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敏】中國新天下觀超越民族主義了嗎?

欄目:思想動態
發布時間:2015-11-17 21:39:05
標簽:


 

 

中國新天下觀超越民族主義(yi) 了嗎?

作者:賈敏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月初五日丙申

           耶穌2015年11月16日

 

 

 

德裏克:國學不等於(yu) 儒學

 

騰訊文化近日刊發了對美國杜克大學榮休教授、著名獨立學者阿裏夫·德裏克(Arif Dirlik)的郵件專(zhuan) 訪,訪談對關(guan) 於(yu) 全球現代性中中國等非歐美文明複興(xing) 、儒家複興(xing) 和新儒家、“中國問題”和“天下”觀念等問題作了深入的探討。

 

德裏克1940年出生於(yu) 土耳其,以其中國革命史研究聞名於(yu) 世,著作《革命與(yu) 曆史:中國馬克思主義(yi) 的起源,1919-1937》是馬克思主義(yi) 研究者的必讀書(shu) 目,並在1993年第一個(ge) 把全球化概念介紹到中國學術界 。

 

在其新作《後革命時代的中國》一書(shu) 中,德裏克明確反對目前中國研究中的狹隘主義(yi) ,試圖在方法論上將中國“世界化”(“worlding”China),“將中國納入世界,並將世界納入中國。”

 

承認中國的問題是現代的問題將為(wei) 歐洲現代性的矛盾提供啟迪

 

德裏克從(cong) “歐洲現代性”作為(wei) 意識形態霸權衰落的角度分析當下民族曆史意識的複興(xing) 。他指出,歐洲現代性從(cong) 一開始就否認了他者的曆史,現代化話語的一個(ge) 根本出發點,就是現代與(yu) 傳(chuan) 統的二分。民族主義(yi) 一方麵是現代性的產(chan) 物,另一方麵民族的成立需要曆史賦予意義(yi) ,這樣一來,“民族書(shu) 寫(xie) ”和現代性對傳(chuan) 統的否定發生了矛盾。

 

二十世紀的中國和其他地方一樣被現代性觀念主宰,而在過去三十年間,“霸權”發生了變化,過去那種認為(wei) “傳(chuan) 統” 造成亞(ya) 非拉國家落後的原因的觀念被取代,新的觀念認為(wei) 傳(chuan) 統非但不是造成落後的原因,而且還可能成為(wei) “替代性現代性”(alternative modernities)的資源。“中國模式”的理念給予那些想追求現代性又不想放棄傳(chuan) 統的人一種啟發。

 

德裏克反對那種認為(wei) 中國還沒有完成現代性的觀點,因為(wei) 這一觀點建立在對現代性的狹隘解讀以及對現代性內(nei) 在矛盾的無視之上。

 

他指出,歐洲現代性在自我呈現時往往把歐美曆史發展中所產(chan) 生的價(jia) 值作為(wei) 現代性的象征,並以此衡量非歐美社會(hui) 的現代性。與(yu) 之相對的是實踐中存在的種種矛盾:基於(yu) 階級、性別的剝削與(yu) 壓迫帝國主義(yi) 、殖民主義(yi) 、狹隘民族主義(yi) 、種族主義(yi) 、資本和國家對個(ge) 人日常生活前所未有的總體(ti) 性入侵,以及對人類的生態環境具有破壞性威脅的消費發展主義(yi) 。

 

歐洲現代性包含著願景與(yu) 實踐的矛盾,而為(wei) 實現包括民主、社會(hui) 公正、人權、人類尊嚴(yan) 等價(jia) 值所代表的現代性願景的抗爭(zheng) 不僅(jin) 發生在歐美本地,也發生在世界其他地方,中國過去一個(ge) 世紀的曆史正是如此。德裏克由此總結道,“如果說在中國這些價(jia) 值願景尚未實現,那麽(me) 可以說他們(men) 在歐美社會(hui) 也沒有實現。”

 

