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玉將將:組玉佩反映的古代禮儀(yi) 等級製度
作者:多麗(li) 梅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原道》第26輯,東(dong) 方出版社2015年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九月初七日戊辰
耶穌2015年10月19日
內(nei) 容提要:中國古代“組玉佩”集瑞玉、禮玉、佩玉、組玉於(yu) 一體(ti) ,使用廣泛,形式多樣,製度嚴(yan) 格,等級明顯。受玉崇拜影響,古代貴族身份越尊貴,社會(hui) 地位越高,擁有的組玉佩數量越多,組玉佩構成越繁雜。組玉佩是中國古代特殊形式的重要禮儀(yi) 玉器,是古代顯貴達官顯示身份與(yu) 地位的重要標誌。
關(guan) 鍵詞:組玉佩玉文化玉崇拜禮儀(yi) 等級製度
玉文化在中國已有八千年曆史。由玉源頭興(xing) 隆窪文化出土玉玦到今天,玉文化不僅(jin) 源遠流長,而且流布甚廣。在先民心目中,玉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楊伯達先生認為(wei) ,中國玉文化存在一個(ge) “巫玉—王玉—民玉”的演化軌跡。王國維先生也認為(wei) ,“以玉事神之器”。郭大順先生指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唯玉為(wei) 葬”。通過“三禮”,我們(men) 也看到,巫覡以玉事神、通神,做為(wei) 王權象征、舉(ju) 行國家儀(yi) 式、代表人格化身等等。由此,先民不僅(jin) 僅(jin) 對玉的崇拜,而且還賦予玉禮儀(yi) 等級和品德方麵的內(nei) 涵。針對玉崇拜信仰,葉舒憲先生大膽提出史前“玉教”說。認為(wei) “玉教是迄今可知中國境內(nei) 最早發生的信仰現象,在外來宗教征服中國前,隻有玉教統一了中國”。[1]筆者受此啟發,試圖從(cong) 分析“組玉佩”所反映的中國古代禮儀(yi) 等級製度的視角,結合文獻和考古資料,探討以組玉佩為(wei) 主體(ti) 的文化遺存,不僅(jin) 是禮儀(yi) 的載體(ti) ,而且“是作為(wei) 特權和等級的象征物。”[2]
一、何為(wei) 組玉佩
組玉佩做為(wei) 成套組合而成的玉器,在反映禮儀(yi) 等級製度方麵非常有代表性。組玉佩起源早,延續時間長,結構複雜,形式多樣,等級明顯,是中國古代玉器中比較特殊的一種玉器,在禮儀(yi) 等級製度體(ti) 係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古代玉器中組合成套的有綴玉麵冪、組玉佩、玉帶板、朝珠等。但筆者認為(wei) 不能將所有古代的成組玉飾,都稱為(wei) “組玉佩”。稱為(wei) “組玉佩”的玉佩,必須要同時具備多件玉飾、特定佩法、相互關(guan) 聯、反映等級等四個(ge) 條件。
所謂的“多件玉飾”,是指組玉佩至少要有兩(liang) 件主佩以上玉器穿綴成組,而且周漢時期的重要組玉佩中的多件玉飾中,一般至少有一件是玉璜,否則可能是一般的玉墜飾。所謂的“特定佩法”,指組玉佩上下、左右穿綴方式,必須有約束性,而不是隨意穿綴,有特定形式與(yu) 佩法,還有用於(yu) 穿綴、裝飾使用的絲(si) 線、花結及色澤上的要求。所謂的“相互關(guan) 聯”,指組玉佩的珩佩、璜佩、琚、瑀、衝(chong) 牙等墜飾以及管珠附飾各部件,都不是獨立存在,而是相互關(guan) 聯,彼此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ti) 。所謂的“反映等級”,是指在古代嚴(yan) 格等級製度中,所謂君臣貴賤、尊卑等級、地位高下等都可通過組玉佩的不同形式來表現,浸透禮教觀念,對維護和鞏固階級統治秩序,發揮了難以想象的作用。同時,組玉佩也是中國古代禮儀(yi) 等級製度在服飾上的直接反映,不是有錢有權有閑人可以隨意佩戴,是有社會(hui) 地位有文化學養(yang) 的君子佩掛的高等級玉佩。
