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反哺:十位官員返鄉(xiang) 記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xiang) 賢(人物篇之三)
記者:沈洋、劉巍巍、向定傑、王菲菲、劉翔霄、梁軍(jun) 、葉含勇、韓振、袁汝婷、李勁峰、馬劍
來源:半月談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二月初七日丙申
耶穌2016年3月15日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xiang) 賢——
1徐金龍:外交官回鄉(xiang) ,教村民學法語
法國以浪漫聞名,學法語也是件很時尚的事。如今,江蘇省太倉(cang) 市城廂鎮勝涇村村民在村裏就能學習(xi) 這門語言了。教他們(men) 的,是從(cong) 村裏走出去,長期工作在法語語係國家的退休外交官徐金龍。
近日,勝涇村法語大眾(zhong) 培訓班在村委會(hui) 大會(hui) 議室開班授課。
“蒙”“冬”“鬆”“撥帝搭撥帝,樂(le) 滑蛇翻鬆泥”……雖然法語零基礎,但大家學得不亦樂(le) 乎。來上課的村民中,有孩子,有年輕人,甚至還有一些老人。開始大家跟徐金龍學發音還有點不好意思,在他一次次鼓勵下,課堂上的朗讀聲越來越大。
徐金龍南京大學法語係畢業(ye) 後被分配到外交部工作。此後,他在我國駐盧旺達、阿爾及利亞(ya) 、馬裏、毛裏塔尼亞(ya) 、馬達加斯加等大使館和領事館工作,擔任過政務參讚、總領事等職務,直到2012年退休。
徐金龍告訴半月談記者,他能學法語並從(cong) 事外交工作,是當年家鄉(xiang) 人民給的機會(hui) ,現在希望用這一技之長回鄉(xiang) 為(wei) 大家做些事。太倉(cang) 人說的是吳語,法語的38個(ge) 音素,有36個(ge) 在吳語中存在,學起來有一定的先天優(you) 勢。即使是當地老人,發出法語的音也不難。
徐金龍教村民學法語完全免費。他說,現在開的是大眾(zhong) 班,等過一陣子,還會(hui) 選出一部分學生,開個(ge) 專(zhuan) 業(ye) 班。考慮到大家都沒有基礎,他不會(hui) 用“學院派”的教學方式,而是憑借自己這麽(me) 多年說法語的經驗,直接教大家實用的生活法語。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xiang) 賢——
2張洪雄:“鄉(xiang) 情圖書(shu) 館”滋養(yang) 留守兒(er) 童
貴州凱裏市凱棠鄉(xiang) 白水村是個(ge) 偏遠的苗族山鄉(xiang) 小寨。在那裏,有一間特殊的圖書(shu) 室,不足30平方米,卻密密擺了7個(ge) 書(shu) 架。那是耄耋老人張洪雄留下的遺產(chan) 。去年老人不幸因病去世,但老人退休後的故事被鄉(xiang) 親(qin) 們(men) 傳(chuan) 為(wei) 佳話。
張洪雄曾任貴州省麻江縣人大常委會(hui) 副主任。2000年,已經70歲的張洪雄和老伴回到了白水村老家,把自家的老房收拾出來,辦起了“鄉(xiang) 情圖書(shu) 室”。
圖書(shu) 室有個(ge) 登記冊(ce) 。誰來借書(shu) ,老人都要登記上名字和書(shu) 目,到現在,有7000多人次登記過。圖書(shu) 室現有1.6萬(wan) 多冊(ce) 圖書(shu) ,老人生前把這些圖書(shu) 按照政治、法律、科技等分出類目,方便讀者查閱。
這個(ge) 地處偏遠的苗族山鄉(xiang) 小寨,村民多出去打工,圖書(shu) 室就成了留守兒(er) 童的樂(le) 園。張小豔就是其中一個(ge) 。父母都不在家,張小豔白天在這裏看書(shu) ,晚上還能跟張洪雄學習(xi) 苗文。村支書(shu) 說:“張洪雄辦了3個(ge) 班——苗文班、書(shu) 法班、課前預習(xi) 班,讓孩子們(men) 有個(ge) 去處。”
