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孔教運動與(yu) 現代儒教重建
——評韓星著《儒教的現代傳(chuan) 承與(yu) 複興(xing) 》
作者:解光宇(安徽大學哲學係)
來源:《中國圖書(shu) 評論》2016年第3期“讀家有方”欄目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三月初一日己未
耶穌2016年4月7日
儒教問題是當今學界具有爭(zheng) 議的重大問題, 也是當今社會(hui) 的一個(ge) 重要熱點。10多年前由李申教授所撰寫(xie) 的《中國儒教史》在學界引起了一場規模空前的爭(zheng) 論。韓星教授積極參與(yu) 了這場爭(zheng) 論,後來撰寫(xie) 了《儒教問題:爭(zheng) 鳴與(yu) 反思》一書(shu) ,對儒教問題產(chan) 生的由來和爭(zheng) 鳴情況作了梳理,由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此後,他沒有停止對這個(ge) 問題的研究和思考,以近代以來的孔教為(wei) 研究對象,陸續地寫(xie) 了一係列論文,發表在不同刊物上。10年時間如白駒過隙,近期我欣喜地讀到韓星教授的專(zhuan) 著《儒教的現代傳(chuan) 承與(yu) 複興(xing) 》。從(cong) 中國儒教發展史來看,《儒教的現代傳(chuan) 承與(yu) 複興(xing) 》一書(shu) 接續了李申的《中國儒教史》,對傳(chuan) 統儒教“滅亡”後百年來以孔教的形式發展演變的曆史進行梳理,勾勒出儒教現代傳(chuan) 承與(yu) 複興(xing) 的曆程,可以說填補此領域的空白,是一部具有創新性的學術專(zhuan) 著。目前儒教重建問題已經蓄勢待發,但具體(ti) 怎麽(me) 重建,學界和社會(hui) 仍然不能達成一致。韓星教授在本書(shu) 中提出了自己的獨立見解,觀點平實中道,值得借鑒。
韓星教授懷著溫情與(yu) 敬意對以康有為(wei) 為(wei) 代表的近代孔教思潮與(yu) 運動做了全麵梳理。他從(cong) 康有為(wei) 提出孔教說的動因、目的、經過、內(nei) 容等方麵對康有為(wei) 孔教說進行了整體(ti) 評述,揭示了康有為(wei) 孔教說與(yu) 政治維新和專(zhuan) 製體(ti) 製的矛盾與(yu) 衝(chong) 突,肯定了康有為(wei) 孔教說的價(jia) 值。由康有為(wei) 、陳煥章倡導的孔教運動,在清末民初引發了廣泛爭(zheng) 論,梁啟超開始追隨康有為(wei) ,後來觀點發生變化,形成了多變的孔教觀。韓星教授對近代孔教的梳理不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人們(men) 熟知的康有為(wei) 、陳煥章倡導的孔教活動及其思想,更擴展到了反對孔教的新文化運動派、文化保守主義(yi) 者辜鴻銘、學衡派,以及民間儒教段正元與(yu) 道德學社,這就大大擴展了孔教研究的領域。在孔教活動引起的爭(zheng) 論中,反對最激烈且具有文化批判意義(yi) 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魯迅等把文化批判的主要目標對準了孔教,使近代以來的孔教之爭(zheng) 達到了高潮;辜鴻銘是一個(ge) 學貫中西的文化保守主義(yi) 者,他在中西比較文明的視野中確立中華文化的主體(ti) 性,其對孔教的看法別具一格,與(yu) 康有為(wei) 、陳煥章有很大不同。學衡派與(yu) 五四新文化運動對立而起,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主流之外的一個(ge) 獨立的,超越於(yu) 政黨(dang) 之見的一個(ge) 學術派別,其孔教觀重視道德教化與(yu) 人格提升;段正元與(yu) 道德學社在近現代民間影響很大,段正元的很多弟子都是軍(jun) 政要員,以北京為(wei) 中心道德學社散布全國各地,段正元在各地講學傳(chuan) 道,在現代中國產(chan) 生了獨特的曆史影響和作用。本書(shu) 第六章主要是對段正元關(guan) 於(yu) 儒家之道和孔儒之教的思想做梳理,認為(wei) 段正元傳(chuan) 承儒家的道統,發揚儒家的教統,是儒學和中國文化現代化發展的重要一脈。
本書(shu) 近一半的篇幅是在描述中國大陸孔教運動失敗以後對香港地區、東(dong) 南亞(ya) 國家的華人圈所產(chan) 生的影響,顯示了儒教的現代傳(chuan) 承與(yu) 頑強的生命力。近代孔教活動在大陸失敗以後發展到東(dong) 南亞(ya) ,在海外華人那裏卻引起了熱烈的響應,掀起了孔教的海外複興(xing) 浪潮,至今仍然是他們(men) 大多數人的精神信仰。孔教在海外華人當中走的是民間發展之路,盡管曾經步履艱難,風高浪急,但總體(ti) 上是成功的。在東(dong) 南亞(ya) ,通過孔教對內(nei) 增強華人的凝聚力,孔教成為(wei) 他們(men) 的信仰支撐、心理寄托和感情慰藉;對外不被同化,以保持華人的民族和文化特性。作者以孔教為(wei) 主線,梳理了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亞(ya) 、馬來西亞(ya) 等國家孔教、儒學和民間信仰錯綜複雜的關(guan) 係和發展演變的曆程。
