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暉】國學為何日益低俗化?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6-06-28 16:09:55
標簽:
方朝暉

作者簡介:方朝暉,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樅陽人,複旦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學”與(yu) “西學”——重新解讀現代中國學術史》(2002)《春秋左傳(chuan) 人物譜》(上下冊(ce) ,2001)《儒家修身九講》(2008/2011)《學統的迷統與(yu) 再造》(2010)《文明的毀滅與(yu) 新生》(2011)《“三綱”與(yu) 秩序重建》(2014)《為(wei) “三綱”正名》(2014)等。

 

 

國學為(wei) 何日益低俗化

作者:方朝暉

來源:新京報書(shu) 評周刊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五月廿三日庚辰

           耶穌2016年6月27日

 

 

 

國學熱背後,隱藏的是數十年來行業(ye) 價(jia) 值被掏空、社會(hui) 不能自治、未來飄忽不定、改革措施急功近利等一係列深刻的社會(hui) 現實問題。在這些問題找不到對症的解決(jue) 之前,指望靠複興(xing) 國學來解決(jue) 問題,也許是南轅北轍。而一味追求外在效應,迎合大眾(zhong) 趣味,隻能把國學教育低俗化。這不是在複興(xing) 國學,而是傷(shang) 害國學。

 

 

 

國學熱(資料圖圖源網絡)

 

“國學”一詞邊緣界定的混亂(luan) 與(yu) 模糊

 

“國學”這個(ge) 概念是從(cong) 日本輸入中國的。日本在江戶時期出現過國學派、後又出現了國粹派,要以日本學問區別於(yu) 中國和西方學問,以證明大和文化之獨特偉(wei) 大,帶有鮮明的民族主義(yi) 色彩。19世紀末,劉師培、章太炎、梁啟超等接受了日本的“國學”概念,後輸入中國,20世紀初得到了鄧實、胡適等人的提倡。大抵來說,“國學”當時被理解為(wei) “中國人固有的學問”,與(yu) 它含義(yi) 相當的概念還有“國粹”、“國故”等。當時引進這個(ge) 概念也是為(wei) 了和西方學問相區別,所以是被“逼出來”的。大家知道古人從(cong) 不稱自己的學問為(wei) 國學,而直稱其為(wei) 儒學、道學、理學、心學、佛學、玄學、子學等。它們(men) 適用於(yu) 全天下,豈能限定於(yu) 一國?

 

然而“國學”作為(wei) 一國固有之學問,究竟包含哪些內(nei) 容,實在是各說各話,無法統一:

 

一種典型的理解是把它理解為(wei) 以儒學為(wei) 中心的學問。比如馬一浮先生將國學理解為(wei) 六藝之學及其延伸;章太炎先生在《國學講演錄》中從(cong) 小學、經學、子學、史學、文學等五方麵來概括國學;現代學者如方克立將國學理解為(wei) 四部及其相關(guan) 之學,更全麵些。

 

還有一種更寬的理解,把它理解為(wei) 以儒、道、釋為(wei) 主體(ti) ,兼及諸子百家的學問。或理解為(wei) 中國古代從(cong) 先秦至明清的主要學術思想流派,包括經學、子學、玄學、佛學、理學、漢學等,以錢穆為(wei) 典型。張岱年先生則理解為(wei) 包括哲學、經學、史學、政治學、軍(jun) 事學、自然科學、宗教等在內(nei) 的“中國傳(chuan) 統學術”,這是現代學科式理解。

 

最後,民間還有一種最寬泛的理解,即把它當作“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同義(yi) 詞,諸如詩詞歌賦、琴棋書(shu) 畫、氣功太極、茶道飲食、戲曲舞蹈、中醫科技等等,凡是中國古代的文化,統統叫做國學,成了一個(ge) 無所不包的大籮筐了。

 

總之,如今從(cong) 們(men) 在使用國學概念時,采取的是各取所需的態度。

 

流行文化語境中的國學,精神按摩與(yu) 消費文化

 

我總結國學目前成為(wei) 一種流行文化,因為(wei) 它滿足了人們(men) 多種不同的需求,這些需求大體(ti) 來說有如下幾種:

 

一是生活方式。在物質生活條件大大改進的條件下,人們(men) 希望能改進生活的質量,比如茶道、烹飪、養(yang) 生等方麵的傳(chuan) 統生活方式近年大行其道,就是因為(wei) 能讓不少人覺得這些可以他們(men) 活得更健康長壽,這些都可以打著“國學”的旗號來進行。

