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的建言(王財貴)

欄目:儒家經典進課堂暨國民教育改革
發布時間:2010-03-14 08:00:00
標簽:
王財貴

作者簡介:王財貴,男,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生,台灣省台南縣山上鄉(xiang) 人。畢業(ye) 於(yu)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係。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曾師事掌牧民先生、王愷和先生、牟宗三先生。曆任小學、中學、大學教師,鵝湖月刊社主編、社長,台中師範學院語教係教授、華山書(shu) 院院長、台灣漢學教育協會(hui) 理事長。著有《讀經二十年》(中華書(shu) 局2014年版)。

 
(哲萱按:此篇文稿為二〇〇九年第一輪征求意見時寄交給教育部的)
 
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公開征求意見的建言
作者:王財貴(台灣省台中市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係副教授  王財貴)
 
 
 
甲:總說
乙:分項建議
丙:結語:
附錄一:王財貴簡曆及其在台灣的讀經教育推廣
附錄二:大陸讀經教育推廣大事記
 
 
甲:總說
 
 我來自台灣。出於對民族的熱愛和對人類教育的關懷,出於我對教育領域的長久思考與眞切體認,情動於衷、不能自已,故向中國國家教育部懇切建言,希望我的建言能被教育部研究與參考。
 
 我在教育界已四十餘年,從十五歲進師範專科學校,到現在六十歲任教於教育大學,一生都在教育界中,但對教育的觀念大不同於師範學校之科班看法。我深切反省中國一百年來的教育,見其錯亂胡塗,一向痛心疾首。方今看到貴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公開征求意見的新聞,喜從心來,認為這是一個改革中國教育的大好契機。
 
 吾人以為,如果單純從枝節的、外在的、技術層麵說問題,而沒有一個改革教育的總的綱領,則無實益。如果有一個根本的總的改革教育的綱領,那麽在此綱領的籠罩下,那些以前成問題的枝節的、外在的、技術層麵的問題,或許能有妥當的解決辦法或一種新的解決方案,從而不再成為問題矣。但其總的綱領,吾人卻當從人性之高度予以深思,以人性的標凖去善加衡量與抉擇。當今中國,乃至於全世界,所麵臨的教育苦惱,乃是出於教育思想之偏離人性之本質而造成的,這是屬於思想性的、哲學性的、典範性的失落。如果不從根本上作係統的轉向,隻在枝微末節上欲求修訂,則不但無濟於「長期發展」,且致治絲益棼,最終貽誤民族與國家的文明與進步之大好契機。如果教育改革能從根本上著力、能觸及問題背後的根源,則走出目前教育所麵對之困局,則並非困難之事。一切枝微末節上的困難與問題,亦將隨著根本問題之解決,而得迎刃而解也。因此,吾人當注目於根本理念之轉變,從此處下力即可正本清源,即可令教育起死回生,人才從而可以得而輩出,造就堂正優雅足以作為世界典範的新中國。
 
 吾人以為教育當從偏失於人性之處,回歸於人性本身,此即是一根本性的、係統性的教育改革之轉向處。以此即能正本清源而使教育歸於其位也。教育當定位為「開發人性的工程」,教育之本源與動力即在於「人性」也,此何有疑哉?往聖先賢可以為吾人作證也,東方西方概莫能外也。順此道者,教育興、民族興!逆此道者,教育衰、民族衰!吾人在教育領域幾十年,對教育的思考亦是幾十年。吾人有此自信也。教育即是開發人性之工程,那麽「人性」在教育的應用上,可用兩方麵來解析,一是「人性的全幅內容」,一是「人性的開展曆程」。怎樣的教育能夠按人性開展的曆程盡量的開發人性的全幅內容,則是國家應該采用的教育方針。國家的有關部門當以民族與國家之未來,當以時代之責任感而擔當之!教育乃是全民族之事,非個人之事,亦非個人所能盡其全蘊,但其並不以此即可取消個人之責任與排斥個人之努力。我個人出於對教育問題的長久思考,亦出於對於民族與國家的憂患意識,並未將此思此想懸置於玄想,而是將之付之於教育實踐。吾人將基於人性之教育理念,用教育學之科學方法,設計出讀經教育之構想與方案,並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充實與完善,最終成為完善的、成體係的讀經教育。吾人不必奢望中國國家教育部,即刻即能完全采信與推行,但吾人寄希望中國國家教育部能夠對之進行研究與參考,如有取材之處,請盡取之!吾人急切希望教育興、人材出、民族強、國家盛!此心此感,貴教育部當不以拒絕也!
 
 我多年來在海峽兩岸及全世界華僑社會推廣的「兒童讀經教育」──讓兒童誦讀人類最有價值的經典文章──即是依據此人性的兩個麵向而設計。廣大的實驗證明其簡單易行而成效深遠,把這一項簡單的教育工作做好了,幾乎可以解決中國當前所有的教育問題,今此提供給政府,作為教育改革的參考。
其基本理念:
 
 注重早教育的奠基功能,從小學乃至幼兒園開始,給予中外高度語文的教育(經典誦讀教育,簡稱「讀經」)一方麵可帶動中外低度語文(白話文、會話)能力,由於語文能力的大幅增長,又可作為其它科目學習的基礎,令各種功課的學習變得簡單容易而興致高昂。另一方麵由於中外經典的熏陶,自然增進國民的中外文化素質,從而培養出有識見有胸襟有操守有品德並深具愛民族愛國家情操之能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麵向現代化之人才。
 
其細目分述:
 
1、依據政府「弘揚祖國的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之基本文化方向,首先認定各民族文化的兼容性,提出「全盤化西論」:
   
    亦即認為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理性的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智慧遺產,凡是有理性的知識分子都應對之尊重,盡心學習,求其存續。並且相信文化與文化之間可以融會貫通,可以互相成全。每一民族最少應盡自我文化的傳承之責,先以自我文化陶育出自我生命的深度,進一步才足以談吸收與開創新一代的文化。所以中國人此時應效法古人吸收印度文化的氣魄,全盤「化西」。
   
「化西」,不同於「西化」。「西化」是忘了自己,把自己變成西方;「化西」是健全自己,並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西方「消化」進來,充實自我的生命內蘊。「西化」,隻是不負責任的奴性的依附,「化西」是自我作主的勇敢的承擔。
 
      將中國文化的發展定位在中西文化的融通互利的追求上。以造福民族後世,並貢獻於全人類。
 
2、認定經典在文化傳承上的重大意義: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其重要特色是發自人性,超越時空。不管要承繼自我傳統,或要吸收外來文化,其簡捷的進路,便是直接從各民族的「經典之作」中,去汲取其民族的文化源頭活水。尤其中國的經典名著,不論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唐詩、宋詞,流傳久遠,都具有開朗涵宏的氣象與優雅高尚的情懷,讀中國經典,當有助於開拓一個人的心胸誌趣,培養一個人的敦厚好學精神。
   
    此外,中國人若想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最好也要從西方經典作品之研讀入手。
 
3、認定文言與白話的兼容性,而且認定「文言文」對中國文化傳承的功能有其不可替代性:
      