寨子裏99%都是苗族,人人會(hui) 說苗話,卻沒幾個(ge) 識得苗文。“不能把自己的傳(chuan) 統丟(diu) 了”,張洪雄親(qin) 自披掛上陣,還把在麻江縣消防部門工作的兒(er) 子張躍輝叫來給孩子們(men) 上苗文課。
除了圖書(shu) 室,家裏的幾間房子也被老人改造,分別設立閱講室、陳列室、書(shu) 法室、休息室等。大門常開不閉,誰都可以到這裏來轉一轉、看一看。
五組村民張洪發以前常年在外打工,過年回家時經常到圖書(shu) 室找些種植養(yang) 殖的書(shu) 拿回家看,一來二去,他心裏漸漸有了底,索性放棄打工,回家養(yang) 起了母豬。“這些書(shu) 很有用,對我搞種養(yang) 很有幫助,少走很多彎路。”
張洪雄老人的善舉(ju) 感染了很多人。40歲的張金權便是其中一位。張洪雄去世後,張金權堅持來圖書(shu) 室幫忙,登記圖書(shu) 、打掃衛生、教孩子們(men) 說苗語,忙得不亦樂(le) 乎。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xiang) 賢——
3陳吉鎖:編印《特別村誌》,讓村民記住自己的根
今年70歲的陳吉鎖曾是山西晉城市國稅局工會(hui) 主席,2001年退休後回到家鄉(xiang) ——陽城縣孔池村。“這塊土地養(yang) 育了我,不想離開。”陳吉鎖和老伴栗海花都是本村人,這裏有很多他們(men) 兒(er) 時的回憶。
回鄉(xiang) 後,陳吉鎖發現村裏的變化令人憂心。“以前我們(men) 村是全縣農(nong) 業(ye) 學大寨的典型,人們(men) 的精氣神很足,現在雖然生活富裕了,但思想境界下降了。一些人除了下棋、打麻將,沒別的事情可幹。要說讓幹事,先問給多少錢。”
陳吉鎖一直思索著怎樣憑綿薄之力報答故鄉(xiang) 。孔池村南麵有一個(ge) 叫“寨圪堆”的地方,這裏地勢較高,周圍都是荒草。“如果這裏能建一個(ge) 公園,村裏人就可以來這裏散散步,跳跳舞,打打太極拳了。”於(yu) 是,陳吉鎖召集了村裏幾個(ge) 和自己一塊長大的弟兄一起謀劃,並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經過5年時間,孔池公園建成了。
孔池村雖然不大,但曆史文化豐(feng) 富。近年來,年輕人不斷外出打工,村裏的文化傳(chuan) 統正在丟(diu) 失。為(wei) 此,從(cong) 2001年開始,陳吉鎖和老伴編寫(xie) 《特別村誌》。這是一項龐大的工程:拓碑尋廟,一家一戶尋根問祖,校對各家族譜,還要將村裏的遺存院落、廟宇、文物等一一拍照。
直到2015年,這本60餘(yu) 萬(wan) 字、圖文並茂的《特別村誌》得以問世。該書(shu) 以“清雅居劄記”命名,包括“保護村事拾遺、世族追記、史海鉤沉、文輯逸事、書(shu) 信往來”等章節,記錄了孔池村每家每戶的家族淵源、家譜流續,附錄了每家60歲以上老人的照片。
陳吉鎖自費數萬(wan) 元印刷《特別村誌》,每家每戶無償(chang) 贈送一本,“要讓村民們(men) 都能記住自己的根”。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xiang) 賢——
4這裏劉海水:自辦德孝澡堂,自繪德孝漫畫
“我與(yu) 農(nong) 民、工人和知識分子都長期打過交道,熟悉這些群體(ti) 的不同特點。”在山西運城市鹽湖區東(dong) 郭鎮,一見麵,71歲的劉海水老人便道出這句話。