二、文獻所載,製度濫觴
《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行則鳴佩玉。……居則設佩,朝則結佩……凡帶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yu) 玉比德焉。”《鄭風·有女同車》:“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將翱將翔,佩玉將將。”《秦風·終南》:“佩玉將將,壽考不忘。”《鄭風·女日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毛傳(chuan) 》:“雜佩者,珩、璜、琚、瑤、衝(chong) 牙之類。”《禮記·玉藻》:“佩玉有衝(chong) 牙。”鄭玄注雲(yun) :“居中央,以前後觸也。”這些文獻描寫(xie) 了古人的佩玉風尚、贈玉禮節、玉佩形製、係掛方式等,也反映了古代玉佩等級製度。
古代君子必佩玉,既有單件玉飾佩,也有成組的組玉佩。組玉佩是貴族較高,地位較尊貴的象征。孫機先生指出:“在當時(周代)的社會(hui) 生活中,組玉佩是貴族身份在服飾上的體(ti) 現之一,身份愈高,組玉佩愈複雜愈長;身份較低者,佩飾就變得簡單而短小了。這種現象的背後與(yu) 當時貴族標榜的步態有關(guan) ,身份愈高,步子愈小,走得愈慢,愈顯得氣派出眾(zhong) ,風度儼(yan) 然。”[3]周代組玉佩的等級區分體(ti) 現在使用的玉材和係掛方式以及絲(si) 線色澤方麵,周代天子組玉佩多用真玉(透閃石或蛇紋石),天子以下貴族組玉佩不能全部用真玉,必須玉石並用。目前周天子的組玉佩還沒有確切發現,但地位僅(jin) 次於(yu) 周天子的諸侯王組玉佩已發現多套,基本上都是玉石相間,即玉佩用玉,玉佩間管、珠等裝飾物多用瑪瑙、綠鬆石、水晶等美石,符合禮製。至於(yu) 串聯組玉佩的絲(si) 線花結,雖然大多已朽爛,但從(cong) 考古出土的彩繪木俑上看是相當精彩的,應也是有等級區別。
《明史·輿服誌二》:“皇太子冠服:……玉佩二,各用玉珩一、瑀一、琚一、衝(chong) 牙一、璜二;瑀下垂玉花一、玉滴二。……自珩而下,係組五,貫以玉珠,上有金鉤。”這段記載闡述明代組玉佩的等級區分,同時也說明組玉佩的構成形式。由於(yu) 受複古思潮影響,為(wei) 符合古禮,組玉佩在明代具有用玉數量多、結構複雜、等級高等特點。明代皇帝、皇太子組玉佩使用有別,藩王、王妃配掛的組玉佩也有一定差異。除親(qin) 王組玉佩比王妃組玉佩體(ti) 量大、結構繁、等級高外,王妃組玉佩上的金鉤也是親(qin) 王組玉佩上所沒有的,以此顯示等級身份差異。
三、從(cong) 考古資料看組玉佩禮儀(yi) 等級製度
文獻記載組玉佩語義(yi) 不詳,不夠全麵,考古發掘出土的古代組玉佩資料,似乎更能體(ti) 現古代使用組玉佩的等級製度。
(一)身份越高,用玉越多
考古出土的大量玉器資料表明,墓主人的身份越尊貴,社會(hui) 地位越高,用玉數量越多,組玉佩也就相應增加。西周時期組玉佩大量增多,不僅(jin) 出土於(yu) 京畿地區,更大量發現於(yu) 分封諸侯國,目前主要出土於(yu) 陝西省長安縣張家坡貴族墓、陝西寶雞市弓魚國貴族墓、山西省曲沃晉侯墓、山西絳縣橫水西周貴族墓、山西翼城縣大河口西周貴族墓、河南省三門峽虢國貴族墓、河南省平頂山市應國貴族墓、陝西韓城梁帶村遺址芮國貴族墓、北京琉璃河燕國墓地等。這些貴族墓,墓葬規模宏大,氣勢非凡,隨葬品豐(feng) 富,青銅器成套成組,精美無比,玉器數量眾(zhong) 多,形態優(you) 美,品種豐(feng) 富,組玉佩更是富麗(li) 堂皇,形式多樣,結構複雜。這一時期的組玉佩富有時代特征,在中國玉器史和禮儀(yi) 製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陝西寶雞市西周弓魚國墓地出土玉器為(wei) 例,玉器主要出土於(yu) 第一、二等級墓葬中,第三等級的墓中很少見到玉器。第一等級弓魚國伯級貴族從(cong) 頭部、頸部、胸腹部、腰部、手部、腳部掛滿了玉器,而第三等級的平民墓葬,僅(jin) 發現零星的管、珠小件玉器,成形的玉佩一件也沒有發現。可見用玉數量和身份、地位關(guan) 係十分密切。
