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複興私塾走向通識教育(王達三)

欄目:儒家經典進課堂暨國民教育改革
發布時間:2010-03-14 08:00:00
標簽:
王達三

作者簡介:王達三,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山東(dong) 高唐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獨立學者,現居北京。二〇〇四年與(yu) 陳明等人創辦儒學聯合論壇網站,曾任總版主;二〇〇六年起,創辦並主持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網站。二〇〇六年九月份起草並連署海內(nei) 外五十四位學者發布《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建議書(shu)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份起草並連署十名青年博士生發布了《走出文化集體(ti) 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ti) 性——我們(men) 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二〇〇九年四月份起草並連署五十多個(ge) 儒家組織發布《須尊重曆史,宜敬畏聖人——致電影《孔子》劇組人員公開函》,均引發強烈社會(hui) 反響。


 

 

 


培養(yang) 孩子們(men) 的中國心
――從(cong) 複興(xing) 私塾走向通識教育
作者:王達三

近年來紅紅火火的私塾複興(xing) 運動是中國文化複興(xing) 運動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個(ge) 頗為(wei) 惹人爭(zheng) 議的話題,比如“孟母堂事件”以及今年廣東(dong) 省中山市出現的“聯合家教式私塾”(《廣州日報》3月3日)等皆引來議論紛紛。拋開複興(xing) 私塾是不是“複古倒退”的老套爭(zheng) 論不說,焦點問題還有兩(liang) 個(ge) :其一,孩子進私塾是不是違背了義(yi) 務教育法?其二,接受私塾教育的孩子能否適應現代社會(hui) 要求?

對於(yu) 前一問題,教育部的答複是私塾作為(wei) 民間辦學經合法審批後可以開辦,但全日製私塾招收處於(yu) 義(yi) 務教育階段的孩子違法。很顯然,教育部是希望社會(hui) 上把私塾辦成節假日的特長班之類的學校。該答複的模棱兩(liang) 可還在於(yu) ,義(yi) 務教育法隻是規定家長必須送孩子進入合法學校接受教育,並沒有規定不允許送孩子進入合法的私塾接受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教育。

對於(yu) 後一個(ge) 問題,家長的擔心最多,因為(wei) 這涉及到孩子的小升初、初升高以及未來的文憑和就業(ye) 等一係列人生大事。盡管我們(men) 常說“英雄不論出身”,但正如現在有些人認為(wei) “洋博士”比“土博士”更高明一樣,也會(hui) 有人認為(wei) 從(cong) 私塾走出來的“遊擊隊”遠沒有公立學校畢業(ye) 的“正規軍(jun) ”利害——民辦高校的學生焉能和清華北大的學生相提並論?

就筆者意見而言,首先應肯定私塾運動有其曆史必然性,因為(wei) 它擯棄了徐複觀先生所說的“中國人的文化自虐症”,高揚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大旗,重視價(jia) 值、美德和心靈的教育,是對以“應試教育”和“崗前培訓”為(wei) 基本特征的現代教育的一個(ge) 合理叛逆。但是,世與(yu) 時異,現代社會(hui) 非傳(chuan) 統社會(hui) 之比,私塾之憂恐怕並不在於(yu) 前及的問題,而在於(yu) 人們(men) 根本不敢也無法打破“現代性”怪物的牢籠。試問,把孩子送入或想送入全日製私塾的家長又能有幾人呢?即使送進去又能堅持多久呢?居裏夫人就曾因不滿現代教育而和朋友們(men) 開設家庭學堂,最後也是不了了之,以把孩子們(men) 送入學校告終。高明者如居裏夫人尚且如此,何況我們(men) 這些凡夫俗子呢?

問題由此而來,私塾運動一方麵有其合理性,一方麵又步履維艱,而現代教育又存在諸多弊端。那麽(me) ,如何在避免私塾運動未老先衰甚至是無疾而終的同時,又能對現代教育的弊端有所糾正呢?山重水複之際當見柳暗花明之處。把私塾的教育內(nei) 容納入到國民教育體(ti) 係之中,打造中國特色的“通識教育”體(ti) 係或許正是一個(ge) 兩(liang) 全其美的選擇。

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曾有個(ge) 以修習(xi) “七藝”(文法、邏輯、修辭,幾何、天文、算術、音樂(le) )為(wei) 主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傳(chuan) 統,這很類似中國古代教育中的“小六藝”(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的傳(chuan) 統。現代社會(hui) 發軔以來,“七藝”課程逐漸被分別納入現代學科體(ti) 製而分別教授,導致學生人文素質的急劇下降。二十世紀初期,美國一些大學首先興(xing) 起了“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核心就是教授西方的人文經典。進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歐洲、日本、韓國、中國的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紛紛效仿美國的“通識教育”,而尤以台灣為(wei) 明顯。在台灣,大學的“通識教育”由教育主管部門統一規劃,各大學都開設了包括必修課、選修課、講座課在內(nei) 的門類齊全的通識課,課程內(nei) 容涉及中外的語言、文學、曆史、哲學、宗教等不同的人文學科,其中“國學課”在各大學基本上都是必修課。

目前的“通識教育”一般都開在大學,曆史課和經典課是其重中之重,所以香港學者甘陽曾把“通識教育”稱之為(wei) “美國的經史傳(chuan) 統”。這和中國傳(chuan) 統教育中的“經史傳(chuan) 統”幾乎如出一轍,隻不過大學生們(men) 是把經史課當作公共必修課而不是專(zhuan) 業(ye) 課而已。遺憾的是中國現代教育中的“經史傳(chuan) 統”已經是殆盡無遺。按照甘陽的說法:“史是講一個(ge) 文明的盛衰變化,經則是這個(ge) 文明最基本的智慧結晶。”經史所蘊含的正是一個(ge) 民族的魂魄,是一個(ge) 民族屹立不倒、長久不衰的基石。在複興(xing)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已經成為(wei) 國人基本共識的當下,中國的大學亟需重建自己的“經史傳(chuan) 統”,探索和開設自己的“通識教育”課程體(ti) 係。

現在的問題是,也應考慮把“通識教育”開進中小學——台灣就有些中學出現了類似的選修課和講座課。當然,中小學的“通識教育”肯定和大學的有所不同,可考慮如下幾個(ge) 內(nei) 容:一是“經典課”,以《論語》、《大學》、《中庸》、《詩經》等適合背誦或理解的經典為(wei) 主;二是“習(xi) 禮課”,以研讀和演習(xi) 中國傳(chuan) 統的禮儀(yi) 為(wei) 主;三是“藝文課”,以誦讀詩詞古文和琴棋書(shu) 畫等遊藝性內(nei) 容為(wei) 主——日本人曾自豪地說:未來的書(shu) 法藝術在日本,因為(wei) 幾乎每個(ge) 日本兒(er) 童都練習(xi) 書(shu) 法!我們(men) 知道,目前開辦私塾,其要也不過是講授這些內(nei) 容。而把這些內(nei) 容融入到國民教育體(ti) 係之中,既能避免私塾運動的尷尬,同時也是對現代教育弊端的一種糾正。更為(wei) 主要的是,“通識教育”能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普及於(yu) 所有的孩子,而不僅(jin) 僅(jin) 是那些進私塾的孩子。

當然,這隻是一點筆者個(ge) 人的思考和建議,至於(yu) 中小學“通識教育”的內(nei) 容、教材、課時、師資等問題都可以集思廣益。但筆者相信,即使一周隻開一次這樣的課,孩子們(men) 在12年的中小學生涯中也能接受五、六百個(ge) 課時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這是完全可以在孩子們(men) 的心中種植下中國文化的種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