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德誌】心性儒學與政治儒學之爭

欄目:“大陸新儒家”爭議
發布時間:2016-03-10 09:12:36
標簽:

 

心性儒學與(yu) 政治儒學之爭(zheng)

作者:佟德誌(天津師範大學政治文化與(yu) 政治文明建設研究院教授)

來源:《人民論壇》2016年第5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正月初四日癸亥

           耶穌2016年2月11日


 

【摘要】人們(men) 對儒家思想的評論,並不僅(jin) 僅(jin) 限於(yu) 對儒家自身的理解,還在於(yu) 如何理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甚至取決(jue) 於(yu) 我們(men) 如何理解西方價(jia) 值。儒學與(yu) 馬克思主義(yi) ,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關(guan) 係與(yu) 對話仍然是一個(ge) 津津樂(le) 道的話題。事實上,儒家學者很早就做過溝通儒家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的努力。更可行的一個(ge) 切入路徑可能在儒家價(jia) 值體(ti) 係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之間和合關(guan) 係的建構。

 

【關(guan) 鍵詞】心性儒學政治儒學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B2【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儒家文化的複興(xing) 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海外“孔子學院”建設、政府主持祭孔、天安門廣場樹立孔子像等官方行為(wei) 以及民間儒學研究團體(ti) 、會(hui) 議、雜誌等的發展以及儒學的普及,都從(cong) 不同方麵推動了儒學研究的發展與(yu) 進步。作為(wei) 一種綜合性的思想體(ti) 係,大陸儒學的研究者也越來越與(yu) 當代中國社會(hui) 的改革與(yu) 建設聯係在一起,小到計劃生育等公共政策,大到國家製度建設等各個(ge) 方麵均能發聲,在產(chan) 生一定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爭(zheng) 論。本文僅(jin) 就近年來,尤其是2015年一年有影響的爭(zheng) 論進行簡單梳理。

 

心性儒學與(yu) 政治儒學之爭(zheng)

 

2015年1月23日,台灣儒家學者李明輝接受澎湃新聞專(zhuan) 訪,發表了“我不認同大陸新儒家”的觀點,①引起學界廣泛關(guan) 注和熱烈爭(zheng) 論。兩(liang) 岸諸多學者如蔣慶、陳明、李存山、楊儒賓、賴錫三、幹春鬆、姚中秋、曾亦、唐文明、白彤東(dong) 、黃玉順、方旭東(dong) 、陳贇等均從(cong) 不同角度予以回應。這一爭(zheng) 論範圍廣泛,影響較大,被伟德线上平台、中國儒教網、儒學聯合論壇共同推選為(wei) 儒學研究年度十大熱點之首。

 

這些爭(zheng) 論有著諸多新意,但焦點仍然匯聚在港台“心性儒學”與(yu) 大陸“政治儒學”的基本分歧上。在越來越強烈的現實關(guan) 懷取向的引導下,大陸儒學的研究者更多重視儒學治國、平天下的內(nei) 涵:不但關(guan) 懷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而且更多地關(guan) 懷政治,直接切入當代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尤其是體(ti) 現在儒家憲政等重大政治主題上。

 

這種強烈現實關(guan) 懷不僅(jin) 拉開了大陸儒學研究與(yu) 港台心性儒學的距離;而且,即使是與(yu) 港台心性儒學更接近的一麵,大陸儒學的研究者也更多強調對精神和道德生活的教化,試圖將儒家的道德教化落實到現實社會(hui) 當中,形成一個(ge) 以儒家傳(chuan) 統為(wei) 主流的社會(hui) ,甚至是以儒家理念為(wei) 核心來塑造天下秩序觀。

 

李明輝對大陸儒學研究者的批評集中在政治儒學層麵,這也是這一批評能夠激起如此熱烈爭(zheng) 論的一個(ge) 原因。政治儒學被認為(wei) 是現代大陸新儒家的標誌性貢獻。然而,在李明輝看來,這一貢獻基本是空想,公羊家的那套講法都是想象的,在中國曆史上從(cong) 來沒有實現過。蔣慶在《公羊學引論》中認為(wei) ,君主製隻適用於(yu) 亂(luan) 世、升平世,而太平世則適用選賢舉(ju) 能、天下為(wei) 公的大同製度。然而,李明輝認為(wei) ,這裏提到的大同製度並沒有在中國的曆史上出現過,蔣慶設計的“儒教憲政”隻是一種烏(wu) 托邦。②對李明輝的觀點,大陸儒學的研究者給予回應,重申了政治儒學的基本觀點和現實依據。