退休前,劉海水當過村幹部,在企業(ye) 當過一把手,最後從(cong) 山西運城市鹽湖區直工委副書(shu) 記一職上退下來,重新成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中的一員。劉海水很有名,遠近鄉(xiang) 鄰都知道他。他善於(yu) 開導,別人和他聊一聊,很多困惑便豁然開朗。他出名還有一個(ge) 原因:家中開辦德孝澡堂,自繪德孝漫畫。
德孝澡堂由劉海水的長子經營,原來有一個(ge) 更雅致的名字,但因一件事,劉海水給它更了名。
幾年前,鎮上一位老人辭世,其子開店做買(mai) 賣,因“怕耽誤掙錢”,連葬禮也沒給老人辦。這件事傳(chuan) 到劉海水耳朵裏,他幾晚上沒睡著覺。他想不通,社會(hui) 向前發展、文明程度提高,怎麽(me) 會(hui) 有人把錢看得比親(qin) 生父母還重要?自己的子女很孝順,但有什麽(me) 辦法,能帶動周圍更多年輕人孝老、敬老?
幾經思考,劉海水給澡堂更名為(wei) 德孝澡堂,並規定:凡是60歲以上老人洗浴,一分錢不收。小小澡堂覆蓋周圍數千居民,人們(men) 一傳(chuan) 十,十傳(chuan) 百,德孝澡堂很快出了名。前來洗浴的人們(men) 從(cong) 登門入室開始,目光所及之處,從(cong) 門聯到牆壁,是各種各樣的孝老敬老漫畫,有文字有配圖,並不憑空說教。
40歲初學漫畫,70歲畫出名堂,人們(men) 通過漫畫,結識了劉海水。在東(dong) 郭鎮一處庭院內(nei) ,一張露天放置、一米見方的簡陋小桌,就是劉海水作畫的案頭。構圖需要靈感,白天想、夜晚想,老伴叫吃飯了他還在想。冒出一個(ge) 好構圖,飯吃兩(liang) 口,他就放下筷子趕緊畫。
4年來,他的畫作原圖摞起來有半米多高,多數主題都與(yu) 老有所樂(le) 、孝敬老人有關(guan) 。“運城是傳(chuan) 說中的舜帝故裏、中國德孝文化之鄉(xiang) ,但近年我聽聞、觀察到的一些現象,深深刺痛我的心,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漫畫。漫畫有較強的社會(hui) 性、傳(chuan) 播性和深遠的教育意義(yi) 。”劉海水說。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xiang) 賢——
5孫金柱:“舞”動太行山村
70歲的孫金柱是山西晉城市陽城縣南部的河北鎮孤堆底村人。2007年,他從(cong) 縣財政局副局長崗位退休回到老家。
剛回村時,孫金柱感覺村裏毫無生氣,老百姓除了打麻將,就是說閑話。他就尋思著把群眾(zhong) 組織起來,搞一些健康向上的活動。於(yu) 是,他自費購買(mai) 了音響設備,組建起健身舞蹈隊。
剛開始,人們(men) 既好奇又害羞,隻有寥寥幾個(ge) 人。孫金柱一招一式教他們(men) 。慢慢地,晚上打麻將的人越來越少,跳舞的人越來越多。每天晚上不到8點,悠揚的音樂(le) 就在四周回蕩,大院廣場燈火通明。山溝中沉寂的村莊被點燃,有了生機。
廣場舞隻是孫金柱活躍村子的其中一招,他還組織村裏的文藝愛好者唱梆子戲、學打太極拳。
孤堆底村是被稱為(wei) “太行山上焦裕祿”孫文龍的故鄉(xiang) ,這裏有一個(ge) 孫文龍紀念館。晚上,孫金柱組織活動;白天,他就是紀念館的義(yi) 務解說員。他說:“把孫文龍精神宣傳(chuan) 好,也是宣傳(chuan) 家鄉(xiang) 。”
2012年,孤堆底村準備將村南麵的一座大山打造成森林公園,孫金柱主動請纓,挑起開發重擔。他向村民征集各種舊物件,建起了民俗文化園,並指導鄉(xiang) 親(qin) 們(men) 開辦農(nong) 家樂(le) 。
這些事情,孫金柱件件都要親(qin) 力親(qin) 為(wei) 。兒(er) 女們(men) 不理解地問他:“爸爸,您退休了,在城裏有房子、有工資,就該像你的老朋友、老同事一樣,要麽(me) 外出旅遊開開心,要麽(me) 自己健健身。村裏的事情有村幹部,你卻跑得比他們(men) 還急,結果把自己累得不成樣,圖些什麽(me) ?”