把“孔子”包裝成文化品牌無助於(yu) 中國文化的“普世化”

 

德裏克指出,觀念、意識形態、價(jia) 值和宗教在不同社會(hui) 文化語境中傳(chuan) 播並不新鮮,儒家文化對東(dong) 亞(ya) 空間形成的影響也是其中的一例,而歐洲現代性的特殊性在於(yu) 它遍布全球,伴隨著資本主義(yi) 政治經濟模式的全球化對當今世界的所有社會(hui) 產(chan) 生深刻影響。

 

在德裏克看來,“中國模式”和其他熱衷複興(xing) 傳(chuan) 統的社會(hui) 對“替代性現代性”的提倡之所以不能突破地區局限走向“普世”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試圖以自己的霸權主宰其他與(yu) 其競爭(zheng) 的“傳(chuan) 統”,在文化層麵固執於(yu) 民族特性以及由有著深刻歐美文化烙印的全球資本主義(yi) 經濟賦權的事實。

 

國學不等於(yu) 儒學,多元國學觀應包括革命的理念

 

關(guan) 於(yu) 當下的“國學熱”,德裏克的觀點是儒學的複活和國學的複興(xing) 應該被理解為(wei) 有重疊、但不一樣的發展。他指出,在中文裏,儒教(教授儒學)和儒學(關(guan) 於(yu) 儒的研究),比英文confucianism更加精確地表達出儒家學術和政治的多元性,儒家的複興(xing) 本身也是多元化的。而把國學等同於(yu) 儒學是反智的。“國學”這一觀念源自日語的kokugaku, 被理解為(wei) “本土主義(yi) ”,在二十世紀的曆史上,“國學”包含的意義(yi) 比儒學研究寬泛,其中就包括很重要的道教和佛教。將國學等同於(yu) 儒學抹殺了國學的多元性。

 

多元化的國學觀應該包括革命的理念,其中最為(wei) 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yi) 。而儒家價(jia) 值中的勤勉、節儉(jian) 、紀律、重視教育、尊重等級、對“成功”的追求在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德裏克對儒學複興(xing) 持批判性的態度,但他批判的對象並非儒學遺產(chan) ,而是儒學用來服務於(yu) 國家或階級權力,或淪為(wei) 資本主義(yi) 發展的工具。他進一步指出,新自由主義(yi) 經濟下的消費文化正在一個(ge) 根本的、日常生活的麵向上改造著大眾(zhong) 文化。如果不處理消費文化問題,儒學複興(xing) 能否有長遠影響也是值得懷疑的。

 

德裏克認為(wei) ,新儒家從(cong) 其他哲學體(ti) 係提供的視角重新解讀儒家遺產(chan) 沒有問題,相反,民主的理念可以對抗過去那種皇家精英式的儒學,而儒學的理念可以用來製衡民主製度將社會(hui) 原子化的傾(qing) 向。

 

中國當下關(guan) 於(yu) “天下”的討論沒有超越民族主義(yi)

 

德裏克對福山所代表的新自由主義(yi) 者對“中國模式”的評價(jia) 表示了質疑,他指出這一模式所包含的等級化的、反民主的管理方法或許的確適合新的經濟結構,但“中國模式”的內(nei) 涵尚不明朗,很難預測未來會(hui) 發生什麽(me) 。

 

就目前對“天下”體(ti) 係的討論,德裏克指出這是針對在當今世界的危機以及威斯特伐利亞(ya) 合約體(ti) 係這一“國際關(guan) 係”的局限找尋替代性方案的一種嚐試。遺憾的是,目前很多關(guan) 於(yu) “天下”的討論與(yu) 民族主義(yi) 的訴求絞在一起,而“天下” 本身的意思是要超越民族主義(yi) 的。

 

德裏克指出現在提出“天下”不是在複製傳(chuan) 統的“天下”觀,而是在效仿美國的世界觀。而事實已經證明,美國帝國主義(yi) 隻能引起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不信任、敵對和反抗。因此,在一個(ge) 溫和、開放的的態度取代現在的民族主義(yi) 之前,“天下”方案隻會(hui) 被視為(wei) 另一種形式的帝國主義(yi) 而遭遇挫敗。

 

德裏克最後強調,沒有理由設想“西方”秩序將會(hui) 被“中國”秩序取代,對於(yu) 世界其他國家和社會(hui) 來說,他們(men) 可能二者都不歡迎。

 

謝宇:家庭是社會(hui) 不平等的罪魁禍首嗎?