 

在蔣慶看來,李明輝的觀點無疑與(yu) 中國曆史相違,而且有“曆史虛無主義(yi) ”之嫌。蔣慶隨即發表了一個(ge) 訪談,更加全麵地闡釋了大陸政治儒學與(yu) 港台心性儒學的區別,並且再一次重申,“心性儒學”與(yu) “政治儒學”在儒學傳(chuan) 統中如車之兩(liang) 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隻是不同時代強調的重點不同而已。③曾亦也認為(wei) ,台灣學者對大陸儒家這幾年的發展和努力實在“缺乏了解”,李明輝的言論“厚誣古人……有些無知”。④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大陸儒家都認為(wei) 政治儒學是最重要的。比如,唐文明認為(wei) ,以教化來定位儒家傳(chuan) 統是最恰當的,政治儒學和心性儒學都非常重要,而大陸思想界關(guan) 於(yu) 儒學複興(xing) 的討論,“政治氣味太濃了……存在很大的誤區”。儒教最好的東(dong) 西是安身立命的終極關(guan) 懷,本質上是超越政治的。唐文明對左右兩(liang) 派均不滿,認為(wei) 在關(guan) 於(yu) 現代中國的敘事框架中,有啟蒙的主體(ti) 性,有革命的主體(ti) 性,唯獨沒有教化的主體(ti) 性。我們(men) 應當在認真對待啟蒙和革命主題的同時,將教化的主題呈現出來,從(cong) 而“以古持今,以中化西”。⑤

 

從(cong) 教化的意義(yi) 出發,唐文明把儒學定位在“儒教”。在唐文明看來,中國古代儒教與(yu) 國家製度的聯結與(yu) 互相滲透,其實就是一種巧妙的國教製度。唐文明以“定於(yu) 民、定於(yu) 一、定於(yu) 孔”來描述中國“儒教”的命運。前兩(liang) 個(ge) 環節都是針對儒教展開的,啟蒙主體(ti) 性的確立主要是啟傳(chuan) 統儒教的蒙,革命主體(ti) 性的確立主要是革傳(chuan) 統儒教的命。第三個(ge) 環節,即“定於(yu) 孔”,這是教化的回歸,一個(ge) 還沒有完成的環節。為(wei) 此,他特別強調了儒教的重要性,認為(wei) “儒教作為(wei) 國族教化直接關(guan) 係到中華民族的現代建構,因而也直接關(guan) 係到中國的國本”⑥。然而,將儒家複興(xing) 寄托於(yu) 宗教化的手段引起了廣泛的爭(zheng) 論。宋大琦認為(wei) ,把儒家複興(xing) 的希望主要寄托於(yu) 宗教化,就會(hui) 麵臨(lin) “兩(liang) 難困境”。要想使儒家成為(wei) 主流文化,“普通宗教化不行,國教化也不行,而且儒家也沒有基督教佛教等義(yi) 理和組織形式”。他還批評了康曉光等人試圖將儒學宗教化的努力。⑦

 

儒學內(nei) 部的分歧隻是這些爭(zheng) 論的一個(ge) 方麵,更大的分歧還來源於(yu) 外部對儒家文化的整體(ti) 批評上。這其中包括了鄧曉芒、易中天、錢剛、賀衛方、江平等知名學者。他們(men) 或多或少地從(cong) 不同的方麵對儒家思想,包括廣義(yi) 的傳(chuan) 統文化進行了批評。鄧曉芒是其中影響較大、理論比較係統的一位了,2015年更是持續發力,批判儒學。對國內(nei) 一批儒學研究者,鄧曉芒直截了當地稱其“缺乏現實感……顯得很無知”;對於(yu) 海外儒學研究者,鄧曉芒雖報以理解,但認為(wei) 是故土情節“影響理性判斷”⑧。

 

對儒家的批判更多從(cong) 西學,或是現代價(jia) 值的角度展開。在鄧曉芒看來,即使是那些幾乎得到普遍認同的儒家理念,比如,“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等,如果沒有經過具體(ti) 批判,也很可能成為(wei) “魚目混珠的贗品”。鄧曉芒更是將儒家思想歸結為(wei) “偽(wei) 善”,也就是說,表麵上看起來合情合理的理論,但最終實現出來,卻是“扼殺人的個(ge) 性和自由”。事實上,鄧曉芒的主張是一種融合論,也就是他從(cong) 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雙重標準論”。中國“必須批判傳(chuan) 統文化,引入西方現代價(jia) 值;相反,西方則有必要批判自己的傳(chuan) 統,轉而引入東(dong) 方或中國文化。”⑨

