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芳桐】繼先賢道路,回儒會通方興未艾

欄目:儒回(伊)對話
發布時間:2015-12-30 13:40:31
標簽:

 

 

繼先賢道路,回儒會(hui) 通方興(xing) 未艾

作者:季芳桐

來源:端莊書(shu) 院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一月二十日庚辰

           耶穌2015年12月20日

 

 

 

 

編者按:

 

作為(wei) 端莊書(shu) 院新“回儒對話”的係列活動之一,今天,我們(men) 邀請到南京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季芳教授進行專(zhuan) 題采訪,季芳桐教授出身回儒對話的“金陵學派”故地,是我國最著名的明清回儒研究專(zhuan) 家之一,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一直致力於(yu) 明清回儒的国际1946伟德研究。此外,季教授還是儒家泰州學派的研究者。可以說,在他身上真正體(ti) 現了回儒會(hui) 通的學術風範。本次訪談季教授的簡單明了,一陣見血,讓原本學術味濃厚的學術對話,好比兩(liang) 個(ge) 朋友之間的聊天,調理嚴(yan) 謹又通俗易懂。季教授認為(wei) ,中國曆史上這次回儒文明對話,可以說是回回民族自然發展的結果,又因這次文明對話使中國特色的伊斯蘭(lan) 之道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集大成者劉智不僅(jin) 是中國伊斯蘭(lan) 教史上的一位偉(wei) 大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代鴻儒”,其思想理論還沒有被係統闡述出來,主流社會(hui) 縱然想禮遇也不知如何表達。

 

 

 

季芳桐,漢族,南京理工大學 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hui) 思想史學會(hui) 常務理事,江蘇省民俗學會(hui) 理事。長期從(cong) 事跨宗教文化比較研究,主要研究中國伊斯蘭(lan) 教史、儒家思想史、中國社會(hui) 思想史,發表相關(guan) 論文40餘(yu) 篇,出版著作8部。

 

馬翰堯:在您看來,明清回儒群體(ti) 在“回儒會(hui) 通”這個(ge) 議題上有何創見?他們(men) 關(guan) 注的核心問題有哪些? 

 

季芳桐:明清時期的思想家、宗教學家都認為(wei) 對於(yu) 伊斯蘭(lan) 教最重要問題是如何回歸於(yu) 真宰的問題。所以,中國的伊斯蘭(lan) 教也稱回教,即回歸真主的宗教(目前,香港、台灣等海外地區,還是延續著“回教”這一古代的稱呼),而信眾(zhong) 則稱為(wei) “回回”。所謂“回回”按照王岱輿的解釋是:“身回、心回”,即外在之身體(ti) 、內(nei) 在之心靈都要回歸到真主那裏。因此,回儒會(hui) 通方麵最關(guan) 注的問題回歸於(yu) 真主那方麵的知與(yu) 行的問題。所謂“知”是指回歸真主的那些理論,“行”是指宗教信仰、宗教功修、人間慈善等。

 

由於(yu) 在宗教功修的某些方麵或某些領域,回教與(yu) 儒道佛有一些相近乃至相通之處,所以明清思想家的會(hui) 通主要集中於(yu) 此。其次,社會(hui) 倫(lun) 理、道德規範等也是彼此交流、會(hui) 通比較深入的領域,諸如忠孝觀點、慈善觀點等等。故而創見也較多集中於(yu) 此。必須指出,當時回回思想家在“篤信真主”等六大信仰領域,彼此沒有會(hui) 通。因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沒有這方麵內(nei) 容。總之,在核心信仰領域彼此沒有會(hui) 通,在世間的倫(lun) 理規範、宗教功修方法等方麵,彼此交流溝通較多,創見也較多。

 

馬翰堯:中國伊斯蘭(lan) 教在曆史上與(yu) 儒釋道耶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影響,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伊斯蘭(lan) 教思想體(ti) 係,也成為(wei) 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人們(men) 提起中國文化,通常還是以“儒釋道”三家為(wei) 代表。請問季教授,中國伊斯蘭(lan) 教是否應該更加主動地進行公共表達,以得到主流文化的認可和重視?

 

季芳桐:提起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往往被理解為(wei) 儒道佛文化,這種理解、表達不嚴(yan) 謹。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應該由儒、道、佛、回等文化組成。伊斯蘭(lan) 教傳(chuan) 入中國已經一千多年,尤其經過明清回回知識精英的會(hui) 通,完全成為(wei) 中國文化的一個(ge) 不可或缺的部分,即回教文化。對於(yu) 此種情況,漢族知識人士大多不甚了解,若是了解了一定會(hui) 認可,而回回中一部分人士是了解而不認可或持有異議。究其原因,大致是不認可伊斯蘭(lan) 教的本土化,以為(wei) 伊斯蘭(lan) 教應該向阿拉伯靠攏。

 

馬翰堯:在中國伊斯蘭(lan) 教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回儒先賢努力調和伊斯蘭(lan) 教法與(yu) 公共律法的相悖之處,強調伊斯蘭(lan) 教的禮法特征和教化功能,將忠孝與(yu) 信仰相連,用五常詮釋五功,成功實現了伊斯蘭(lan) 與(yu) 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之間的融合。然而也有人質疑,明清回儒的這種會(hui) 通努力是迫於(yu) 壓力的被動選擇。請問季教授,您認為(wei) 明清回儒的這種調和和會(hui) 通,是中國穆斯林大眾(zhong) 在社會(hui) 生活層麵與(yu) 儒家文化長期互動的自然選擇,還是無奈選擇?

