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易學所構設的宇宙易場
作者:王新春
來源:《社會(hui) 科學戰線》2016年第2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初十日丙寅
耶穌2016年8月12日
作者簡介:王新春,山東(dong) 大學 哲學與(yu) 社會(hui) 發展學院,山東(dong) 濟南 250100 王新春,山東(dong) 大學哲學與(yu) 社會(hui) 發展學院、易學與(yu) 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易學與(yu) 宋明理學。
內(nei) 容提要:漢末易學家荀爽,在經學的氛圍中,基於(yu) 《易傳(chuan) 》所開示的易學視閾,本於(yu) 《說卦傳(chuan) 》所詮顯的八卦方位圖式及漢代卦氣易學語境下的八卦卦氣說,構設了宇宙八卦卦氣易場。指出天下就處在該易場之中,天道得以具體(ti) 展現的陰陽二氣之消息與(yu) 萬(wan) 物的生化,就發生在該易場內(nei) 。揭示八卦卦氣易場,指明發生於(yu) 該易場的陰陽消息、萬(wan) 物生化的大化流行過程,目的在於(yu) 人能據之明確生活世界之所然與(yu) 所以然,進而確立三才之一的人的宇宙角色定位和麵對天下的角色應然承當。
關(guan) 鍵詞:荀爽易學/八卦卦氣易場/陰陽消息/萬(wan) 物生化/角色定位與(yu) 承當
標題注釋: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項目(14BZX053)。
在卜筮的語境下,《周易》古經六十四卦的符號係列符示潛含了人與(yu) 其所置身其中的生活世界相關(guan) 因素間的密切關(guan) 聯及彼此間的感通。經過《易傳(chuan) 》的創造性詮釋轉化,上述符號係列成為(wei) 複雜多樣、流轉無窮的天地人三才並立共在、互動感通、衝(chong) 撞消長格局與(yu) 態勢的涵攝符示者,以三才之道為(wei) 核心的易學專(zhuan) 門之學的學術品格得以開顯,以人之恒常在場為(wei) 突出標誌的三才的並立共在,成為(wei) 這個(ge) 專(zhuan) 門之學的基本語境,三才格局下的宇宙,呈現為(wei) 流轉日新、生生不息的宏廓易場,人即置身於(yu) 這個(ge) 易場之中,並以之為(wei) 其整個(ge) 生活的世界。漢末荀爽在經學的大語境下重構了這一易場。
一、天下處在八卦卦氣易場之中
眾(zhong) 所周知,自漢武帝接納大儒董仲舒經學導政治世理念開始,時代得以遙接三代乃至其前的久遠曆史大傳(chuan) 統,經學漸次擁有了壓倒性話語權,發揮起觸處可及的現實影響力。借此機緣,經典與(yu) 現實得以接通,體(ti) 與(yu) 用一體(ti) 兩(liang) 麵全方位煥發著旺盛生命力、彰顯著鮮明時代氣息的經學,出現在世人麵前。經典借此驗證成就實現了其為(wei) 經典,並進而令自身獲得了厚重的時代新底蘊。涵納天地人物,通貫往古來今,突顯整體(ti) 天下意識,直麵整個(ge) 生活世界,本天道成人事,彰教化致盛世,開啟王道沛然暢行而令天下歸往的永續有序和諧的通泰之局之勢,成為(wei) 該時代經學的鮮明旨歸。這才有了《漢書(shu) ·儒林傳(chuan) 》的論斷:“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lun) ,致至治之成法也。”①
整體(ti) 而言,經學體(ti) 用兼賅的高度哲學性天人之學品格於(yu) 焉確立。這一品格,當是經學之一的易學天人之學品格在整個(ge) 經學領域延伸拓展促動點化升華的結果。《易》與(yu) 易學最終躍升經典與(yu) 經學之首的顯赫地位。
荀爽(128-190),字慈明,一名謂,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子十一世孫荀淑八子中的第六子。士人品提下,八子有“八龍”之譽,而他聲譽第一,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②之評。出身經學世家,身為(wei) 明分隆禮的荀子的十二世孫,荀爽有著厚重的經學素養(yang) 與(yu) 直麵現實的深沉經學、易學天人之學視域。基於(yu) 時代經學的語境,他將經典、曆史與(yu) 現實有機結合會(hui) 通,重新詮釋了《易》,指出天下就處在一個(ge) 宏大開放的八卦卦氣易場之中。
針對萬(wan) 物的生化,《易傳(chuan) 》中的《說卦傳(chuan) 》稱:“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炬之,艮以止之,兌(dui) 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之”謂萬(wan) 物。震雷,巽風,坎雨,離日,艮山,兌(dui) 澤,乾天,坤地。此言萬(wan) 物的生化,皆受到八卦所涵攝符示的雷風等八種宇宙力量的作用。就此,荀氏作出了如下注解:
“雷以動之”注雲(yun) :“謂建卯之月,震卦用事,天地和合,萬(wan) 物萌動也。”
“風以散之”注雲(yun) :“謂建巳之月,萬(wan) 物上達,布散田野。”
“雨以潤之”注雲(yun) :“謂建子之月,含育萌芽也。”
“日以烜之”注雲(yun) :“謂建午之月,太陽欲長者也。”
“艮以止之”注雲(yun) :“謂建醜(chou) 之月,消息畢止也。”
“兌(dui) 以說之”注雲(yun) :“謂建酉之月,萬(wan) 物成熟也。”
“乾以君之”注雲(yun) :“謂建亥之月,乾坤合居,君臣位得也。”③
而於(yu) “坤以藏之”荀注不傳(chuan) ,與(yu) 之觀點相近乃至一致的《九家易》則雲(yun) :
謂建申之月,坤在乾下,包藏萬(wan) 物也。④
上述注解,是對天下、對人及萬(wan) 物所處八卦卦氣易場的簡約詮說。
言“建卯之月,震卦用事”,則“建巳之月,巽卦用事”,“建子之月,坎卦用事”,“建午之月,離卦用事”,“建醜(chou) 之月,艮卦用事”,“建酉之月,兌(dui) 卦用事”,“建亥之月,乾卦用事”,“建申之月,坤卦用事”在其中矣。於(yu) 是,震卯正東(dong) 而正春,巽巳東(dong) 南而孟夏,離午正南而正夏,坤申西南而孟秋,兌(dui) 酉正西而正秋,乾亥西北而孟冬,坎子正北而正冬,艮醜(chou) 東(dong) 北而季冬,一幅以地支涵納時空,以八卦符示的宇宙力量顯用於(yu) 相應地支所示時空之域的八卦卦氣易場圖式,躍然呈現。