 

二是權謀法術。許多企業(ye) 家、管理人員對國學基本上一竅不通,但熱衷於(yu) 國學的所謂權謀之道,他們(men) 聽說曆史上的鬼穀子、孫子、李世民等人如何出奇招、高招、怪招,創造了神奇的功效,紛紛欲效仿之。其實國學中確實有極其深刻的管理智慧,隻可惜很多人沒耐心去學,總想“一抓就靈”。

 

三是消災免禍。人在有了錢之後,最害怕的當然是天災人禍;而在遭遇困頓之後,最希望的當然是交上好運。於(yu) 是很多人在國學中尋找法寶,希望得到庇佑、交上好運,於(yu) 是風水八卦風靡一時,神道鬼道大行其道。這是中國人幾千年就有的傳(chuan) 統,本是最下層沒文化的老百姓才信的,但現在中國人相信此道者卻大有人在。這可以說是當下國學熱中最不健康的現象之一。

 

四是附庸風雅。有的人並不是真的熱愛國學或懂得國學,但是覺得家裏放幾部國學經典,身上穿一身漢服唐裝,臉上養(yang) 幾撮黑長胡須,嘴裏吐幾句“之乎者也”,就算有文化、有品味了。在一個(ge) 崇尚消費的時代,國學也是人們(men) 消費的對象;在一個(ge) 人心浮躁的年代,國學也被浮躁地利用了。

 

 

 

精神按摩與(yu) 消費文化(資料圖圖源網絡)

 

五是做人處世。不少人覺得古人在做人處世方麵中積累了深刻的智慧,在《四書(shu) 》《周易》《老子》《莊子》《壇經》以及象《菜根譚》《呻吟語》《曾國藩家書(shu) 》等一類作品中,確實可以讀到古人做人的智慧結晶。很多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過學國學而更加孝親(qin) 、敬長、懂事、明理。

 

六是民族認同。隨著國力的增強,國人的自信心大增,他們(men) 的民族自尊心開始以另一種方式發酵。那就是要追求與(yu) 西方人不同,要在中國文化優(you) 越感中尋找滿足。您想想,要證明中國不比西方差,國學當然是最有用的工具了。在這種情況下,國學研究也容易被民族主義(yi) 所綁架。

 

七是文化素養(yang) 。從(cong) 古至今,文史知識、詩詞歌賦、琴棋書(shu) 畫、氣功太極、飲食中醫等廣義(yi) 的國學內(nei) 容一直是中國人文化素養(yang) 的一部分,從(cong) 來也沒有中斷過,即使是“文革時期”也是如此。把國學當作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ang) 的一部分,是無可厚非的,也有著強大的現實基礎。

 

八是精神信仰。這本來是國學中最精華的部分,可惜真正能從(cong) 國學建立自身信仰的人非常少。國學,特別是其中的儒、道、釋,本來都是讓我們(men) 的靈魂得到安頓的。不過其安頓人靈魂的條件也非常嚴(yan) 格,需要接受嚴(yan) 格的修行,需要有大德高賢的指點,需要有極大的人格毅力。現在這方麵的國學傳(chuan) 統非常薄弱,所以也容易被江湖騙子、假和尚、偽(wei) 道士所鑽空子。

 

由上可知,看一個(ge) 人是不是熱愛國學,不要看喊什麽(me) ,要看他行的是哪方麵的國學,這樣才可判斷是真假優(you) 劣。

 

民國與(yu) 當下的對照,學術高閣中的精深研究與(yu) 消費時代裏的信仰缺失

 

民國時期的國學熱,果跟今天比起來的話,算不上是“熱”了。那時社會(hui) 相對自主,不可能全民跟風學國學;再說那時是小政府、大社會(hui) ,官方並沒有象現在這樣力挺國學。國學熱即使有的話,主要限於(yu) “一小撮”,影響力非常有限,基本上超不出知識圈子。至於(yu) 在社會(hui) 上,那時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還非常強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本來就已經非常“國學”了,跟知識分子倡導的國學也沒多大關(guan) 係。更重要的是,那時的國學熱(如果有的話),是由一批真正的國學大師提倡的。這些人從(cong) 小家學淵源深厚,個(ge) 人信仰堅定,麵對歐風美雨,他們(men) 一方麵以筆墨來捍衛國學的價(jia) 值信念,另一方麵更以自身的人格示範證明國學的永恒價(jia) 值。

 

