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左傳(chuan) 》
作者:郭丹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2015年6月17日,第8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一月三十日庚寅
耶穌2016年1月9日
《左傳(chuan) 》是《春秋》三傳(chuan) 之一,大概成書(shu) 於(yu) 戰國中前期。西漢時期,《左傳(chuan) 》曾立為(wei) 學官,後幾經廢立,成為(wei) “十三經”中的一部。作為(wei) 儒家經典中的一部,過去常把它看成是經書(shu) 。它記載了春秋時期二百四十多年的曆史,又是一部重要的史書(shu) 。經書(shu) 也好,史書(shu) 也好,《左傳(chuan)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
承載著傳(chuan) 統文化中眾(zhong) 多價(jia) 值觀的經典
《左傳(chuan) 》所記載的春秋時期,是一個(ge) 急劇變化的時代,也是思想大解放的時代。許多先進思想和價(jia) 值觀,在《左傳(chuan) 》裏麵得以體(ti) 現。民本思想,《左傳(chuan) 》中最為(wei) 鮮明。《尚書(shu) 》已有“敬天保民”的思想,強調“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cong) 之”。(《尚書(shu) ·周書(shu) 》)但是,到了春秋時期,全盛於(yu) 殷商、西周時代的天道觀已經動搖,人們(men) 對“天”“人”關(guan) 係作出新的解釋,從(cong) 重視天道轉而重視人事,以民為(wei) 本的思想越來越突出。桓公六年隨國大夫季梁說的“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yu) 神”,就是突出的代表。雖然還有一個(ge) “神”在,但季梁提出“敬神保民”,實質是借“敬神”來表達他的“保民”理論。敬神告神,都離不開民力、民和、民心;隻有民力普存、民和年豐(feng) 、民心無違,才能取信於(yu) 神,也才能取得神的福祐。民心向背、得民與(yu) 否也是戰爭(zheng) 勝敗的決(jue) 定因素,曹劌論戰揭示的就是這個(ge) 道理。春秋中期以後,有關(guan) “保民”、“愛民”、“得民”、“恤民”、“成民”、“撫民”、“利民”的論述越來越多,哀公元年認為(wei) “國之興(xing) 也,視民如傷(shang) ,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wei) 土芥,是其禍也”,都說明民本思想越來越為(wei) 統治者和進步思想家所重視,成為(wei) 人們(men) 普遍的價(jia) 值觀念。今天我們(men) 提倡“以人為(wei) 本”,正是對以民為(wei) 本傳(chuan) 統思想極好的弘揚。
《左傳(chuan) 》昭公十二年記載了晏子論“和同”的一段話。晏子所論之“和”“同”,從(cong) 哲學意義(yi) 上來說,是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一對範疇。晏子認為(wei) ,“和”與(yu) “同”異。“和”是指眾(zhong) 多相異事物的相成相濟,即集合許多不同的對立因素而成的統一,譬如調羹:“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汲,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同”是指同一事物的簡單相加,簡單的同一。所以“和”是對立統一,“同”則是單一。“和”就是要適中,要和諧。各種相異的對立的東(dong) 西相成相濟,達到適中,才能和諧統一。晏子論“和”“同”,體(ti) 現了對事物一與(yu) 多、單純性與(yu) 豐(feng) 富性多樣性的統一認識。“和”“同”思想的提出,對於(yu) 建構和諧社會(hui) ,有重要的啟發意義(yi) 。