荀爽之見,基於(yu) 《易傳(chuan) 》所開示的易學視域,本於(yu) 《說卦傳(chuan) 》所詮顯的八卦方位圖式及漢代卦氣易學語境下的八卦卦氣說。
作為(wei) 易學史上首部對《周易》古經做出係統詮釋闡發的著作,《易傳(chuan) 》對於(yu) 《易》之為(wei) 《易》與(yu) 易學之為(wei) 易學具有清晰明確的問題意識自覺,指出自包犧(伏羲)以來,聖人創作了《易》。該經典著眼天地造化所成生生日新的大千世界與(yu) 以此匯成的大化洪流,基於(yu) 人的生命意識自覺,本著對宇宙大化之妙、萬(wan) 物性命之奧的契會(hui) ,從(cong) 敬畏造化之本的天地出發,歸於(yu) 對生命存在內(nei) 在價(jia) 值的肯定、對其價(jia) 值應然的守望和對此應然實現的執著推進。於(yu) 是有了三才之道的學說構想:“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yu) 陽;立地之道,曰柔與(yu) 剛;立人之道,曰仁與(yu) 義(yi) 。兼三才而兩(liang) 之,故《易》六畫而成卦。”(《說卦傳(chuan) 》)萬(wan) 物之中,對於(yu) 大化之妙、性命之奧及宇宙人生價(jia) 值應然有著生命層麵的真切自覺的,非人莫屬。於(yu) 是,天地之外,人的地位豁顯,成為(wei) 可與(yu) 天地並立而決(jue) 定宇宙人生未來的三種核心力量之一,遂有了所謂“三才”與(yu) 三才並立共在的格局。挺立人之為(wei) 人的生命主體(ti) 性,明確人之作為(wei) 三才之一的宇宙角色定位,有效引動三才良性互動的格局,以推進宇宙人生美好願景的實現,成為(wei) 《易》的終極關(guan) 切。三才各有表征並實現自身的道。天道展現於(yu) 陰陽,地道展現於(yu) 剛柔,而接通天地、接續天地陰陽剛柔的生化之道,落實於(yu) 性命之域的人道,則展現於(yu) 仁義(yi) 。三才互動過程中,三才之道有了正反各種不同的落實情形,於(yu) 是就出現了動態流轉著的複雜多樣的三才格局與(yu) 態勢及基於(yu) 此的生活世界場景。作《易》聖人就以八卦、六十四卦的符號係列涵攝符示這一切,又以卦爻辭的文字係列詮釋這一切的底蘊之所在,於(yu) 是有了符號與(yu) 文字互詮對顯的《易》。借易眼觀天人,從(cong) 《易》的視域出發觀照審視體(ti) 認發生在生活世界中的一切,那麽(me) 人們(men) 不難發現,整個(ge) 生活世界以持續進行時態所展示的,就是一部以三才動態互動流轉格局、態勢與(yu) 曆程下的一切為(wei) 活生生符號文字的本然之《易》。《易》之為(wei) 書(shu) 所揭示的一切,恰恰正是生活世界所業(ye) 已發生、正在發生與(yu) 即將發生的一切,前者是文本形式的《易》,後者則是生動鮮活的現實感性形態的易。“易”不再僅(jin) 僅(jin) 是那部書(shu) ,更是貫穿昭示著陰陽之道、性命之理、三才之道的生動鮮活的現實。現實生活的世界,就是一個(ge) 持續發生實現著的易的場域。這才是人們(men) 應當借聖人之《易》切入解讀理會(hui) 的一部無限宏大、無限開放、無盡綿延的活生生的《易》書(shu) 。故而可言:“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係辭上傳(chuan)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係辭上傳(chuan) 》)自從(cong) 天地確立其上下之位,大化流行的過程就次第展開,人與(yu) 萬(wan) 物就生化於(yu) 其中,天而乾、地而坤、雷而震、風而巽、日而離、月而坎、通而泰、塞而否等的鮮活八卦與(yu) 六十四卦次第登場,活生生的生活世界易的語境與(yu) 場域漸次確立,一部活生生的大大《易》書(shu) 接續生成,呈現其一頁又一頁的豐(feng) 富內(nei) 容。
《說卦傳(chuan) 》進而具體(ti) 展示了一幅由八卦所涵攝符示的時空合一的動態流轉型立體(ti) 宇宙圖式。這一圖式曉諭人們(men) ,整個(ge) 生活的世界,就處在一個(ge) 八卦易場之中:
萬(wan) 物出乎震;震,東(dong) 方也。齊乎巽;巽,東(dong) 南也。齊也者,言萬(wan) 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wan) 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麵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wan) 物皆致養(yang) 焉,故曰:“致役乎坤。”兌(dui) ,正秋也,萬(wan) 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dui) 。”“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wan) 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dong) 北之卦也,萬(wan) 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八卦涵攝符示八種宇宙力量。這些力量顯用於(yu) 特定的時空之位,貫通一體(ti) ,決(jue) 定著萬(wan) 物終而複始的生化。具言之,涵攝符示著相應力量的震(),位在正東(dong) 而顯用於(yu) 正春,萬(wan) 物生機開始勃發,處處春意盎然;巽(
),位在東(dong) 南而顯用於(yu) 春夏之交;離(
),位在正南而顯用於(yu) 正夏;坤(
),位在西南而顯用於(yu) 夏秋之交;兌(dui) (
),位在正西而顯用於(yu) 正秋;乾(
),位在西北而顯用於(yu) 秋冬之交;坎(
),位在正北而顯用於(yu) 正冬;艮(
),位在東(dong) 北而顯用於(yu) 冬春之交,這是萬(wan) 物上一輪生命曆程的終點和新一輪生命曆程的始點。伴隨著時空的流轉,八種力量交替顯用,引發萬(wan) 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形式下的生生日新之化,動態流轉而通貫一體(ti) 的八卦易場由此形成而開顯。