 

儒學與(yu) 其他意識形態的對話

 

人們(men) 對儒家思想的評論,並不僅(jin) 僅(jin) 限於(yu) 對儒家自身的理解,還在於(yu) 人們(men) 如何理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甚至取決(jue) 於(yu) 我們(men) 如何理解西方價(jia) 值。方朝暉與(yu) 李存山就“三綱”問題的爭(zheng) 論就是一個(ge) 例子。在當代中國意識形態的譜係中,儒家文化與(yu) 占主流地位的馬克思主義(yi) 或社會(hui) 主義(yi) 能否兼容,與(yu) 自由主義(yi) 如何對話,這不僅(jin) 直接關(guan) 係到儒家的定位,還關(guan) 係到儒家傳(chuan) 統的轉化與(yu) 創新,引發了人們(men) 的激烈爭(zheng) 論。

 

大陸“新儒家”從(cong) 產(chan) 生那天起,就與(yu) 其他意識形態之間存在爭(zheng) 論。最早的大陸“新儒家”就是因為(wei) 凸顯了其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的對立關(guan) 係而被認為(wei) 是貶義(yi) 詞。但後來,陳明等人逐漸接受了原本帶有貶義(yi) 的大陸“新儒家”一詞,而這一派別的代表人物也逐漸壯大起來,包括張祥龍的“後現代主義(yi) 儒學”、黃玉順的“生活儒學”、幹春鬆的“製度儒學”也被列入其中。隨著大陸“新儒家”陣營的不斷擴大,其與(yu) 其他意識形態之間的各種爭(zheng) 論也逐漸浮出水麵,甚至是引人注目。

 

儒學與(yu) 馬克思主義(yi) ,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關(guan) 係與(yu) 對話仍然是一個(ge) 津津樂(le) 道的話題。事實上,儒家學者很早就做過溝通儒家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的努力。比如,熊十力先生1956年出版的《原儒》。當代的儒學研究者蔣慶、陳新華等人也都曾經涉及到這個(ge) 主題。總的來講,多數儒學研究者還是得出了共識性的一致結論,儒家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有親(qin) 和性。至少,儒家不必拒絕中國的社會(hui) 主義(yi) 遺產(chan) ;而更多的學者認為(wei) ,儒家理想實踐應該結合社會(hui) 主義(yi) 。當然,也有儒家學者認為(wei) 應該以儒學取代馬列主義(yi) ,使其成為(wei) 民族精神的正統。

 

更可行的一個(ge) 切入路徑可能在儒家價(jia) 值體(ti) 係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之間和合關(guan) 係的建構上。2015年7月31日,清華大學的陳來教授接受中紀委網站專(zhuan) 訪,提出“執政黨(dang) 要中國化,要更自覺地傳(chuan) 承中華文明”⑩。在他看來,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的根本就在中華文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講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yi) 、尚和合、求大同”這六條就是儒家的基本價(jia) 值,就是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之所本。2015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華民族愛國主義(yi) 精神的曆史形成和發展進行第29次集體(ti) 學習(xi) ,陳來教授就尊重和傳(chuan) 承中華民族曆史和文化的問題進行了講解。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既是一套完整、獨立的體(ti) 係,同時,它也不是憑空產(chan) 生的,而是在中國社會(hui) 價(jia) 值觀演進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離不開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尤其是儒家的優(you) 秀價(jia) 值。事實上,人們(men) 看到,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誠信、友善等觀念完全可以從(cong) 儒家文化中找到傳(chuan) 統資源,還有一些價(jia) 值觀,比如民主、法治的思想,也是可以從(cong) 傳(chuan) 統儒家的民本和禮治的現代轉換中獲得支持的。

 

