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老還鄉(xiang) ”傳(chuan) 統中斷了嗎?
接續傳(chuan) 統:綻放人生第二季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xiang) 賢(觀察篇之一)
記者:王菲菲、劉翔霄、梁軍(jun) 、袁汝婷、向定傑、沈洋、劉巍巍、馬劍、韓振、葉含勇、李勁峰
來源:半月談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二月初八日丁酉
耶穌2016年3月16日
“立廟堂忠君之祿,歸鄉(xiang) 裏孝親(qin) 之澤”。千百年來,懷抱四方之誌的士子們(men) 通過科舉(ju) 離開鄉(xiang) 土為(wei) 國效力,到了晚年,他們(men) 則選擇回到故土,回報鄉(xiang) 裏。時代變遷,葉落歸根這一傳(chuan) 統並未中斷。當下鄉(xiang) 土中國正麵臨(lin) 重大變革機遇和諸多發展難題,退休官員憑借其優(you) 勢可以繼續發揮潛力,對家鄉(xiang) 和他們(men) 自身來說,可謂雙贏之舉(ju) 。
“葉落歸根”:顛撲不破的信念
大樹參天,依靠土壤中水分的滋養(yang) ,待到枝繁葉茂時,樹葉落到根部,化為(wei) 泥土,回報根本。我國古代社會(hui) 鄉(xiang) 土觀念很重,不論是做官的仕人,還是商人遊子,都有一種想法,就是晚年回到生養(yang) 自己的故土,“葉落歸根”。
“長期以來,中國‘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農(nong) 業(ye) 型經濟生活特征,讓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的人群,不像遊牧民族或商業(ye) 人群那樣四處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護在土地上。他們(men) 像莊稼一樣,把根深紮在鄉(xiang) 土裏,對鄉(xiang) 土充滿了感情。”山西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劉毓慶說。
蘭(lan) 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文軒接受半月談記者專(zhuan) 訪時表示,中國是一個(ge) 農(nong) 業(ye) 大國,古代官員大部分源自農(nong) 村,那裏積澱著深厚的耕讀文化傳(chuan) 統,科舉(ju) 製的實行讓寒士庶民加固了一個(ge) 理想,就是“學而優(you) 則仕”。待到衣錦還鄉(xiang) 時,官員們(men) 又出於(yu) 對家族根脈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回到兒(er) 時的故土,通過建立家族私塾或鄉(xiang) 村書(shu) 院等進行文化反哺。
“中國官員返鄉(xiang) 文化古已有之。”張文軒說,“中國人有濃厚的家國情懷,作為(wei) 一個(ge) 人,不能忘記根本,而要回報根本。在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理念裏,如果一個(ge) 人忘記了根本、家鄉(xiang) ,他就是不義(yi) 之人,做人就立不住。”
劉毓慶說,官員告老還鄉(xiang) 的傳(chuan) 統在周代就已出現。《儀(yi) 禮·士冠禮》中提到有“鄉(xiang) 先生”,鄭玄注說:“鄉(xiang) 先生,鄉(xiang) 中老人為(wei) 卿大夫致仕者。”也就是退休鄉(xiang) 居的卿大夫。之所以叫“先生”,是因為(wei) 他們(men) 兼任著鄉(xiang) 間的教育者,鄭玄注說“先生”是“老人教學者”。從(cong) “二十五史”到各地方誌,以及戲曲小說中,我們(men) 都可以看到大量官僚告老還鄉(xiang) 後與(yu) 當地“士”一同傳(chuan) 道授業(ye) 、教化一方的故事。
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範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王東(dong) 林認為(wei) ,自古以來,中國農(nong) 村都有一個(ge) 鄉(xiang) 紳階層,鄉(xiang) 紳階層支撐著鄉(xiang) 村文明。他們(men) 在農(nong) 村實施文明教化,並參與(yu) 鄉(xiang) 村治理。如果村與(yu) 村之間、族與(yu) 族之間有矛盾,兩(liang) 邊的先生坐下來談判,基本上就能化解。