相比之下,我們(men) 今天是在國學傳(chuan) 統幾乎中斷、國學大師幾乎滅絕的情況下提倡國學的。一方麵,找不到或極難找到當初那樣傑出的大師來引領風氣,指導學習(xi) ,自然容易被偽(wei) 國學、假國學所蒙蔽;另一方麵,在傳(chuan) 統中斷數十年後,人們(men) 對國學的理解也較膚淺,自然容易相信風水算命之類低層次的迷信行為(wei) 。這些客觀上都使得國學熱中在今天容易出現不健康的現象,引導難度也比較大。

 

 

 

國學熱(資料圖圖源網絡)

 

在一個(ge) 浮躁、功利的時代,國學如果能建立自身健康的傳(chuan) 統,誠然可以起到安定人心的重要作用。但是,就一個(ge) 民族來說,人心的浮躁、物欲的橫流,有深刻的社會(hui) 現實因素,我剛才已說過,其中最深刻的問題包括行業(ye) 價(jia) 值沒有確立、社會(hui) 自組織係統沒有形成、意識形態千變萬(wan) 化、國家未來無法確定、改革措施急功近利等一係列深刻的社會(hui) 現實原因。這些問題不解決(jue) ,指望靠多念幾本國學書(shu) 、多恢複幾個(ge) 古儀(yi) 、多搞一些國學教育,是很不切實際的。

 

“國學熱”現象折射的文化困境

 

現在社會(hui) 上有許多江湖術士開辦的國學會(hui) 所、國學班;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中,有諸如讀經班、“全校齊讀弟子規”、入校時舉(ju) 行入泮禮、拜孔子等一係列與(yu) 國學有關(guan) 的行為(wei) 。對於(yu) 這些現象,我認為(wei) 要一分為(wei) 二地看。比如讓孩子們(men) 讀讀百家姓、千家詩、《論語》等經典,沒有什麽(me) 不好,我也讓自己的孩子讀;讓中學生、大學生多讀一些國學經典,我認為(wei) 是有價(jia) 值的,畢竟那些經典之所以不朽,正因為(wei) 其中有永恒的價(jia) 值。世界上所有偉(wei) 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經典,這些經典往往是一個(ge) 民族在文化困境中度過難關(guan) 的最寶貴資源。

 

同時,恢複一些傳(chuan) 統的禮儀(yi) 行為(wei) ,讓人們(men) 體(ti) 會(hui) 古人如何把人與(yu) 人的相互尊重體(ti) 現在禮儀(yi) 中,如何做得好,是有價(jia) 值的。但是另一方麵,這些行為(wei) 中確實也存在很大的盲區,不可不慎。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沒有古人的精神、缺乏古人的境界,盲目地追求形式,崇尚風雅,是不可能真正培養(yang) 出國學人才的。結果讀經變成了和尚念經,培訓變成了掙錢機器。一味追求外在效應,迎合大眾(zhong) 趣味,隻能把國學教育低俗化。這不是在複興(xing) 國學,而是傷(shang) 害國學。

 

我曾經聽一位台灣學者說,台灣人從(cong) 小在學校裏、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了可能是全世界華人世界中最係統而豐(feng) 富的國學熏陶,但是國學在台灣從(cong) 來沒熱過。台灣從(cong) 沒有過什麽(me) “國學熱”。在中國大陸,動不動流行這個(ge) 熱、那個(ge) 熱的。您不覺得一個(ge) 國家不斷地流行各種“熱”,反映人心不能安定下來,因為(wei) 一個(ge) 社會(hui) 沒有成熟、定型,所以容易被各種“熱”衝(chong) 昏了頭腦嗎?

 

看看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曆程,有過煉鋼熱(50年代)、紅衛兵熱(60年代)、解放軍(jun) 熱(70年代)、出國熱(80年代)、下海熱(90年代)、國學熱(2000年後),等等。什麽(me) 叫做“熱”?就是全民在生活方式上沒找到定準,所以很容易被某種潮流、風氣所煽動。“熱”在某種意義(yi) 上就是跟風,盲從(cong) 。當一種熱潮來臨(lin) 時,人們(men) 樂(le) 此不彼地追隨,爭(zheng) 先恐後地模仿。但當熱潮退卻,人們(men) 突然發現自己當初多麽(me) 愚蠢可笑;然而與(yu) 此同時,他們(men) 又已陷入另一種熱潮而不能自拔了。

 