    「文言」本來就是從「白話」提煉出來的,而且文言文乃是白話文的基礎。過去乃至近代之文章家思想家,如胡適、徐誌摩、魯迅、老舍、錢鍾書、沈從文諸名家,皆是文言與白話兼擅,而且先有文言之厚度才造成白話之功底,所以白話文不應與文言文形成對立。何況舉凡經、史、子、集,一切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之文獻,幾乎都是文言文。如果不能讀文言文,就幾乎等於不能讀中國書。而不能讀中國書,幾乎等於不能了解中國文化。
        
    近代以來的中國人,老中青三代,經過偏重白話文教育的結果,普遍欠缺讀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已然造成了中國文化的嚴重斷層。所以恢複國民對文言文的解讀能力,是民族自我尋根的第一步。而要增長文言之能力,「經典」正是最佳的教材,因為「經典」本身就是最醇正的文言文範本。除此之外,經典又是人文理想的薈萃,並且是民族智慧的源頭,因此,「讀經教育」將同時具有增進語文能力、培育人文教養、契接民族智能的三種功能。
 
4、認定「文言文」之易教易學性:
      
雖然心理學家對人類「如何學得語文」的詳細過程,猶未完全明白。但人類一直都從出生開始,自然而然地在做複雜的語文學習。此種天生的強大能力,心理學家特稱之為「語言天賦」。而此種「天賦」能力,以嬰兒最為強大,隨年齡之增長而遞減,至十三歲則幾乎喪失,此時若要增進語文能力,必須痛苦而艱難地學習。
 
       依照客觀的經驗,吾人皆知:有關「語」的部份,大體而言,三歲之內即可學會 任何母語 ;如有適當環境,六歲之內可以學會多種語言。而有關「文」的部份,包括文字的認識和書麵語言的學習,亦應在三至十三歲之間奠定一生的根基。零歲至十三歲,可以說是語文學習的「關鍵期」。隻要不錯過這一教學的適當時機,高度的語文能力,是很自然且很容易的可以培養出來的。
      
    有關語文的學習,最重要法則的是多接觸多熟習。由大量長久的接觸中,自然培養出語文的親和力與敏感度。中國人學習中國的文言文,本是很容易的。千古如斯,無勞舉證。
 
5、認定兒童是「讀經」最適當的年齡:
      
如上所言,因為語言的學習是愈早愈好,文化的熏陶也愈早愈有其潛移默化之功。所以及早讓兒童接觸涵義豐富的「經典」之作,對其一生的文學素養的蘊釀,及人格智能的陶育,意義重大且深遠。因此,當前在海內外許多家庭中,體製外的零星的「讀經」教育,多以兒童為主。
 
       據大略之估計,當前海內外,包括祖國大陸、台灣地區,以及東南亞、歐澳美加華人社會,已有數千萬兒童接受「讀經」教育,成效之良好,往往出乎家長及老師之意料。
 
6、認定「兒童讀經教育」教法的簡易可行性:
      
    基於對兒童心理的確實認識,為順應兒童學習的天性,「兒童讀經教育」的基本方式是「隻求熟讀,不必求懂」。老師隻是依照文句,教他「讀」;兒童也隻是「跟著讀」、「反複讀」。如此,老師便很容易「教」,兒童也很容易「學」。不論「教」的人、「學」的人,都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有所長進,「教學相長」其樂無窮。
      
    依據發展心理學的原理,人的「記憶力」與「理解力」各有其成熟時機而且是相輔相成的。幼童的心智特色善於直覺、記憶,而不善於思辨、理解,故此時應讓他多記誦有深度的文化素材, 待其長大,因醞釀日久,人生經驗逐漸豐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時,即可觸類旁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兒童本是樂於念誦樂於反複的,尤其是團體的朗誦,抑揚頓挫、琅琅書聲,與唱兒歌無異,學習是愉快的。而反複多次,即能背誦,會背誦時,更是「樂之不疲」。若常加複習,至於終身不忘,將成為一生的文化資產。
 
7、認定「讀經」的「潛能開發」功效:
      
    從教學方法上看,反複誦讀,可以提升兒童的專注力,反複而熟習,可以提升兒童的記憶力。專注力與記憶力,可以說是一切學習的基礎。
      
    從教學內容上看,任何語文都是複雜的係統,高度語文尤其艱深難解,但兒童具有強大的語文學習天賦,其可解處可以立速溶入生活之中;其不可解處,也在默默中尋求理解(語文學習的「冒險理論」),是活絡頭腦的最佳訓練(隻要不強求其理解,艱難的教材便不會造成學習壓力,反而可以成為使心智更上一層的無形助力)。
      
    高程度的語文學習,不僅立即提升語文能力,其影響所及,將帶動全體心智之發育。短期之內(約一至二個月),即可發現兒童各種學習能力,尤其是數理思考能力,也都跟著增長起來,令人有「忽然聰明起來」的感覺。以致教師或家長以極少的氣力,讓兒童達成超越一般功課的成果。所以,縱使學校課業不曾減少,而兒童的學習壓力,亦因感覺功課容易而相對減少。
      
    所謂「潛能開發」,於「讀經教育」中,最易證實。若要「課業減負」,實施「讀經教育」,正是真正無害的減壓良方。
 
8、認定「讀經」的「品德教育」功能 :
      
    教育學家都知道,所謂「道德」、「品行」、「性情」「氣質」……等等人格成素,原是很難「教」的,至少是不能用一般的知識教育的方式來教的。這種有關「德性」的成長,是「陶冶」、「熏習」、「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當中培養出來的。
      
    固然,最好是有人可以供給榜樣,現身來做「身教」。不過,一般的家長老師,是不足以完全擔當此種重任的。而「讀經教育」所采用的教材,往往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及早讓兒童琅琅上口,濡染於心,等於「把聖賢請到家裏當家教」,是一種極見功效的德性熏陶教育。
      
    要培育「有理想、有愛心、有品格、有擔當」的二十一世紀新社會主義的中國人,請以「讀經教育」劄下根基。
 
9、認定「讀經教育」觀念的可拓展性:
      
    依照「讀經教育」的基本理念,在不增加教學負擔之情況下,可以方便地拓展至其它鄰近相關的教學項目,而與之相輔相成。其最明顯者,有以下五項:
 
  (1)、「音樂讀經」:即建議兒童(最好自嬰兒開始),多聽古今中外的古典音樂,以豐富的樂音,刺激兒童腦部細胞突觸的生長;以和諧的旋律,陶冶兒童優雅的心靈。
 
  (2)、「美術讀經」:即建議兒童(最好自嬰兒開始),多看古今中外經典性的畫作、雕塑、建築、風景等圖片,以默默培養其高度的美術鑒賞能力。
 
  (3)、「外語讀經」、「外文讀經」:外語外文的學習,當然最好在環境中習得,但對廣大的國民來說,這隻是奢望。吾人既知兒童的聽力好、模仿力強、記憶力強,是語文學習的大好時機。故嚐試為廣大兒童設計一外語外文學習的方便之路,即:
        
    建議兒童(最好自嬰兒開始),多聽多讀經典性的外語或外文(經典性著作),反複反複,及至於熟記背誦,此法可彌補環境的不足,讓一大部份的人輕易成為外語外文高手,其程度甚至超越外國人。譬如英語英文之學程,既是國家教育政策,則從小讓兒童熟讀英語句型,熟背英文經典短文,不花大錢、不需要請老師(磁帶教學),是既簡便又有效的教育方式。
        