天地創化了這一易場,萬(wan) 物置身於(yu) 這一易場,與(yu) 天地並立為(wei) 三才的人置身於(yu) 這一易場。深切體(ti) 認該易場,遂成為(wei) 人正定自己生存場域、優(you) 化生活世界的根據。從(cong) 此,易學語境下,立足該易場,植根陰陽之道、性命之理,通貫天地人物,會(hui) 通天文人文,涵攝大化的已然與(yu) 將然,中華確立起穿越時空、底蘊厚重、格調典範的獨特生態觀、生態布局構想,並在此基礎上實施了具體(ti) 的生態布局實踐。亦正因此,其後的中華生態觀、生態布局構想與(yu) 具體(ti) 得以落實的生態布局,每每涵蓋著立足八卦易場的厚重易學底蘊。不僅(jin) 如此,人的鮮活感性生命本身,也構成一個(ge) 有機一體(ti) 、生化日新的八卦易場:“乾為(wei) 首,坤為(wei) 腹,震為(wei) 足,巽為(wei) 股,坎為(wei) 耳,離為(wei) 目,艮為(wei) 手,兌(dui) 為(wei) 口。”(《說卦傳(chuan) 》)兩(liang) 個(ge) 易場一大一小,相互涵攝,可彼此接通、感通乃至通而為(wei) 一。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係辭上傳(chuan) 》)《易傳(chuan) 》將生生日新之化的所以然歸結為(wei) 陰陽之道與(yu) 性命之理,並將二者打通,這也成了《易》的精髓之所在。漢代易學從(cong) 二者中的前者切入,將《易》凸顯為(wei) 一種陰陽之《易》。這與(yu) 北宋中葉之後的易學從(cong) 二者中的後者切入,將《易》凸顯為(wei) 一種性命之《易》,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此陰陽之《易》的視域下,上述八卦易場,顯示為(wei) 八卦卦氣易場。
天道超越在上,終極規約著人道人事,這是漢代經學的基本信條。經學認為(wei) ,作為(wei) 人道以立人事以成根據的天道,彰顯於(yu) 氣化之域,落實於(yu) 氣化流行的過程中。氣分而為(wei) 陰陽,陰陽交感消長而成木火土金水之氣,引發春夏秋冬四時,促成萬(wan) 物的生長收藏,賦予萬(wan) 物陰陽之氣與(yu) 五行剛柔之質,這是經學天道觀宇宙發生、構成論與(yu) 天人一體(ti) 同構的天人合一說的基本內(nei) 容。在此基礎上,宣帝以降,學者從(cong) 陰陽之道切入,據陰陽消息、物候節氣時序更迭、萬(wan) 事萬(wan) 物生化以言《易》,卦氣易學的語境確立。這一易學語境,凸顯了一個(ge) “氣”字,此字指涉氣化流行、陰陽消息之氣,指涉作為(wei) 氣化消長五種展現形式的五行之氣以及由此所引發的時令物候節氣。在此語境下,《易》之八卦、六十四卦,以卦而示此“氣”字之底蘊,成了陰陽之道支撐籠罩下的陰陽二氣消息、物候節氣時序更迭、萬(wan) 事萬(wan) 物生化的涵攝符示者;而上述八卦易場,落實為(wei) 一八卦卦氣易場。傳(chuan) 世文獻中,較早稱述這一易場的,要數宣帝時擔任丞相職務的魏相:
天地變化,必繇陰陽,陰陽之分,以日為(wei) 紀。日冬夏至,則八風之序立,萬(wan) 物之性成,各有常職,不得相幹。東(dong) 方之神太昊,乘震執規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離執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兌(dui) 執矩司秋;北方之神顓頊,乘坎執權司冬;中央之神黃帝,乘坤艮執繩司下土。茲(zi) 五帝所司,各有時也。東(dong) 方之卦不可以治西方,南方之卦不可以治北方。春興(xing) 兌(dui) 治則饑,秋興(xing) 震治則華,冬興(xing) 離治則泄,夏興(xing) 坎治則雹。⑤
其後的《易緯乾鑿度》,進一步詮顯了這一八卦卦氣易場:
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於(yu) 東(dong) 方,位在二月;巽散之於(yu) 東(dong) 南,位在四月;離長之於(yu) 南方,位在五月;坤養(yang) 之於(yu) 西南方,位在六月;兌(dui) 收之於(yu) 西方,位在八月;乾剝之於(yu) 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於(yu) 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終始之於(yu) 東(dong) 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陰陽之體(ti) 定,神明之德通,而萬(wan) 物各以其類成矣……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備歲焉。故艮漸正月,巽漸三月,坤漸七月,乾漸九月。⑥
夏曆建寅,孟春正月寅,仲春二月卯,季春三月辰;孟夏四月巳,仲夏五月午,季夏六月未;孟秋七月申,仲秋八月酉,季秋九月戌;孟冬十月亥,仲冬十一月子,季冬十二月醜(chou) 。《說卦傳(chuan) 》所言春夏秋冬之正與(yu) 春夏秋冬之交得到具體(ti) 落實:正春、正夏、正秋、正冬之謂正,係因四時之象至正最顯,它們(men) 分別在四仲的卯、午、酉、子之月;春夏之交,即辰巳之月;夏秋之交,即未申之月;秋冬之交,即戌亥之月;冬春之交,即醜(chou) 寅之月。卯、午、酉、子,於(yu) 時為(wei) 春、夏、秋、冬之正,於(yu) 位為(wei) 東(dong) 、南、西、北之正;辰巳、未申、戌亥、醜(chou) 寅,於(yu) 時為(wei) 春夏、夏秋、秋冬、冬春之交,於(yu) 位為(wei) 東(dong) 南、西南、西北、東(dong) 北之維。維即隅,角落之謂。震、離、兌(dui) 、坎遂定位為(wei) 四正卦,巽、坤、乾、艮則定位為(wei) 四維卦。均而言之,四正卦與(yu) 四維卦於(yu) 一歲各顯用四十五日,實則四正卦集中顯用於(yu) 四仲之月,四維卦顯用於(yu) 四時交替的兩(liang) 季、孟之月。於(yu) 是涵攝符示著相應力量的震(),位在正東(dong) 而顯用於(yu) 正春卯月;巽(),位在東(dong) 南而顯用於(yu) 春夏之交辰巳之月;離(),位在正南而顯用於(yu) 正夏午月;坤(),位在西南而顯用於(yu) 夏秋之交未申之月;兌(dui) (),位在正西而顯用於(yu) 正秋酉月;乾(),位在西北而顯用於(yu) 秋冬之交戌亥之月;坎(),位在正北而顯用於(yu) 正冬子月;艮(),位在東(dong) 北而顯用於(yu) 冬春之交醜(chou) 寅之月。