 

季芳桐:我以為(wei) 對於(yu) 回回大眾(zhong) 而言,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對於(yu) 回回精英而言,是自覺選擇的結果。換言之,是自然、自覺地選擇。道理很簡單,明末清初正是朝廷管理最為(wei) 虛弱的時期:明朝末期朝廷自顧不暇,哪有精力關(guan) 注回回文化;清朝剛剛建立主要精力在於(yu) 建立新秩序,處理滿漢方麵的問題,根本無力顧及其他。換言之,這個(ge) 時期是統治比較寬鬆的時期。此外,回儒會(hui) 通地又發生在遠離京城,文化環境相對寬鬆的江南地區。所以,無論從(cong) 時間方麵還是從(cong) 空間方麵看,明清時期的回儒會(hui) 通,都是一種自然的、自覺的選擇。

 

馬翰堯:現在回族和中國伊斯蘭(lan) 教內(nei) ,也有人對明清回儒及其漢文譯著持批判態度,回儒先賢們(men) 行教交參、千錘百煉的智慧結晶,成了他們(men) 批評反思對象。季教授長期從(cong) 事中國伊斯蘭(lan) 教和回族研究,在您看來,明清回儒的學術思想對中國當下的穆斯林群體(ti) 有何現實意義(yi) ?現在國家大力推動傳(chuan) 統文化的弘揚,民間國學複興(xing) 的氣氛也很濃厚,明清回儒之學作為(wei) 國學的一部分,能否重新煥發出新的光芒? 

 

季芳桐:應該重發光芒,也能夠重發光芒。關(guan) 鍵是人才問題。回儒之學首先應該是重視她,深入研究她,然後是繼承她、發展她。這樣一來,才能重發光芒。不過應該知道:明清之際回儒會(hui) 通的精英人士,大部分學通四教(儒道佛回),且擅長波斯語、阿拉伯語、漢語。對比一下現在學者的學術功底,差距就清楚了。所以,重發光芒需要一批精英人才的長期努力和堅守。

 

馬翰堯:以劉智為(wei) 代表的明清回儒譯介伊斯蘭(lan) 思想,讓中國社會(hui) 和儒家知識分子認識到了伊斯蘭(lan) 是天下之公理。他們(men) 涵育於(yu) 兩(liang) 大文明之中,熟練掌握兩(liang) 大文明的語言和文字,既認同伊斯蘭(lan) 教,也認同儒家。他們(men) 用儒學詮釋伊斯蘭(lan) 教而不失伊斯蘭(lan) 的本質,建立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伊斯蘭(lan) 教思想體(ti) 係,也豐(feng) 富、深化了儒家思想。明清回儒這種獨特的文化身份認同,說明伊斯蘭(lan) 教與(yu) 儒學之間的關(guan) 係是“和”而不是“仇”,是“共生”而不是“獨存”,是“美美與(yu) 共”而不是“惟我獨尊”。請問季教授,這種伊儒會(hui) 通的經驗,對當下的文明交流有何啟迪和借鑒意義(yi) ?特別是在目前“文明衝(chong) 突”與(yu) “文明對話”雙重變奏的時代背景下,我們(men) 能從(cong) 回儒那裏學到什麽(me) ?

 

季芳桐:走中國本土化的道路,是回回先賢正確選擇。因為(wei) ,任何一種外來文明都會(hui) 與(yu) 傳(chuan) 入地的本土文化有一個(ge) 交流、會(hui) 通的過程,一切文化概莫能外。所以,我們(men) 應該沿著先賢的道路繼續下去,這樣既有順應文明發展的大趨勢,也有利於(yu) 中國伊斯蘭(lan) 教的生存與(yu) 發展。

 

馬翰堯:回儒集大成者劉智以伊斯蘭(lan) 教為(wei) 體(ti) 、以儒學為(wei) 用,在吸收、借鑒儒家文化的同時,將大量阿拉伯語和波斯語伊斯蘭(lan) 哲學、宗教學術語、概念譯為(wei) 中文,是否豐(feng) 富了儒家思想乃至中國哲學?他在中國哲學史上是否應有一席之地?他是否稱得上一代鴻儒,從(cong) 而在中國文化史上得到其應有的禮遇和重視?

 

季芳桐:當然稱得上鴻儒,也應該有一個(ge) 相當的禮遇。關(guan) 鍵是他的思想理論沒有被係統闡述出來,對於(yu) 其三部重要著作《天方性理》、《天方典禮》、《天方至聖實錄》研究,尚無係統標誌性的成果。主流社會(hui) 縱然想禮遇也不知如何表達。所以,這正是現在從(cong) 事伊斯蘭(lan) 教思想研究的學人應該努力的地方。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的重點基金課題項目,伊斯蘭(lan) 教隻有一項,即我申報的“劉智《天方性理》整理、翻譯、及研究”。說明主流社會(hui) 還是知道劉智理論價(jia) 值的,也重視他的學術成就。

 

馬翰堯:端莊書(shu) 院秉承“弘揚回儒精神,繼承聖賢學脈”的宗旨,致力於(yu) 傳(chuan) 承和發揚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培養(yang) 有真才實學、務實創新又具有文化使命感的人,希望為(wei) 推動中華文化的偉(wei) 大複興(xing) 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季教授對端莊書(shu) 院的發展有何建議?能否給端莊書(shu) 院一些寄語,鼓勵後學?

 

季芳桐:我覺得貴院的宗旨很好,是繼續走先賢開辟的道路,希望你們(men) 能帶動一批有誌於(yu) 回儒會(hui) 通的青年學者一起前進。12月初,我們(men) 這裏成立了江蘇儒學學會(hui) ,學會(hui) 希望搭建一個(ge) 平台以利於(yu) 跨文化交流。目前,江蘇有一批學者也正在進行著伊斯蘭(lan) 教與(yu) 儒家交流的研究,希望今後多交流。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