但聽說要推倒圍牆重砌,宅主也麵露難色。陳秋強與(yu) 老同學拉家常、話舊情,又詳細地介紹劉履的事跡,整整說了一個(ge) 上午,老同學終於(yu) 同意將圍牆推倒取出墓碑。陳秋強又馬上聯係劉履的後裔,青年企業(ye) 家劉榮傑讚助買(mai) 下此碑,使這塊上虞首次發現以“先賢”命名的古碑重見天日。
“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一個(ge) ,祝英台,才貌雙全”。上虞是梁祝傳(chuan) 說中祝英台的故裏,作為(wei) 梁祝傳(chuan) 說的非遺傳(chuan) 承人,搶救挖掘梁祝文化遺產(chan) ,一直是陳秋強關(guan) 注的重點。
2005年前後,不少地方出現了爭(zheng) 奪“梁祝故裏”的現象。陳秋強心裏十分焦慮,那段時間他一直在祝英台的故裏豐(feng) 惠鎮祝家莊及附近幾個(ge) 村裏轉悠。
“如何拿出有說服力的佐證?”這一問題始終盤桓在陳秋強的心頭。
一天他在與(yu) 一位祝家莊的老人交談時,得知祝家莊原有一座祝氏祖堂,因年久失修,外人很少知道。在老人的帶領下,陳秋強找到了坐落於(yu) 一片民宅中的祝氏祖堂。歪斜的老牆、半傾(qing) 的房梁、近乎隻剩一半瓦片的屋頂,祖堂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
陳秋強著急了,回來後他遊說幾個(ge) 企業(ye) 家,迅速籌集了一筆資金,按“修舊如舊”原則修複了祝氏祖堂,並將一直保存在曹娥廟內(nei) 的祖堂碑安放在祝氏祖堂內(nei) 。
不久,在陳秋強等人的建議下,上虞區委區政府啟動了向中國民間文藝界協會(hui) 申報上虞為(wei) “中國英台之鄉(xiang) ”的工作。
專(zhuan) 家來上虞考察時,對上虞保存著豐(feng) 厚的原生態英台文化十分讚賞,而“修舊如舊”的祝氏祖堂,也成為(wei) 上虞被命名為(wei) “中國英台之鄉(xiang) ”的一個(ge) 重要亮點。
15年來,類似這樣的搶救已經成為(wei) 陳秋強和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的一項日常工作。如宋代上虞著名孝子錢興(xing) 祖的“宋錢孝子墓”的發現,漢代鄉(xiang) 賢孟嚐的“還珠廟碑”的重新麵世等等,不勝枚舉(ju) 。陳秋強和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也被譽為(wei) “鄉(xiang) 土文化的110”。
陳秋強最不願意的是求人,特別是為(wei) 錢而求人。但為(wei) 了那些珍貴的遺產(chan) 能夠得到保護與(yu) 重生,他又不得不去求人。這種“不想開口”又“不得不開口”的煎熬,常常令他苦惱不已,有時甚至做夢都在尋求企業(ye) 家或社會(hui) 的幫助。
陳秋強患有痛風,發作起來甚至腳都不能落地。一次為(wei) 籌集一筆資金,他約好了去找一位企業(ye) 家麵談,不料第二天痛風發作,考慮到這位企業(ye) 家馬上要到外地出差,他打了封閉針,按時前往。那天回到家,才發現腳已經腫得不像樣了。
“常常會(hui) 有人問我,你這麽(me) 做,圖的是什麽(me) ?我說,因為(wei) 我在做我自己喜歡做又有意義(yi) 的事情,所以雖然辛苦卻也快樂(le) 。”陳秋強說。
“一池碧葉一池影”
2009年6月的一天,上虞湯浦鎮的一座山坳中,竹林搖曳、山花爛漫。一位年屆九十的老人,站在一座整修一新的墳墓前深深鞠躬行禮,兩(liang) 行淚水滾落老人清瘦的麵頰。
這位老人就是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著名虞籍鄉(xiang) 賢徐光憲。
祭祖儀(yi) 式完成後,徐光憲院士激動地拉著陳秋強的手說:“感謝你們(men) 為(wei) 我父母做的一切。”
而說起徐院士在離開家鄉(xiang) 幾十年後攜女兒(er) 、外甥女專(zhuan) 程回鄉(xiang) 祭祖,還有一段故事。
半年前,陳秋強在湯浦尋訪虞籍院士徐光憲的資料時,發現徐院士父母的墓地破敗不堪又沒墓碑,心裏很不是滋味。
回來後,陳秋強當即與(yu) 同為(wei) 湯浦人的星鵬集團公司董事長梁錫林取得聯係,希望由梁董事長出資,修複徐院士父母的墓地。梁錫林爽快地答應,在2009年清明節前進行了修繕。
陳秋強將修繕一新的墓地照片寄給了徐光憲,徐光憲萬(wan) 分激動,不顧年邁體(ti) 弱,帶著女兒(er) 、外甥女專(zhuan) 程回鄉(xiang) 祭祖。
回到北京後,徐光憲又特地給陳秋強發來了電子郵件:“在這樣風景優(you) 美的風水寶地,為(wei) 我父母修複這樣好的墓,還特別修了墓道,使我父母有了一個(ge) 永遠的安息之地。我和孩子們(men) 將永遠銘記這個(ge) 非同小可的恩德。如果我和孩子們(men) 能為(wei) 家鄉(xiang) 做些什麽(me) ,務請告知為(wei) 盼。”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在著名虞籍鄉(xiang) 賢、中國申奧功臣何振梁先生身上。