四正四維之卦涵攝符示的主體(ti) 力量,為(wei) 流轉中的持續發生著能量大小與(yu) 隱顯轉化的陰陽五行之氣,正是它們(men) 引發了物候節氣四時的更替。正常情勢下,陰陽五行之氣流轉到八卦所值時位的狀態,即為(wei) 八卦卦氣震氣、巽氣、離氣、坤氣、兌(dui) 氣、乾氣、坎氣、艮氣基本意涵之所在。年複一年的陰陽五行之氣的大化流轉,最終牢固確立起八卦卦氣易場。該易場成為(wei) 先在的萬(wan) 物生化之場與(yu) 人的生存生活之場。作為(wei) 有著有機生命八卦小易場的三才之一的人,在確立其生活場域,進行生態布局與(yu) 生活世界優(you) 化時,契應該易場,成為(wei) 其應然選擇。於(yu) 是《易緯乾鑿度》進一步開示了“立乾坤巽艮四門”、“立坎離震兌(dui) 四正”之說:“乾為(wei) 天門”,“坤為(wei) 人門”,“巽為(wei) 風門,亦為(wei) 地戶”,“艮為(wei) 鬼冥門”;“月,坎也,水魄”,“日,離也,火宮”,“雷木,震。日月出入門,日出震,月入震”,“澤金水,兌(dui) 。日月往來門,月出澤,日入於(yu) 澤”。⑦此說進一步豐(feng) 富了八卦卦氣易場的內(nei) 涵,有力充實了易學語境下的中華生態觀、生態布局理念。
正是在以上相關(guan) 識見的基礎上,荀爽對《說卦傳(chuan) 》“雷以動之”雲(yun) 雲(yun) 作出了前述注解。不難看出,荀爽顯然基於(yu) 《易傳(chuan) 》以來的學術資源,立足漢代卦氣易學的語境,將此所及八卦解讀為(wei) 構成八卦卦氣易場,將八卦所涵攝符示的對萬(wan) 物生化施以不同具體(ti) 作用的八種宇宙力量,解讀為(wei) 顯用於(yu) 這個(ge) 有機易場之中。卯月正春,震氣顯用,陽氣上達,春雷聲聲,天地陰陽交感,萬(wan) 物蘇醒萌動,大地生機一片,宇宙的生生之意開始大顯;巳月孟夏,巽氣顯用,和風吹拂,萬(wan) 物昌茂,遍滿田野,隨風起伏;午月正夏,離氣顯用,日為(wei) 陽精,曬烤萬(wan) 物,各得盛長,通體(ti) 舒展;申月孟秋,坤氣顯用,陰氣息顯,否局形成,生機閉結,坤下乾上,地下天上,地藏萬(wan) 物;酉月正秋,兌(dui) 氣顯用,澤潤物壯,萬(wan) 物成熟,無不欣悅;亥月孟冬,乾氣顯用,陰氣大盛,盛顯坤陰,與(yu) 乾合居,乾君坤臣,乾君居位,坤臣俯就;子月正冬,坎氣顯用,雨滋萬(wan) 物,觸動生機,轉枯孕榮;醜(chou) 月季冬,艮氣顯用,終止一歲陰陽消息的過程,令萬(wan) 物有所止,當然也昭示著下一輪陰陽消息過程的開始。
四維之卦,顯用隻言其一,不言者實在其中:言巽氣顯用於(yu) 巳月孟夏,顯用辰月季春在其中;言坤氣顯用於(yu) 申月孟秋,顯用未月季夏在其中;言乾氣顯用亥月孟冬,顯用戌月季秋在其中;言艮氣顯用於(yu) 醜(chou) 月季冬,顯用寅月孟春在其中。這才完整呈現四維之卦顯用於(yu) 四時之交的具體(ti) 情形。
至於(yu) 乾氣顯用時“乾坤合居,君臣位得”,坤氣顯用時“坤在乾下,包藏萬(wan) 物”,則將是發生在八卦卦氣易場中的陰陽消息所涉及的內(nei) 容。
二、易場中的陰陽消息與(yu) 萬(wan) 物生化
在卦氣易學的大語境下,依荀爽之見,陰陽二氣就消息於(yu) 八卦卦氣易場之中,萬(wan) 物就基於(yu) 此陰陽之消息而生化於(yu) 這一易場。
針對《係辭上傳(chuan) 》“往來不窮謂之通”,荀注雲(yun) :
謂一冬一夏,陰陽相變易也。十二消息,陰陽往來無窮已,故通也。⑧
這是對發生在八卦卦氣易場中的往複循環的陰陽二氣之消息的高度概括。
卦氣說,具體(ti) 而言,有八卦卦氣說與(yu) 六十四卦卦氣說兩(liang) 種基本類型。在以卦涵攝符示陰陽五行之氣的流轉、物候節氣時序的更替、萬(wan) 事萬(wan) 物的生化方麵,它們(men) 是相通乃至相同的;在卦所涵攝符示的氣方麵,則有差異。八卦卦氣說即如前述。六十四卦卦氣說,據傳(chuan) 世文獻記載,則由宣帝年間東(dong) 海蘭(lan) 陵人孟喜“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shu) ”後顯發。⑨在此卦氣說中,十二個(ge) 陰陽爻排列有序規整的卦,即複()、臨(lin) (
)、泰(
)、大壯(
)、夬(
)、乾(
),姤(
)、遯(
)、否(
)、觀(
)、剝(
)、坤(
),被稱為(wei) 十二辟卦或十二消息卦,涵攝符示著從(cong) 子月至亥月各月中氣的次候,進而成為(wei) 各月陰陽二氣消息所成常態格局的符示者。這就有了十二消息說。荀爽在據前一卦氣說構設正定整體(ti) 天地宇宙與(yu) 生活世界存於(yu) 一宏廓八卦卦氣易場的同時,又據後一卦氣說中的十二消息說,開示了發生於(yu) 該易場的陰陽消息終而複始的過程。
在他看來,子月冬至一陽生,陽息陰消的過程開始,曆醜(chou) 、寅、卯、辰、巳諸月,複、臨(lin) 、泰、大壯、夬、乾所示的一陽五陰、二陽四陰、三陽三陰、四陽二陰、五陽一陰、六陽全顯的六種陰陽消息格局依次形成;午月夏至一陰生,與(yu) 陽息陰消相對待的陰息陽消的過程開始,曆未、申、酉、戌、亥諸月,姤、遯、否、觀、剝、坤所示的一陰五陽、二陰四陽、三陰三陽、四陰二陽、五陰一陽、六陰全顯的六種陰陽消息格局也依次形成。這就有了十二個(ge) 月陰陽二氣的消息及十二種消息常態基本格局的出現。陽息則陰消,陰息則陽消。陽息則陽來,顯用而轉化陰,令陰變易往去;陰息則陰來,顯用而轉化陽,令陽變易往去。陰陽的消息皆存在一個(ge) 限域,達致這個(ge) 限域的極點,陽息而陰消、陰息而陽消的過程就會(hui) 結束。結束,並不意味著陰陽的消息往來走到了絕境,不再可以接續下去。恰恰相反,陽極則陰來,陰極則陽來。陽息陰消達到限域的極點,陰息陽消的過程遂即即時啟動;同樣,陰息陽消達到限域的極點,陽息陰消的過程也就隨之即時啟動。於(yu) 是陰陽一息一消,相互轉化,屈伸往來,往複流轉,環環相扣,綿延通貫,不止不歇,無有終窮。這是陰陽對待交感,宇宙生生日新,萬(wan) 物生化無盡,人生生生相續,生活世界生生連綿的基本所以然。
荀爽認為(wei) ,陰陽二氣的消息,就發生在八卦卦氣易場之中,相應地,十二種消息格局,就出現於(yu) 該易場的特定時空場位上。複出現於(yu) 坎所值子位,臨(lin) 出現於(yu) 艮所值醜(chou) 位,泰出現於(yu) 艮所值寅位,大壯出現於(yu) 震所值卯位,夬出現於(yu) 巽所值辰位,乾出現於(yu) 巽所值巳位,姤出現於(yu) 離所值午位,遯出現於(yu) 坤所值未位,否出現於(yu) 坤所值申位,觀出現於(yu) 兌(dui) 所值酉位,剝出現於(yu) 乾所值戌位,坤出現於(yu) 乾所值亥位。否出現於(yu) 坤所值申位,坤地陰在乾天陽之下,陰陽不交,天地否隔,易場生機閉結,坤地包藏萬(wan) 物,所以前引《九家易》注解《說卦傳(chuan) 》“坤以藏之”有雲(yun) :坤氣顯用時,“坤在乾下,包藏萬(wan) 物”。