    依照近年實驗成果,兒童每天一二十分鍾,不過三兩年,已於無壓力之情況,熟讀千句英語句型,熟背百篇英文經典短文,則其英語英文及西方文化程度,已然奠立一生之基礎(縱使現在不是很懂,而其發音及文法詞匯之根基已深,長大之後,遇弱則弱,遇強則強)。
        
    至於世界上其它語文之學習,莫不可以此法進行之,則將來我國之外語人才,不可勝用。而且以「熟習經典」之方式教育,其所吸收者,皆是該文化中之精華,於人類文明之對話,將有更大之同情及涵容能力。
 
(4)、大量識字與博覽群書:由於「讀經」時之大量文字接觸,「識字量」之增加,是「讀經教育」最淺顯立見的功效(尤以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效果最好)。識字量足夠,即可鼓勵提早閱讀,培養兒童好學、自學的能力。
        
    吾人所強調的閱讀教學,因參用了「讀經」觀念,故教學簡易且功效良好。亦即「隻管鼓勵兒童多閱讀,而不必急著問他懂不懂」。吾人認為閱讀教育應是「不管懂不懂,隻要讓他一本讀完再一本,多讀了,自然會懂」;而不是「隻讀一本,就要懂得透徹,然後才可再讀一本」。前者順應兒童天性,所以讀書是輕鬆愉快的事,讀得多就懂得多;後者殘害兒童天性,所以讀書是辛苦的事,讀得少,懂得的也少,乃至厭惡讀書、胃口盡倒。
        
依近年的小規模實驗,兒童經過此種閱讀教育後,愈讀愈快、愈懂愈多,手不釋卷,樂在其中。平圴每年每人讀書五百本以上。不需家長特意考問,不需老師辛苦批改。家長老師隻要無限量的提供書籍,兩三年後,兒童之知識量遠遠超過家長及老師,一生的知見才華、讀書好學的習慣,遂由此養成。
 
乙:分項建議
 
    依照以上的說明,「讀經」教育的理論與成效,可以應用到其它各種議題上,而使當今中國大陸教育所麵臨的問題得以有一個可行之解決方案或尋得一個解決的參考,從而可使國家人才輩出,解決國家對於人材之需求。北京有朋友譽為「一招救國」,舉例而言:
 
1、改革開放30年教育的成就和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經驗;
 
建言:自從五四以來,海峽兩岸的教育從理論到實務,一直都是模仿西方,其實乏善可陳。吾人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信念,應在於如何回歸人性,而非一味跟隨西方。
 
2、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和對我們的啟示;
 
建言:西方世界的科技教育百年來有相當大的成就,但文化和品德教育則日漸敗壞。這對教育正要起飛的中國,應有重大的警惕作用。我們應走我們的路,不要人雲亦雲了。
 
我們的路,即是重新反省人性,回歸人性。如西方科學教育有成,是因為注重「科學精神」的啟發,吾人當切實學習。而不是從小到大隻重「數理解題技術」的訓練。中國的科學教育不要再迷失於「奧數比賽」的成績,也不要誤以為「中學科學教育成效」在世界各國的評比績優,即可「科學救國」。科學教育首要的目的是開啟國民思考的能力與興趣,其次是培養科學家。要讓國民會思考,隻要降低學校的科學課程程度,以符合人性的發展,立即可以做到。一味的用太深的科學教材,倒盡了學生的思考胃口,是使國民不能「獨立思考」的最大因素。又,各科學先進國家都有一套「科學天才」的培養模式,中國孩子多,其中必有資優者,但沒有一套成全的辦法,令其埋沒,實在可惜。總之,科學教育應學歐美,即:第一,讓普遍的學生隻學他們學得懂的而日常有用的教材,如果學得太多,超過能力,學生毫無熱情,正好不能「超英趕美」。第二,對資優的學生要有特別培養的機製。
此外,西方民族對於人生智慧的教育,則不見得比中國五千年文化高,而且文化不同於科學,教導文化的方式,應不同於教導科學的方式。西方,尤其近代的美國人用教科學的方式教語文教文化,文化和品德教育的失敗,病根在於語文教育的失敗,尤其是美國的國民語文程度和社會人心,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中國人何必亦步亦趨?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係;
 
建言:中國崛起,即將成為世界之領導,已是有目共睹的趨勢。所以不論在任何方麵,皆應有更為廣大的胸襟以作世界之表率。故可不必再言什麽「特色」什麽「主義」,而乃是基於人性之本然。應繼則繼,應新則新,應向外學則向外學,應自己創則自己創。隻有「人性主義」、隻有「人類特色」,乃能麵對世界之新局。當然,如果「社會主義」是真理,則「人性主義」所完成之體係,亦必等同於「社會主義」體係,不必另標「社會主義」之名以自我偏居於一隅,而引起世界的疑慮戒心(如美國杭丁頓之中國威脅論)。
 
4、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方針與戰略目標;
 
建言:要中國自己出教育家,有教育的新見解新理論,不是隻有抄襲西方,生搬硬套。如總說所言,教育改革的指導方針是「人性的全麵性」和「人性的發展性」。戰略目標則是「順乎天、應乎人」,以作育人才,以服務於全人類。亦即從人性的根源上思考出一條千秋萬世之道:「該怎麽做,就怎麽作」。從理而行,必能作世界表率。
 
5、素質教育基本目標與實施途徑;
 
建言:「素質教育」,已倡導多年,國人皆渾然不知為何物。其實,所謂素質教育,即是符合人性開發人性的教育。其基本目標,即是希望透過教育的實踐,讓「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都在心靈中得到融合與會通,讓國民的「學問與智慧、科技與品德」能力得到盡情的開啟。
 
其實施途徑,如上總言所說──參酌加入「讀經」課程,是唯一可行之道。
 
6、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
 
建言:學生品德素質日益低落,常推給社會誘惑之多,此乃教育界不負責任的借口。實則品德教育有品德教育的特質,「品德」是不能用「知識傳授」的方法教的,必須在「文化氛圍」中作長期的陶養。「讀經」正是使國民長期接觸聖賢之教,日益浸潤,以資內化最簡便而有效的方式。
 
7、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
 
建言:人才培養模式,普遍地說,在於因材施教,讓每一個人都各盡其性。無論賢愚智不肖,通過「讀經」,其心智皆可以得到自我最高度的開發。特殊地說,「讀經教育」也是造就資優天才的良方,幾乎可以說:讀經的孩子都會變成天才。
 
中小學生的「功課減壓」是教育部門多年來的政策,而一直減不下來,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在於政府沒有妥善的倡導,教師與家長對教育的意義沒有正確的認識。其二在於沒有良好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的興趣。
故其解決方案有二:第一,政府宜做長期而誠懇的倡導,令國民漸漸認識教育的本質,是在於「盡情地」完成每個人人性的開發,學成高尚的品格和實在的能力,而不是應試的成績和名校的證書。第二,加強「讀經」的教育,迅速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如此則對於當前的功課,感覺輕鬆有味。
 
8、實施素質教育的政策與製度;
 
建言:如總論所言,實施素質教育最好的政策及製度,在於將「讀經」適量地溶入體製課程之內,以提升其語文程度、以涵養其文化心靈。藉語文教育帶動所有功課的學習能力,使知識和品德兩方麵的教育同時完成,讓人性得到適時而全麵的發展。
 