南越王墓因保存完好,組玉佩出土時保留下葬時的狀態,這為(wei) 組玉佩複原工作帶來一定的便利性,同時具有相對可靠性。從(cong) 南越王墓複原的11套組玉佩看,南越王使用的組玉佩長60厘米,配掛在胸前的裝飾品,由玉、金、煤精、玻璃等不同質地的32件器物組成。該組佩組件最多,結構複雜,玉飾造型生動,工藝異常精細,是西漢組玉佩中上乘之作。南越王右夫人出土兩(liang) 套組玉佩,也較為(wei) 精美複雜,一套由玉珩、玉璧、玉璜等9件玉器及11顆金珠、玻璃珠構成,可以複原成5排2列,上半部分為(wei) 單列,下半部分為(wei) 雙列,以金珠、玻璃珠間隔玉璜、玉環。玉珩係連體(ti) 雙龍玉佩,上端穿三小孔,下端穿兩(liang) 小孔,用於(yu) 扣係。另一套由玉環、玉璜、玉管、玉舞人等七件玉器構成,鏤空三龍紋玉環上端,作玉珩後垂掛其它玉飾件,兩(liang) 件玉管垂於(yu) 最下端,權作玉衝(chong) 牙。右夫人的兩(liang) 套組玉佩,其豪華程度雖不能與(yu) 南越王組玉佩相比,但也是精美之作,玉飾材質上乘,特別是玉舞人,舞姿輕盈,神態專(zhuan) 注,是漢代玉舞人佳作。其它三位南越王夫人也有清新秀美的組玉佩,但比右人組玉佩略遜一籌。西側(ce) 室、東(dong) 耳室和前室的殉人,雖也佩掛組玉佩,但僅(jin) 有幾件玉璧、玉環、玉璜,器形短小,材質粗劣,雕工不細,構件簡單,結構鬆散,與(yu) 南越王、右夫人組玉佩的華麗(li) 、富貴,大異其趣,等級差異凸顯。以上可以看出,南越王墓明顯具有構件數量多寡、形式繁簡、材質優(you) 劣、係掛精粗、等級高低等不同特征。
最為(wei) 精彩的要數陝西省西安市東(dong) 郊竇氏墓出土的兩(liang) 組玉佩。竇氏墓葬具為(wei) 一槨兩(liang) 棺,似為(wei) 夫婦合葬墓。墓內(nei) 出土玉器較多,計有穀紋玉璧、雲(yun) 紋透雕玉璧各1件,素麵玉環和熊紋猴紋透雕玉環各1件,雙龍連體(ti) 玉珩4件,龍紋玉觽和鳳鳥形玉觽各1件,各種姿態的玉舞人8件,變形雲(yun) 紋玉佩1件,鏤空鳳形玉佩1件,還有螭龍紋、雙猴紋玉佩各1件,玉衝(chong) 牙1件。此墓保存完好,墓室內(nei) 的玉器未經後人擾動。從(cong) 玉器組合和出土位置看,屬兩(liang) 套結構完整的組玉佩,1套為(wei) 11件由玉器構成,另一套由9件玉器組成。鏤空玉環作玉珩,既不同於(yu) 周代玉珩,更不同於(yu) 明代玉珩。考古學家推斷墓主應為(wei) 漢初外戚竇氏家族中的成員。雖不能與(yu) 南越王墓相比,仍然是貴族墓葬中等級較高者。
(二)繁簡組佩,貴賤分明
古代中國人雖然對玉一直情有獨鍾,但用玉上差別很大。有數量多少、質量優(you) 劣、等級貴賤之分,還有用玉的單件和多件之別。能佩掛組玉佩的,都是具有一定社會(hui) 地位的貴族,組玉佩數量越多,組玉佩構成越繁雜,表明主人的社會(hui) 地位就越顯赫。玉串飾是山西省西周時期墓葬出土的組合玉器中的重要形式,數量較多,僅(jin) 次於(yu) 多璜組玉佩,實際上可視為(wei) 組玉佩的形式之一,也是貴族喜愛的組玉佩。不同之處在於(yu) ,玉串飾串連方式多樣,別具一格,而組玉佩串連方式較為(wei) 嚴(yan) 謹,一般左右對稱。兩(liang) 者均為(wei) 佩飾,但佩掛的場合可能有所不同,玉串飾可能用於(yu) 日常生活佩掛,組玉佩可能用正式場合使用。