 

由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創辦的公眾(zhong) 號《知識分子》近日刊發了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謝宇今年5月在首都師範大學的學術報告精選。

 

報告題為(wei) “家庭與(yu) 社會(hui) 不平等”,圍繞子女數量與(yu) 其受教育水平、財富的代際傳(chuan) 遞、男女婚配年齡差距、早婚或晚婚的影響因素等問題展開。

 

家庭是造成男女不平等的重要機製

 

謝宇首先對“不平等”和“家庭”這兩(liang) 個(ge) 概念作了說明。他指出,“不平等”實際上是中性詞,與(yu) “有差異”類似,並不是“不公平”;家庭是不同人的組合,最簡單的有血緣和婚姻兩(liang) 種形式,又有小家庭和大家庭之分。

 

謝宇認為(wei) 家庭在社會(hui) 中之所以重要,有以下三個(ge) 原因:第一,雖然在勞動力市場中收入的差異體(ti) 現於(yu) 個(ge) 體(ti) ,但消費是以家庭為(wei) 基礎的;第二,家庭是父輩影響子輩的主要社會(hui) 機製,語言、宗教、價(jia) 值觀、經濟資源都會(hui) 從(cong) 父輩向子輩傳(chuan) 遞;第三,男女的不平等,更多是在家庭內(nei) 部的,而不是家庭之間的。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Gary Becker認為(wei) ,家庭造成了男女職業(ye) 取向的不平等,女性傾(qing) 向於(yu) 找相對輕鬆的工作以便照顧家庭,男性則找上升空間大的工作獲得更多收入,但收入在一個(ge) 家庭裏是共享的,所以這種不平等是家庭經濟優(you) 化的結果。

 

謝宇進一步指出由於(yu) 中國文化具有把家庭提升到宗教的高度、推崇孝順的品質以及不信外人的特點,家庭在中國社會(hui) 尤為(wei) 重要。

 

然而,今天的中國遇到了以家庭受到衝(chong) 擊、個(ge) 人的自由得到強化為(wei) 特征的第二次人口轉型,家庭觀念受到了很大挑戰。謝宇歸納了中國當代家庭的三大特征:對教育、對後代的高投入;男女受教育情況發生變化,低生育率令女性在教育上受惠;城市家庭和農(nong) 村家庭差別很大。

 

四個(ge) 實證研究實例

 

一、子女越多,受教育水平越低嗎?

 

很多研究都發現,子女數越多,子女的教育程度越低,這被稱為(wei) 資源稀釋理論。謝宇和兩(liang) 位台灣經濟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家庭在多子女的情況下,資源分配的特點是聚焦而非稀釋。也就是說,資源會(hui) 聚焦到兒(er) 子身上,年長的會(hui) 為(wei) 年輕的做貢獻,並且年齡差距越大,資源轉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女孩給父母的錢比男孩多嗎?

 

隨著養(yang) 老製度的形成,養(yang) 兒(er) 防老的傳(chuan) 統發生了變化。謝宇和美國學者朱海燕合作的一項關(guan) 於(yu) 金錢的代際傳(chuan) 遞的研究表明,雖然現在子女不再是父母的經濟依靠,但子女還是會(hui) 給父母錢,不過是一種社會(hui) 性的、交往性的、象征性的給錢。調查顯示,女性給的多一些,但差別不大,真正造成兒(er) 子與(yu) 女兒(er) 差別的是同住不同住。

 

一個(ge) 有趣的發現是,不成功的兒(er) 子在婚後更可能和父母住在一起,成功的女兒(er) 則可以打破婚後傳(chuan) 統的居住方式,讓丈夫和女方的父母一起住。

 

三、結婚時,男女年齡差距越來越大嗎?