2005年,何振梁第二次到訪上虞,他這次來是為(wei) 了尋找父輩的故居。
陳秋強陪著何振梁到他的祖籍崧廈鎮仔細尋訪,麵對民間認定的一所舊房,何振梁隻是微微一笑,並沒說話。
陳秋強的心頭一沉,知道這所房屋並沒有得到何振梁的認可。
原來幾年前,出生在無錫的何振梁也曾來上虞尋找過祖墳。他隻聽父輩說過自己的祖籍是上虞崧廈,但沒有確鑿的證據,始終成為(wei) 何振梁尋根歸祖的一塊心病。
望著怏怏而歸的何振梁,陳秋強坐不住了。他四處打聽,處處留心,一天有人說上海圖書(shu) 館有一套《崧鎮何氏宗譜》,陳秋強心頭一亮。
2010年7月,何振梁及夫人借參加“紹興(xing) 建城2500年慶典”活動的機會(hui) ,再次回到家鄉(xiang) 。
那次,陳秋強陪同他倆(lia) 參觀名賢名人展廳,中途休息期間,陳秋強送上了《崧鎮何氏宗譜》的複印件,何老看了族譜後,欣喜萬(wan) 分地對夫人梁麗(li) 娟說:“譜裏確有我祖父和父親(qin) 的名字,我是真正的上虞人,是上虞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讓我找到了根。”
陳秋強的努力,讓這位生在無錫、長在上海、工作在北京、祖籍在上虞的申奧功臣倍感故鄉(xiang) 的溫暖,並多次偕夫人前往上虞。
2015年8月,在新修的《崧鎮何氏宗譜》圓譜典禮上,何振梁的兒(er) 子何陽專(zhuan) 程從(cong) 北京趕赴故鄉(xiang) 參加活動,並特地為(wei) 上虞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題詞:“千年不斷娘家路,故鄉(xiang) 永遠在我心。”
陳秋強說:“全國各地的虞籍鄉(xiang) 賢有很多,他們(men) 都是我們(men) 的寶貴財富,是上虞的驕傲。如果說瀕危的鄉(xiang) 賢文化資源需要搶救的話,那麽(me) 我們(men) 通過聯絡聯誼,讓在外的虞籍鄉(xiang) 賢以及他們(men) 後代或認宗歸祖、或返鄉(xiang) 續情,這也是一種功德無量的搶救。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的責任就是要讓每個(ge) 上虞人都記住鄉(xiang) 賢,讓每個(ge) 上虞鄉(xiang) 賢都記住自己的根是在上虞。”
在陳秋強的組織下,15年來,上虞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已開展了30餘(yu) 次“走近虞籍鄉(xiang) 賢”采訪活動,赴台灣、香港、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地拜訪了500餘(yu) 位虞籍鄉(xiang) 賢,與(yu) 1800餘(yu) 位鄉(xiang) 賢保持長期聯係,開辟“上虞名賢名人展廳”、創辦《上虞鄉(xiang) 賢報》、編印“虞籍名士通訊錄”,收錄虞籍成功人士2600餘(yu) 名。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已名副其實地成為(wei) 鄉(xiang) 賢聯係家鄉(xiang) 、凝聚鄉(xiang) 情的平台和紐帶。
“希望鄉(xiang) 賢們(men) 多回上虞走走看看,多到‘鄉(xiang) 賢之家’坐坐聊聊,多為(wei) 家鄉(xiang) 發展牽線搭橋、出謀劃策,多回家鄉(xiang) 投資興(xing) 業(ye) 、捐資助善,讓家鄉(xiang) 發展得更快更好。”區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長鄭建慶如是說。
“一路風光一路歌”
回顧曆史能夠發現:曆代鄉(xiang) 賢,代替或配合官府處理大量社會(hui) “公共管理”事務,包括架橋修路、挖渠築壩、搶險救災、尊師重教、純化風俗、定分止爭(zheng) 、穩定秩序等。然而,由於(yu) 各種原因,鄉(xiang) 賢文化自明清以來,開始由盛轉衰,近於(yu) 凋敝;鄉(xiang) 賢群體(ti) 發揮作用的空間也愈加逼仄,近乎消弭。
無論是傳(chuan) 統的鄉(xiang) 賢,還是新鄉(xiang) 賢,都是鄉(xiang) 村先進文化的代表,時代倡導鄉(xiang) 賢文化,就是需要積極尋找那些代表著鄉(xiang) 賢文化的新鄉(xiang) 賢,讓他們(men) 帶領和指引著鄉(xiang) 賢文化不斷走向新的高度。
在陳秋強的帶領下,上虞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名聲漸起,但他心裏十分明白:文化作為(wei) 軟實力,隻有服務於(yu) 經濟建設,服務於(yu) 社會(hui) 發展,才能產(chan) 生固有的影響,發揮軟實力的作用。
