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生著《返本開新:近世今文經與(yu) 儒家政教》出版暨目錄、序言
【基本信息】
書(shu) 名:返本開新-近世今文經與(yu) 儒家政教
作者:張廣生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05-01
版次: 1
【作者簡介】
張廣生 ,1974年生於(yu) 黑龍江綏化,祖籍山東(dong) 登州,1992-2002年就讀於(yu) 中國人民大學,分別獲得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2002年留校任教。現為(wei)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政治學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政治哲學、政治社會(hui) 學和比較政治學。著有《政治的文化邏輯:從(cong) 曆史哲學到政治哲學》(2005)、《文明與(yu) 國家——政治哲學的考察》(2016),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內(nei) 容提要】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國,這個(ge) “文明國家”的結構活力,來自於(yu) “家天下”的社稷擔當原則與(yu) “公天下”的賢能理政原則的混合。儒家今文經學將這一政治文明的精神概括為(wei) “大一統”、“通三統”、“異內(nei) 外”。這種儒家禮法秩序,在內(nei) 部具體(ti) 表現為(wei) 君主與(yu) 士大夫合作治天下的製度和支持這一製度的經典教育,在外部則主要表現為(wei) 以中國—華夏—夷狄為(wei) 理想秩序結構的文明認同與(yu) 吸納機製。從(cong) 曆史文明意義(yi) 上的“中心之國”到“列國爭(zheng) 衡”時代的“新中國”,中國經曆了漫長曲折的“日新”進程。本書(shu) 集中關(guan) 注的是,與(yu) 這一進程相伴,儒家今文經學對中國秩序與(yu) 意義(yi) 重建問題的思考究竟為(wei) 我們(men) 敞開了怎樣的政教—文明視野?
【編輯推薦】
張廣生著的《返本開新(近世今文經與(yu) 儒家政教)》分六章,其中包括儒學與(yu) 古今之變、常州今文經學與(yu) 士大夫政治活力的複興(xing) 、龔自珍與(yu) 儒家的“三世”“三統”之教、康有為(wei) 與(yu) 儒教-國家的轉型等內(nei) 容。 經今古文之爭(zheng) 是延續千年的文化疑案,而今文經學在中國古代政教關(guan) 係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亦是學界久議不絕的話題。本書(shu) 作者張廣生從(cong) 儒學漢宋今古之辯出發,通過逐次梳理常州今文經學的經世觀念,章學誠以周公—孔子、文史關(guan) 係之辯述說政治理想,龔自珍、康有為(wei) 對“三世”“三統”說的再解釋,試圖闡發其中的幽微洞見,為(wei) 中國當代政治文明尋求新的出路。其對中國政教傳(chuan) 統衰敗之憂思及複活之企盼與(yu) 當代的政治關(guan) 懷融為(wei) 一體(ti) ,使之有別於(yu) 常規的儒學研究之作,頗具個(ge) 人的創見。
【目錄】
Ⅰ總序
Ⅶ序
第一章 儒學與(yu) 古今之變
一、天命:中國之“中”的“綻出” /
二、由仁即禮:孔子與(yu) 原儒的政教精神 /
三、漢學—宋學與(yu) 今學—古學 /
四、追求秩序與(yu) 意義(yi) /
第二章 常州今文經學與(yu) 士大夫政治活力的複興(xing)
一、常州今文經學的獨立“曆史空間” /
二、經世之誌與(yu) 《春秋》大義(yi) /