9、義務教育的鞏固和提高;
 
建言:所謂義務教育,是基礎教育,不論六年或九年,須知人類的語文能力發展關鍵在於兒童期,而眾所周知,「語文是一切學習 的基礎」。所以,最好在小學時,打下良好的語文根基。做到讓一個小學畢業生具備有閱讀「經史子集」的能力,方能建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底子。從語文能力之培養中,自然帶動思考力的提升,對於數理化的學習,亦有直接的幫助。
 
10、關於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建言;在國家經濟力未達一定水平之前,冒然進行高中普及教育,有其現實上的困難。且教育的藝術,在於發明精到的教育理念,以精簡的時間和精力,達成高度的教育效果,而不在於教育年限的的延長。如果沒有精到的教育理念,按照當前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模式,讀高中的人數再多,對整個國民的素質,未必能有實質的提升。台灣的大學設立浮濫,以致人人都能讀大學,然而國民智能不僅未見提升,反而有下降的趨勢。可為借鑒。
 
11、學前教育發展;
 
建言:「學前」一詞,其實是由於教育觀念錯亂所產生。因為西方人近百年來把教育隻定位在「知識教育」,所以以六歲為「入學」的標準,六歲以前,國家是放任的,故稱為「學前」。殊不知人的一生,受教能力最強,對終身有最大影響的時機,正是在六歲之前。古人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所以吾人建議國家要注重胎幼兒、嬰兒、乃至胎兒的教育。教育從早做起,簡易而有效。做好了「學前教育」,可以大量解消當前教育的困擾。從多年廣大的實踐中,證實加入「讀經」的教育,能讓學前教育達成極大的效果。例如:幼兒園畢業的學生,平均可以背誦三至五萬字的經典文章,可以順便指認兩千五百個以上的漢字,可以自行閱讀小學六年級的書。一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及文化教養即此自然養成。這種經典教育,如果從胎兒嬰兒做起,效應更大,甚至可以有「巧奪造化」之功。故吾人以為:那一個民族先實施早教,那一個民族在三五十年之後,即可領導世界。
 
12、特殊教育發展;
 
特殊教育有兩大塊,一為殘障,一為資優,不宜偏廢。
 
長時間大量的「讀經教育」實踐,已證實對「智能障礙」──諸如多動症、感統不良,腦性麻痹、語言障礙、閱讀障礙、自閉症、中度智障、蒙古症、顛癎症、甚至對於青少年犯罪,等,──有相當程度或完全的治愈作用。例證確鑿,此點請政府當局,務必關注!
 
13、農村教育發展與農民工子女教育;
 
建言:城鄉差距,世界各國都沒有善解之道,中國偏遠農村的教育資源之不足與教育成效之低落,尤成為中國政府善政的大缺口。若要政府投注大量資金與人力,恐非當前政府能力之所及,且若真能如願改善硬件設施與教師人力,教育成效亦未必有相對的成長。
 
吾人認為:如能在農村推展「大量讀經教育」,一來不必增加設備,二來不必精選師資,隻要有人帶著「誦讀」:一本論語、一本學庸、一本老莊、一本易經、一本詩經的背誦,即可抵六年乃至九年都市教育的成效。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衝天。是國家資源尚未齊備時,最好的拉近城鄉教育差距的切實有效之法。
 
14、職業教育發展;15、職業教育體製機製與培養模式改革;16、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17、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建言,猶如要建高樓,需深挖地基。欲提高高等教育人才質量,其方固然良多,但最為重要的是要打好根基:其向學熱誠、思考能力、性情誌氣等根基,是在小學時期就要完成的──大量讀經,乃奠基之方。
 
18、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與改革;
 
建言:「中考」「高考」,可以不限年齡免學曆報考,這是放給天下人才的一條活路,於此鬆綁,我本人極為讚歎!台灣現在還做不到這點,台灣教育部門認為:「一定要從體製出來」才有讀書進修的能力。今進一步建議:開放研究生的入學考試資格,隻考其是否有研究潛能,不論其年齡與學位證書,還天下於天下,天下必有才人出。
 
19、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20、考試招生製度改革;
 
建言:如中國古時之「考狀元」,隻考「程度」,不在考前驗其「學曆」和「年齡」。
 
21、發展繼續教育;
 
建言:「學習」,本來是人類的天性,但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開發,反而受到長期的壓製,則此天性亦將萎縮。許多國民離開學校即不讀書,有了職業即不學習,追其原因,學校的「應試」,是繼續學習的最大殺手。自我學習的習慣,應在小時自然養成,吾人十餘年來的實證觀察,小時讀經的孩子因為語文能力強化,大多「廢寢忘食」「手不釋卷」,可以預測將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
 
22、繼續教育的製度政策保障;
 
如能讓兒童接受相當的讀經教育,大幅度提升其語文能力,感受到讀書學習的愉悅,養成讀書學習的習慣,則不必政府的提倡,即能自我終身學習,此之謂「務本」。那一個國家由政府提倡終身學習,即可推知那個國家的教育從根上失敗了。
 
23、促進教育公平;
24、促進教育協調發展;
25、支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
26、教育體製改革;
27、中國特色現代學校製度建設;
28、民辦教育發展;
 
建言:積極開放民間辦學。在此多元化時代,國家需要多元人才,宜開放興學管道,鼓勵民間辦學。尤其傳統「私塾」和「書院」,是培養高度文化人才的教育模式,宜以大力扶持之,使有相當程度的複興。這種純民間辦學,所傳授者,都是本民族及其它民族的文化智慧。要複興中華民族,先要複興中華民族的文化;要吸收西洋,先要養成吸收西洋文化的能力。否則,百年以來的建國夢想,永難達成。私塾與書院,隻要政府在觀念及政策上放手鬆綁,不花費任何國家資源,而國家有高度文化人才可用,何樂而不為?
 
29、教育法製建設;30、教育對外開放;
 
建言:如果中國教育的內容,像目前一樣,隻跟著西方走,則對外開放,誰願意來?來了有何實質幫助?故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主題,在於「中華文化」的傳授。因為自從五四運動以來,經過將近一百年的「反中國文化」,當前中國極度缺乏對外輸出文化的能力。此乃是全世界號稱有數百所「孔子學院」,但隻能教外國人學「漢語」,淪為「漢語補習班」,而不能教他們認識「中華文化」的原因。中華文化人才的極度缺乏,是近代中國人的恥辱,要雪此恥辱,唯有從現在起,提倡「讀經教育」,不但中國人自己讀經,如果外國人來中國求學,也直接教他讀經,一方麵很快感受高度文化氛圍,一方麵也加速「漢語學習」的功效。直接教外國人「中華經典」,將是最受外國人歡迎的課程,也是中國以軟勢力變化西方心靈的最佳戰略。
 
31、中小學教師隊伍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
 
建言:教育之成敗,最主要不在教師隊伍之堅強與否,而在於「教育理念」之合理與否。教育理念帶動教材的選取與教法的應用。如果理念偏差,教材與教法不合人性,則有再強大的教師群,依然達不到應有的成效,甚至教師隊伍愈強,對人性的摧殘愈大。
 