陽氣來自於(yu) 天,陰氣來自於(yu) 地。發生於(yu) 八卦卦氣易場中的陰陽二氣的消息,實際上就是天之陽氣與(yu) 地之陰氣的消息。乾之六陽與(yu) 坤之六陰,分別符示天之陽氣與(yu) 地之陰氣的全部。複、臨(lin) 、泰、大壯、夬、乾,陽息漸顯,由一而二而三而四而五而六,實係乾陽漸息漸顯,符示的是天之陽氣漸息而至全顯的過程;姤、遯、否、觀、剝、坤,陰息漸顯,由一而二而三而四而五而六,實係坤陰漸息漸顯,符示的是地之陰氣漸息而至全顯的過程。複之一陽即乾之一陽,臨(lin) 之二陽即乾之二陽,泰之三陽即乾之三陽……夬之五陽即乾之五陽,乾之六陽則為(wei) 全幅得顯之乾陽;姤之一陰即坤之一陰,遯之二陰即坤之二陰,否之三陰即坤之三陰……剝之五陰即坤之五陰,坤之六陰則為(wei) 全幅得顯之坤陰。就此,在詮釋坤卦卦辭“西南得朋,東(dong) 北喪(sang) 朋”時,荀爽說:
陰起於(yu) 午,至申三陰,得坤一體(ti) ,故曰“西南得朋”。陽起於(yu) 子,至寅三陽,喪(sang) 坤一體(ti) ,故“東(dong) 北喪(sang) 朋”。⑩
在陽氣盛顯成六陽乾局於(yu) 八卦卦氣易場巽所值東(dong) 南巳位的基礎上,陰氣起始於(yu) 易場離所值正南午位,至坤所值西南申位,成三陰一坤消三陽一乾的否局,是為(wei) 坤“西南得朋”。在陰氣盛顯成六陰坤局於(yu) 易場乾所值西北亥位的基礎上,陽氣起始於(yu) 易場坎所值正北子位,至艮所值東(dong) 北寅位,成三陽一乾消三陰一坤的泰局,是為(wei) 坤“東(dong) 北喪(sang) 朋”。
在詮釋乾卦《彖傳(chuan) 》“大明終始”時,荀爽稱:
乾起坎而終於(yu) 離,坤起於(yu) 離而終於(yu) 坎。離坎者,乾坤之家而陰陽之府,故曰“大明終始”也。(11)
乾天之陽起始於(yu) 八卦卦氣易場坎所值子位,成一陽之複局;息成於(yu) 巽所值巳位,顯六陽之乾局。在此過程中,從(cong) 易場的子位至巳位,六個(ge) 場位都是由此陽做主角息長亮相。與(yu) 之相映照的,坤地之陰起始於(yu) 八卦卦氣易場離所值午位,成一陰之姤局;息成於(yu) 乾所值亥位,顯六陰之坤局。在此過程中,從(cong) 易場的午位至亥位,六個(ge) 場位都是由此陰做主角息長亮相。《九家易》詮釋泰卦《彖傳(chuan)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所謂:“陽稱息者,長也,起複成巽,萬(wan) 物盛長也。陰言消者,起姤終乾,萬(wan) 物成熟。”(12)顯然,易場離所值午位與(yu) 坎所值子位,成了兩(liang) 個(ge) 主角轉換更替的界點。達此界點,一方的主角身份,移至另一方,退出者的息長曆程也就宣布暫時正式終結,而新主角的息長亮相曆程則同時宣告開始。乾天之陽息長的曆程正式終結於(yu) 易場離所值午位,遂以午位上的離為(wei) 其家宅而舍居於(yu) 此;坤地之陰息長的曆程正式終結於(yu) 易場坎所值子位,遂以子位上的坎為(wei) 其府邸而舍居於(yu) 此。離成了乾陽之家,坎成了坤陰之府。離日而坎月,日月為(wei) 明,所謂“縣象著名莫大乎日月”(《係辭上傳(chuan) 》)。成就大明的日月,成為(wei) 乾天之陽與(yu) 坤地之陰息長的終始之處與(yu) 盛極轉衰關(guan) 節點的寄寓家府。
離、坎分別為(wei) 乾天之陽與(yu) 坤地之陰寄寓的家府,荀爽詮釋《係辭上傳(chuan) 》“陰陽之義(yi) 配日月”所謂:“乾舍於(yu) 離,配日而居,坤舍於(yu) 坎,配月而居之義(yi) 是也。”(13)乾天之陽盛極於(yu) 巽所值巳位,轉而寓居於(yu) 午位之離日,攸關(guan) 此陽性命存亡的時刻到來:此陽即此由盛轉消而去。坤地之陰盛極於(yu) 乾所值亥位,轉而寓居於(yu) 子位之坎月,攸關(guan) 此陰性命存亡的時刻到來:此陰亦即此由盛轉消而去。
荀爽的這一思想,還深受京房、《易緯》等思想的影響。京房曾說:“乾坤者,陰陽之根本;坎離者,陰陽之性命。”(14)乾天坤地是陰陽二氣的根源與(yu) 歸依,所謂“陰陽之根本”。在八宮納甲體(ti) 係中,乾遊魂、歸魂於(yu) 離,以遊魂卦晉()與(yu) 歸魂卦大有(
)為(wei) 攸關(guan) 乾性命存亡之所係;坤遊魂、歸魂於(yu) 坎,以遊魂卦需(
)與(yu) 歸魂卦比(
)為(wei) 攸關(guan) 坤性命存亡之所係。《易緯乾鑿度》則稱:“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wan) 物之祖宗也。為(wei) 上篇之始者,尊之也。離為(wei) 日,坎為(wei) 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終始萬(wan) 物,故以坎離為(wei) 終。”(15)天陽地陰為(wei) 陰陽之源、造化之本;日為(wei) 陽精,月為(wei) 陰精,日月升降,則顯陰陽周轉之常,引發晝夜的更替,四時的流轉,萬(wan) 物的生化。因此通行本《周易》六十四卦的經文係列,上經始於(yu) 乾、坤,而終於(yu) 坎、離。
八卦卦氣易場的離、坎,既是乾天之陽與(yu) 坤地之陰息長的終始之處,也是它們(men) 的相遇之處。姤卦《彖傳(chuan) 》“天地相遇,品物鹹章”,荀注說:“謂乾成於(yu) 巽而舍於(yu) 離,坤出於(yu) 離,與(yu) 乾相遇,南方夏位,萬(wan) 物章明也。”《九家易》進一步詮釋道:“謂陽起子,運行至四月,六爻成乾,巽位在巳,故言‘乾成於(yu) 巽’。既成,轉舍於(yu) 離,萬(wan) 物皆盛大,坤從(cong) 離出,與(yu) 乾相遇,故言‘天地遇’也。”(16)與(yu) 此形成鮮明對照,複卦當雲(yun) :坤成於(yu) 亥而舍於(yu) 坎,乾出於(yu) 坎,與(yu) 坤相遇,北方冬位,萬(wan) 物所始。複卦《彖傳(chuan) 》“複其見天地之心乎”,荀爽注雲(yun) :“複者,冬至之卦,陽起初九為(wei) 天地心,萬(wan) 物所始,吉凶之先,故曰‘見天地之心’矣。”(17)乾天之陽全顯於(yu) 易場巽所值巳位,息長終結而寓居午位離家之際,恰遇開始息長亮相的坤地之陰:天遇地,陽遇陰。坤地之陰全顯於(yu) 易場乾所值亥位,息長終結而寓居子位坎府之際,恰遇開始息長亮相的乾天之陽:地遇天,陰遇陽。陽氣是一種生氣,陰氣是一種殺氣。子位坎府地遇天,陰遇陽,一陽來複而成複卦所示的生機孕育的消息格局,“天地之大德曰生”(《係辭下傳(chuan) 》),最值萬(wan) 類景仰敬畏感恩無盡的天地的好生盛德,不會(hui) 令生機消失的本然之性,豁然透出。這是宇宙生機不竭,萬(wan) 物生化日新,人的生命日新又新,生活世界新新不已的最大秘密之所在。