三、今文經、正當性和士大夫政治活力的複興(xing) /
第三章 章學誠與(yu) “古文派”的周公—孔子問題
一、從(cong) 俗尚與(yu) 求道之殊 /
二、周孔之辨 /
三、六經的性質 /
四、文史經世之誌 /
五、章學誠留下的疑問 /
第四章 龔自珍與(yu) 儒家的“三世”“三統”之教
一、“五經大義(yi) ”與(yu) 聖王“三世之製作” /
二、六經源流與(yu) 孔子的身位 /
三、“三世”與(yu) “三統”的融構 /
四、“衰世”預言與(yu) “自改革”呼籲 /
第五章 康有為(wei) 與(yu) 儒教—國家的轉型
一、理學經世與(yu) 今文經學經世 /
二、康有為(wei) ——儒教馬丁·路德的誕生 /
三、儒教—國家的轉型 /
四、軍(jun) 紳統治與(yu) 現代中國國家建設的困境 /
第六章 西方衝(chong) 擊、儒法傳(chuan) 統與(yu) 當代中國的發展道路
一、現代西方世界體(ti) 係的形成及其困境 /
二、西方的衝(chong) 擊與(yu) 儒法政治文明的危機 /
三、當代中國的發展道路 /
參考文獻
索引
【序言】
廣生同我,迄今唯一麵之緣。但我印象頗深。其為(wei) 人也,老成平實而有活力,謙和審慎而不乏銳見。這當然未盡準確,不過廣生這部新作,給我類似的印象。此書(shu) 研究近世今文經學。我對經學用力不多,本無資格評論,遑論作序。廣生善勸,說他對大問題的判斷同我接近,委諸他人,恐難盡其意。故隻能勉為(wei) 其難,略發幾句議論,聊以塞責。
撇開幾處具體(ti) 觀點,廣生對政教基本問題的文明論見地,確與(yu) 我有相通處。所異者主要在進路。由於(yu) 立論的不同機緣,我多從(cong) 文明而政治,文明論在起手處就擺開,下行路向明顯。廣生此著,則由政教而文明,末章方大書(shu) 政教文明及當代中國,是有積累與(yu) 鋪墊的上升路線。此進路中最重要的幾步,是對清代經學家的評述。在一個(ge) 能夠具體(ti) 化的大曆史視野中,對清代經學的鋪陳貫通、取舍裁斷,或是廣生此書(shu) 最獨到的貢獻。
近年來,大陸新儒家的頭緒逐漸清晰。犖犖大者,無非經學複興(xing) 。此運動自有其曆史意義(yi) ,但受製於(yu) 時勢、流品,不乏浮誕之處。其中之一就是哲學背景的儒家學者,也許哲學太好,深植靈魂,故急於(yu) 甩掉包袱。鼓吹經學而外,一定附送清算哲學。又有極端重視康有為(wei) 者,重開門戶家法之爭(zheng) ,排斥古文經乃至理學。廣生以政治學、政治思想史背景而治經學,雖同樣注重今文經及康有為(wei) ,然而沒有包袱,故能別辟蹊徑,不落時賢窠臼,是真能平心靜氣出入古今者。廣生在漢宋之間,並無深入闡述,對理學、哲學等等是非,亦未置一詞,故反而能在清代經學中出入自得,時有卓見。
進而言之,廣生之政治學訓練,尤其是在這種訓練下養(yang) 成的政治判斷力,是當前經學研究中難能可貴的。這對揭櫫經學討論之政治史背景,以及在這種背景下挖掘經學文本的豐(feng) 富意蘊,可謂極有助益。將特定的經學貢獻置於(yu) 相應政治史語境中加以解釋和評論,這原是史學界“經學史”研究的標準方法,亦取得不少成績。但此法固有之弊,是對傳(chuan) 統的政治與(yu) 經術,均采取毫無同情、甚至難掩惡意的知識態度。一些學識豐(feng) 富的經學史名家,亦未能免俗。這無非是用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理解同繼承了新文化運動對傳(chuan) 統的裁斷。廣生此著,則推進了經學史與(yu) 政治史交互解釋的方法,無論對特定政治史情境的把握,還是闡述此情境中經學統緒的開展與(yu) 紛爭(zheng) ,都能采取豁達、通透的了解。讀者自可參閱其書(shu) 中關(guan) 於(yu) 莊存與(yu) 、章學誠、龔自珍的部分,試看其方法的出入貫通,其分析的縝密周詳、其態度的平和裕如、其結論的從(cong) 容不迫,較諸之前的經學史研究方法,是否少了僵硬與(yu) 刻薄,而實現了真正的“同情之理解”?