尤其農村的教師隊伍,基本問題更加嚴重,如何解決,請參看本文第十三條的建言。
 
32、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
33、教育家辦學與教師教育創新;
 
建言:當前民間「辦學資質」的審核辦法,都是「資本主義」,甚至「政治門縫」下的產物──要有很多錢,而且要與政府部門有相當關係,才能順利申請到辦學「資質」──要一個教育家又有很多錢又有廣大的人脈神通,是不多見的。所以,要教育家辦學,先要改革「辦學資質審核辦法」及「審核機構的心態」。
最好是打破「義務教育」的壟斷製度,完全開放民間辦學,如古時之私塾,散在民間。當然,上體製學校的人還是占最大多數,若有極少數不願讓孩子上體製學校的家庭,則政府宜把「教育權」還給父母,讓父母作主。當今的父母,已不是五六十年前的「無知的鄉巴佬」,父母自會照顧他的子女,自會慎選教育模式,給予最理想的教育。政府不費任何力量,收民間的力量為政府所用。乃是最聰明又最合乎人性的策略,相信百姓的能力,尊重國民的選擇,這也是世界教育發展遲早到來的事,「義務教育」是近三百年西方人發明的的東西,不是天經地義的,時過則境遷,世異則備變,願我中國率先世界領導風潮。
 
 
34、教育投入保障機製;35、教育信息化建設;36、教育係統黨的建設。
 
 
丙:結語
 
 
 書生懇懇,不為他求,深感民族的複興,必先民族文化的複興,文化複興之道,係於教育的改革成功,教育改革成功之關鍵,在於教育典範的選取。
 
 本人建議的特色,不在枝枝節節的討論,在於從根上救起。以「讀經教育」為主軸,從小建立學問和品德的根基,簡單易行,成效深遠。這已是一套成熟的教育新典範,非三言兩語所可完全表示。若一時不能取信,敬請先做試點,若真有可行性與高效性,再推及全國。茲附上本人及推廣讀經簡曆,並一本手冊與一場演講光盤,敬請參考。
 
 因本人所提供之教育理論與實務,與百年來全世界及中國教育主流差距甚大,一時言之不盡,亦難取信於人。若初步認為本人之建言有可采之處,且有進一步深入探討之必要,吾願接受征召,親自到貴部詳細說明。中華民族之興起,領導人類開創文明而和諧的世界,在此一舉,敬祈勿忽是幸!
 
附錄一:王財貴簡曆及其在台灣的讀經教育推廣
        
學曆︰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係畢業〈1979年〉香港新亞研究所研究〈1984年至1985年〉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畢業〈1989年〉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畢業〈1997年〉講師證字號:講字證第 38926 號〈民國1992年八月頒〉副教授證書字號:副字第025298號(民國1997年十一月頒)
 
經曆︰
台北市複興國民中學國文教師〈1979年至1980年〉 中國書法學會副秘書長〈1991年至1994年〉台灣師範大學國文係義理組研究指導〈1985年至…….〉 鵝湖月刊社主編〈1986年至1989年〉鵝湖月刊社社長〈1990年至1992年〉 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執行長〈1989年至……….〉東方人基金會中國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1989年至……….〉第二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執行長〈1992年〉讀經風氣推廣中心創始及主任〈1994年至……….〉台灣漢學教育學會第一、二任理事長〈2000年至2006年〉台灣武藝文化協會理事長(2005年至2008)財團法人台北市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2006年至………)台灣讀經教育學會理事長(2007年十一月至 ………)私立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兼任講師〈1992年至1993年〉私立東海大學人文學科兼任講師〈1993年至1994年〉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共同科兼任講師〈1993年至1994年〉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係專任講師〈1994年至1997年〉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係兼任講師〈1994年至1997年〉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係專任副教授〈1997年至2005年〉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係兼任副教授〈1996年至2006年〉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副教授〈2000年至2004〉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2000年至………〉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係專任副教授〈2006年至………〉
 
 
王財貴兒童讀經教育推廣介紹
 
 
在台灣,由台中教育大學王財貴教授發起,以民間力量推動兒童讀經,隨著讀經風氣的蔚興,已然引起相當的效應與關注,其層麵是普遍而深入的,有識之士,即認為這是五四以來規模最大的文化複興運動,其內涵亦是當前民間最富活力、最具影響力的教育理念與實務。在各方家長對子女教育日益關切之下,兒童讀經運動標榜的以經典誦讀提升語文能力,以語文能力帶動其它科目學習,並同時產生文化教養品德熏陶的效能的教育理想,與現代對子女的期望相契合,且經多年的實踐觀察,效應確著,乃逐漸獲得社會認同。因而成立「讀經教育實驗學校」之呼聲愈來愈加強烈。詳述如下:
 
(1)親自實施兒童讀經教學實驗:
                     
自民國七十年起,王教授開始在親友間小規模實驗教學,1994年起正式向社會推廣,並親自於每周六在華山書院教學,十五年未曾間斷,成效日益顯著,成為全國及海外欲實施教學者之觀摩示範點。
 
(2)長年持續倡導讀經教育理念: 
                          
十五年來,在國內及海外為讀經問題講了大約一千場演講。又結合社會資源,邀請全國電子公司林琦敏董事長支持,免費發行《兒童讀經說明手冊》、《兒童讀經教育理念簡介》、〈讀經通訊〉以及倡導錄音帶錄像帶等相關的文宣數據。十年來手冊與簡介以各發行量超過四十萬冊,發行通訊季刊五十三期,每期約四萬份。
 
(3)辦理「師資培訓課程」,儲備讀經種子教師: 
              
每月舉辦一次,安排一天的課程,對象以初次接觸者為主,有教師有家長,有關懷文化人士。課程內容以讀經教育之理念及簡單操作之實務為主。已辦理一百四十一期,每期學員一百人,約已培訓一萬五千餘名讀經種子教師,散在社會各階層,而培訓活動仍持續進行中。由於讀經理念的簡單易行,成效之深遠有效,或曾受訓或隻看文件或聽人轉述,即可教學。
 
 
(4)出版經典讀本係列: 
                                  
由王財貴構想,以大字注音方式編訂讀經教本,編輯理念是「最有價值的書」,已出版中文讀本:學庸論語、老子莊子選、唐詩三百首、孟子、詩經、易經、書禮春秋選、古文選、詩歌詞曲選、佛經選、孝弟三百千等十一種,英文讀本有:英文常語舉要、柏拉圖蘇氏自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英文聖經選、英文名著選讀、英文一千句等七種。並推動閩南河洛古音經典誦讀。由專門的讀經文教事業公司出版,如有盈餘,皆作為讀經推廣之用。
 
(5)提倡校園讀經:
 
提倡幼兒園及中小學教師在其正常課程中,利用課前課間零碎時間作讀經教學。最可利用的時間為每節上課鈴響後,視教師對讀經理念認識的深淺,讀經的時間或多或少。最多者,可以達到全課時的一半。王財貴教授並寫有「小學讀經教學實驗計劃」及「迎接讀經半體製的來臨,期待體製內有正式的讀經實驗班的成立,以作示範,並以其成果提供學者研究究,2008年度,已有龍潭國小匏侖分校在宜蘭縣教育處的支持下,願作小規模實驗。
 
(6)鼓勵社會各界在各地成立「小區讀經班」: 
                
