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立林作者簡介:宋立林,男,字逸民,西曆一九七八年生,山東(dong) 夏津人,曲阜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職曲阜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中華禮樂(le) 文明研究所所長,兼任喀什大學國學院院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山東(dong) 曾子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孔子研究》副主編,《走進孔子》執行主編等。著有《孔門後學與(yu) 儒學的早期詮釋研究》《出土簡帛與(yu) 孔門後學新探》《儒家八派的再批判》《孔子家語通解》《孔子家語探微》《孔子文化十五講》《孔子之道與(yu) 中國信仰》等。 |
原標題:因革損益,重塑禮樂(le) 文明
作者:宋立林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中華民族精神追求與(yu) 儒家文化》,青島出版社,2015年9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臘月十二日壬寅
耶穌2016年1月21日
2014年9月24日,習(xi) 近平出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並發表講話。
習(xi) 近平主席強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ou) 勢,是我們(men) 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植根於(yu) 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曆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因此,如何真正“植根於(yu) 文化的沃土”,發揮“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ou) 勢”,本著“古為(wei) 今用、洋為(wei) 中用,去粗取精、去偽(wei) 存真”的原則,予以創造性的轉化、創新性地發展,就成為(wei) 擺在我們(men) 麵前的一項曆史任務。其中,禮樂(le) 文化便是一座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亟待開發的資源寶庫。
近代以來,我國禮樂(le) 文化衰微,禮樂(le) 秩序崩壞,禮樂(le) 文明被汙名化。吊詭的是,當人們(men) 努力地搗毀禮樂(le) 傳(chuan) 統之後,結果卻是國人的文明教養(yang) 、倫(lun) 理道德日益堪憂,公共秩序亟待完善。職是之故,反思以往的偏頗認知和極端做法,認真汲取傳(chuan) 統資源,重塑新時代禮樂(le) 秩序,必將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培育、社會(hui) 主義(yi) 和諧社會(hui) 建設,提供有力資源支持。
禮樂(le) 文明是傳(chuan) 統中國社會(hui) 的基石,今天的中國國民素養(yang) 低下,社會(hui) 失序失範,都與(yu) 沒有繼承而是丟(diu) 棄禮樂(le) 傳(chuan) 統有關(guan)
中國作為(wei) 東(dong) 亞(ya) 文明的中心,向來被視為(wei) “禮義(yi) 之邦”。《晉書(shu) ·載紀》中兩(liang) 次提到“禮義(yi) 之邦”,都是四夷對中原文明的稱謂。如前秦君主苻堅說:“西戎荒俗,非禮義(yi) 之邦。羈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國之威,導以王化之法,勿極武窮兵,過深殘掠。”顯見在其眼中中國、中原之地才是禮義(yi) 之邦。外國使節也多以“禮義(yi) 之邦”目中國。如《宋史·高麗(li) 傳(chuan) 》雲(yun) :“惟王久慕華風,素懷明略,效忠純之節,撫禮義(yi) 之邦。”
禮義(yi) 本身正是文明的象征。《禮記·冠義(yi) 》說:“人之所以為(wei) 人者,禮義(yi) 也。”以禮樂(le) 為(wei) 核心的中國文明乃至東(dong) 亞(ya) 文明,與(yu) 以法律和宗教為(wei) 核心的西方文明,有本質差異。若視西方社會(hui) 為(wei) “法治”社會(hui) ,則傳(chuan) 統中國乃“禮治”社會(hui) 。國學大師錢穆說:“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看到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這可以看作學界的基本共識。錢先生說:“在西方語言中沒有‘禮’的同義(yi) 詞。它是整個(ge) 中國人世界裏一切風俗行為(wei) 的準則,標誌著中國的特殊性。”確實,禮在中國文明初期就已獨具特色。夏商周三代的禮樂(le) 的“因革損益”,尤其是周公的“製禮作樂(le) ”,奠定了三千多年的禮樂(le) 文明傳(chuan) 統,它深深塑造了中國文化的品格,影響了中國文明的精神,並隨著文化傳(chuan) 播而影響到日本、朝鮮半島。根據文化層級理論,文化分三個(ge) 層麵:物質文化、製度行為(wei) 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包括我們(men) 的衣食住行,製度行為(wei) 文化包括政治法律,婚喪(sang) 嫁娶等禮俗儀(yi) 節,精神文化則涵括宗教、藝術和哲學等。禮有禮俗、禮儀(yi) 、禮製、禮義(yi) 之分,在文化的三個(ge) 層麵都有體(ti) 現: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上可以起到法律製度的作用,有如今憲法的地位,下可深入體(ti) 現在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