“圖什麽(me) ?圖的就是讓咱孤堆底趕緊富起來,趕快美起來,生活趕快好起來!”孫金柱說,“不但我這樣做,你們(men) 將來也得回來這樣做,這兒(er) 是你們(men) 的故鄉(xiang) ,無論你遠在天涯海角,還是將來做了多大的官,故鄉(xiang) 永遠不能忘記。”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xiang) 賢——
6白成:500畝(mu) 山林的綠色夢
“小時候在農(nong) 村度過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至今對家鄉(xiang) 的貧窮仍記憶猶新。”今年64歲的白成說,他有個(ge) 心願,永遠做家鄉(xiang) 的兒(er) 子,改變家鄉(xiang) 的貧困麵貌,讓家鄉(xiang) 人過上好日子。
退休前,白成是甘肅省蘭(lan) 州市南北兩(liang) 山環境綠化工程指揮部綠化處處長。退休後,白成的心思著重放在老家向陽村的生態改善上。
向陽村裏有座魚龍山,但山光禿禿的,不長一棵樹,水土流失嚴(yan) 重。白成四處找投資,號召群眾(zhong) 集資,在魚龍山栽植各類苗木3萬(wan) 餘(yu) 株,綠化荒山500畝(mu) ,並配套水利設施和休閑娛樂(le) 場所。原來沒有一棵樹的荒山變成了一道綠樹成蔭、風景優(you) 美的旅遊風景線。
向陽村距離蘭(lan) 州300公裏,但白成每月來向陽村至少兩(liang) 次。先坐公交到縣城,再找親(qin) 戚的車接他進村。“很多人勸我,退休了就別再跑了,但我心裏放不下那500畝(mu) 山林。”白成說。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xiang) 賢——
7趙亞(ya) 夫:築夢“有機農(nong) 業(ye) 合作社”
60歲學計算機,70歲學有機蔬菜種植,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nong) 民家。趙亞(ya) 夫,一個(ge) 退休的副廳級幹部,如今一年裏有200多天紮根鄉(xiang) 下,跟農(nong) 民一起在田間地頭忙碌。
今年75歲的趙亞(ya) 夫,是江蘇省鎮江市人大常委會(hui) 原副主任,曾長期擔任鎮江市農(nong) 科所所長、黨(dang) 委書(shu) 記。
趙亞(ya) 夫退休後做的事,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以誌願者的身份在江蘇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駐點,幫助貧困村實現小康”。10多年來,他帶動農(nong) 民發展高效生態農(nong) 業(ye) ,組織農(nong) 民成立有機農(nong) 業(ye) 合作社。
2014年,當地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萬(wan) 元,比13年前增加了6.5倍。他準備再用幾年時間,使農(nong) 民年收入增加到2.5萬(wan) 元——這是江蘇省基本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一個(ge) 指標。
戴莊有機農(nong) 業(ye) 合作社是一個(ge) 綜合性的農(nong) 民社區合作社,開始生產(chan) 有機桃,後來增加了有機大米、蔬菜、果品、肉蛋等產(chan) 品,近年還搞起了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銷售合作,目前又積極拓展農(nong) 業(ye) 旅遊合作及信用合作。