虢國墓地位於(yu) 三門峽市上村嶺上,墓地發現於(yu) 1954年,經過大規模的考古鑽探、發掘表明,這是一處等級齊全、排列有序、獨具特色、保存完好的大型邦國公墓地,墓葬總數在500座以上。虢季墓,編號M2001,一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葬具有三重木棺槨。[4]隨葬品層位清楚,數量眾(zhong) 多,共計2487件(顆),其中玉器達967件(顆),組玉佩飾有4組,從(cong) 用途和形式上可分為(wei) 組合玉發飾、玉項飾、七璜聯珠組玉佩等。虢季墓出土的瑪瑙珠、玉佩組合玉項飾,出土於(yu) 墓主人頸部,由6件玉佩及112顆紅瑪瑙管形珠串聯而成。虢季墓出土玉項飾,表明西周時期男性貴族也可能佩戴玉項飾。類似結構、大小的玉項飾,三門峽虢國墓地M2013了也發現一組,出土於(yu) 墓主人的頸部,由6件束絹紋玉佩、1件龍紋玉佩、67顆瑪瑙珠串聯而成。根據出土物推測,墓主人可能為(wei) 虢國貴族夫人,表明西周時期男女貴族均佩玉項飾,仿佛情侶(lv) 裝。虢季夫人梁姬墓,編號M2012,與(yu) 虢季墓相距9米,上麵被盜但墓室主體(ti) 未被破壞。梁姬墓隨葬品較多,共出土1506件顆,玉器占了一半以上,共有806件顆,可分玉禮器、玉佩飾、殮玉、飾件等類。玉器主要出土於(yu) 棺內(nei) ,其中墓主人頭部有玉玦、頸部有組合項飾,胸腹部有五璜聯珠組玉佩,身上放有玉璧與(yu) 玉柄形器及一些動物形玉佩等,左手部位有一串瑪瑙與(yu) 綠鬆石組合的腕飾,右手部位有一串玉管與(yu) 佩件組合的腕飾,手中有握玉,足部有踏玉等。內(nei) 棺上麵的一個(ge) 銅盒內(nei) ,還裝有以綠鬆石、料珠、煤精等組成的串飾一組。複雜多樣的組玉佩,彰顯墓主虢季夫人地位。
(三)璜佩越多,地位越高
新石器時代出土玉器數量眾(zhong) 多,但成組玉佩並不多見,所見組玉佩多數是玉項飾或玉串飾,它是中國組玉佩的源頭,或者說是中國組玉佩的最早形態,對後世組玉佩的形成與(yu) 發展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玉璜在玉項飾中的使用,對周代以璜為(wei) 主體(ti) 的組玉佩的形成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玉璜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一直是組玉佩的重要構件,如浙江餘(yu) 杭瑤山墓地1號、4號、7號、11號、14號墓出土的玉璜及玉管,盡管沒有複原,但從(cong) 出土位置及玉器構成看,明顯是組玉佩,而且還都有玉璜。另外,北陰陽營遺址共出土玉璜105件,多為(wei) 半環形,其中又可分單件玉璜和兩(liang) 節合璜兩(liang) 種形式。該遺址發掘者趙青芳先生指出:“北陰陽營出土的玉璜,多放置在人身的頭部,少者一件,多者兩(liang) 件,其位置明確,因此可以推知當時是作為(wei) 項飾使用的。”[5]與(yu) 北陰陽營同時或稍晚的崧澤文化、淩家灘文化、大溪文化,均出土一定數量的玉璜,這些玉璜的使用性質,雖然考古學家沒有完全定論,但部分作佩飾使用,這是不爭(zheng) 的事實。可見,以璜為(wei) 主體(ti) 的中國古代組玉佩,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奠定基礎,並開創以玉璜來區別身份等級的先河。