乾天之陽與(yu) 坤地之陰終始、相遇於(yu) 離家坎府。之前,乾天之陽、坤地之陰分別全顯於(yu) 易場巳位、亥位,陽而無陰、陰而無陽之局似乎令宇宙陷入生化絕續的最大困局。這一困局是否存在?荀爽以全顯之陽、全顯之陰分別與(yu) 八卦卦氣易場顯用之卦的相遇,作出了回答。
坤卦上六“龍戰於(yu) 野,其血玄黃”,荀爽注:“消息之位,坤在於(yu) 亥,下有伏乾。為(wei) 其兼於(yu) 陽,故稱‘龍’也。”《九家易》言:“玄黃,天地之雜,言乾坤合居也。”(18)該爻《文言傳(chuan) 》“為(wei) 其兼於(yu) 陽也,故稱‘龍’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荀注:“消息之卦,坤位在亥,下有伏乾,陰陽相和,故言‘天地之雜也’。”《九家易》則說:“陰陽合居,故曰‘兼陽’。謂上六坤行之亥,下有伏乾,陽者變化,以喻龍焉。”(19)
《係辭上傳(chuan) 》“樂(le) 天知命故不憂”,荀注說:“坤建於(yu) 亥,乾立於(yu) 巳,陰陽孤絕,其法宜憂。坤下有伏乾為(wei) ‘樂(le) 天’,乾下有伏巽為(wei) ‘知命’,陰陽合居,故‘不憂’。”(20)
乾一陽之息,與(yu) 易場子位顯用之坎相遇;二陽、三陽、四陽、五陽之息,分別與(yu) 易場醜(chou) 、寅、卯、辰位顯用之艮、艮、震、巽相遇;六陽之息,達致全顯之境,躋於(yu) 全顯之位,當曰“消息之位,乾在於(yu) 巳”,與(yu) 易場巳位顯用之巽相遇。與(yu) 之相對待,坤一陰之息,與(yu) 易場午位顯用之離相遇;二陰、三陰、四陰、五陰之息,分別與(yu) 易場未、申、酉、戌位顯用之坤、坤、兌(dui) 、乾相遇;六陰之息,達致全顯之境,躋於(yu) 全顯之位,所謂“消息之位,坤在於(yu) 亥”,“消息之卦,坤位在亥”,與(yu) 易場亥位顯用之乾相遇。乾陽之息乃息於(yu) 坤陰之上,坤陰之息乃息於(yu) 乾陽之上。乾陽息而消坤陰,坤陰息而消乾陽。乾陽息其一則消坤陰之一,乾陽息其二則消坤陰之二……反之亦然。在陰陽消息的曆程中,從(cong) 乾陽息其一而消坤陰之一於(yu) 八卦卦氣易場坎所值子位起,乾陽登場顯用而與(yu) 坤陰相遇,至乾陽息其五而消坤陰之五於(yu) 該易場巽所值辰位止,乾陽坤陰一直在一息一消的張力推進中既互峙衝(chong) 蕩又相感互依,未嚐出現過乾陽孤在而無坤陰的情形。及息至巽所值巳位,乾陽全顯而坤陰全消,乾陽孤在而無陰的情勢似乎到來。但乾陽之息乃息於(yu) 八卦卦氣易場之中,息而全顯的乾陽,顯於(yu) 易場值巳位的巽之上,乾上巽下,乾顯巽隱,乾下就伏著易場中的巽,所以借用引延京房八宮納甲的飛伏說,可稱乾飛巽伏。乾陽巽陰,仍成陰陽合居相依互感之勢。同樣,從(cong) 坤陰息其一而消乾陽之一於(yu) 八卦卦氣易場離所值午位起,坤陰登場顯用而與(yu) 乾陽相遇,至坤陰息其五而消乾陽之五於(yu) 該易場乾所值戌位止,坤陰與(yu) 乾陽也一直在一息一消的張力推進中既互峙衝(chong) 蕩又相感互依,未嚐出現過坤陰孤在而無乾陽的情形。及息至乾所值亥位,坤陰全顯而乾陽全消,坤陰孤在而無陽的情勢似乎亦到來。但坤陰之息亦是息於(yu) 八卦卦氣易場之中,息而全顯的坤陰,顯於(yu) 易場值亥位的乾之上,坤上乾下,坤顯乾隱,坤下就伏著易場中的乾,所以借用引延京房八宮納甲的飛伏說,可稱坤飛乾伏,坤陰兼含乾陽,龍陽之象在其中。坤陰乾陽,仍成陰陽合居相依互感之勢。前引荀爽注解《說卦傳(chuan) 》“乾以君之”時所雲(yun) 乾天顯用時,“乾坤合居,君臣位得”,其意涵遂得清晰起來。陰陽孤在則難存,更難顯其唯有借對方才能施展的生化之用,宇宙的生生之機將有滅息之虞,實屬堪憂。但現實的情形是,坤陰息成全顯而乾陽全消之際,坤與(yu) 八卦卦氣易場之乾相遇;乾陽息成全顯而坤陰全消之際,乾與(yu) 八卦卦氣易場之巽相遇;陰陽合居,合而依感得存,並保障了生化之功的存續與(yu) 宇宙生生之機的綿延,遂使憂去喜來。乾天而巽命,則有樂(le) 天而知命之象顯焉。於(yu) 是“陰陽相親(qin) ,雜而不厭,故‘可久’也;萬(wan) 物生息,種類繁滋,故‘可大’也”(21),此方是《係辭上傳(chuan) 》“有親(qin) 則可久,有功則可大”的真意所在。
在揭示宇宙為(wei) 一八卦卦氣易場,陰陽消息於(yu) 其中,萬(wan) 物生化於(yu) 其中方麵,荀爽有其獨到易學慧識;在體(ti) 認分析陰陽消息過程中陰陽之合居而不孤處方麵,較之虞翻旁通說視域下的體(ti) 認分析,荀爽則要遜其幾籌。依虞翻之見,同位之爻爻性均相反的一對卦,構成旁通關(guan) 係;旁通卦問,靜態上一顯一隱,相互涵攝,動態上流轉互通。乾坤相旁通。乾陽坤陰的一息一消,令動態上一方最終通向了另一方:乾陽息,最終令坤通向了乾;坤陰息,最終令乾通向了坤。但在消息所成的複、臨(lin) 、泰、大壯、夬、乾與(yu) 姤、遯、否、觀、剝、坤十二種格局下,靜態上乾陽坤陰無一例外保持一顯一隱、相互涵攝之關(guan) 係,於(yu) 是複與(yu) 姤、臨(lin) 與(yu) 遯、泰與(yu) 否、大壯與(yu) 觀、夬與(yu) 剝、乾與(yu) 坤,六對格局,一顯一隱,相互涵攝,陰陽的共在合居之局,未曾被打破。即令在乾陽息成全顯而坤陰全消之際,六陽之乾,當下即涵攝著六陰之坤,乾陽坤陰一顯一隱,合居同在;即令坤陰息成全顯而乾陽全消之際,六陰之坤,當下即涵攝著六陽之乾,坤陰乾陽一顯一隱,合居同在。(22)
三、人的應然角色定位與(yu) 承當
在荀爽看來,揭示八卦卦氣易場,指明發生於(yu) 該易場的陰陽消息、萬(wan) 物生化的大化流行過程,目的在於(yu) 人能據之明確生活世界之所然與(yu) 所以然,進而確立三才之一的人的宇宙角色定位和麵對天下的角色應然承當。
天下一統的政局下,天下意識深入人心,禮樂(le) 文化的精神成了經學的基本精神,也成了時代文化心靈之歸向。以禮樂(le) 接通天地、天道,正定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齊家的政道治道與(yu) 安身立命之道,成為(wei) 經學接通經典、曆史與(yu) 現實前提下所標舉(ju) 的通貫天人、麵向未來的一以貫之的強烈濃鬱深沉現實關(guan) 切。躋身經學之首的易學更是如此。