為(wei) 什麽(me) 在現代中國總是盛行各種熱?我認為(wei) 有許多深刻的根源需要認真麵對。一方麵,數十年來我們(men) 摧毀了行業(ye) 自身的獨立價(jia) 值,一切職業(ye) 行為(wei) 都是為(wei) 外在需要服務,導致行業(ye) 行為(wei) 無意義(yi) 。當行業(ye) 不能自治,當社會(hui) 不能自立,人們(men) 不知道自己所為(wei) 何事、所求何業(ye) ,人心無法安定,情緒躁動不寧,極易為(wei) 外在潮流所吸引。

 

另一方麵,人們(men) 對於(yu) 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在未來幾十年、一百年或者更長的時段裏終將去向何方並不清楚。一個(ge) 世紀以來,中國人在意識形態之爭(zheng) 中耗費了太多的精力,今天他們(men) 對此已經厭倦,不願再相信任何一種意識形態了。當他們(men) 什麽(me) 都不信時,對他們(men) 來說,長遠的未來就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唯有相信金錢、物質這種有形可見的東(dong) 西了。然而,金錢、物質可以滿足一時的欲望,滿足之後人們(men) 可能感覺更加心靈空虛。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人想到在國學尋找精神慰藉。

 

 

 

國學班(資料圖圖源網絡)

 

再一方麵,幾十年來的道德教育和社會(hui) 管理,並沒有讓人們(men) 認識到什麽(me) 樣的生活方式是健全的,什麽(me) 樣的生存之道是真正有意義(yi) 的。加上以功利為(wei) 主要取向的經濟改革和社會(hui) 改革,極大地把人心引導到追求物質利益的方向上去,進一步加劇了人心的混亂(luan) 和迷茫。在人心高度混亂(luan) 和迷茫的情況下,他們(men) 自然容易成為(wei) 各種“熱”的俘虜。

 

綜上所述可知,當下的國學熱背後,隱藏的是數十年來行業(ye) 價(jia) 值被掏空、社會(hui) 不能自治、意識形態變化不定、國家未來飄忽不定、改革措施急功近利等一係列深刻的社會(hui) 現實問題。在這些問題找不到對症的解決(jue) 之前,指望靠複興(xing) 國學來解決(jue) 問題,也許是南轅北轍。

 

從(cong) 民間狂歡到官方意識形態的主張,“國學”的未來何去何從(cong) ?

 

國學回歸課堂當然是好事,包括設立國學專(zhuan) 業(ye) ,我本人是持肯定態度的。對於(yu) 中國來說,重建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體(ti) 性,這應該是最重要的一步。大家隻要研究一下猶太這個(ge) 民族就知道,這個(ge) 民族數千年是多麽(me) 地注重自身的曆史和文化,並且正是靠著對自身曆史和文化堅忍不拔的信念,猶太人才一次次起死回生,重建輝煌。象我們(men) 過去那樣,把自身民族的曆史和文化全盤否定、必欲除之而後快,乃是斷子絕孫的做法。

 

 

 

國學可以治國平天下(資料圖圖源網絡)

 

但是在提倡國學的同時,也千萬(wan) 不要走到另一個(ge) 極端,荒唐地認為(wei) 凡是國學思想都不能拋棄,凡是中國文化都不能批評。甚至有的人認為(wei) 國學是萬(wan) 能的靈丹妙藥,無往而不勝;或認為(wei) 中國古代的政體(ti) 是全世界最好的,中國古代的文化是全世界最偉(wei) 大的,中國古代的智慧是全世界最高明的。如此下去,將樹立起一種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情緒,妄自尊大、盲目排外,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我認為(wei) ,在提倡國學的時候,一定要有全球視野,對外來文化持高度開放、全麵學習(xi) 的態度,千萬(wan) 不能再犯清末士大夫的錯誤。我時常想,國學的研究者和提倡者們(men) ,最好要能夠跳出國學看國學、跳出中國看中國,才能真正擺脫“不識廬山真麵目”的窘境。看不到其他文化的精華、體(ti) 驗不到西方文明的價(jia) 值,必然容易自我陶醉、自以為(wei) 是。另一方麵,對國學的內(nei) 容要有分辨,不能片麵提倡、盲目接受,一定要以理性、務實的態度去看國學。如果設立國學專(zhuan) 業(ye) ,最好不要一窩蜂地做,現在最稀缺的是好的、高素質的國學人才,而國學人才的培養(yang) 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嚴(yan) 格說來,國學教育的開展決(jue) 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幾十年、幾代人的事業(ye) 。

 

我們(men) 需要怎樣的國學傳(chuan) 播者?