致仕還鄉(xiang) ,作用幾何
得益於(yu) 古代官員的告老還鄉(xiang) ,鄉(xiang) 村實現了精英循環的有效流通,一定程度上持續不斷地帶動著鄉(xiang) 村的社會(hui) 文化發展。這些中國最早出現的鄉(xiang) 賢,成為(wei) 千百年來鄉(xiang) 土中國穩定和諧的基層管理機製的維係者。
湖南省委黨(dang) 校黨(dang) 史研究部副主任、教授許順富認為(wei) ,鄉(xiang) 土紳士是中國封建社會(hui) 一個(ge) 具有獨特社會(hui) 地位與(yu) 多方麵社會(hui) 功能的特殊群體(ti) ,它不僅(jin) 影響著國家政權的穩固,而且影響著鄉(xiang) 村秩序的安寧;它不僅(jin) 是官僚的後備軍(jun) ,也在一定程度上充當著民眾(zhong) 的代言人;它不僅(jin) 是文化教育的占有者,也是文化教育的傳(chuan) 播者和輸出者。
受訪的一些專(zhuan) 家向半月談記者指出,古代官員告老還鄉(xiang) 主要起到以下三大方麵作用:
一是為(wei) 地方興(xing) 利除害。比如修路辦學、撫恤孤老、救濟貧窮、維護鄉(xiang) 民(家族成員)的利益、製定鄉(xiang) 規民約及家法族規等等。鄉(xiang) 紳的存在與(yu) 作為(wei) ,確實可以使鄰裏和睦、安居樂(le) 業(ye) ,使老有所養(yang) ,壯有所用,少有所長。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鄉(xiang) 紳就是當地居民的主心骨。鄉(xiang) 民遇有生老病死、婚喪(sang) 嫁娶等大事時,以請到鄉(xiang) 紳主持為(wei) 榮;鄉(xiang) 民進行買(mai) 賣交易時,契約上若有鄉(xiang) 紳做“保人”,心裏就會(hui) 踏實;在鄉(xiang) 民利益受到威脅時,鄉(xiang) 紳甚至可以組織鄉(xiang) 民與(yu) 匪霸對抗,與(yu) 官博弈。
二是調解親(qin) 鄰糾紛。明清頒布的律例中有在地方鄉(xiang) 裏設立“申明亭”的規定,國家的法律明文授予“裏老”以裁斷糾紛的權力:“戶婚、田土等小事,許裏老於(yu) 此(申明亭)勸導解紛。”那些在不同地區的申明亭中主持“申明教戒”、“勸導解紛”的“裏老”一職,多是由不拿國家俸祿的鄉(xiang) 紳擔任。
三是擔任縣級以下社會(hui) 基層組織的負責人。中國封建社會(hui) 的國家政權隻延伸到縣一級,縣以下的廣大鄉(xiang) 村地區,都是鄉(xiang) 紳活動的舞台,鄉(xiang) 紳是鄉(xiang) 土社會(hui) 的權威。
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家顧炎武將這種由鄉(xiang) 紳擔任的官稱為(wei) “小官”,西周的鄉(xiang) 遂官、秦漢的鄉(xiang) 亭官、隋唐的裏坊官、明清的保甲官以及各地宗族大戶的家長,大致都可以歸在顧炎武所言的“小官”之列。小官的產(chan) 生是自發的,他們(men) 沒有國家的任命,隻有鄉(xiang) 民的擁戴。
顧炎武察覺到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發展的活力在基層社會(hui) 中,甚至認為(wei) ,由鄉(xiang) 紳擔當的小官之職責遠比朝廷任命的大官重要,減少朝廷任命的冗官、維護自發產(chan) 生於(yu) 鄉(xiang) 民意願的小官是政治清明、社會(hui) 穩定、王朝興(xing) 盛的關(guan) 鍵。
鄉(xiang) 紳群體(ti) ,有高於(yu) 普通民眾(zhong) 的文化知識、精神素養(yang) ,有閱曆和視野,有一定人脈,對下層民眾(zhong) 生活有深刻了解。既可以將下情上達於(yu) 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將官方旨意貫徹於(yu) 民間。他們(men) 承擔著傳(chuan) 承文化、教化民眾(zhong) 的責任,參與(yu) 著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代表著一方風氣和文化。
“告老還鄉(xiang) ”傳(chuan) 統從(cong) 未中斷