然而,禮樂(le) 傳(chuan) 統在近代以來備受批判。如陳獨秀認為(wei) :“儒家之言社會(hui) 道德和生活,莫大於(yu) 禮。”“孔教之核心為(wei) 禮教,為(wei) 吾國倫(lun) 理政治之根本。”因此,欲進行倫(lun) 理的改造,就必須對禮教予以否定。吳虞更是將“禮教”和“吃人”直接關(guan) 聯。“禮教吃人”便成為(wei) 近代以來知識分子對於(yu) 禮樂(le) 文化的基本認知。新中國成立後,對於(yu) 禮俗的破壞,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批判,使大眾(zhong) 也接受了這一觀點。
但是,如果理性地看,禮樂(le) 文化本身固然有“束縛”個(ge) 性、講究等級的缺點,但是它更為(wei) 重要的功能是確立秩序,提升教養(yang) ,促進和諧。今天我們(men) 一再感慨和批評的國民素養(yang) 低下,社會(hui) 失序失範,都與(yu) 沒有繼承而是丟(diu) 棄禮樂(le) 傳(chuan) 統有關(guan) 。這一點可以通過與(yu) 韓國、日本及我國台灣地區的比較得到確證。在同屬儒家文化圈的韓國和日本,禮樂(le) 文明沒有經過徹底的否定,禮樂(le) 秩序被較好地保存傳(chuan) 承下來。這種禮樂(le) 文化體(ti) 現在國民素養(yang) 上就是文質彬彬,體(ti) 現在社會(hui) 秩序上,就是井然有序。
通過禮樂(le) 文化的革新,重塑社會(hui) 和人心的秩序,完成文化上的轉型,以推動社會(hui) 正常發展
由於(yu) 對禮樂(le) 傳(chuan) 統的無知或者誤解,人們(men) 大對禮樂(le) 的定性是封建專(zhuan) 製、等級製度、保守複古等。其實,禮樂(le) 的產(chan) 生遠遠早於(yu) “封建專(zhuan) 製”製度,禮樂(le) 文明體(ti) 現的是一種具有超越性的文明秩序。禮固然強調差異,但差異未必非得表現為(wei) 等級製度,且尚有樂(le) 以“和合”作用予以補救。禮樂(le) 傳(chuan) 統更不等於(yu) 保守和複古。在古人看來,禮樂(le) 秩序當然應該保存、守護,但是卻不應以“複古”的方式,而要與(yu) 時俱進,因地製宜。揆諸曆史,禮樂(le) 傳(chuan) 統之所以能夠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基石,奧秘即在每過一個(ge) 階段,禮樂(le) 製度總會(hui) 出現一次因革損益的變革,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
孔子在談及上古文明關(guan) 係時說:“殷因於(yu) 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yu) 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禮樂(le) 文化是發展的。這種發展既有增加的因素,也有刪汰的成分。增加與(yu) 刪汰的標準,皆以現實需要而定。但無論如何變革,都不是徹底推倒重來,另起爐灶。正是這種根據形勢變化而變通的態度,禮樂(le) 才能不斷煥發生機活力。在這種形式的不斷變革中,背後的禮樂(le) 精神卻得以傳(chuan) 承和弘揚。
縱觀中國曆史,每當王朝興(xing) 盛之時,即完成政權鞏固、經濟發展的任務之後,必然會(hui) 在文化領域有一番“製禮作樂(le) ”的作為(wei) 。最早進行“製禮作樂(le) ”的乃是周初思想家、政治家周公。周公奠定了中國文化的禮樂(le) 文明特質。此後的“製禮作樂(le) ”,就是通過禮樂(le) 文化的革新,重塑社會(hui) 和人心的秩序,完成文化上的轉型,以推動社會(hui) 正常發展。這與(yu) 我們(men) 今天提倡的“古為(wei) 今用,推陳出新”的觀念相一致。
因此,我們(men) 認為(wei) ,一方麵不能持虛無主義(yi) 的態度,對禮樂(le) 傳(chuan) 統的積極意義(yi) 視而不見,依然堅持那種偏頗的否定立場;另一方麵也不能持複古主義(yi) 立場,企圖將傳(chuan) 統禮樂(le) 製度完全照搬過來。孔子早就告誡過:“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災及其身者也。”
對傳(chuan) 統與(yu) 現代關(guan) 係缺乏理性認識,以致在批判之餘(yu) ,遲遲未將禮樂(le) 的創造性轉化、重塑文明秩序的工作提上議事日程
禮樂(le) 文明的發展也遵循產(chan) 生、發展、僵化,再新生、發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在禮樂(le) 製度僵化時期,所產(chan) 生的負麵作用較為(wei) 顯著,此時就需要進行革新和改良。中國近代以來人們(men) 麵對的正是處於(yu) 日益僵化、負麵作用突出的禮樂(le) 製度。人們(men) 對其進行批判當然是必須的。可惜的是,由於(yu) 當時亡國滅種的危機,加之人們(men) 對傳(chuan) 統與(yu) 現代關(guan) 係缺乏理性認識,以致在批判之餘(yu) ,遲遲未將禮樂(le) 的創造性轉化、重塑文明秩序的工作提上議事日程。可喜的是,最近國家抗戰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的設立,昭示國家對於(yu) 禮樂(le) 文化已經有所重視。若以此為(wei) 開端,本著“古為(wei) 今用,洋為(wei) 中用,去偽(wei) 存真,去粗取精”的原則,吸取古代中國和現代韓、日等國的禮樂(le) 傳(chuan) 統的有益成分,並結合自身國情,通過認真考察、論證,就能夠製定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時代精神的新的禮樂(le) 製度,使禮樂(le) 傳(chuan) 統重獲生機,發揮其積極作用。