 

我有時想,現在的從(cong) 事國學教育的群體(ti) ,或可分為(wei) 如下幾類型:

 

一是學者型。把國學主要當作知識研究的對象,雖可能認同國學,但不會(hui) 全身心地信仰國學,踐履國學。現在學院派學者大多數都是此類。他們(men) 擅長於(yu) 研究,專(zhuan) 業(ye) 知識豐(feng) 富。

 

二是商人型。以國學來掙錢,可能對國學也有好感、甚至有情懷,但根本上是為(wei) 了賺錢,為(wei) 了錢有時可能賤賣國學。現在很多國學培訓部門或機構屬於(yu) 此類(但不可一概而論)。

 

三是術士型。不學無術,但擅長忽悠;巧舌如簧,卻人氣極旺;招搖撞騙,又滑頭如鼠。近年來國內(nei) 冒出了許多這類江湖術士型“國學大師”,頭銜一大堆,多半是自封的。

 

四是傳(chuan) 道型。在國學中尋求安身立命的精神歸宿,這是真心向往國學、傳(chuan) 播國學。也隻有這類人才有可能擔當起複興(xing) 國學的重任。但可惜這類人才無法“量身定製”,可遇不可求。

 

當然上述這幾種身份可能在有些人身上同時存在,我隻是羅列典型。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傳(chuan) 道型國學人才,其他類型的國學教育者群體(ti) 雖可能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國學複興(xing) 主要不能靠他們(men) 。

 

關(guan) 於(yu) 國學,網友們(men) 怎麽(me) 說

 

批判國學熱:

 

“國學不是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藥”

 

@舊楚狂客:因為(wei) 一批半吊子的人拿著國學作幌子,從(cong) 中漁利,甚至坑蒙拐騙,不是國學低俗化,而是騙子們(men) 裝作懂國學,並忽悠更不懂國學的二逼們(men) 。

 

@Shirley袁:現在好像國學是個(ge) 能醫治百病的狗皮膏藥,誰都可以拿來貼來一用:我兒(er) 子學校組織詠誦《弟子規》並各式花樣比賽,感覺封建社會(hui) 的那套君君臣臣借屍還魂;也很討厭很多機構打著國學的名號唯利是圖,其實也沒感覺到他研讀了幾本古籍,但滿嘴’之乎者也’,言必稱’易經’‘老子孔子’,讓我想起來一個(ge) 詞‘沐猴而冠’。

 

@小邱同學:我有朋友在做國學班,為(wei) 什麽(me) 熱?真是人傻錢多,而且運營成本很低,利潤超高,稅率低甚至不交稅(民辦非企業(ye) )有利可圖這才是主因,加上政府支持,中年人群大多沒怎麽(me) 接受過正規科班教育,過來學學東(dong) 西,這些附帶的原因。

 

@西關(guan) 九月:國學有很大一部分被解讀為(wei) 成功學,在很多所謂的企業(ye) 家和失意者中間很受追捧,究其原因,就是一些所謂的國學家迎合受眾(zhong) 心理,胡亂(luan) 解讀,用自己的錯亂(luan) 邏輯把國學變得無比世俗、低俗、諂媚和商業(ye) 化。

 

反對國學熱:

 

“社會(hui) 格局日益西化已不可避免,國學不再占據主導地位”

 

@GFL:現代人因為(wei) 快節奏導致要應對各種壓力,掙溫飽還時有困難,必須得趕時間討生活,實在沒空潛心國學。不說了,房價(jia) 又漲了,得趕緊幹活兒(er) 攢首付去。

 

@Teenlum:人們(men) 借以立身的中國的土壤已經慢慢質變,國學已經不會(hui) 再占主導地位了,隻能作為(wei) 一種調節自身的方式,讓人們(men) 生活的更從(cong) 容、更輕鬆而已。“安貧樂(le) 道”、“父母在不遠遊”?如今我們(men) 處在這個(ge) 變化如此迅速的社會(hui) ,不求生存就等著永遠餓著肚子,不往大城市爭(zheng) 取人才就永遠沒有回流的可能,社會(hui) 格局日益西化已經不可避免了,那采取正當手段謀生,合理待人,追求人格平等本是西方的理念,可又何嚐不是中國傳(chuan) 統的精粹?如此一來還嚷嚷什麽(me) 複興(xing) 國學,搞自我安慰那一套?好好尊崇社會(hui) 道德法律走下去,全民都能做到有禮有序,尊重規則,那一天到了,國學就複興(xing) 起來了。