在結語部分,韓星教授對海外孔教與(yu) 儒學、儒教發展道路進行了反思,指出以孔教學院為(wei) 代表的海外孔教曾經在殖民地的文化以及其他多元文化的氛圍中以宗教為(wei) 形式,以儒家人道為(wei) 本質,弘揚和護衛中華文化,成為(wei) 海外赤子維係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海外孔教在思想理念上是以儒學的創立者孔子為(wei) 教主,實際上是以孔子的偉(wei) 大人格和思想為(wei) 依歸,本質上是人文道德休養(yang) ,是以宗教的形式傳(chuan) 承和發揮孔子儒學的基本精神,它與(yu) 曆史上的儒教文化有一定的聯係,與(yu) 儒學有更直接的承續關(guan) 係。他們(men) 把儒學變成一種“宗教”,在很大意義(yi) 上是在活動方式上將其宗教化,而不是把它神學化,把孔子的學說變成神學,進行頂禮膜拜,搞成迷信——這一點很重要,這說明孔教運動是傳(chuan) 統儒學的民間化、現代化,在思想上仍然保持了傳(chuan) 統儒學人文主義(yi) 的基本品質。
在對近代孔教曆史梳理的基礎上,韓星教授對儒教相關(guan) 理論問題也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由於(yu) 學界對儒教這個(ge) 概念有很大爭(zheng) 議,他在《自序》中首先表達了自己的儒教觀,認為(wei) 在儒教問題爭(zheng) 論過程中人們(men) 最常犯的毛病就是以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簡單地以“是”與(yu) “否”來回答。其實,曆史上儒家的“教”不僅(jin) 僅(jin) 是狹義(yi) 的教育之教,更有教化、宗教的含義(yi) 。儒教以道為(wei) 教,最終落實在尊天重地前提下的人文主義(yi) 精神上。他理解的儒教不是講鬼神迷信的宗教,而主要是以人文理性為(wei) 核心,以聖賢人格為(wei) 楷模,以道德精神為(wei) 依歸的信仰體(ti) 係,主要包括學校教育、社會(hui) 教化,以及必要的宗教性禮儀(yi) 形式。儒教的宗教性或宗教成分往往是通過相互聯係的內(nei) 在超越和外在超越體(ti) 現出來的:一方麵是指儒家在內(nei) 在心性修養(yang) 中有“內(nei) 在超越”的宗教體(ti) 驗,如《孟子》《中庸》的“誠”,《大學》中的定、靜、安、慮、得,都涉及儒家的宗教性體(ti) 驗與(yu) 道德實踐;另一方麵,是外在的三祭之禮。三祭之禮是宗教性禮儀(yi) 形式,所以也能使人們(men) 產(chan) 生“與(yu) 天地合其德,與(yu) 日月合其明,與(yu) 四時合其序,與(yu) 鬼神合其吉凶”(《周易·文言傳(chuan) 》)“外在超越”的宗教性體(ti) 驗。
對於(yu) 當下建設中國自己的思想文化體(ti) 係,特別是越來越高的重建儒教的呼聲,韓星教授的態度是積極的,又是謹慎的。他在不同地方反複強調儒教複興(xing) 要保持儒家人文理性的核心精神,避免宗教狂熱和排他性,造成宗教和文化衝(chong) 突。在本書(shu) 中他肯定了孔教運動及其思想的曆史作用和現實意義(yi) 。但認為(wei) ,孔教畢竟隻是儒學現代轉化過程中的宗教一脈,並不是中國文化複興(xing) 的基本方向,也不是中國文化未來發展的主導方向。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方向不能走宗教的道路,應該以儒學傳(chuan) 統作為(wei) 基礎性的資源,以儒為(wei) 主,兼容諸教,整合多元文化,構建21世紀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體(ti) 係。盡管在中國大陸,儒學發展的主流不可能走宗教化的道路,但並不否認在以儒學為(wei) 主的多元文化融會(hui) 過程中,在一定時間、一定地域的民間儒教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這就是說,如果要建立儒教,也可能是民間儒教,即由儒家學者和民眾(zhong) 共同建立非官方非政治化的儒教組織,當然也並非與(yu) 政治無任何關(guan) 係,而是以文化的方式現實政治的目標。儒教發展的民間道路起碼應該有兩(liang) 種功能:一是社會(hui) 教化的作用,以教育的方式麵對普通民眾(zhong) ;二是宗教的方式,以宗教的形式弘揚儒學和傳(chuan) 統文化。實際上二者應該結合起來。這裏應該特別強調的是“民間”立場:一是作為(wei) 孔教這樣類似的儒教實體(ti) 必須是在民間力量的支持下組織起來,有廣泛的民眾(zhong) 基礎;二是符合複興(xing)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需要,是社會(hui) 化的,屬於(yu) 公共領域的文化現象;三是非政治化的,不能有官方的直接支持或強烈的官方背景,以免失去其長遠的文化價(jia) 值。這些觀點平實中道,我想很多人都會(hui) 讚同。該書(shu) 可以對當今中國大陸的儒教建設提供曆史經驗和教訓,以促進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韓儒學發展路徑與(yu) 現狀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5BZX067)】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