 

謝宇和新加坡學者的這項研究表明,包辦婚姻社會(hui) 男女年齡相差很大,隨著自由戀愛的普及,由於(yu) 自由婚姻最可能和同齡人發生,因此建國後夫妻年齡差逐年縮小。但到了改革開放後期,一方麵由於(yu) 經濟壓力的增大,男性覺得女性希望男性有一定經濟實力,所以傾(qing) 向於(yu) 先賺錢再找老婆的策略;另一方麵由於(yu)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的同時女性喜歡上嫁的婚姻觀念沒有改變,結婚時男女的年齡差又開始增加了。

 

四、結不結婚?啥時候結?

 

謝宇提出了一個(ge) 觀點,近年來在中國結婚成了一個(ge) 社會(hui) 地位的象征。中國社會(hui) 從(cong) 一個(ge) 人人都結婚、人人有權利結婚的社會(hui) ,走向了隻有有錢人才能結婚的社會(hui) 。 研究結論是,婚姻受到社會(hui) 環境的影響。房價(jia) 越高的地區,結婚年齡越大。在房價(jia) 高的城市,經濟能力越高,教育程度越高,結婚的年齡越早;在經濟落後、房價(jia) 低的地方,教育程度越高,結婚越晚。

 

中國人為(wei) 何喜歡說“混日子”

 

《文化縱橫》公號上周刊登了一篇題為(wei) “中國人為(wei) 何喜歡說‘混日子’:‘混’背後的社會(hui) 規則與(yu) 價(jia) 值缺失”的社會(hui) 學論文,張龍、孟玲在文中討論了“混”這種有趣的社會(hui) 現象。

 

論文指出,就時間跨度而言,“混”和當下的網絡流行語不同,有著至少兩(liang) 三百年的曆史,更像一種“語言民俗”而非“語言時尚”;就地域分布而言,“混”並不是某些地域方言中的特殊用法,在全國具有普遍性;但就社會(hui) 群體(ti) 而言,由於(yu) 與(yu) 江湖的聯係,“混”帶有“非主流”和“反正統”的味道。“混”有四種基本內(nei) 涵:反主流的“江湖之混”、討生活的“生存之混”、無聊度日的“應付之混”以及謀利益的“經營之混”。

 

作者基於(yu) 上述分析指出, “混”作為(wei) 一種社會(hui) 行動,是行動者對於(yu) 自身或者環境的非正當狀況的順應,這種順應往往伴隨著超越價(jia) 值的缺失,進而以社會(hui) 學中的“遊戲”(play)隱喻來詮釋“混”的行為(wei) 。

 

論文引述了布迪厄的“遊戲”(play)理論,“在高度分化的社會(hui) 裏,社會(hui) 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對自主性的社會(hui) 小世界構成的”,這些相對獨立的“社會(hui) 小世界”就是布迪厄所說的“場域”(field),同時也是他說的一個(ge) 一個(ge) “遊戲”。

 

“遊戲”又可以根據其目的是否具有超越性(超越-世俗)和遊戲手段是否正當(正當-不正當)分成四類。作者認為(wei) , 社會(hui) 中總是存在各種非正當的遊戲,而這種非正當遊戲往往是孕育“混”的行為(wei) 的溫床。其中世俗-非正當的遊戲包括“江湖之混”、“生存之混”,而隨著社會(hui) 將世俗目標的達成作為(wei) 主要評判機製,“經營之混”也隨之產(chan) 生。而“應付之混”雖然屬於(yu) 世俗-正當的遊戲,但並不能給參與(yu) 者帶來情感和價(jia) 值上的滿足。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