“文官告老還鄉(xiang) ,武將解甲歸田”。遍觀曆代,還鄉(xiang) 大有作為(wei) 者層出不窮。西漢丞相韋賢“以老乞骸骨”,成了曆史上第一位告老還鄉(xiang) 的丞相;宋代戶部尚書(shu) 沈詵告老還鄉(xiang) 後,每遇災荒之年,就把自家的存米拿出來按平價(jia) 賣給當地百姓;明朝時期,浙江蕭山的魏驥官至吏部尚書(shu) ,辭官在家居住20餘(yu) 年,築堤浚湖,解鄉(xiang) 民水患之苦;清朝軍(jun) 機大臣、禮部尚書(shu) 閻敬銘70多歲時稱病,四次上疏辭官,回歸故裏後捐款修建義(yi) 學,並督辦建起當時全國唯一的民間糧倉(cang) ,被譽“天下第一倉(cang) ”。
今天人們(men) 所能看到的明清兩(liang) 代有價(jia) 值的古村落,幾乎都是官員告老還鄉(xiang) 的傑作。被列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安徽黃山西遞村、宏村就是一代又一代商賈、官宦告老還鄉(xiang) 建設家鄉(xiang) 的示範作品,它帶來鄉(xiang) 村文明的整體(ti) 升華。
在當代,高官返鄉(xiang) 傳(chuan) 統雖大大減弱,但從(cong) 未中斷,高官返鄉(xiang) 創業(ye) 者也不在少數。開國將軍(jun) 甘祖昌因傷(shang) 病從(cong) 新疆軍(jun) 區後勤部長位置上退休,回到家鄉(xiang) 江西蓮花縣務農(nong) ,一直到1986年去世;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毛致用退休後,回到家鄉(xiang) 湖南嶽陽西衝(chong) 村,把一個(ge) 落後村變為(wei) “嶽陽第一村”;當過9年海南省副省長、人大常委會(hui) 副主任的陳蘇厚退休後務農(nong) ,使家鄉(xiang) 鬆梅村麵貌一新;湖北省原省委常委、政法委書(shu) 記劉榮禮退休後,在鹹寧鄉(xiang) 村自費建起優(you) 質瓜果科技研究所和試驗園……
讓人生第二季綻放光彩
“當代官員退休返鄉(xiang) 的數量和規模,和古代不可同日而語。”張文軒說,這是因為(wei) 社會(hui) 形態和社會(hui) 環境發生了變化。我國由農(nong) 業(ye) 社會(hui) 過渡到工業(ye) 社會(hui) ,由鄉(xiang) 土生活向都市生活轉型,很多官員在農(nong) 村沒有了家,有的則因為(wei) 農(nong) 村條件落後不願意返鄉(xiang) 。
張文軒認為(wei) ,對於(yu) 葉落歸根這一傳(chuan) 統,現代人可以而且應當繼承發揚。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條件改善,現代人的身體(ti) 健康狀況遠勝於(yu) 古人,很多60多歲的人退休後,仍然身體(ti) 健壯、思維活躍,對支持家鄉(xiang) 發展有飽滿的熱情。
民建貴州省委副主委、貴州財經大學副校長徐大佑對半月談記者表示,鄉(xiang) 村的內(nei) 生秩序離不開鄉(xiang) 村精英力量的形成與(yu) 推動,各種級別的官員退休回鄉(xiang) ,能夠與(yu) 其他非體(ti) 製精英一起形成多元治理的格局。尤其在當前,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hui) 議吹響了“脫貧攻堅戰”的衝(chong) 鋒號,貧困人口多的省份應當采取各種措施,鼓勵退休老幹部下到基層一線,為(wei)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貢獻力量。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就業(ye) 與(yu) 社會(hui) 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教授認為(wei) ,退休官員經過了黨(dang) 和國家的培養(yang) ,尤其是縣處級以上幹部,在各個(ge) 崗位上都經過了鍛煉,有比較豐(feng) 富的工作經驗。見識決(jue) 定眼界,這些人對農(nong) 村未來發展看得較遠,鼓勵他們(men) 還鄉(xiang) 幹事創業(ye) ,能夠惠及一方百姓。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原平市子幹鄉(xiang) 子幹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栗翠田說,一方麵,退休官員有豐(feng) 富的經曆、較高的學識和廣泛的人脈,新農(nong) 村建設特別需要這些人;另一方麵,對於(yu) 官員自身來說,退休後回歸田園,融入農(nong) 村生活,服務鄉(xiang) 裏鄉(xiang) 親(qin) ,也有益於(yu) 身心健康,可以讓人生第二季綻放更多光彩。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