引起社會對教育問題的反省,形成民間對文化問題的關懷,並推動親子教學理想,鼓舞小區服務活動,有功於小區文化之營造。目前可調查到的已有千餘個讀經班以及全天候的讀經教育學園分布在全國各地,還不包括其它未登計而自動於各個家庭與小區中開設進行的讀經班。甚至台南縣永康市,在2002年度曾由市長帶動,全市國中國小三萬人皆接受讀經教育。
 
(7)鼓勵各縣市成立「讀經教育學會」或「經典教育學會」:   
    
已成立之縣市,有宜蘭縣、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台中市、台中縣、南投縣、彰化縣、台南市、台南縣、高雄市、屏東縣、台東縣等十四縣市,其未成立社團法人者,亦皆有讀經教師聯誼會。
 
(8)協助辦理小型之「小狀元會考」和大型之「全國經典總會考」:
 
因讀經人口漸多,而兒童成就漸大,風氣已成,各地紛紛舉辦嘉年華會似的「小狀元會考」,鼓勵學童參與,提升其讀經興趣。如彰化縣已辦六年,每年考生達五千人以上。中華文化複興總會台灣省分會更主辦「全國經典總會考」,每年報考人數在四千到六千之間,由省長(主席)主持頒獎典禮,總統曾親自召見特優兒童及家長三次。此是全國讀經學子一年一度的自我成果評鑒。自2000年開辦「全國經典總會考」至今年已進入第九屆,本屆最高成績考過四十二段,每段平均約八千字,亦即能背誦中英文經典三十三萬字(這位同學現年初中二年級,為數理資優班學生),一百名以內者,也都在十段以上。會考之舉,並流傳至香港、馬來西亞,及大陸。
 
 
附錄二:大陸讀經教育推廣大事記
 
l 1994年台灣熱愛民族人士王財貴教授在台灣倡導的“兒童讀經”教育,使中斷80年的“讀經教育”重登中國的文化舞台,此舉得到了全球華人的廣泛響應,台灣至今已開展十年,以華山書院讀經推廣中心為核心,各縣市成立了“讀經協會”。參與讀經的孩子超過百萬,已成功舉辦了4屆“讀經小狀元”會考,讀經活動方興未艾。
 
l 1995年趙樸初、葉至善、冰心、曹禺、啟功、張誌公、夏衍、陳荒煤、吳澤西等9位德高望重的文化老人、全國政協委員在1995年第八屆全國政協會議上,以正式提案的形式,發出《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籲》,以焦急迫切的文字,為我們敲響了傳統文化正處於存亡續絕關鍵時刻的警鍾。
 
《緊急呼籲》指出:“我國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連續性,形成一條從未枯竭、從未中斷的長河。但時至今日,這條長河卻在某些方麵麵臨中斷的危險。”
 
    《緊急呼籲》強調:“構成我們民族文化的這一方麵是我們的民族智慧、民族心靈的龐大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發展的根基,也是幾千年來維護我民族屢經重大災難而始終不解體的堅強紐帶;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遺產在下一代消失,我們將成為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提出議案的這些老一代知識分子“以風燭之年,未敢忘繼承民族的文化”,他們希望學校、社會能重視對傳統經典的誦讀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聽弦歌,到古典學校中去走一走,看看後繼之人。”
 
呼籲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李鐵映同誌、李嵐清同誌批示教育部門給予相應的辦學政策。
 
l 1997年10月,王財貴教授應南懷瑾教授邀請,到香港做讀經演講,隨後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李真吾母女一行就前往海南島,在那裏首先開始了兒童中國文化導讀的推廣試點。第二年的早春,李真吾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的趙海英博士等再次往赴各地,開始了“兒童中國文化導讀”的播種工作。他們在六個月裏到過天津、北京、青島、煙台、連雲港、上海、武漢、雲南、蘭州等地。他們的足跡還深入到貧困山區和偏遠邊陲。幾年來,國際文教基金會向社會捐贈了大量的讀經教材。向國內的眾多機構介紹讀經的理念,目前由國際文教基金會指導下的“兒童中國文化導讀”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
 
l 1997年大陸第一個讀經推廣機構——“中華文化研習中心”在廈門成立。慕華老師以慈善公益的方式向社會宣傳讀經理念,並向社會捐贈價值數十萬元的讀經宣傳資料和讀經教材,在全國各地輔導成立了眾多的讀經班。
 
l 1998年初,經國際文教基金會推薦,王財貴教授為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做了有關讀經理念的演講報告。此後青基會就決定開始推動“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並成立了“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全國組織委員會,由青年學者陳越光先生擔任主任,聘請了王元化、湯一介、張岱年、季羨林、楊振寧為“古文誦讀”工程顧問。同年2月18日組委會開始在北京、湖北的1500名小孩子中進行三個月的試點工作,試點成功後,古詩文工程正式在全國範圍內啟動。組委員向全國青少年提出“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口號,確定以“直麵經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終生受益”的方針指導兒童讀經。他們原先指定的計劃是開展10年,組織全國的100萬孩子參加,但活動一開展,發展速度大大超出預科。他們又提出新的計劃:準備用10年時間,直接組織300-500萬孩子參加,影響3000萬成年人,通過每年搞大型活動和媒體宣傳,使受到幅射影響的人超過一億。至今“古詩文誦讀工程”仍在全國各地積極開展。
 
l 1998年5月受趙樸初、冰心、曹禺等囑托,在北京市教委的批複下,知名學者舒乙、王誌遠教授等有識之士集資成立大陸第一所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融入讀經教育的學校——北京聖陶實驗學校。除九年義務教育教學大綱的課程外,還特別開設了經典教育課程,內容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三字經、孝經……
 
幾年的教育實踐表明傳統文化素質教育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對於其一生具有潛移默化深刻的積極影響,聖陶實驗引起海內廣泛的關注,各類媒體做了數十次報導,在中央電視台、日本NHK電視台、美國CNN電視台、德國國家電視台、英國路透社分別播出,有些甚至做成了長達數十分鍾的專題節目。各界有識之士關注著聖陶學校的每一步的進程。
 
l 1998年7月,南懷謹先生安排王財貴博士到美國舉行專題演講,將讀經活動帶到了美國。楊定一、王瑞華夫婦積極奔走籌備支持。美東中文學校協會會長童振邦極力將活動推廣到所屬六州的中文學校,德州、加州等地區也都先後加入。
 
l 1998年9月28日,中國青年發展基金會、ICI國際文教基金會、台灣薇閣學校、澳門中華教育總會在北京共同舉辦了“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四地少年文化交流活動”。14個來自港澳台的孩子與50個北京孩子參加了這次交流活動,增進了孩子們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感情。1999年春節,在北京音樂廳舉辦10場“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北京8所小學的500名孩子與藝術家同台表演,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等欣賞了朗誦會,對兒童讀經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   
 
l 1998年6月至1999年6月期間,為從科學研究的角度揭示這一活動所采取的學習方法的科學性,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與華東師範大學教育與技術學院合作,進行了《兒童誦讀中國常規文化經典與潛能開發》績效相關實驗研究。實驗的基本的結論:誦讀經典是開發兒童潛能的有效方式。
 