將祖先祭祀歸於(yu) 社會(hui) 民俗,那麽(me) 對於(yu) 聖賢與(yu) 英烈的祭祀則應該列入國家祀典,由中央政府統一製定相關(guan) 儀(yi) 典
2011年9月28日上午在台中市孔廟舉(ju) 行祭孔典禮,台當局領導人馬英九出席上香行禮。
在國家禮製的重建層麵,已經確立的抗戰勝利紀念日和烈士紀念日,便是一個(ge) 良好的開端。但僅(jin) 此顯然不夠。
鬱達夫在紀念魯迅大會(hui) 上曾說過:“一個(ge) 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ge) 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確實如此,曆史上曾經有無數的聖賢、英雄,為(wei) 這個(ge) 民族的生存、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wei) 後人,理應去敬重愛惜他們(men) 。古語雲(yun) :“祭思敬。”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祭祀的對象分為(wei) 天神、地祇和人鬼三代類,乃是中國人對於(yu) 宇宙神明、大地山川、祖先聖賢的一種報恩和敬畏。尤其是對祖先和聖賢、英烈的祭祀,可以起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凝聚人心、激勵精神的作用。如果將祖先祭祀歸於(yu) 社會(hui) 民俗,那麽(me) 對於(yu) 聖賢與(yu) 英烈的祭祀則應該列入國家祀典,由中央政府統一製定相關(guan) 儀(yi) 典。其實,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孔廟正承擔了這一功能。從(cong) 漢唐以迄民國,經多次遴選共有孔子及其以後的173名儒家代表人物被供奉其中,受到國家和士大夫的禮敬。在世界其他國家大都有類似的禮儀(yi) 性建築,比如法國的先賢祠就承擔同樣的功能,用以紀念伏爾泰、盧梭、雨果等72位對法蘭(lan) 西做出非凡貢獻的人。那麽(me) ,今天是否應該考慮自清初以迄近代的大儒們(men) 進入孔廟從(cong) 祀?抑或說另外興(xing) 建國家層麵的禮儀(yi) 性建築,用以供奉和紀念曆史上的聖賢和英雄人物?與(yu) 此相關(guan) ,諸如炎黃、孔子等先王、先聖、英烈的祭祀,國家是否應該考慮予以恢複或革新,結合傳(chuan) 統,斟酌損益,製定統一的新祀典?
作為(wei) 文化大國,我們(men) 理應楷定既有民族風格又具時代精神的國服和中式學位服
另外一個(ge) 應該予以考慮的是國服問題。近年來不時有關(guan) 於(yu) 國服的討論,突顯出國人的文化自覺意識。今年春天,習(xi) 近平主席出訪歐洲,在出席荷蘭(lan) 國王舉(ju) 辦的國宴時,身著經過改良的中式禮服,引起媒體(ti) 和世人的高度關(guan) 注,有關(guan) 國服的討論再次熱烈起來。國服體(ti) 現一國的文化和格調,理應引起我們(men) 的重視。世界各國大都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國服係統。作為(wei) 文化大國,我們(men) 理應楷定既有民族風格又具時代精神的國服,以彰顯中華文化,展現國家魅力的時候了?與(yu) 此相關(guan) 的,還有關(guan) 於(yu) 中式學位服的設計問題,都是應該予以探索的禮製。
要反思對傳(chuan) 統祠堂係統的廢棄及國家對殯葬製度的改革,使禮俗能夠恢複元氣,對社會(hui) 固本培元
在社會(hui) 層麵的禮俗恢複方麵予以引導和規範。社會(hui) 禮俗,是在漫長的社會(hui) 生成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但是卻需要引導和規範。但新中國成立後,對於(yu) 禮俗采取了利用國家強製力予以改造的不當措施,使傳(chuan) 統禮俗對於(yu) 社會(hui) 秩序的自我維護係統遭到嚴(yan) 重破壞,進而出現中國社會(hui) 的道德失範、社會(hui) 失序。比如近代以來傳(chuan) 統祠堂係統的廢棄及國家對殯葬製度的改革,對於(yu) 中國社會(hui) 倫(lun) 理的破壞,如今已經清晰可見。今天是否應該考慮在不斷恢複傳(chuan) 統節日的基礎上,給予傳(chuan) 統禮俗的恢複給予一定的自由空間,從(cong) 而使禮俗能夠恢複元氣,起到對中國社會(hui) 的固本培元作用?
隻有紮根於(yu) 禮樂(le) 文化的沃土,才能培育文質彬彬的現代國民,塑造文明友善的公序良俗,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與(yu) 生命力,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使中國真正成為(wei) 受世界人民敬重的“禮義(yi) 之邦”。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