用於(yu) 佩掛的玉璜是周代貴族的身份象征,璜數量多寡代表身份高低。寶雞市西周弓魚國墓地三璜、四璜、五璜組玉佩,全部出土於(yu) 第一、二等級貴族墓中,第三等級墓葬級別較低,一件玉璜也沒有發現。而從(cong) 已發掘的周代貴族墓可知,貴族組玉佩用璜數量不同,有一璜、二璜、三璜、四璜、五璜、六璜、七璜之別。諸侯國國君組玉佩有使用五璜、六璜,數量最多是七璜組玉佩。山西橫水的西周貴族墓M2出土一件五璜組玉佩。組玉佩出土時,位於(yu) 墓主人的頸部,應是整套佩戴於(yu) 頸部,五璜一直垂掛至腹部。五璜與(yu) 數十件玉管串連成一整體(ti) ,位置清楚,結構明顯,完全可以進行原狀複原,彌足珍貴。從(cong) 青銅器上銘文可知,橫水M2墓主為(wei) 伯級貴族,出土五璜組玉佩。而橫水M1墓主伯級貴族夫人,出土的是三璜組玉佩,顯示等級差別。盡管其它隨葬品夫人多於(yu) 伯,但璜的數量一定要少於(yu) 伯。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西周虢季墓M2001出土七璜聯珠組玉佩一套,陝西韓城梁帶村遺址春秋早期芮國國君M27出土七璜聯珠一套。但玉璜使用數量多少,是否與(yu) 墓主貴族身份高下相一致,目前的考古資料還無法全部肯定,但組玉佩中玉璜數量多寡,與(yu) 墓主的社會(hui) 地位是相稱的,正如青銅鼎、青銅簋數量多少,與(yu) 使用者的社會(hui) 等級相符合一樣,組玉佩中的玉璜數量越多,使用者的貴族身份地位越高。至於(yu) 晉侯墓地晉侯妾M63墓出土的45件玉璜,從(cong) 玉璜的形態、紋樣、琢磨工藝、串連方式看,顯然原來不是一組組玉佩。正如孫機先生所雲(yun) ,組玉佩總長度已超過人的體(ti) 高,難以佩帶。參加考古發掘的專(zhuan) 家中,也有人認為(wei) 這本來不是一組佩玉,初步整理時誤連為(wei) 一組。[6]所以此墓出土的45件玉璜組玉佩,是特例,不是常態,不能作為(wei) 貴族最高身份的依據,因為(wei) 墓主人的身份是晉侯妾,雖然可能得寵,但社會(hui) 地位畢竟受到一定影響。漢以後至明代的組玉佩中,由於(yu) 禮玉製度,服飾製度發生變化,玉璜在組玉佩中起的作用也發生相應變化,雖也有玉璜,但一般隻視為(wei) 玉構件的組成部分,而且玉璜不再做主佩。
四、結語
中國古代組玉佩是集瑞玉、禮玉、佩玉、組玉於(yu) 一體(ti) ,具有使用廣泛,形式多樣,製度嚴(yan) 格,等級明顯等特點。作為(wei) 組玉佩的佩戴者,貴族身份越尊貴,社會(hui) 地位越高,擁有的組玉佩數量越多,結構就越繁雜。可以認為(wei) ,組玉佩是中國古代特殊形式的重要禮儀(yi) 玉器,是古代顯貴達官彰顯權利、身份、地位、等級的重要標誌。組玉佩的發展脈絡是中華文明獨具特色的禮儀(yi) 文化,受禮俗思想的支配,更重要的是以玉為(wei) 載體(ti) ,與(yu) 玉的信仰崇拜息息相關(guan) 。時至今日,雖然組玉佩在反映等級製度方麵已經退出曆史舞台,但仍然能在今人的服飾及玉佩飾(如玉串飾)上找到它們(men) 的蹤影,或者說組玉佩仍然存在,隻是形式發生變化。這說明玉信仰崇拜與(yu)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延續相始終,一脈相承,未曾中斷。
多麗(li) 梅,故宮博物院故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人員。
注釋:
[1]葉舒憲:《從(cong) 玉教神話觀看儒道思想的巫術根源》,台灣《哲學與(yu) 文化》2012年第6期。
[2]張緒球:《長江下遊史前玉器的神靈化和禮器化過程》,《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cong) 》第4編上,第95頁。
[3]孫機:《周代的組玉佩》,《文物》1998年4期。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三門峽虢國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5]《南京博物院藏寶錄》,上海文藝出版社、香港三聯書(shu) 店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91-92頁。
[6]孫機:《周代的組玉佩》,《文物》1998年4期。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