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兵】朱熹與金門書院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16-04-12 16:35:10
標簽:
馮兵

作者簡介:馮(feng) 兵,男,西元1975年生,重慶奉節人,廈門大學哲學博士。現華廈門大學哲學係教授。著有《朱熹禮樂(le) 哲學思想研究》等。

 

 

朱熹與(yu) 金門書(shu) 院

作者:馮(feng) 兵(華僑(qiao) 大學生活哲學研究中心)

來源:《光明日報》( 2016年04月11日 16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三月初五日

           耶穌2016年4月11日癸亥


 

金門古稱“浯洲”“仙洲”,簡稱“浯”,自五代時起即被劃為(wei) 泉州屬地,轄於(yu) 同安縣。金門曆史上曾有四大書(shu) 院,先後為(wei) 建於(yu) 南宋的燕南書(shu) 院、元代的金山書(shu) 院和浯洲書(shu) 院、清代的浯江書(shu) 院。其中,至少有兩(liang) 座書(shu) 院與(yu) 朱熹有著直接的聯係。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年稱晦翁,又號考亭先生、雲(yun) 穀老人等,祖籍徽州婺源(現屬江西),生於(yu) 福建省尤溪縣,為(wei) 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一生著述鴻富,為(wei) 中國曆史上最負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朱熹19歲進士及第後,於(yu) 紹興(xing) 二十一年(1151)被授迪功郎、泉州同安縣主簿,紹興(xing) 二十三年(1153)秋赴任,直至紹興(xing) 二十七年(1157)期滿離開,前後有五年。在這期間,朱熹“以教養(yang) 為(wei) 先務”,積極興(xing) 辦縣學,並在民間創辦書(shu) 院,“選秀民充弟子員,一時從(cong) 學者眾(zhong) 。建經史閣,作教思堂,訪求名士徐應中、王賓等以為(wei) 表率,日與(yu) 講論正學”(《泉州府誌·風俗》)。因此,經朱熹厲行風教之後,同安“士君子服習(xi) 詩書(shu) ,敦尚禮義(yi) ,賢才奮興(xing) ,彬彬日盛”。由此“禮義(yi) 風行,習(xi) 俗淳厚。去數百年,邑人猶知敬信朱子之學”(《同安縣誌·舊誌序》),從(cong) 而一掃閩南民間迷信佛老、崇尚鬼神、鄙俗強悍以及“引伴為(wei) 妻”的“奔競薄惡”之風。

 

也正是在同安任上,朱熹曾渡海前去屬於(yu) 同安治下的金門視察和講學,並建燕南書(shu) 院,金門由此文教鼎盛,薪火相傳(chuan) ,成為(wei) 了人文毓秀之地,有“海濱鄒魯”之譽。據民國時期的《金門縣誌》記載:

 

《滄浯瑣錄》雲(yun) :“朱子主邑簿,采風島上,以禮導民,浯即被化,因立書(shu) 院於(yu) 燕南山,自後家弦戶誦,優(you) 遊正義(yi) ,涵泳聖經,則風俗一丕變也。”又雲(yun) :“燕南書(shu) 院在浯洲,宋時建,今莫詳其跡。”(舊誌)按:“《同安縣誌》載朱熹以紹興(xing) 二十一年主簿兼治學事,五年秩滿。則朱子觀風過浯,當在此五年中。燕南即今太文山,俗呼燕龍,或岩龍,方音相合,今乃訛傳(chuan) 為(wei) 岩人矣。又按解智《孚濟廟記》,朱文公簿邑時,有《次牧馬王祠》詩,則文公確曾徜徉於(yu) 太文山左右矣。太文即古燕南,是也。”

 

金門在民國前一直未曾設縣,直到民國四年(1915)才正式設立縣治。從(cong) 《金門縣誌》中的描述來看,朱熹在任同安主簿期間確曾親(qin) 臨(lin) “過化”金門,並因其影響而使得金門在宋以後文風蔚然,弦歌不絕,至明清兩(liang) 代已有進士47人,在這彈丸之地實屬難得。所以《金門縣誌》又說:“昔朱子主同安簿,觀風海上金門,親(qin) 沐教化,故文章氣節,代有其人,而有明科目之盛,尤甲於(yu) 上都。”從(cong) 中可見朱熹對金門文教事業(ye) 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但朱熹所主持創建的燕南書(shu) 院,到明代文獻《滄浯瑣錄》中其詳址就已不可考,隻能大體(ti) 確定在古區村郊的燕南山,即今天的太文山上。而朱熹的《次牧馬王祠》一詩也並不見於(yu) 《朱子文集》等文獻,如今已確定為(wei) 一首佚詩。其詩曰:

 

此日觀風海上馳,殷勤父老遠追隨。

 

野饒稻黍輸王賦,地接扶桑擁帝基。

 

雲(yun) 樹蔥蘢神女室,崗巒連抱聖侯祠。

 

黃昏更上靈山望,四際天光蘸碧漪。

 

從(cong) 詩中所描述的風物來看,朱熹到過金門應屬無疑。而燕南書(shu) 院曾經的所在地太文山在明末曾建有一座太文岩寺,其前殿奉祀清水祖師,清朝時第三進辟為(wei) 燕南書(shu) 院遺址。後因太文岩寺地勢險要,於(yu) 1950年遭國民黨(dang) 駐軍(jun) 拆毀構築工事,後又重建。重建後的太文岩寺中,燕南書(shu) 院仍為(wei) 其重要部分。該建築采取三進兩(liang) 院設計,依舊以前殿為(wei) 寺廟,後殿為(wei) 書(shu) 院,從(cong) 中我們(men) 可大致想見金門曾經的文教盛況。

 

金門島上與(yu) 朱熹緊密相關(guan) 的另一座書(shu) 院則是浯江書(shu) 院。當時清廷以金門島孤懸海外,兵民雜處,恐不便於(yu) 管理,遂移晉江縣分駐安海通判到金門鎮撫。乾隆四十五年(1780),官方又把金門通判移駐到同安縣馬家巷,新建通判衙署所需材料最初擬由金門舊署拆遷轉運,但因梁木頹壞不敷使用而作罷。隨後金門通判舊署為(wei) 當地士紳黃汝試等人出資買(mai) 下改成了書(shu) 院,即今浯江書(shu) 院,並在其中奉祀朱子、魁星、文昌帝君,同時配祀鄉(xiang) 賢許升、呂大奎、林希元、王力行、丘葵、許獬等,此即為(wei) 浯江書(shu) 院中的朱子祠前身。

 

但第二年書(shu) 院原址被征收為(wei) 縣丞衙署,於(yu) 是官方另在西側(ce) 之義(yi) 學原址重新辟建了浯江書(shu) 院及朱子祠。該建築群分為(wei) 三進,前為(wei) 儀(yi) 門,中為(wei) 講堂,後為(wei) 朱子祠,東(dong) 西兩(liang) 廊各有學舍八間,祠後另有敬字亭。其中,朱子祠為(wei) 三開間的歇山重簷規製,四麵簷廊環繞,正前方設有月台以供接詔行禮之所,顯得簡樸卻不失莊嚴(yan) 。自此,浯江書(shu) 院與(yu) 朱子祠規模均被擴大,遂組成為(wei) 一建築群落。

 

從(cong) 清道光年間再經民國迄今,浯江書(shu) 院及朱子祠曆經數次整修。除了朱子祠尚能保留傳(chuan) 統形製與(yu) 木構建築外,其他的建築皆已改為(wei) 鋼筋混凝土結構,不複具有曆史價(jia) 值了,因此當局僅(jin) 將原建築群中的朱子祠選列為(wei) 古跡。朱子祠中保有道光十八年(1838)福建興(xing) 泉永巡道、翰林院編修出身的倪琇撰寫(xie) 的《浯江書(shu) 院膏火碑記》《捐克膏火芳名錄》,大門上方懸有錢穆先生題寫(xie) 的“朱子祠”匾額,左右兩(liang) 壁也掛有錢先生所撰各五百字左右的“朱子生平”與(yu) “朱子學術”簡介,目前均已成為(wei) 重要文物。

 

朱夫子去今已有八百多年,但斯人雖逝,惠風長存,其思想與(yu) 教化之德澤遍及海峽兩(liang) 岸,成為(wei) 連接兩(liang) 岸的重要文化紐帶,值得我們(men) 銘記和發揚。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