於(yu) 是,依托鄉(xiang) 賢文化服務上虞經濟建設,服務上虞社會(hui) 發展,成為(wei) 陳秋強和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工作的重頭戲。
2003年,上虞母親(qin) 河曹娥江十八裏景觀帶建設在即,時任上虞市長的徐文光點名陳秋強和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負責十八裏景觀帶文化策劃。
對這一任務,陳秋強看得很重。
那段時間為(wei) 了創意策劃十八裏景觀帶中以鄉(xiang) 賢文化為(wei) 題材的三組大型雕塑——“舜會(hui) 百官”“東(dong) 山雅聚”“春暉集賢”,陳秋強夜以繼日地找資料、寫(xie) 文案,開智囊會(hui) 、跑雕塑院,頭發明顯白了許多。
景觀帶建成後,這三組雕塑奪得了全國城市雕塑優(you) 秀獎,十八裏景觀帶亦躋身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如今走進上虞,無論在文化景點、旅遊景區、道路景觀,還是鄉(xiang) 村文化設施乃至一些農(nong) 副產(chan) 品中,到處可以看到陳秋強和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花的心血、參與(yu) 的足跡、留下的印記。
大舜廟的重建、祝府景區的興(xing) 建、大龍山的開發是如此,“中國孝德文化之鄉(xiang) ”的申報、中華孝德文化園的建設、七路一門的靚化工程是如此,“四季仙果”品牌的打造、“覺農(nong) 仙毫”“白馬湖醉魚幹”等農(nong) 副產(chan) 品的策劃同樣如此。
2008年上虞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被浙江省委宣傳(chuan) 部命名為(wei) 浙江省首批“文化建設示範點”,是僅(jin) 有的一個(ge) 民間組織。
陳秋強說:“如果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也算一張名片的話,文化+服務才能成為(wei) 金名片。”
一組數字或許能為(wei) 這張“金名片”提供更好的佐證。
15年來,上虞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共主辦或承辦“紀念鄉(xiang) 賢杜亞(ya) 泉誕辰140周年暨學術成就研討會(hui) ”“鄉(xiang) 賢章學誠逝世200周年紀念大會(hui) ”“國學大師馬一浮誕辰120周年紀念會(hui) ”“東(dong) 山文化國際研討會(hui) ”等鄉(xiang) 賢文化活動30餘(yu) 次。撰寫(xie) 出版《上虞鄉(xiang) 賢文化》《謝安家世》《舜水長流》《上虞文史資料選粹》《上虞孝德文化》等鄉(xiang) 賢文化資料、研究書(shu) 籍30餘(yu) 本。在全區中小學成立了57所少兒(er) 分會(hui) ,還在近年成立10個(ge) 上虞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鄉(xiang) 鎮分會(hui) 。繼“2014鄉(xiang) 村治理現代化高峰論壇”在上虞召開後,目前上虞全區有各類鄉(xiang) 賢參事會(hui) 93個(ge) 、鄉(xiang) 賢會(hui) 員達1841名。
近年來,上虞全區由鄉(xiang) 賢出資的公益基金達到180餘(yu) 個(ge) ,涉及文化、教育、養(yang) 老等領域,本金總額達18億(yi) 元。截至2015年9月,上虞“虞商回歸”工程共引進各類回歸項目145個(ge) ,到位資金116.6億(yi) 元。
“在傳(chuan) 承、弘揚和複興(xing) 鄉(xiang) 賢文化中,我隻是一個(ge) 持燈者,能照亮的或許隻是一段路程。如何才能夠重現鄉(xiang) 賢文化,重新捕捉到鄉(xiang) 賢文化的真諦,這才是我們(men) 需要關(guan) 注的核心內(nei) 容。好在現在加入鄉(xiang) 賢研究會(hui) 的人越來越多,政府和社會(hui) 對鄉(xiang) 賢文化的重視和支持更是力度空前。有無數持燈者源源不斷的接力,鄉(xiang) 賢文化定能長久庚續,星火燎原。”
說這話時,已73歲的陳秋強,飽經風霜的臉上一片欣慰。
(《光明日報》記者 嚴(yan) 紅楓 通訊員 陳榮力 劉金平)
責任編輯:葛燦
【上一篇】【朱傑人】深刻而雋永的《朱子家訓》
【下一篇】 【冷長安】贛西北行記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