如今,戴莊村的集體(ti) 經濟收入已從(cong) 10年前的負80萬(wan) 元提高到年收入約200萬(wan) 元,積累的集體(ti) 固定資產(chan) 超過1000萬(wan) 元,這在茅山革命老區已屬第一方陣,而主要來自農(nong) 業(ye) 積累,更顯可貴。
2015年,江蘇省句容市委書(shu) 記在署名文章《老百姓為(wei) 什麽(me) 發自內(nei) 心地說趙亞(ya) 夫好》中寫(xie) 道:趙亞(ya) 夫從(cong) 領導崗位退休後,沒有安享晚年,卻一頭紮進茅山老區最窮最苦的戴莊村執著奉獻,開辟了“三農(nong) ”發展的新天地。他十多年來堅持每年為(wei) 農(nong) 民義(yi) 務上課上百次,編寫(xie) 實用科技讀物超百萬(wan) 字,引領幫助眾(zhong) 多農(nong) 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卻從(cong) 未收過農(nong) 民一分錢和額外的報酬。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xiang) 賢——
8王世錄:為(wei) “三農(nong) ”獻策要說內(nei) 行話
“老兄,又見麵了。”爬上一座磚石砌成的丘陵緩坡,已退休多年的成都市金堂縣委原副書(shu) 記王世錄與(yu) 趙家鎮平水橋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段開迅的兩(liang) 雙手握在了一起。
“老領導經常來,田塊怎麽(me) 整理,排灌溝渠要挖多深等,他都有專(zhuan) 業(ye) 建議。照他的方法操作,去年夏天的暴雨終於(yu) 沒有再大麵積衝(chong) 毀我們(men) 農(nong) 田。”段開迅介紹。
指著遠處“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區——成都金堂10萬(wan) 畝(mu) 丘區特色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的牌子,趙家鎮鎮長胡曉俊說,沒有老書(shu) 記的爭(zheng) 取,棄耕多年的土地現在可能依然是一片荒草。
王世錄接受半月談記者專(zhuan) 訪時說:“當時,縣上準備參照平原地區標準,逐級申報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規劃。我說金堂‘七丘二山一壩田’,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絕不可照搬平原。”
金堂縣原農(nong) 機局退休領導彭世選介紹,王世錄帶著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深入農(nong) 村調查後,提出10條建議,包括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應同台同平,不可“平山頭、大挖大翻,全麵推平”;農(nong) 機推廣力求相適,不可“大腳穿小鞋”或“小腳穿大鞋”等。
王世錄的建議很快引起成都市領導的重視,有別於(yu) 壩區的丘區標準被納入評審考核辦法中。王世錄認為(wei) :大挖大翻不僅(jin) 投入浪費大,而且嚴(yan) 重破壞生態。既然要聽建議,那就說真話。
2003年,王世錄從(cong) 縣委副書(shu) 記崗位上退居二線後,他的調研足跡遍及全縣20多個(ge) 鄉(xiang) 鎮200多個(ge) 村(社區)。2011年,針對金堂縣相關(guan) 主管部門提出的某道路改造規劃方案,王世錄與(yu) 老科協10多位專(zhuan) 家深入實地綜合考察後,果斷建議對該道路實施綜合整治,對已提出的高架路建設方案,應再從(cong) 多方麵論證。
當初參與(yu) 調研的一位老專(zhuan) 家告訴記者,這實際上叫停了投資巨大的高架路建設方案,後來也被金堂縣時任領導采納,一下子節約好幾個(ge) 億(yi) 的建設資金。