《左傳(chuan) 》還記載了“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所謂的“三不朽”說(襄公二十四年)。此說首先是崇尚道德,把道德作為(wei) 最高的價(jia) 值取向。其次倡導建功立業(ye) ,為(wei) 國家作出貢獻。再次是建言立說。“立言”之不朽,應該在“立德”、“立功”的基礎之上,“立言”與(yu) 其時代價(jia) 值和社會(hui) 功利是緊密相連的。“立言”之不朽,顯示了人們(men) 對於(yu) 言論和思想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此外,還有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宣公十二年)、“多行不義(yi) 必自斃”(隱公元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襄十一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宣公二年)、“驕奢淫逸,所自邪也”(隱公三年)、“儉(jian) ,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莊公二十四年)、“為(wei) 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昭公五年)、“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qin) ”(僖公二十四年)等等,無不體(ti) 現出傳(chuan) 統文化中影響深遠的價(jia) 值觀,和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與(yu) 崇高的精神原動力。
開創了宏大曆史敘事的先河
朱自清說:“《左傳(chuan) 》不但是史學的權威,也是文學的權威。”(《經典常談·春秋三傳(chuan) 第六》)“史學的權威”,在於(yu) 《左傳(chuan) 》開創了宏大曆史敘事的先河。
首先,《左傳(chuan) 》是一部“言事相兼”(劉知幾語)的史著。《漢書(shu) ·藝文誌》說,古代“君舉(ju) 必書(shu) ,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wei) 《春秋》,言為(wei) 《尚書(shu) 》,帝王靡不同之。”《尚書(shu) 》重在記言,《春秋》專(zhuan) 於(yu) 記事,單一的記言或記事,共同的缺陷就是忽視了曆史發展的主體(ti) ——人。而《左傳(chuan) 》卻擯棄了單一的記言或記事的“古法”,博考舊史,廣采佚聞,集記言記事於(yu) 一身,以“言事相兼”的嶄新麵貌呈現在世人麵前。人是曆史實踐的主體(ti) ,也是曆史認識的主體(ti) 。《左傳(chuan) 》有意識地集中寫(xie) 出形形色色的曆史人物,不但詳細地寫(xie) 出這些人物的活動,而且揭示他們(men) 在春秋時期曆史進程中的作用,賦予人物鮮明的曆史意義(yi) 。《左傳(chuan) 》相對於(yu) “言事分紀”的《尚書(shu) 》和《春秋》,在史學方法論上是一個(ge) 質的飛躍。梁啟超稱讚說“左丘可謂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也,又秦漢以降史界不祧之大宗也”。(《中國曆史研究法》)在認識論上,它還可以給人們(men) 一個(ge) 啟示,即文學是人學,史學也是人學。
我們(men) 說《左傳(chuan) 》開創了宏大曆史敘事的先河,還在於(yu) 它全方位地展現了曆史。它把春秋時期從(cong) 王綱解紐、諸侯蜂起,到大夫專(zhuan) 權、陪臣執國命,直至家臣篡奪的整個(ge) 過程都詳細描述出來,揭示了春秋時期權力下移思想觀念急劇變化的詳細過程。
春秋時期是諸侯爭(zheng) 霸的時代,因此戰爭(zheng) 不斷。《左傳(chuan) 》全書(shu) 中共記錄了四百九十二起戰爭(zheng) ,寫(xie) 得較詳細的大戰有十四次,如韓原之戰、泓之戰、城濮之戰等,詳細敘寫(xie) 了戰爭(zheng) 中的奇計與(yu) 謀略,這些奇計與(yu) 謀略,可以成為(wei) 孫子兵法的實踐注腳,有的在今天也有啟發意義(yi) 。
《左傳(chuan) 》還展現了春秋時期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們(men) 從(cong) 《左傳(chuan) 》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周王室到諸侯宮廷中的日常生活、宮闈鬥爭(zheng) ,甚至夫妻密談、床笫之語。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外交頻繁,《左傳(chuan) 》對盟會(hui) 製度,包括禮樂(le) 製度,外交中的賦詩用詩,都記載得詳細而生動有趣。此外,像婦女生活,宗法製度,典章文物製度,皂隸製度,坐賈行商,無不應有盡有。