拒斥某些西方價(jia) 值,尤其是自由主義(yi) ,或者是自由主義(yi) 的某些主張,是大陸部分儒學研究者的一個(ge) 特征,盡管他們(men) 拒斥的內(nei) 容並不相同。比較激進的儒學研究者拒斥自由主義(yi) ,主張保持儒家的傳(chuan) 統個(ge) 性,反對自由主義(yi) 的一切要素。比較溫和的儒學研究者則主張與(yu) 自由主義(yi) 對話,吸收自由主義(yi) 的合理要素。然而,他們(men) 基本形成了一個(ge) 共識性的一致,那就是否認自由主義(yi) 成為(wei) 正統。比如,陳贇認為(wei) ,自由主義(yi) “不堪重負”,無法承擔“文明體(ti) ”的正麵架構,將自由主義(yi) 放大為(wei) 文明體(ti) 本身是自由主義(yi) 者常有的“一個(ge) 願景,甚至幻覺”。

 

儒學的開放性也是儒學在各種意識形態爭(zheng) 論中的一個(ge) 基本態度,學者爭(zheng) 論不一。在李明輝看來,大陸新儒家雖然不願意接受“大國沙文主義(yi) 者”的名號,更願意以“文化民族主義(yi) 者”自居;但是,“文化民族主義(yi) ”、“儒家原教旨主義(yi) ”與(yu) “大國沙文主義(yi) ”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線。在批評儒學封閉觀的基礎上,一些學者提出了儒學的開放性問題,甚至提出了儒家全球化的觀點。在王學典看來,儒學要想複興(xing) ,必須走向世界,因為(wei) 人類現在是在同一個(ge) 地球村內(nei) 生活,不是在一個(ge) 個(ge) 封閉的帝國內(nei) 生活。在這裏,包括了儒學與(yu) 個(ge) 人主義(yi) 、社群主義(yi) 、集體(ti) 主義(yi) 等的對話,其中一個(ge) 值得重視的對話就是,自由主義(yi) 和儒學的對話。他指出,“儒家學說要想獲得世界性的地位,它除了和自由主義(yi) 展開深度對話之外沒有其他出路”。正是在這樣認識的基礎上,王學典認為(wei) ,“儒學的生命力能不能最終拯救中國尤其要體(ti) 現在另一點上:儒學要想主流化,成為(wei) 21世紀的主導價(jia) 值觀,它必須根據自己的基本原則去創造出一種高於(yu) 自由主義(yi) 的生活方式”。

 

對於(yu) 中國的發展道路,諸種意識形態見仁見智,歧義(yi) 叢(cong) 生,甚至缺少共同的底線。這在陳贇看來是一個(ge) 遺憾。他試圖以政治上的“愛國主義(yi) ”作為(wei) 爭(zheng) 論的出發點,即承認作為(wei) 政治共同體(ti) 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在此之外,他強調了一個(ge) 作為(wei) 文明體(ti) 的“中國”,認為(wei) 當今世界的大國競爭(zheng) ,並不僅(jin) 僅(jin) 是政治體(ti) 的國家之爭(zheng) ,同時更是不同文明體(ti) 之間的競爭(zheng) ,甚至後者更為(wei) 根本,而“文明論”上的“愛國主義(yi) ”要求對以儒家為(wei) 主體(ti) 的中國文明予以肯認,這應該構成左、右與(yu) 保守主義(yi) 關(guan) 於(yu) 中國道路討論的共同出發點。

 

儒家憲政之爭(zheng)

 

作為(wei) 對人類影響最為(wei) 深遠的一套綜合性理論體(ti) 係,儒家思想的內(nei) 容極為(wei) 豐(feng) 富,尤其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套博大精深的思想體(ti) 係。儒學的研究者往往隻是強調其中的某個(ge) 方麵,比如宋明理學的出現與(yu) 發展,引起了港台儒學研究者的高度重視,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心性儒學”。

 

然而,大陸儒學的研究者對此並不滿意,蔣慶率先向港台儒家發起批評。在蔣慶看來,儒學有著豐(feng) 富的政治傳(chuan) 統,隻有挖掘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傳(chuan) 統,儒學才會(hui) 切入到當代中國的現實問題,從(cong) 而實現儒學的複興(xing) 。蔣慶梳理了春秋公羊學的傳(chuan) 統,闡發為(wei) “政治儒學”的理論體(ti) 係,並以其所謂的“天地人”三重合法性的思想切入當代中國大陸的政治改革和建設,提出了係統的儒家憲政理論。

 

