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吹劍】洋節在中國
欄目:十博士關於慎對耶誕節《看法》書
發布時間:2010-03-14 08:00:00
 |
杜吹劍
作者簡介:任重,曾用網名“讀書(shu) 吹劍”,筆名杜吹劍,伟德线上平台創辦人暨主編。
|
我性本溫和,不喜熱鬧,故對過節乃至過生日一向不太敏感。但近些年來,尤其是使用手機以後,我每年總有幾次無奈以至憤懣,那就是臨到西方的一些節日,就會收到有無數的手機短信祝我節日“快樂”。尤其是每到所謂的“聖誕節”,在許許多多中國“現代化”的都市中就會掀起一片節日氣氛,白胡子的聖誕老頭滿街皆是,幾乎讓人分辨不出自己是否還身處父母之邦、祖宗之國,自己到底身為何種何族?而每到我們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則是每況愈下,許多中國的年輕人幾乎已不知道這些中國傳統節日的深層意蘊,但卻對西方的一些雞零狗碎如數家珍,趨之若鶩。
節日,是一個民族文化長期積澱的產物,是一個民族身份識別的象征之一,是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主要形式。每到異國他鄉,人們若要想了解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稟性習氣,最好的方式就是觀察、參與他們的節日活動。節日,也是帶給我們兒時最歡樂的記憶,是陪伴我們人生歲月的紀念日,是和家人、鄉裏、國人共歡樂的盛大聚會,是凝聚全民族向心力的紐帶,是一個民族表情達意的重要管道。倘若一個民族沒有了自己的節日,還能說是一個民族嗎?
可惜,我們現在的中國,似乎就麵臨這樣的情況。
眾所周知,耶誕節(耶教聖誕節)是有著強烈宗教色彩的節日,非耶教徒去歡慶它,說得輕些,就是隨波逐流;說得重些,就是崇洋媚外。有人或許會說,我過西方節日,並沒有認同他們的文化,也不是背叛我們的文化,隻不過借這個機會樂一樂罷了。我相信出於這種心理過洋節的國人不在少數。但是,樂一樂之後呢?是否一切都會煙消雲散呢?實則不然!文化的認同是如何發生的?它不僅僅是在有意識的學習中,更關鍵的是在無意識的潛移默化中,就象看多了美國電影,你就會自然而然地覺得美國人是真理和正義的代表,是救世主的化身。道理就這麽簡單。
是不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太少了,不夠表情達意,不夠營造歡樂?大錯特錯!就世界各民族而言,如我們中國傳統節日如此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內涵深厚的,恐怕也沒有幾個。隻是,自某個時期以來,在西方武力的入侵下,一些喪失了民族自尊自信的中國人一味妄薄固有、自賊自戕,挾洋自重,恬不知恥;一些所謂的“文人”、“名士”在洋人麵前拋卻自我、茫無歸著,一切唯洋人馬首是瞻,醜態百出,甘願作西方文化入侵中國的幫凶,簡直就恨不得脫胎換骨、認賊作父。一個連自己都看不起的人,怎麽能讓別人看得起呢?一個連自己的文化都拋棄的民族,怎麽會讓別的民族尊重你呢?道理還是這麽簡單。
當然,西方節日之所以能夠在今天對中國的傳統節日帶來嚴重挑戰,這裏麵既有商家唯利是圖的推波助瀾,也有大眾傳媒毫無頭腦的炒作和誤導。我們的一些所謂“文化精英”,不知從幾何起,就形成了如下的思維模式:隻要是西方的,就是文明和進步的;隻要是中國傳統的,就是愚昧和落後的。這股湧動的盲潮,已經對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和傷害。因為,中國今日的危機,主要已經是文化的危機;中國人民族自信心的喪失,主要是對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喪失。所以,如果再任由發展,則後果堪憂。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博大精深。簡單舉例,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崇奉“天地國親師”:天地造化我,國家護衛我,親人養育我,老師教導我。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傾心信奉這個價值體係,圍繞它建立了種種文化禮儀、典章製度、風俗習慣,曆萬世而不衰,成為我族安身立命之所在。但可笑的是,時至今日,以孝敬親人和尊師重教舉世聞名的民族,不僅對祭祖念親的清明節日益淡漠,而且竟然要借外人的節日來表達我族的心意——所謂的“父親節”、“母親節”竟然是在某某月的星期幾;所謂的“教師節”,選了一個沒有任何文化內涵和情感色彩的西曆日期。是諷刺?還是悲哀?
寫於西曆2004年