還應該注意到的是,《左傳(chuan) 》是一部儒家經典。《春秋》三傳(chuan) 之中,《左傳(chuan) 》開創了以史實解經的先河。《春秋》三傳(chuan) ,指的是《左傳(chuan) 》《公羊傳(chuan) 》與(yu) 《穀梁傳(chuan) 》。《公》《穀》二傳(chuan) ,通篇設為(wei) 問答體(ti) ,著重開發《春秋》經文中的微言大義(yi) ,不注重敘述史實。《左傳(chuan) 》解釋《春秋》,以敘事為(wei) 主,通過曆史事實的記述,讓人們(men) 理解《春秋》的內(nei) 涵。這種以史實說話的解經方式,對於(yu) 理解孔子《春秋》的微言大義(yi) ,更有說服力。對後世的經學研究產(chan) 生很大影響,如南宋的呂祖謙,其研讀《左傳(chuan) 》,雖還恪守先經後史的原則,卻是更重視《左傳(chuan) 》中的史學價(jia) 值。
文學的權威
說《左傳(chuan) 》是文學的權威,是說它同時是一部傑出的文學著作。《左傳(chuan) 》的文學價(jia) 值,得到了多少後人的擊節讚賞。嚴(yan) 複、夏曾佑曾說:“書(shu) 之紀人事者謂之史。”就此而言,文學和史學找到了它們(men) 的契合點。
《左傳(chuan) 》是以人物、情節與(yu) 細節來解繹曆史的。《左傳(chuan) 》作者記載曆史,非常注重情節。一個(ge) 情節常常是一則有趣生動的小故事,眾(zhong) 多的情節構成了曆史事件,猶如花團錦簇,琳琅滿目,讀之趣味盎然。如晉文公重耳流亡這一春秋中前期重要的曆史事件,就是由奔狄、季隗待子、乞食野人、醉遣、觀裸、過鄭、答楚、謝罪懷嬴、河邊誓舅、寺人披進見、介之推不言祿等一係列的情節構成。(《左傳(chuan) 》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盡管許多情節的敘述非常簡略,但是情節的鏈條卻非常清晰。這一連串的情節,還為(wei) 日後晉文公的稱霸諸侯以及所采取的內(nei) 政外交政策埋下伏筆。這些情節又是曆史發展過程中不可少的一環。於(yu) 是情節成為(wei) 解釋曆史運動過程的工具。
《左傳(chuan) 》敘事寫(xie) 人的文學手法,可謂應有盡有。如文學手法中的細節描寫(xie) ,善於(yu) 在激烈的矛盾衝(chong) 突中敘事寫(xie) 人,白描手法,人物心理描寫(xie) ,對比烘托,皆臻善境。《左傳(chuan) 》作為(wei) 史傳(chuan) 文學中傑出的一部作品,直接影響到後世的小說創作。
《左傳(chuan) 》中的外交辭令,曆來被人們(men) 所稱道,劉知幾說它是“其文典而美,其語博而奧,指意深淺,諒非經營草創,出自一時,琢磨潤色、獨成一手。”(《史通·申左》)又說是“或腴辭潤簡牘,或美句入詠歌,跌宕而不羣,縱橫而自得。”(《史通·雜說上》)《左傳(chuan) 》行人辭令之變化機巧,閎麗(li) 钜衍,如修辭藝術中之委婉蘊藉,折之以理,懼之以勢,服之以巧,針鋒相對,綿裏藏針,乃至排比對偶,虛構誇張,鋪張揚厲,至戰國皆為(wei) 縱橫之士所襲用,且有更大的發展。
清人章學誠說“後世之文,其體(ti) 皆備於(yu) 戰國”。多種文章體(ti) 裁的萌芽,可以在《左傳(chuan) 》中看到。據筆者統計,劉勰《文心雕龍》文體(ti) 論二十篇,“原始以表末”,追溯各體(ti) 文章之始,舉(ju) 《尚書(shu) 》《左傳(chuan) 》《國語》《戰國策》之例者多達四十餘(yu) 處,涉及樂(le) 府、詮賦、頌讚、祝盟、銘箴、誄碑、哀吊、諧讔、史傳(chuan) 、諸子、論說、檄移、章表、議對、書(shu) 記各體(ti) 。其中舉(ju) 《左傳(chuan) 》之例為(wei) 最多。這些文體(ti) 的萌芽,為(wei) 後代文章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讀者研讀《左傳(chuan) 》,最權威的讀本是晉人杜預的《春秋經傳(chuan) 集解》,今天我們(men) 所說的“十三經”中的《春秋左傳(chuan) 正義(yi) 》,就是在杜預的集解上再加上唐孔穎達的講疏,稱為(wei) 《正義(yi) 》。此外,今人楊伯峻的《春秋左傳(chuan) 注》,其注釋征引豐(feng) 富,最利於(yu) 研讀。而一般讀者作為(wei) 入門,則可讀王伯祥的《左傳(chuan) 讀本》或朱東(dong) 潤的《左傳(chuan) 選》,雖是選本,乃是大家所選,卻是獨具慧眼的。
責任編輯:葛燦
【上一篇】【薑廣輝】怎樣讀《周易》
【下一篇】【孫鐵騎】讀“頤”卦隨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