正是以這樣的擔當,王世錄還幫助當地黑山羊養(yang) 殖業(ye) 恢複生機,並且走向產(chan) 業(ye) 鏈發展。在“黑洋洋”金堂黑山羊趙家擴繁場,去年從(cong) 南充市儀(yi) 隴縣來此創業(ye) 的年輕人王傑說:“在王老的鼓勵下,在鎮村幹部的支持下,我就是貼本也要帶領農(nong) 民把這個(ge) 產(chan) 業(ye) 做起來,因為(wei) 黑山羊肉純生態喂養(yang) ,在南方有巨大市場。”
王世錄說,60歲正是一個(ge) 基層領導幹部視野開闊、經驗豐(feng) 富的年紀,關(guan) 注民生、服務社會(hui) 的熱情不能隨著崗位一起退下來。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xiang) 賢——
9胡述奎:“全村脫貧不是夢”
今年66歲的胡述奎是重慶巫溪縣正處級幹部,2010年退休之後回到家鄉(xiang) 鳳凰鎮木龍村。他熱心參與(yu) 村裏的公共事務,幫助修橋,管理柚子樹等。他逐漸贏得村民信任,被選為(wei) 村支部書(shu) 記。
木龍村是個(ge) 貧困村,全村1400多口人,很多人外出務工。為(wei) 了幫助村民脫貧,胡述奎帶領村民種植柚子樹,全村2600畝(mu) 土地種了1800畝(mu) 柚子,還種了600多畝(mu) 花卉苗木。
2014年,胡述奎帶領村民對全村的危舊房進行改建,村裏300多戶房屋煥然一新。2015年,村裏100多戶人家發展起農(nong) 家樂(le) ,鄉(xiang) 村旅遊越來越興(xing) 盛。胡述奎說,未來就是要把村莊打造成縣城的後花園。
擔任村支書(shu) 以來,村裏200多人脫了貧。目前,村裏還有64戶貧困戶,胡述奎的夢想是2016年實現全村脫貧。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xiang) 賢——
10楊金文:幫助洞穴居民告別“一家7人4個(ge) 碗”
春節前,楊文金受邀到熊開良等3戶村民家中做客,大家一起熱熱鬧鬧地吃了一頓殺豬飯。“看到他們(men) 過上幸福的生活,非常欣慰。”楊文金說,這頓飯吃得特開心。
今年70歲的楊文金,曾經擔任過貴州省安順市鎮寧縣副縣長、縣人大副主任、縣政協主席。2003年,他退休了,但閑不住,成了一名扶貧誌願者,拿著自己的工資在縣內(nei) 各個(ge) 村寨考察。
一次走訪中,楊文金發現,一個(ge) 偏僻大山洞穴內(nei) ,竟然住著熊開良等3戶人家17口人。他於(yu) 是寫(xie) 下了題為(wei) 《一家7個(ge) 人,隻有4個(ge) 碗》的調研報告。
2004年9月,貴州興(xing) 旺民族資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楊時蘭(lan) 到鎮寧調研幫扶,楊文金將這3戶洞穴村民的情況告知楊時蘭(lan) ,他當即答應出資3.4萬(wan) 元為(wei) 他們(men) 建房。
在楊文金的協調下,3個(ge) 多月後,建起了6間總建築麵積為(wei) 160平方米的平房。2005年1月8日,在住了15年洞穴後,熊開良等3戶村民終於(yu) 搬進了新房。
告別了穴居生活,3戶人家靠著辛勤勞動漸漸擺脫了貧困。如今熊開良家建了一棟兩(liang) 層樓的房屋,自己在家養(yang) 豬,孩子到外麵打工,一年收入可達10餘(yu) 萬(wan) 元。
2003年至今,楊文金與(yu) 其他誌願者一起努力,從(cong) 各個(ge) 渠道引進資金,先後在鎮寧縣邊遠村幫助修建了9所小學,給5個(ge) 自然村安裝了自來水,給12戶貧困戶建起新房,為(wei) 15戶無牛農(nong) 戶買(mai) 了耕牛。
責任編輯:葛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