發展到今天,在蔣慶、姚中秋、唐文明等人的推動下,政治儒學的陣容越來越強大。蔣慶於(yu) 2013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儒教憲政秩序》被譽為(wei) “一部迄今為(wei) 止最為(wei) 詳盡而係統的儒教憲政主義(yi) 作品”。在該書(shu) 當中,蔣慶否定了將民意視為(wei) 政治合法性的主要來源,和盤托出了一套以政治三重合法性為(wei) 基礎的王道政治,並由之推演出一套最能體(ti) 現儒家政治理想的三院製立法機構。唐文明發表了《隱秘的顛覆—牟宗三、康德與(yu) 原始儒家》,對牟宗三進行了全麵的批判,厘清了大陸“新儒家”與(yu) 港台儒家的分歧。姚中秋又係統地發表了《華夏治理秩序史》、《國史綱目》和《治理秩序論:經義(yi) 今詁》等著述,把大陸新儒家重新定位到孔子的學統,奠定了大陸新儒家對儒家經史傳(chuan) 統的回歸。

 

我們(men) 看到,儒家憲政建立的理論基礎是“王道”理論體(ti) 係,而這一理論體(ti) 係是建立在對西方民主製進行批判的基礎之上的,蔣慶甚至擔心中國走上民主製度。在蔣慶看來,西式民主過度強調了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意願,從(cong) 而把合法性建立在人民認同的基礎上,這導致了政府和政策的世俗化、短視、急功近利,缺乏長遠的曆史觀和道德建設,甚至是法西斯主義(yi) 。因此,“儒家在政治上有比民主更高遠更博大的理想追求,而不能把一種有缺陷的政治作為(wei) 自己追求的終極目標。”

 

方朝暉也明確反對引入民主。他明確指出:“正如曆史上的儒家沒有以擁抱君主製為(wei) 主要使命一樣,今日儒家也沒有必要去擁抱民主製,而主要是發揮其賢能治‘天下為(wei) 公’的精神,為(wei) 校正民主實踐中的問題而鬥爭(zheng) ”;相反,他認為(wei) ,儒學的主要任務是“以批評的態度來診治民主所帶來的主要弊端,這些弊端包括現代社會(hui) 的大眾(zhong) 化、庸俗化、從(cong) 風效應、平均化傾(qing) 向等等。”這樣一種民主態度,尤其容易引起人們(men) 的批評。比如,掀起這次爭(zheng) 論的始作俑者李明輝,即明確希望通過儒家的自我轉化,為(wei) 現代民主奠基。

 

在《中國必須走向“儒家憲政”》的訪談中,康曉光認為(wei) ,鄧小平時代“有效率,不公正,缺乏正當性”,要徹底解決(jue) “不公正”和“缺乏正當性”問題,必須走向“儒家憲政”,使儒家文化成為(wei) 占據主導地位的政治哲學。儒家憲政是以儒家道統為(wei) 體(ti) 以民主政治為(wei) 用,借助憲政框架實現兩(liang) 者的深度整合。在康曉光看來,儒家憲政應該采用某些自由主義(yi) 憲政的要件,但是他相信,歸宿不會(hui) 是自由主義(yi) 憲政而將是儒家憲政。此外,康曉光還提出了一些讓人大跌眼鏡的理論,比如,要從(cong) “主權”概念入手,顛覆“人民主權”,建立“民族主權”;“政教分離”是一種膚淺的認識等等。

 

儒家憲政的理論必須要回答儒家與(yu) 憲政相容的必要性、可行性,並在此基礎上給出儒家憲政的路徑思考。在姚中秋看來,儒家與(yu) 憲政可以相容,甚至比西方的民主憲政更有優(you) 勢,更誘人的是,儒家與(yu) 中國文化的親(qin) 和力,使儒家憲政更有可行性。在儒家憲政的建設路徑上,他基本還貫徹了儒家由內(nei) 而外的傳(chuan) 統,先是通過儒家文化,建立起國民精神秩序,然後建立一套以君子養(yang) 成為(wei) 核心目標的教化體(ti) 係。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以小共同體(ti) 自治為(wei) 核心的多中心治理秩序。

 

根據姚中秋本人的闡釋,儒家憲政具有三個(ge) 理論指向:從(cong) 義(yi) 理上說,儒家之政治規劃是憲政的;在曆史上,儒家致力於(yu) 建立憲政之諸製度,並取得一定成果;最後中國可行而健全之憲製模式就是儒家憲政。姚中秋的儒家憲政說是儒家憲政比較有影響,也是比較開放的體(ti) 係之一。在姚中秋看來,“儒家憲政的根本標誌是循道而治,也即儒家所守護之中國價(jia) 值滲透在國家生活中,至於(yu) 政體(ti) 之各項製度則是靈活的,可以學習(xi) 自西方,也可以調用自中國古代,更可以是‘以義(yi) 而起禮’的自我創設”。