另一方麵,作為(wei) 對史學界經學史研究方式的反動,當前的儒家複興(xing) 運動則毫不掩飾其經學教條主義(yi) 意圖,將經學義(yi) 旨普遍化、現世化,以裁斷現實中的一切。隻要與(yu) 現實建立真正的、有效的聯係,教條主義(yi) 也能發育出某種成熟練達的明智乃至係統前瞻的學說,有時甚至比其它所有方案都合乎實際。但經學的這種生命力不僅(jin) 取決(jue) 於(yu) 經典本身,而更取決(jue) 於(yu) 解釋者對大勢的洞察和遠見,同時用這種得之於(yu) 現實的東(dong) 西反哺經典,並讓經典煥發出既抓得住當下、又可超越當下的普遍性光輝。這就是經典的存在方式。經典總是存活在最具現實感的教條主義(yi) 者身上。康有為(wei) 是這方麵的典範。康有為(wei) 的曆史存在表明,經學仍然能夠以經學自身的方式解釋並強有力地介入現代政治。不過,康有為(wei) 介入政治生活的方式並非隻有經學一種。康有為(wei) 先知般的問題意識與(yu) 思想方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歸因於(yu) 公羊學傳(chuan) 統,還是要歸因於(yu) 康有為(wei) 本人;康有為(wei) 主義(yi) 裏真正有生命的東(dong) 西究竟是公羊學及其變形,還是康有為(wei) 強大健全的曆史判斷力;真正接上康有為(wei) 的是當前的經學複興(xing) 者們(men) ,還是政治史中對大形勢表現出同樣健全並且更為(wei) 敏感的判斷的行動-思想者——所有這些都是成問題的。純正的教條主義(yi) 者大可不必理會(hui) 這些問題。進入康有為(wei) 的世界有三種方式,要麽(me) 隻有教條主義(yi) ,要麽(me) 隻有現實感,要麽(me) 既有現實感又有教條主義(yi) 。當然所有的新康有為(wei) 主義(yi) 者都試圖在現實和教條之間建立某種聯係。但很不幸,教條主義(yi) 遠比現實感易學,而現實與(yu) 教條之間的聯係往往是教條的、主觀的而非現實的。於(yu) 是我們(men) 有了各種各樣的經義(yi) 裁斷、製度設計、政治儒學理想、公羊學研究、康有為(wei) 研究,但似乎從(cong) 來沒有人象康有為(wei) 那樣去觀察和判斷當下現實。
對康有為(wei) 本人的態度幾乎能夠鑒別一位康有為(wei) 研讀者的真正品質。在康有為(wei) 幾被視為(wei) 孔子之保羅的今天,廣生的論著對康有為(wei) 表現了強烈的熱情,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一些我未必完全讚同的具體(ti) 論斷背後,可以看到作者仍保留了難得的清醒。一門深入康有為(wei) 而能清醒歸來者,恕我未曾識見。而廣生在分析莊、章、龔時表現出的洞見、靈敏與(yu) 圓融,當足以應付康有為(wei) 的魔力。不過,此書(shu) 康有為(wei) 之後部分展示的冷靜與(yu) 決(jue) 斷,與(yu) 其歸因於(yu) 作者討論康有為(wei) 時成功保持了清醒,不如歸因於(yu) 作者本人對晚清以來中外大勢的健全判斷。能置南海於(yu) 大背景下從(cong) 容諦視,能善學、而不隨南海把握大勢大局,方能出入自得,轉康子而不被康子所轉矣。廣生其庶幾乎。
今文經學固然返本開新。而正是其所開之新,使得返本開新有了新的方式。經學複興(xing) 在今天恰恰是最新的思想運動。而廣生之作,為(wei) 經學與(yu) 政教的交互生發,提供了新的反省。其基本視野,並非經學,而是政教文明。本乃根株,草木元氣所在。草木之本,複有其本,是為(wei) 大地。經典猶故國喬(qiao) 木,或有盛衰。文明猶大地,無新無舊。非草木繁茂,不見大地之德。非大地厚生,草木不得滋長。善返本者,亦善培元固本。善待經典者,亦善培經典之本。是所望焉。謹序。
丁耘
2016年春 於(yu) 複旦大學
【評論】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教授):
經今古文之爭(zheng) 是延續千年的文化疑案,而今文經學在中國古代政教關(guan) 係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亦是學界久議不絕的話題。張廣生從(cong) 儒學漢宋今古之辯出發,通過逐次梳理常州今文經學的經世觀念,章學誠以周公—孔子、文史關(guan) 係之辯述說政治理想,龔自珍、康有為(wei) 對“三世”“三統”說的再解釋,試圖闡發其中的幽微洞見,為(wei) 中國當代政治文明尋求新的出路。其對中國政教傳(chuan) 統衰敗之憂思及複活之企盼與(yu) 當代的政治關(guan) 懷融為(wei) 一體(ti) ,使之有別於(yu) 常規的儒學研究之作,頗具個(ge) 人的創見。
唐文明(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
張廣生試圖從(cong) 經學遭遇古今之變曆史脈絡中探尋現代中國國家的起源,這是一條非常值得重視的運思道路。
黃克劍(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一如作者筆下的近世今文經學原隻是借了今文經的圭角以窺尋當下中國的出路,作者托重近世今文經學以撰述,乃是為(wei) 著自己在致思既久的“中國與(yu) 世界”問題上得一置喙之方便。今觀斯文,其言也濟濟,其意也汲汲,孜孜以綴辭至此而果若與(yu) 道有契乎?見仁見智,願讀者諸君自諦味焉。
幹春鬆(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在對現代中國起源的探討中,我們(men) 沉澱了許多習(xi) 焉不察的認知範型,這對於(yu) 我們(men) 認識中國走向現代的道路有許多啟發。然現代中國和傳(chuan) 統中國之間是否已然存在巨大的鴻溝,儒家的經典係統和治理之道能否為(wei) 我們(men) 理解當下中國和未來中國的走向提供思路,張廣生的條分縷析的思考給我們(men) 撥開了一個(ge) 又一個(ge) 的“迷障”。
責任編輯:梁金瑞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