在卦氣易學的語境下,漢代易學開示:表現為(wei) 陰陽之道,落實於(yu) 陰陽消息的大化流行過程的天道,借助陰陽消息盈虛、交感變化所成木火土金水之氣,引發八卦卦氣易場中萬(wan) 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彰顯出仁義(yi) 禮智信五種神聖宇宙價(jia) 值,賦予人而成為(wei) 人宜據之接通天道的五種崇高人文價(jia) 值,五種人文常理常道。代表性的表述見於(yu) 《易緯乾鑿度》:
八卦之序成立,則五氣變形。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ti) ,得五氣以為(wei) 五常,仁義(yi) 禮智信是也。夫萬(wan) 物始出於(yu) 震,震東(dong) 方之卦也,陽氣始生,受形之道也,故東(dong) 方為(wei) 仁。成於(yu) 離,離南方之卦也,陽得正於(yu) 上,陰得正於(yu) 下,尊卑之象定,禮之序也,故南方為(wei) 禮。入於(yu) 兌(dui) ,兌(dui) 西方之卦也,陰用事而萬(wan) 物得其宜,義(yi) 之理也,故西方為(wei) 義(yi) 。漸於(yu) 坎,坎北方之卦也,陰氣形盛,陰(按,此陰字當為(wei) 衍文)陽氣含閉,信之類也,故北方為(wei) 信。夫四方之義(yi) ,皆統於(yu) 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維,中央所以繩四方行也,智之決(jue) 也,故中央為(wei) 智。故道興(xing) 於(yu) 仁,立於(yu) 禮,理於(yu) 義(yi) ,定於(yu) 信,成於(yu) 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際也。聖人所以通天意,理人倫(lun) ,而明至道也。(23)
天道首要地展現為(wei) 陰陽之道。而在陰陽之道落實、引發萬(wan) 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化過程中,又進而展現為(wei) 五種神聖崇高價(jia) 值與(yu) 五常之道。而五種價(jia) 值與(yu) 五常之道,恰恰是經學禮樂(le) 文化精神接通天道與(yu) 天地,治國安邦、化民成俗、嗬護生靈、通泰天人的核心基石之所在。於(yu) 是經學的整體(ti) 底蘊,借此八卦卦氣易場,得到具體(ti) 而微的呈現;同時,八卦卦氣易場的底蘊,也由此得以通體(ti) 彰顯。正是在此曆史文化語境下,成文於(yu) 《別錄》、《七略》而為(wei) 班固采納於(yu) 《漢書(shu) ·藝文誌》的劉向、劉歆父子的如下見解終於(yu) 問世,成為(wei) 其後漢唐經學最具影響力的見解:
六藝之文:《樂(le) 》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yi) 之用也;《禮》以明體(ti) ,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shu) 》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wei) 之原。(24)
借此反向解讀,經典《易》所開示的宏廓流轉的八卦卦氣易場,正是六藝(六經)底蘊呈現的場域:易場震所值卯位,呈現著《樂(le) 》的底蘊,彰顯著仁之價(jia) 值與(yu) 仁之道;離所值午位,呈現著《禮》的底蘊,彰顯著禮之價(jia) 值與(yu) 禮之道;兌(dui) 所值酉位,呈現著《詩》的底蘊,彰顯著義(yi) 之價(jia) 值與(yu) 義(yi) 之道;坎所值子位,呈現著《春秋》的底蘊,彰顯著信之價(jia) 值與(yu) 信之道;中央而統攝乾坤艮巽四維之位,呈現著《書(shu) 》的底蘊,彰顯著智之價(jia) 值與(yu) 智之道。《易》為(wei) 六經之首、為(wei) 自身而外的五經所涵攝的五常之道源頭的觀點,借八卦卦氣易場得到了最佳的注釋。
身為(wei) 三才之一,置身八卦卦氣大易場,以流貫陰陽五行、稟受五常之鮮活生命八卦小易場,接通感通該大易場,接通該易場所呈現的六經底蘊,準依五常挺立人的生命價(jia) 值意識自覺,養(yang) 成禮樂(le) 化的典範生命存在方式,成就禮樂(le) 化的典範人生,成為(wei) 易場對人的深層呼喚。荀爽說:
昔者聖人建天地之中而謂之禮,禮者,所以興(xing) 福祥之本,而止禍亂(luan) 之源也。人能枉欲從(cong) 禮者,則福歸之;順情廢禮者,則禍歸之。推禍福之所應,知興(xing) 廢之所由來也……夫寒熱晦明,所以為(wei) 歲;尊卑奢儉(jian) ,所以為(wei) 禮:故以晦明寒暑之氣,尊卑侈約之禮為(wei) 其節也……宜略依古禮尊卑之差,及董仲舒製度之別,嚴(yan) 督有司,必行其命。此則禁亂(luan) 善俗足用之要。(25)
為(wei) 此,定位人己物我、確立應然角色承當成為(wei) 關(guan) 鍵環節。依荀爽之見,乾天之陽與(yu) 坤地之陰相對待,消息、交感於(yu) 八卦卦氣易場,化生出萬(wan) 物大千世界。萬(wan) 物相應地歸為(wei) 陰陽兩(liang) 大類。乾六陽之位與(yu) 坤六陰之位,成為(wei) 事物定位自身的十二種可能選擇。“陽位成於(yu) 五”,“陰位成於(yu) 二”。(26)陽性事物之位圓成於(yu) 五爻所示中正天位,陰性事物之位圓成於(yu) 二爻所示中正地位。從(cong) 價(jia) 值應然著眼,陽性之物皆宜以此天位為(wei) 己之最高期許,陰性之物皆宜以此地位為(wei) 己之最高期許。結合價(jia) 值應然與(yu) 現實可能性,位初之陽本天,當位得正,應乎位四本地而同樣當位得正之陰,就應然可以躋五為(wei) 最高期許,就現實際遇可安於(yu) 本位而與(yu) 位四之陰相往來;位二之陽本天,失位得中,應乎位五本地而同樣失位得中之陰,就應然與(yu) 現實可能,此陽與(yu) 此陰宜一升一降,陽升坤之五位而陰降乾之二位,陰陽皆得中正圓成;位三之陽本天,當位得正,應乎位上本地而同樣當位得正之陰,就應然可以躋五為(wei) 最高期許,就現實際遇可安於(yu) 本位而與(yu) 位上之陰相往來;位四之陽本天,失位失正,應乎位初本地而同樣失位失正之陰,就應然可以躋五為(wei) 最高期許,結合現實,又可與(yu) 此陰一往一來,互作升降,如此皆當位得正;位五之陽本天,中正圓成,應乎位二本地而同樣中正圓成之陰,二者可正定於(yu) 本位相互往來;位上之陽本天,亢極失位,應乎位三本地而失位之陰,本以在五為(wei) 最理想,從(cong) 現實出發,可與(yu) 此陰一往一來,互作升降,如此皆當位得正。