 

儒家憲政說受到來自各個(ge) 方麵的批評。比較溫和的批評來自儒學研究者的內(nei) 部。比如,宋大琦認為(wei) ,“儒學應該為(wei) 今天的中國提供的主要還應該是一些奠基性的東(dong) 西:基礎思維方式、基本人生觀世界觀和政治原則;至於(yu) 具體(ti) 的政治建議,也就是技術層麵的,應該是一種公共的學問,不必一定區分這是儒家的、自由主義(yi) 的還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更激進的批評則直接指向儒家思想與(yu) 憲政理論的相容性。李憲堂對於(yu) 蔣慶、姚中秋等人儒家憲政中的王道政治三重合法性、士大夫從(cong) 道不從(cong) 君、士大夫與(yu) 君主之間的契約關(guan) 係、儒生的教化權利與(yu) 能力、以及蔣慶“三院製”的政製設計分別進行了批評。在李憲堂看來,憲政與(yu) 儒家“分屬完全不同的製度安排和規則體(ti) 係,存在著文化基因上的非兼容性。當複興(xing) 儒學的文化意向試圖轉向恢複儒教‘王官學’地位的權力訴求時,標榜複古更新的‘後新儒家’就由學術上的荒誕走向政治上的反動,所謂‘儒家憲政’既是對憲政的踐踏,也是對儒學的歪曲”。

 

(本文研究得到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恩格斯合力論與(yu) 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研究”的支持)

 

【注釋】

 

①②李明輝:“關(guan) 於(yu) ‘新儒家’的爭(zheng) 論”,《思想》,2015年第29期。

 

③蔣慶:“政治儒學並非烏(wu) 托邦”,中國當代儒學網,

 

https://www.cccrx.org/ymjs/html/?7484.html.

 

④曾亦:“港台新儒家對傳(chuan) 統中國政治肯定得太少”,天涯社區,

 

https://bbs.tianya.cn/post-647-26908-1.shtml。

 

⑤⑥唐文明:“迎接儒學複興(xing) 的新階段”,《天涯》,2016年1期。

 

⑦宋大琦,楊萬(wan) 江,洪範:“儒學的機遇與(yu) 方向—大陸新儒家評議?”,《當代儒學》第7輯,第169頁。

 

⑧⑨鄧曉芒:“我與(yu) 儒家”,《探索與(yu) 爭(zheng) 鳴》,2015年第4期。

 

⑩“著名哲學家陳來:作為(wei) 中華文化忠實傳(chuan) 承者,要承擔起中華文化發展責任”,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https://v.ccdi.gov.cn/lzjy/kss11/index.shtml.

 

陳贇:“大陸儒學複興(xing) 與(yu) 中國崛起之再思”,《天涯》,2016年第1期。

 

王學典:“儒學複興(xing) ,必須與(yu) 自由主義(yi) 對話”,《清華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

 

陳贇:“大陸儒學複興(xing) 與(yu) 中國崛起之再思”,《天涯》,2016年第1期。

 

蔣慶:“政治儒學並非烏(wu) 托邦”,中國當代儒學網,

 

https://www.cccrx.org/ymjs/html/?7484.html.

 

方朝暉:“儒學與(yu) 民主關(guan) 係研究中的誤區”,《第五屆世界儒學大會(hui) 學術論文集》,2012年山東(dong) 曲阜。

 

方朝暉:“儒學與(yu) 民主關(guan) 係再思考”,愛思想網,

 

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0053.html.

 

李明輝:“轉化儒家,以立現代民主之基”,《開放時代》2014年第5期。

 

康曉光:“中國必須走向‘儒家憲政’”,伟德线上平台,

 

https://www.biodynamic-foods.com/article/id/7362.

 

姚中秋:“儒家憲政論申說”,《天府新論》,2013年第4期。

 

宋大琦,楊萬(wan) 江,洪範:“儒學的機遇與(yu) 方向—大陸新儒家評議?”,《當代儒學》第7輯,第165頁。

 

李憲堂:“儒學與(yu) 憲政的非兼容性—評儒家憲政派的理論謬誤”,《天津社會(hui) 科學》,2015年第7期。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