l 1999年3月在中華文化研習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紹南文化讀經教育推廣中心(周應之先生擔任主任),成立了大陸第一個專業的“兒童讀經教育網”,為全國讀經教育推廣者建立一個可以交流的平台。同時中心邀請專家參照《十三經注疏》整理出版大陸第一套全本的《兒童中國文化導讀》讀本,內容包括:《大學》、《中庸》、《論語》、《老子》、《莊子》、《孟子》、《詩經》、《易經》……。2000年和2001年在全國又先後成立了北京四海兒童經典導讀中心(馮哲先生擔任主任)和武漢老古大方經典文化教育中心(國際文教基金會直接指導)。以上三個機構在未來的幾年中一直是大陸民間推廣讀經的主要力量,在他們的帶領下,在全國各地迅速立成了幾百家讀經推廣機構。
 
l 1999年春節期間,北京音樂廳與中國青基會聯合舉辦了10場“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孫道臨、喬榛、丁建華、濮存昕、姚錫娟、童自榮等著名表演藝術家北京近500名孩子同台表演,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4月3日與《人民日報》教科文部在上海聯合舉辦了“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座談會”,海內外著名專家學者金庸、王元化、湯一介、龐樸、樂黛雲、趙鑫珊、陳平原、葛劍雄等應邀出席,楊振寧、季羨林、南懷瑾、饒宗頤、葉嘉瑩、餘秋雨等作了書麵發言。10月7日在北京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國際學術大會上,60多名七齡童齊誦《論語》數十章。
 
l 2000年1月1日  “誦讀千古美文,迎接21世紀”全國少年文化交流活動在北京國家圖書館舉行。千餘名來自全國各地、各民族的少年兒童齊聲朗誦《孟子》片段和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l 2000年4月在台灣老古公司的授權下紹南文化在大陸組織出版了《兒童西方文化導讀》,第一次把讀經實踐拓展到外文讀經。第二年春由紹南文化第一次提出“少年托福(雅思)實驗計劃”:讓孩子大量誦讀中華文化經典的同時,也讓讓他讀誦大段的英文經典文章;在打下堅實的中華文化基礎同時,孩子的英文閱讀能力可以和有較高文化修養的英美同齡孩子相媲美,並且具備良好的英文自學能力。在五年多來,全國各地已有一萬多兒童參加了這個教學實驗,並取得了良好的成績。2001年年底又出版了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這是全世界第一本專為孩子準備的完整的莎士比亞讀本,隨後又出版了全本《莎翁十四行詩》,把英文讀經引向更深的領域。背誦全本莎士比亞再一次顯現了孩子們強大的記憶能力,真正為孩子未來的中西文化貫通打下堅實的基礎。
 
l 2000年9月由王敬東老師創辦了山東平原縣小巨人經典學校,是大陸第一所專門的讀經學校。幼兒班以學習經典為主,另外也附加一些其它課程,比如:語言、計算、常識、體育、美術、音樂、手工等。教學的經典主要包括:    
 
中文經典包括:《大學》、《老子》、《中庸》、《論語》、《孟子》、《唐詩三百首》、《孝經》、《三字經》、《千字文》等。
 
英文經典包括:莎士比亞、亞裏士多德、伊索等西方大師的英文原著,如《麥帥為子祈禱詞》、《明日複明日》、《人生頌》等。
 
音樂經典:中外著名音樂大師的作品,比如中國的古琴、古箏、琵琶、二胡、笛子、洞簫等樂器演奏的古典名曲,如:《十裏埋伏》《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漁舟唱晚》、《聽鬆》等;外國的有貝多芬、施特勞斯、柴可夫斯基、舒伯特、巴赫、亨德爾等音樂大師的交響樂、鋼琴曲、小提琴曲等作品。
 
美術經典包括:中西曆代名畫家的作品集,及著名的建築、雕塑及名山大川、田園風光等攝影作品及VCD片。
 
    書法經典包括:中國書法史上所有書法家的作品集。
 
l 2000年12月21日成立一耽學堂(逢飛先生擔任總幹事),這是第一所由四百碩士博士組成的公益團體,在北京乃至全國引起很大的反響。這個公益性民間團體的成員,由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民族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的博士碩士和本科生共400多名組成。這些年輕人不是“一耽學堂”的學生而是教員,“一耽學堂”沒有教室,他們把課堂開在清華附小附中、北師大附小、人大附小、北大附小附中、人大附中等13所中小學中。“一耽學堂”的年輕人利用業餘時間去中小學教孩子。授課主要內容有:《弟子規》《論語》《大學》《孟子》《老子》《聲律啟蒙》等。目前該組織已經將讀經活動從城市引向廣袤的農村。
 
l 2001年大年初一“經典誦讀工程”正式啟動,由北京四海兒童導讀中心與國家圖書館、中華慈善總會等單位聯合發起。2月6日在北京市2001年人民代表大會上,北京市海澱區政府關於“以經典誦讀工程促進北京申奧和其它領域的精神文化建設”的提案,婦聯關於“建設學習化家庭,推動兒童經典誦讀工程”的提案,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臧鐵軍研究員關於“積極開展經典誦讀工程的教育科學實驗和課題研究”的提案引起廣泛響應。在“六一”兒童節期間舉辦“慶六一走向經典時代”大聯歡會上,北京四海兒童導讀中心與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共同主辦,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華慈善總會、國家圖書館、遼金博物館等單位協辦。
 
l 2001年3月國家中國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及青少年彩虹服務基金在全國推展“少年兒童中國經典文學誦讀活動”。他們在北京選定首批試點,然後向全國推廣,國際文教基金會向他們捐贈了2萬冊教材,香港熱心人士溫金海和張宗利募集了活動經費。
 
l 2001年4月6日ICI國際文教基金會為支持北京“中國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在全國倡導的“兒童經典文學誦讀”活動,特捐助2萬本導讀教材。北京“中國青少年發展報務中心”4月6日在海澱區中關村一小舉行了捐贈儀式。北京城區70多所中小學及內蒙古烏盟地區的一些學校接受贈書(見《光明日報》2001年4月15日報導)。
 
l 2001年6月17日首屆“楚天少兒唐宋詩詞朗誦大賽”在武漢開幕,有近千名小朋友報名參加。武漢市7歲的江琦小朋友兩天就背會了《長恨歌》,在比賽中一舉奪冠,大方文教應邀前往觀摩,並接受武漢電視台采訪。
 
l 2001年9月江蘇江陰輔延中心小學申報的江蘇縣“十五”重點立項科研課題——“新世紀國學啟蒙教育研究”,正式得到批準立項。
 
l 2002年3月,武漢大學高級研究中心及人文科學學院“國學試驗班本科培養方案”出台,武大遴選出15名優秀的大一學生成立“國學班”,以培養新一代的“國學大師”。武漢大學“國學班”係中國首創,旨在培養係統掌握中國傳統文學、史學、經學、小學(考據訓詁之學)的基本知識,熟悉基本典籍及治學之道,掌握外語及現代化網絡技術的複合型人才。該班除知名學者任教,還將實行多語種教學,學生們必須精通兩門外語,既要學習中文經典,也要熟讀中文經典的外文譯著。
 
l 2002年4月 北京“國學啟蒙館”在北京安定門街道辦事處開辦,張岱年老先生親筆題館名。同年8月16-17日,安徽省教育廳發文舉辦“兒童經典誦讀工程教育試點工作會議”。
 