位初之陰本地,失位失正,應乎位四本天而同樣失位失正之陽,就應然可以居二為(wei) 最高期許,結合現實,又可與(yu) 此陽一往一來,互作升降,如此皆當位得正;位二之陰本地,中正圓成,應乎位五本天而同樣中正圓成之陽,二者可正定於(yu) 本位相互往來;位三之陰本地,失位失正,應乎位上本天而同樣失位失正之陽,本以居二為(wei) 最佳,結合現實,又可與(yu) 此陽一往一來,互作升降,如此皆當位得正;位四之陰本地,當位得正,應乎位初本天而同樣當位得正之陽,本以居二為(wei) 最佳,基於(yu) 現實,可安於(yu) 本位而與(yu) 此陽相往來;位五之陰本地,失位得中,應乎位二本天而同樣失位得中之陽,就應然與(yu) 現實可能,此陰與(yu) 此陽宜一往一來,如此皆得中正圓成;位上之陰本地,當位得正,應乎位三本天而同樣當位得正之陽,本以居二為(wei) 最佳,基於(yu) 現實,可安於(yu) 本位而與(yu) 此陽相往來。於(yu) 是陽性之物與(yu) 陰性之物既確立圓成於(yu) 五與(yu) 二的最高價(jia) 值期許,又立足現實,基於(yu) 六陽六陰彼此初與(yu) 四、二與(yu) 五、三與(yu) 上、四與(yu) 初、五與(yu) 二、上與(yu) 三的應和往來升降,達致每一時下的合宜選擇,這就營造起八卦卦氣易場下天地人物匯成的生活世界兩(liang) 個(ge) 圓滿既濟()格局。是為(wei) “乾坤二卦成兩(liang) 既濟,陰陽和均而得其正,故曰天下平”。人應立足於(yu) 三才之一的生命主體(ti) 意識自覺,積極促成兩(liang) 個(ge) 既濟格局的形成。如此,既濟格局即由人呼應五種神聖崇高宇宙、人文價(jia) 值,契應五常之道,賦予了正定禮樂(le) 角色分位與(yu) 生命主體(ti) 承當的鮮明人文禮樂(le) 文化的內(nei) 在厚重意涵。這既深化重建了漢代經學的基本精神,又呼應轉進了其祖荀子乃至孔子、三代與(yu) 三代之前的禮樂(le) 文化大傳(chuan) 統。
注釋:
①班固:《漢書(shu) 》,北京:中華書(shu) 局,1987年,第3589頁。
②範曄:《後漢書(shu) ·荀韓鍾陳列傳(chuan) 》,北京:中華書(shu) 局,1982年,第2049-2051頁。
③以上見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shu) 局,1994年,第693-694頁。
④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shu) 局,1994年,第694頁。
⑤班固:《漢書(shu) 》,北京:中華書(shu) 局,1987年,第3139頁。
⑥趙在翰輯:《七緯》,北京:中華書(shu) 局,2012年,第32頁。
⑦趙在翰輯:《七緯》,北京:中華書(shu) 局,2012年,第7-9頁。
⑧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shu) 局,1994年,第600頁。
⑨班固:《漢書(shu) 》,北京:中華書(shu) 局,1987年,第3599頁;王新春:《哲學視野下的漢易卦氣說》,《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
⑩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shu) 局,1994年,第74頁。
(11)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shu) 局,1994年,第36頁。
(12)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shu) 局,1994年,第165頁。
(13)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shu) 局,1994年,第565頁。
(14)京房:《京氏易傳(chuan) 》卷下,載《文淵閣四庫全書(shu)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shu) 館”,1983年,第808冊(ce) ,第465頁。參見劉大鈞:《讀清華簡〈筮法〉》,《周易研究》2015年第2期。
(15)趙在翰輯:《七緯》,北京:中華書(shu) 局,2012年,第35頁。
(16)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shu) 局,1994年,第402頁。
(17)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shu) 局,1994年,第263頁。
(18)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shu) 局,1994年,第84頁。
(19)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shu) 局,1994年,第93-94頁。
(20)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shu) 局,1994年,第556頁。
(21)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shu) 局,1994年,第546頁。
(22)王新春:《虞翻易學十二消息說語境下的宇宙大化》,《中國哲學史》2011年第2期。
(23)趙在翰輯:《七緯》,北京:中華書(shu) 局,2012年,第33頁。
(24)班固:《漢書(shu) 》,北京:中華書(shu) 局,1987年,第1723頁。
(25)範曄:《後漢書(shu) ·荀韓鍾陳列傳(chuan) 》,北京:中華書(shu) 局,1982年,第2054-2056頁。
(26)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shu) 局,1994年,第547頁。
責任編輯:葛燦
【上一篇】【韓星】帝堯與(yu) 儒家思想的淵源
【下一篇】【朱傑人】深刻而雋永的《朱子家訓》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