 

堅守國學派:

 

“有辨別價(jia) 值觀的能力,才會(hui) 有真正接近國學的端莊態度”

 

@楊超:國學是一種精神追求,我們(men) 傳(chuan) 統文化中的與(yu) 人為(wei) 善、溫良恭儉(jian) 是在特定的社會(hui) 環境下產(chan) 生的,所以我不相信跟風能複興(xing) 人的精神,根子還是在社會(hui) 的重建。喝茶的不一定就懂中國文化,那些家學淵源的大師們(men) 是喝洋墨水也能弘揚中華傳(chuan) 統的。

 

@差不多先生:國學式微,的確令人痛心。最好的繼承應是將其融入血脈。不刻意追逐、不刻意冷落,如涓涓細流於(yu) 行。心裏知道自己是炎黃子孫,有對自身曆史的基本認知,有對傳(chuan) 統道德的敬畏,更有那份對中華的驕傲。那麽(me) ,國學就會(hui) 一直不熱亦不冷,而是一直在。

 

@吳雨桓:中國人對中國文化飽有血緣之親(qin) ,這應該是中國人能夠觸摸國學的一大優(you) 勢。而今也許在國外,你有辨別價(jia) 值觀的能力和空間,才會(hui) 有真正接近國學的端莊態度。

 

順其自然派:

 

“國學大眾(zhong) 化是一個(ge) 過程,無需刻意的熱捧與(yu) 保護”

 

@乜子Vivian:作為(wei) 一個(ge) 大學本科學國學的人,表示國學複興(xing) 本就該是個(ge) 緩慢的過程。但是沒有辦法,當下社會(hui) 很多人的誤解,就是所謂“國學大眾(zhong) 化”就應該讓大眾(zhong) 幾乎不用經過大腦思考就可以接收,而這也勢必導致低俗化此起彼伏。

 

@時の流れる:本就有生命力的萬(wan) 物,自然會(hui) 萌生爾後繁盛,隻要不受人為(wei) 滅絕行為(wei) 的侵擾。同理,國學亦毋庸熱捧與(yu) 刻意“保護”,自有一批樂(le) 學者受之爾後授之,以承古今,隻要不受反文化勢力的阻撓。

 

@就醬。:大概是一種過程吧。低俗化反映出的是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國學,但是堅持到最後的肯定為(wei) 數不多,而這時,就到了國學又再是國學的時候。

 

冷靜分析派:

 

“如今國學欠缺的,恰恰是正常的大眾(zhong) 化”

 

@小喬(qiao) :同意要有開放的視野,學習(xi) 的心態,把國學放在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來學習(xi) 和認識,既有文化自信,又不妄自尊大。最怕看到那種一說老祖宗的東(dong) 西就是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容不得半點批評意見。

 

@子木:一種文化潮流或趨勢的形成,都離不開背景時代的烙印,特別是經濟形勢,政治體(ti) 製對其的影響。當今社會(hui) ,物質的空前富足,人心開始膨脹,盲目的追求,以彌補心靈上的空虛與(yu) 困頓,誘導浮誇的文化跟風。心空需補心補腦,但非一蹴而就的。

 

@於(yu) 驍原:最怕的是把國學變成信仰,任何東(dong) 西一旦被神聖化絕對化,就再沒有發展的可能。而今國學欠缺的恰恰是正常的大眾(zhong) 化,正是因為(wei) 普通人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一知半解,給了各種歪門邪道生長的空間——大家都不懂,誰會(hui) 忽悠就聽誰的咯。從(cong) 浩瀚且良莠不齊的古籍中挑選最適合大眾(zhong) 的讀本,國學學者在傳(chuan) 承文化的過程中扮演的才是最重要的角色。

 

言近旨遠者:

 

“熱,不壞,表示還有氣,還活著”

 

@王特:投機販子與(yu) 速成主義(yi) 者的狂歡,一個(ge) 投其所好,一個(ge) 囫圇吞棗,各取所需。

 

@李燚淼:熱,不壞,表示還有氣,還活著,或者又活過來了。

 

@手觸彩雲(yun) 雨繽紛:當年指鹿曾為(wei) 馬,而今緣木欲求魚?

 

@兜兜他爸:因為(wei) 大多數人要的並不是國學,而是功利和雞湯。

 

@人間客:想攀經學的高枝,攀不上,自然就露出低俗相。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