l 2002年6月8日至9日,“中國首屆國學啟蒙教育學術研討會”在江蘇省江陰市召開。這次研討會由中華孔子學會和江陰市教育局主辦,ICI國際文教基金會讚助,江陰市輔延中心小學承辦。是一次全方位交流和探討如何推廣兒童傳統文化教育的全國性盛會。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為大會發了賀電,南小舜代表南懷瑾先生參加了會議。與會代表來自全國各地。北師大教育係郭齊家教授作了《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精華與當今素質教育》的報告,南京古琴藝術家呂建福作了《中國傳統樂教》的講座。會議還交流了一批頗有見地的學術論文,如北京大學湯一介教授的《新軸心時代的中國文化定位》和《關於文化問題的幾點思考》,山東平原縣王敬東老師的《教育,是非常簡單的事情》,湖南省委底師專賀益德老師的《魂兮歸來》和《不信東風喚不回》等。此後在長沙先後又舉辦了三屆“全國讀經教育經驗交流會”,培訓了眾多讀經教育的推廣老師,他們都是未來讀經推廣的生力軍。
 
l 2002年9月,由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在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期間舉辦的經典誦讀友誼賽,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同誌的高度肯定。8月31日和9月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光英同誌的文章《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為首屆華人中華文化經典朗誦會暨友誼賽而作》、《增強海內外華人文化認同感——首屆華人中華文化經典朗誦會暨友誼賽而作》分別發表於光明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文章對經典誦讀高度肯定並預祝友誼賽圓滿成功。9月18-20日,在山東曲阜舉辦的“首屆華人中華文化經典朗誦會暨友誼賽”,同時舉辦“海內外經典誦讀與素質教育高層研討會”。9月20日,中央電視台4套“中國報導”專題報導“讓中華文化代代傳承”,並對台灣台中師大王財貴博士、北師大郭齊家教授進行專訪。10月份,中國教育電視台、山東衛視分別將“經典誦讀友誼賽”與“歸根——經典誦讀海內外專家談”在黃金時間播出。
 
l 2003年1月15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中華傳統美德格言》(小學生版)課本上,江澤民主席親筆題詞“傳承中華美德 培養民族精神”。
 
l 2003年4月25日廣東省兒童經典誦讀工程專題報告會在廣東省中山市召開。原深圳市副市長、廣州快樂巧連智雜誌社董事長吳小蘭女士,廣東省教育廳劉育民副廳長,中山市李樹之副市長以“開展經典誦讀·傳承中華美德·培養民族精神”為主旨做講話。6月5日《光明日報》就此次會議做了專題報導。
 
l 2003年8月由西安德音文化出版的“國樂啟蒙”問世,一改過去以兒童音樂和西方音樂為主的樂教模式,“國樂啟蒙”重新擔當起有7000年悠久曆史的中華樂教重任,重啟中華“禮樂”之門,意義深遠。
 
l 2003年12月1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美國哈佛大學發表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演講。在演講中,溫總理引述宋代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來表達中國的文明姿態。給全國讀經推廣者以極大的鼓舞。
 
溫家寶總理在演講中說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就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以及其它許多也在中國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學說流派,這就是有名的“諸子百家”。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它的許多珍貴品,許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東西。比如,強調仁愛,強調群體,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天下為公。特別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世代相傳。所有這些,對家庭、國家和社會起到了巨大的維係與調節作用。中華民族的祖先曾追求這樣一種境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今天,人類正處在社會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我呼籲,讓我們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我們的成功將承繼先賢,澤被後世。這樣,我們的子孫就能生活在一個更加和平、安定和繁榮的世界裏。我堅信,這樣一個無限光明、無限美好的明天,必將到來!
 
l 2003年寒假武漢大方文教基金會倡導了“全國大學生帶經典回鄉村”活動,紹南文化讀經教育推廣中心積極響應,並向社會募集資金,向全國大學生提供幾萬本讀經教材。再次將讀經教育推向全國各地邊遠山區。
 
l 2004年2月中國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幹意見》,又於5月召開了全國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在全國特別是教育係統引起了強烈反響。6月1日,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係統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幹意見>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在全國教育係統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通過廣泛的教育思想大討論,使中央關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精神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深入人心。
 
l 2004年3-5月,廈門紹南文化讀經教育推廣中心代表拜訪了英國莎士比亞學會,並贈送了相關讀經教材,受到英國莎士比亞學會教育中心主任埃默森博士的熱情接待。中國讀經教育受到他們高度的讚揚,並承諾給背誦莎士比亞的孩子頒發榮譽證書。7月28日在北京由英國莎士比亞協會、英國大使館、台灣華山書院、廈門紹南文化、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國家儒學聯合會、中華孔子學會、中國孔子基金會聯合舉辦“千童背誦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啟動儀式”的新聞發布會,英文讀經教育從此拉開序幕。
 
l 2004年6月27日由台灣華山書院、廈門紹南文化讀經教育推廣中心和北京四海兒童經典導讀中心組織發起的“回到孔子·莎士比亞—兒童經典教育周”在北京國家圖書館拉開序幕。英國莎士比亞協會、英國大使館、台灣華山書院、廈門紹南文化、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國家儒學聯合會、中華孔子學會、中國孔子基金會以及中國各地文教機構參與支持。
 
l 2004年7月31-8月2日,由紹南文化讀經教育推廣中心主辦的“首屆東南地區讀經教育交流會”在廈門舉行,為東南地區讀經教育推廣者提供一個交流平台,與會嘉賓有王財貴教授、古琴藝術家呂建福先生、廈門大學哲學係高令印教授、北師大廈門海滄附屬學校古詩詞作曲家張國文老師等。      
 
l 2004年7月4 日至7日由國際經典文化協會、湖南中華文化學院共同主辦的首屆“全球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大會”,7月4日在香港馬鞍山烏溪沙舉行。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台灣、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2000多位讀經小朋友,參加“千人大誦讀”,場麵浩大,破全球記錄。此次湖南、湖北、貴州、山東、四川、河南、廣東以及南京代表團都帶來精彩的誦讀節目。
 
l 2004年9月15-10月15日被定為“孔子文化月”,是孔子誕辰2555周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主辦、北京四海兒童經典導讀教育中心協辦的孔子文化月從9月15日到10月15日,曆時一個月,通過開展孔子文化月活動,向全社會發出倡議:尊師重教,尊重師道,樹立良好的尊師重道的社會風貌、推廣和普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l 2004年7月,中國教育學會將北京師範大學的課題提“關於誦讀中國傳統景點與素質教育實驗研究”列入國家十五重點課題。此後全國各地紛紛設立了子課題。
 
l 2005年上海市政府撥專款7千萬元,對中小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教育。
 
l 2005年文化部批複:由中國孔子基金會主持,向優秀的讀經兒童頒發“少年孔子獎”。
 
l 2006年6月,台北成立「全球讀經十教育基金會」,推由王財貴擔任董事長。
 
l 2007年山東省“讀經會考”,“少年孔子獎”開始頒獎。
 
l 2008年3月,北京成立“讀經教育推廣中心”。
 
l 2008年7月開始籌辦“現代國際書院”。
 
 
【作者授權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